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气是天地之本,万物之原气概念在我国起源很早。上古先民观察飘荡的云烟和弥漫的雾霭,创造了象形文字“气”。【l3随着认识的发展,后来古人认为自然界存在多种属性的气,它们的运动变化,决定自然万物的演化发展,如西周太史伯阳父用“天地之气”的运行失序解释地震现象,春秋时期医和用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运动说明气候的变化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这种朴素的气化自然观基础上,战国时期古人开始把气看作构成自然万物的基本材料。管子内业认为,气“下生五谷,上为列星。”庄子知北游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苟子王制认为,水火草木禽兽和人均由气所构成。在他们看来,从地上五谷到天上列星,从无机界到有机界,都是由气生成的。在这种认识基础上,当战国后期的学者以思辨的方式追溯宇宙演化的源头时,进一步提出了“元气”概念。“元者,万物之本。”o古人用“元气”表示宇宙演化的原始物质,即万物的本原。鹃冠子泰录说:“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其中“元气”所表达的即是这种意思。关于元气说提出的时间,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不过至迟到汉代,元气本体论思想已相当流行。太平御览引成书于西汉的河图说:“元气无形,汹汹蒙蒙,堰者为地,伏者为天也;”该书叉引礼统说:“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所自焉。”西汉杨雄微灵赋也明确认为:“自今推古,至于元气始化。”汉代易纬孝经钩命诀也认为,“元气”是太初之时宇宙【收稿日期)2001年2月24日作者筒介胡化凯(19s4)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77万方数据最早的物质存在状态,由它逐渐演化出有彤有像的万事万物。在前人认识的基础I:,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充分沦述了元气本体论思想。他明确提出:“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大量资料表明,中国汉代已普遍用元气概念说明宇宙演化的过程,将元气看作世界万物的本原。由此牢固奠定了中国古代元气自然观的基础。汉代以后,古人无论是考察宁宙的起源,还是分析万物的构成,一般都用元气概念加以说明。他们认为,气既是宇宙演化万物的本原,又是构成自然万物的本体。随着元气说的普及和发展,唐代以后,古人多用一个“气”字表示“元气”,省略了“元”字。他们小仅用“气”说明宇宙起源问题,也用“气”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从而拓展了气概念的应用范围。在本体论方面,宋明时期的一些著名学者几乎都讨论过元气生化万物的命题。宋代周敦颐主张: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130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40程颐强调:“万物之始,皆气化;”150朱熹主张:“灭地之间,气而已。”【63明代罗钦顺说:“盖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L71王廷相指出:“元气化为万物,万物各受元气而生。”【8此外,宋应星、王夫之、方以智等也都有类似的沦述。J:述引文充分说明,气化本体论思想在中国古代长期盛行。气是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构成,这是古人赋予气的重要属性之一。元气本体论是我国古代最为流行的一元本体论,这种理论及其思想观念被古人广泛而持久地应用于各种认识领域。正是在这种应用过程中,古人为满足认识的需要而逐步赋予了气概念更多的基本内涵,使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古人认为,气不仅是大自然造化万物的原料,而且具有一系列基本属性。