西方哲学智慧10经验论.ppt_第1页
西方哲学智慧10经验论.ppt_第2页
西方哲学智慧10经验论.ppt_第3页
西方哲学智慧10经验论.ppt_第4页
西方哲学智慧10经验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讲英国经验论 张志伟2008年4月 经验论与唯理论 在近代哲学之初 一些哲学家认为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 所谓科学知识 主要是实验科学 乃是对于感觉经验归纳的结果 而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 由于感觉经验是相对的和个别偶然的因而是不可靠的 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不可能建立在这样的不可靠的基础之上 如果有科学知识 它就不能以感觉经验为基础 而只能是从理性所固有的天赋观念中推演而来 唯其如此 我们才能说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这两种观念 前者被称为经验论 以培根 洛克 巴克莱和休谟为主要代表 后者被称为唯理论 以笛卡尔 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主要代表 与唯理论模仿几何学公理化系统的逻辑体系不同 经验论的体系是以 心理论 的方式构建的 从洛克的 白板说 开始 经验论者都是以经验来说明观念 以观念的组合与分解来说明知识 这个模式就是 经验 观念 知识 其特点是 它既是 开放的 又是 封闭的 由于近代哲学的二元论立场 这两者必然发生矛盾 洛克贝克莱休谟 约翰 洛克 JohnLocke 1632 1704 人类理智论 洛克哲学 一 白板说二 经验 观念 知识三 知识的局限性 经验 人的心灵就如同一块 白板 tabularasa 上面原本没有任何标记 后来通过经验便在上面印上了印痕 形成了观念和知识 所以 洛克哲学的基本原则是 心灵是一张白纸 知识源于经验 感觉 外感觉反省 内感觉 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 经验分为对外的感觉和对内的反省 思维的全部材料即观念从这两者而来 感觉也被称为 外感觉 我们的感官在受到外部事物的刺激时 将对于事物的知觉传达到心灵里 于是我们就得到了关于外部事物的形状 运动 色 声 味以及一切可感性质的观念 我们的观念的大部分来源于此 反省也被称为 内感觉 我们在运用理智考察它所获得的那些观念时 我们还知觉到自己有各种心理活动 当心灵反省这些活动时 它们便提供给我们另一类观念 这些观念是不可能从外部获得的 这类观念有 知觉 思想 怀疑 信仰 推论 认识 意欲以及心灵的一切作用 观念 一切观念来源于经验 经验就是对外部事物的感觉和对内部心理活动的反省 它们在心灵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观念 观念 idea 是洛克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 用以表示心灵所知觉 所思想的直接对象 材料 基本元素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由观念构成的 观念 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 所谓 简单观念 就是由外部事物及其属性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感觉观念 和心灵对自身心理活动的直接反省而产生的反省观念 简单观念有两个基本特点 这就是被动性和单纯性 所谓 复杂观念 就是由几个简单观念所组成的观念 心灵虽然在获得简单观念时完全是被动的 但是它也有自己的作用 它能够以简单观念为材料和基础来构成其他的观念 这样组成的新观念就是复杂观念 心灵利用简单观念来构成其他观念的能力和作用主要有 组合作用 比较作用 和 抽象作用 物体的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 物体的性质区别为第一性的质 primaryqualities 和第二性的质 secondaryqualities 在当时机械自然观中是比较流行的观念 伽利略 笛卡尔 霍布斯都有类似的思想 第一性的质 所谓第一性的质就是物体各部分的大小 形状 数目 位置 运动和静止 这种性质是物体的 原始性质 或基本性质 在任何时候 任何情况下都是为物体所固有的 与物体不可分离的性质 不论我们知觉与否 这些性质都在物体之中 第二性的质 所谓第二性的质则是物体中的一种 能力 它可以借物体各部分的大小 形状 组织和运动等 在我们心中产生色 声 味等感觉 所以 我们所感觉到的物体的第二性的质并不是它们的真实存在方式 只不过是第一性的质的变形而已 这种性质依赖于第一性的质的变化 又叫做 附属性质 第一性的质的观念是对物体性质的真实反映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原型 与 摹本 的关系 第二性的质的观念就不同了 这类观念尽管也是由物体中的运动刺激感官而产生的 然而在物体中却不存在它们的 原型 所以只是心灵对物体性质的主观反映 换言之 物体中确实存在着第一性的质 但是并不存在色 声 味等第二性的质 与之对应的是引起色 声 味等感觉观念的 能力 当然 