它不仅精细无形、微不可察,而且贯穿一切、绝对连续;它不仅运动不息、变化不止,而且不生不灭、永恒存在;它不仅是构造万物的基本材料,而且是万物相互作用的中介。2气精细无形,微不可察古人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质料。这种本体论的气是古代哲人对生活中具体形态的气进行长期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常识性气概念的升华。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各种气都是以混沌弥漫状态存在的细微物质,古人由此推想,构造宇宙万物的本原之气应是比这些具体形态的气更为精微的物质。因此他们认为元气精细无形,微不可察。中国古代有大量关于元气形态的论述。战国时期的鹄冠子泰录说:“精微者,天地之始也;”又说:“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其中“精微者”显然是指元气。西汉河图括地象说:“元气无形,汹汹隆隆。”东汉太平经说:“元气恍惚自然。”这些都是说明元气弥沦无形。唐代成玄萸对元气的存在状态描述的最为形象。他在老子义疏中写道:“元气太虚之先,寂寥何有?元气者,无中之有,有中之无;广不可量,微不可察;氤氲渐著,混茫无倪,万象之端,兆朕于此。”元气“微不可察”,寂寥无形,所以是“有中之无”;但它是“万象之端”,可生化万物,所以又是“无中之有”。为了论证元气既细微无形,又客观存在,宋代张载明确提出了“虚空即气”的观点。他认为,宇宙中除了有形之物外,剩余的空间都是气的存在状态,都充满了气,即所渭“太虚无形,气之本体。”43他指出,若“知虚空即气”,则知事物的有与无,显与隐等都是气的存在形式。在张载看来,气是以无形状态存在的宇宙物质,由它凝聚而成的万事万物只是显示其客观存在的一种表现。明代学者发展r张载的“虚空即气”思想。王廷相明确指出:“有虚即有气,虚不离气,气不离虚。91针对有人以气无形体为由而否定其存在,王廷相驳斥道:“气虽无形可见,却是实有之物,口可以吸而人,手可以摇而得,非虚寂空冥、无所索取者。”03明末王夫之进一步论述了气与万物的有与无、显与臆的辩汪关系,他指出:“虚空者,气之量。气弥沦无涯而稀微不形,则人见虚而不见气。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此外尚有宋应星、方以智等人也都论述了气虽细微无形,但却真实存在的道理。由上述可见,从两汉至明清,古人始终认为元气是微不可察的精细物质。元气无形无像,却又实际存在;它自己没有形体,却能构成有形之物。气的这种存在状态无法直接验证,只可间接说明。因此元气概念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却有很大程度的思辨性。其实,任何宇宙本体理论都有一定程度的思辨性。本体论在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化过程时,要确定万物的统一本原。如何由一种或7R万方数据几种本原物质演化出形态各异、属性有别的万事万物,这里存在着从一到多的形体转化和属性转化的矛盾。把本原物质的形态及属性设定的越简单、越抽象,越有利于避免或减少这种矛盾。元气本体论假定,元气以无形无象的状态存在,它聚而生成有形之物则显,散而归于太虚则隐。古人只用聚和散两种方式即可说明气与万物的相互转化,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从一到多的形体转化矛盾。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人对元气形态的上述设定是有一定道理的。3气充虚贯实,绝对连续由前述可知,在古人看来,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或质料,它精细无形,微不可察。在此基础上,从宋代开始,古人进一步认为,气能贯穿一切有形和无形之物,以绝对连续的状态存在。连续是与间断相对立的空问概念。气绝对连续,是指气的空间分布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是不问断的。宋代和明代的不少学者认为气有无限的穿透能力。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天地之气刚,故不论甚物事皆透过。”气本柔软无形之物,无刚强之性可言,但它细微精绝,朱熹即认为它至坚至剐,可穿透任何东西。他还举例说:“阳气发生,虽金石亦透过。”2 o金石是古人认为最坚硬之物,既然气可透过金石,则无物不可透过。朱熹认为,从大范围看,气“包罗天地”,无处不有;从小空间看,气“人毫厘丝忽里去”,无孔不入。u纠明代方以智对气的贯穿能力作了精辟概括:气“充一切虚,贯一切实,更何疑哉。”。【l到这些论述表明,宋明学者认为气充虚贯实,具有无限的贯穿能力。正因气贯通一切,无处不在,所以古人认为它以绝对的连续状态存在,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是连续的。就宏观连续性而论,宇宙中一切实物都是气的凝聚状态,一切虚空都是气的分散状态,整个宇宙是由气的不同疏密状态构成的统一连续体。对此,宋明学者作过大量论述。朱熹强调指出:“气之流行,充塞宇宙;”【14j天地之间,一气而已。”【60吕祖谦说:“通天地一气,同流而无间。”【15J王廷相明确认为:“天内外皆气,地中亦气,物虚实皆气,通极上下造化之实体也。”L90王夫之也指出:“太虚之为体,气也,充周无间者皆气也。”u”黄宗羲认为:“大化流行只有一气,充周无间。”【160方以智同样认为:“一切物皆气所为也,空皆气所实也。”【l“如此等等,都表达了古人关于气的宏观连续性思想。就微观连续性而论,明代许多学者都指出了气的“无间隙”性。“气无间隙”,表示气在微观尺度上是绝对连续的。宋应星说:“气本混沌之物,莫或问之。”【17王廷相说:“元气混涵,清虚无间。”93王夫之说:“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它物,亦无间隙;”气“升降飞扬而无间隙。”这些论述表达的都是同一种观念。方以智在解释声和光的传播时说明了气的连续性。他认为,“气凝为形,发为光声,犹有未凝形之空气与之摩荡嘘吸。故形之用,止于其分,而光声之用常溢于其余。气无空隙,互相转应也。”131在这里,方氏首先是指出气与形的区别,“形之用止于其分”,形是有一定分界的、彼此不连续的物体,而“气无空隙”,是连续性的存在物;其次是说明有形之物发出的光和声,之所以能向周围空间传播,是因空间分布着连续的气,由于气无间隙,能把光和声由近及远地相互转应开来。由此说明,方氏认为,气的连续性是光和声传播的条件。方以智的学生揭喧在注释物理小识时,对气的连续性也作了充分阐述:“气既包虚实而为体,原不碍万物之鼓其中天地之间岂有丝毫空隙哉。”天地间无“丝毫空隙”,正说明了气的绝对连续性。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管子内业篇描述气的形体时即认为,“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气大至充塞整个宇宙,小至无内部结构。“无内”说明无最小体积。气既无最小体积,就不可能以分离的微粒状态存在,只能以绝对连续的弥漫状态存在。作为万物本原之气,在最细微处只有无状无像的混一本性,没有空间区分。它浑涵无间,以非粒子状态存在。中国古代元气的绝对连续性或非粒子性与西方古代原子论者所强调的原子的间断性或粒子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4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我国古人认为,作为万物本体的气是变化无穷、运动不息的,正是气的不停运动造成了自然万物生生不息、运动不止。万方数据庄子秋水指出:“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由此表明,至迟在战国时期古人已明确认识到物质运动的绝对性。随着认识的发展,古人把各种具体的物质运动现象归结于元气的运动,并对元气运动的持续性作了反复讨论。唐代柳宗元极力强调元气的自我运动属性,认为气“自动自休,自峙自流,”,s1其运动变化不需要外因的作用。宋明时期,一批学者充分论述了气的永恒运动性。张载认为,“阴阳之气”具有“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氤氲相揉”、“相兼相制”、“驱伸无方”等运动属性,并得出气“运行不息,莫或使之”的结论。【19与柳宗元一样,张载强调气是自在自为的本体,其运动变化属性是由其内在本性决定的。正因如此,气的运动变化才是永不止息的。朱熹明确指出:“一气之运,无顷刻停息。”【加。陈亮也说:“阴阳之气,阖辟往来,间不容息。”L2王廷相也认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生生而不容以息也。”