第二性的质的观念象一切简单观念一样 并不是心灵主观 任意的虚构 因为它们的确是由刺激我们感官的一些外界原因而产生的 知识 所谓知识就是理智对于两个观念的契合或矛盾的一种知觉 亦即对于两个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 因此 我们的知识只与我们的观念有关 观念是知识的对象 知识是对关于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 而观念之间的关系有四类 这就是 同和异 关系 共存或必然联系 和 实在的存在 理智就是根据上述这四种关系来组合知识的 观念之间的关系不同 知识的清晰程度亦有所区别 这就形成了知识的等级 知识有三个等级 它们从高到低排列为直观的知识 证明的知识和感觉的知识 洛克经验论的内在矛盾 一方面主张我们大部分的观念来源于外部事物的作用 另一方面却强调知识只是关于观念之间的关系 从而将知识限制在观念范围之内 构成了洛克经验论的内在矛盾 心外有物 而知识仅存于心中 显然 人心并不直接认识各种事物 它必然要以它们所有的观念为媒 才能知道它们 因此 我们的知识所以为真 只是因为在我们的观念和事物的实相之间有一种契合 不过在这里 我们拿什么作为标准呢 人心既然除了自己的观念以外再不认知别的 那么它怎么能知道它们是和事物本身相符合的呢 这里虽然有一层困难 但我相信 有两种观念是与事物相契合的 求助于上帝 一切简单观念都是与事物符合一致的 因为它们不是人心自己能够创造的 所以它们一定是各种事物通过自然途经在人心上产生了作用的结果 而各种事物之所以能够产生那些知觉 只是因为上帝凭借其智慧和意志 把它们造得特别宜于产生那些知觉罢了 除了实体观念之外 一切复杂观念都是与自身相契合的 因为复杂观念是理智组合简单观念时创造的 所以不存在与外部事物是否符合的问题 我们的一切复杂观念 实体观念除外 都是心灵自己的产物 它们自己就是 原型 而不是其他什么事物的 摹本 所以不存在与事物符合一致的问题 因此 我们在这些观念方面所得到的知识都是真实的 数学知识和道德知识就是这样的知识 经验 观念 知识 乔治 贝克莱 GeorgeBerkeley 一译巴克莱 1685 1753 人类知识原理 贝克莱是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继承了洛克的经验论思想 意识到了其哲学中所蕴含的内在矛盾 认为如果坚持心外有物的唯物论立场 必将导致怀疑主义和无神论的后果 不仅会动摇宗教信仰的基础 也对科学不利 所以他便对洛克的经验论思想进行了一番改造 而且别出心裁地试图从经验论的立场证明上帝的存在 贝克莱曾经在教会中长期担任主教之职 所以人们也称他为 巴克莱主教 存在即被感知 1 观念的存在即被感知 2 物 可感物 观念的集合 3 物的存在即被感知 贝克莱意识到人们肯定会对他的唯心主义观点提出批评 所以他预先就准备好了答辩 如果物是观念的集合 那不等于说我们是在吃观念 穿观念 用观念吗 倘若如此 一切都将变成虚幻的存在 而没有客观实在性了 贝克莱说他之所以用 观念 而不用 事物 是为了反对心外有物的唯物主义 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 那么即使使用 事物 这个概念也无不可 只不过千万不要以为它们是独立的存在 他并不是想把事物变成观念 而是想把观念变成事物 亦即消解事物的客观实在性而维护观念的客观实在性 在贝克莱看来 他的理论将使常识与哲学结合起来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都把感知到的事物看作是真实的存在 而哲学家却认为那只是心中的现象 真实存在的是现象背后的本质 在某种意义上说 贝克莱是企图通过使现象客观化的方式来解决心物二元论的难题 以此来克服怀疑主义 论证上帝存在 贝克莱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是十分独特的 在他看来 只要我们取消了物质的客观存在 也就否定了感觉之外任何非精神的来源 于是 人们具有感觉观念这一事实 就成了上帝存在的证明 因为人心中的感觉观念既不是来源于客观的物质 也不是心灵主观的创造 同时它们作为被感知的存在又依赖于某种精神实体 那么答案就只有一个 它们是由人心之外的精神实体所引起的 正如 存在就是被感知和感知 这一命题所表述的意义一样 贝克莱实际上是从观念的可感性质来证明上帝存在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 象贝克莱这样证明上帝的存在是很少见的 贝克莱哲学的突出特点是企图从感觉经验出发来证明超感觉经验的上帝 因而如何为它 定性 就成了问题 按道理说 经验论不讲本体论 所以无所谓唯心唯物的问题 然而巴克莱哲学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为上帝存在作论证 这就使他超出了经验论的范围 实际上通常人们称贝克莱哲学为主观唯心主义 或是认为他从主观唯心主义滑向了客观唯心主义 都是不恰当的 我们也许可以按照其特点而称之为 感觉论的唯心主义 大卫 休谟 DavidHume 1711 1776 人性论 人类理智研究 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 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 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 