圳王夫之也强调:“太虚者,本动者也。动以人动,不滞不息。”【23】“无顷刻停息”、“不容以息”、“间不容息”、“不滞不息”等都是强调气具有永恒运动属性。古人认为,气的运动形式大致有三种类型。其一是聚散运动。弥漫无际、细微无形的气如何生成宇宙万物,古人用气的凝聚和分散加以说明。如前所述,庄子最先提出元气聚散说,认为人之生死是气之聚散的结果。淮南子天文训用气的聚散运动说明天地的生成,认为清阳之气“薄靡而为天”,重浊之气“凝滞而为地”。唐代成玄英进一步认为:“清通澄朗之气浮而为天,浊滞烦昧之气积而为地,平和柔顺之气结为人伦,错谬刚戾之气散为杂类。自一气之所育,播万殊而种分。”显然,成氏认为,不同事物是由不同属性的气凝聚而成。气的聚散运动决定自然万物的生死变化,这种认识被宋明学者进一步发展。张载认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4o程颐程颢指出:“物生者,气聚也;物死者,气散也。”25王廷相也说:“天地万物不越乎气机聚散而已。”l圳吕坤也强调:“天地万物只是一气聚散,更无别个。【矧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深信自然万物的生衰变化是由气的聚散运动决定的。其二是升降运动。宋明学者认为气有永不止息的升降飞扬运动。张载说:“气块然太和,升降飞扬,未尝止息。”【4J朱熹说:“气之升降,无时止息。”(”王夫之说:气“升降飞扬而无间隙。”11 3这些都是强调气的升降运动。、其三是流动。朱熹认为:“一元之气,运转流通,略无停问。”【12王夫之主张:气“有动者以流行,有静者以凝止。”【1”戴震强调:“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z7这些都是强调气运流不止。有运动,就有静止。中国古人已认识到动与静是相对的和辩证的。气有运动,也有静止。古代不少人都对此作过讨论,其中明代王廷相的论述最具代表性。他指出:“盖阴阳者,气之二体,动静者,气之二几,体同而用异,则相感而动,动而成像则静,动静之机,聚散、出入、形不形之从来也。”1”此处“几”通“机”,相当于“机能”之意。王氏认为,动静是气的两种机能,由于这两种机能,气才有聚散、出入、升降等运动形式。古代这种从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上说明气的运动属性,基本思想是正确的。气或聚散,或升降,或运流,总是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是什么因素决定气的运动?张载明确认为,气的运动不需要外因作用,是其固有属性的表现。他指出:“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4J“不得已而然”,说明气的本性如此。王夫之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他也强调:“气之聚散,物之生死,出而来,入而往,皆理势之自然,不能已止者也。”n1理势之自然”。也是说明气运动的客观必然性。古人从元气本身探讨其运动变化的原因,这种认识问题的方法是合理的。上述表明,我国古人已对元气运动的永恒性,必然性,以及运动与静止的辨证性,作了一定的探讨。由此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基本运动观念。5气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我国古人认为,作为万物本体的气,其本身是不生不灭的。从汉代开始即有人讨论气的不灭性,经魏晋隋唐进一步发展,至宋明时期,学者们对气的不灭性作了充分论述。张载从元气本体论出发,提出了“形散气不损”的著名观点。他指出:“太虚者,气之体形聚为物,形溃反原;”万物“形散而气不损。”28)“不损”即数量上无减少,亦即气在生演万物过程中量值是不变的。指出气的量值不变性,在科学认识上有很大的进步意义。由于古人把元气看作构造万物的基本质料,因此关于80万方数据其量值不变性,既可以从宇宙总体上理解,也可以从每种事物的具体变化过程来理解;无论是从宇宙演化过程来说,还是对于单个事物的生灭变化来说,其中作为基本物质原料的元气都是无损益变化的。这种观点对古人认识物质的不灭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王廷相继承了张载的元气不灭思想。