康德 知觉 观念 知觉分为两类 印象 impressions 和 观念 ideas 印象和观念的差别也就是感觉和思维的差别 不过按照休谟的理解 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强烈和生动程度不同 所谓印象指的是一切比较生动的知觉 包括 听见 看见 触到 爱好 厌恶或欲求时的知觉 即当下所生的感觉 情感和情绪等生动活泼的知觉 它们是一切思想的来源和材料 印象又分为两种 一是感觉印象 一是反省印象 感觉印象是由于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产生于心中的 反省印象只是在它们相应的观念之前产生 但却出现在感觉印象之后 而且是由感觉印象得来的 所谓观念是印象在心中的摹本 在记忆和想象中的再现 即感觉 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向 或者说是当理智反省感觉运动时 我们所意识到的那些比较不生动 不活跃的知觉 印象最先产生 在心中留下一个复本 印象停止以后 复本仍然存在 我们就称这个复本为观念 就印象与观念的关系而论 我们的印象和观念除了强烈程度和活泼程度之外 在其他每一方面都是极为类似的 任何一种都可以说是其他一种的反映 因此心灵的全部知觉都是双重的 表现为印象和观念两者 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 除了印象和观念之外 我们的知觉 不论印象或是观念 还有另一种区别 这就是简单与复合之间的区别 简单观念直接摹写简单印象 复合观念或是来自对复合印象的摹写 或是来自对简单观念的排列和组合 虽然我们的思想似乎具有这样无边无际的自由 如果我们加以比较切实的考察 则将发见它实际上是限制在一个狭隘的范围之内 人的精神所具有的创造力量 不外乎是将感官和经验提供给我们的材料加以联系 置换 扩大或缩小而已 例如 金山 不过是将已知的 金 与 山 两个观念结合在一起 有德性的马 不过是把 德性 与 马 两个观念结合在一起罢了 人性科学 的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条原则可以称之为 印象在先原则 强调 观念是印象的摹本 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 这是经验论的基本原则 第二条原则也可以称之为 想象自由原则 观念虽然由印象而产生 但是在心中却可以自由地结合 从而产生出印象中所没有的东西 当然 这种 自由 不能创造观念 因此观念无论多么荒谬 都可以在印象中找到根据 既然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印象 休谟便以 感觉印象 作为衡量知识的标准 如果我们怀疑一个哲学名词是否有意义 只需考察那个假设的观念是由什么印象来的 要是找不到的话 那就说明它是没有意义的 温和的怀疑论 在认识问题上 感觉经验最有发言权 但是在感觉经验自身的来源问题上 经验也只好沉默了 因为超出经验之外 我们没有了经验 不可能产生任何知识 所以休谟说 至于由感官所发生的那些印象 据我看来 它们的最终原因是人类理性所完全不能解释的 我们永远不可能确实的断定 那些印象还是直接由对象发生的 还是被心灵的创造所产生 还是由我们在造物主那里得来的 我们如果相信这些原则 那我们在巡行各个图书馆时 将有如何大的破坏呢 我们如果在手里拿起一本书来 例如神学书或经院哲学书 那我们就可以问 其中包含着数和量的任何抽象推论么 没有 其中包含着关于实在事实和存在的任何经验的推论么 没有 那么 我们就可以把它投在烈火里 因为它所包含的没有别的 只有诡辩和幻想 人类理智的对象可以自然地分为两种 这就是 观念的关系 和 实际的事情 与此相应 知识也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关于观念的知识 一类是关于事实的知识 关于观念的知识 关于观念的知识 包括几何 代数 三角等数学知识 这类命题只凭思想的作用 就能将它发现出来 并不以存在于宇宙中某处的任何事物为依据 纵然在自然中并没有圆形或三角形 欧几里得所证明的真理仍然保持着它的可靠性和自明性 因为这类知识只关系到观念自身的关系而于外部事物无关 所以只要它们与自身相符就是真理 因而是 必然的知识 关于事实的知识 包括自然科学 自然哲学 历史学等在内的 关于事实的知识 就不同了 它们是 或然的知识 不论真理性有多大 也不如关于观念的知识的真理性明确 各种事实的反面仍然是可能产生的 因为它并不会包含任何矛盾 而且可以同样轻易明晰地被心灵设想到 正如那符合实际的情况一样 因为这类知识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 而经验归根结底是或然的 例如 太阳明天将不出来 与 太阳明天将要出来 都是可能的 所以是没有矛盾的 既然如此 人们为什么把物理学等看作是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呢 这完全是因为我们的因果观念 关于事实的知识建立在因果关系的基础之上 而因果关系则被人们看作是普遍必然的自然规律 休谟的质疑 第一 我们有什么理由说 每一个有开始的存在的东西也都有一个原因这件事是必然的呢 第二 我们为什么断言 那样一些特定原因必然要有那样一些的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