经过对一系列经验事实的分析论证,他得出几点结论:其一,“气也者,乃太虚固有之物,无所有而来,无所从而去者;”8其二,“气出入于太虚,初未尝减也;“饽3其三,“气有聚散,无灭息。”93这三点概而言之,即气是自然界固有的物质存在状态,它以聚散方式生化万物,但数量上不会减少。王夫之进一步发展了元气不灭思想。他指出:气聚而生成有形之物,散而归于太虚,但散归太虚并“非无固有之实”,而是“复其氤氲之本体,非消灭也。”“1为了论证气的物质不灭性,他列举了下列实例予以说明。其一,“以天运物象言之,春夏为生,为来,为伸;秋冬为杀,为往,为屈;而秋冬生气潜于地中,枝叶槁而根本固荣,则非秋冬之一消灭而更无余也。”川古人认为,植物春生夏长是由“生气”构成的;秋冬之时万物凋零,但生气并未消失,而是潜藏于地中,一旦春天到来,它就会重新构成万物的萌生、繁荣。其二,“车薪之火,一烈已尽,而为焰,为烟,为烬,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希微而人不见尔。”11柴薪经过燃烧,变为火焰、烟雾和灰烬。柴薪烧完了,但构成它的木、水、土等基本物质成分并未消灭而是回复到它们原来存在的形态去了。其三,“一甑之炊,湿热之气,蓬蓬勃勃,必有所归,若盒盖严密,则郁而不散。”【“一锅水在不加盖密封条件下加热,会蒸发殆尽,不知去向;若将其在密封条件下加热,则蒸汽会积郁不散,并不减少。其四,“汞受火煎,无以覆之,则散而无有;盂覆其上,遂成朱粉。”【29汞加热后,升华成水银气体,纷纷飞散;若“盂覆其上”,则水银气体会聚集成红色粉末状氧化汞。这种描述是符合实际的。柴的燃烧、水的蒸发和汞的升华,都是古代生活中常见现象,只要对它们采取一定的措施,并认真观察其变化过程,即可证明物质的不灭性。基于这些事实,王夫之得出结论:“有形者且然况其氤氲不可像者乎?未尝有辛勤岁月之积,一旦悉化为乌有,明矣。”【11J有形有象之物毁灭后,尚且化归本原之气而永存,更何况原本就以无形无象状态存在的气,怎会消失乌有?所以他指出:“气自足也,聚散变化,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不为之损益”,即气的量值守恒。针对有人提出的气灭说,王夫之驳斥道:“尝如散尽无余之说,则此太极混沦之内。何处为其翕受消归之府?又云造化日新而不用其故,则此太虚之内,亦何从得此无尽之储,以终古趋于灭而不匮邪?”L1”义即,如果认为万物解体后即化为乌有,那么构成这些物体的质料最终到哪里去了?宇宙何处是它们的归宿所在?如果说自然界造化每种物体都用新的材料,那么随着万物永不停息的产生,将需要无穷无尽的材料,宇宙中何处能提供这万古不竭的物质储备?这其实是用反证法进一步论证了气的不灭性,反映了王夫之深刻的思想认识。我国古人对万物变化过程中的物质不灭性进行过长期的探讨。庄子和墨经等先秦典籍中都有物质不灭的初步思想,但真正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述物质不灭性的则是元气论。从两汉至明清,许多学者都对气的不灭性做过认真思考。明代王夫之等人由气的不灭性进而认识到自然界各种变化过程的物质不灭性,从而达到了中国古代对物质不灭性认识的最高水平。o这是元气本体论对中国古代科学认识的一项贡献。6气是万物中介,传递相互作用在元气说基础上,中国古代形成了一种感应自然观,认为自然界许多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相互感应引起的,并认为事物问的相互感应是通过气的中介传递作用而实现的。这种以气为中介的自然感应思想,对中国古代科学认识活动产生过重要影响。战国时期,中国古人即用阻燧聚集日光取火,并用方诸夜置户外承接露水以满足某种特殊需要。古人认为,阳燧所取之火来自太阳,方诸所取之水来自月亮。既然火和水分别来自日和月,它们远在天际,如何能跨越苍穹瞬间即至?对此,古人用气居问传递相互作用的观点予以说明。淮南子览冥训认为,“阳燧取火于日,方诸取水于月引类于太极之上而水火可立致者,阴阳同气相动也。”东汉魏伯阳对这类现象解释的更为明白:“阳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方诸非星月,安能得水浆。二气元且远,感化尚相通。”3u此处8】万方数据阴阳同气相动”和“二气感化相通”,都是说明气的中介作用。在古人看来,阳燧与日之间和方诸与月之间都有气存在,只要气类相同,两物虽相距遥远,仍能借助于气的中介感应而相通,产生某种作用。正所谓“跨百里而相通者,气也。”1中国古代对于磁石吸铁和玳瑁拾芥等电磁现象,也是用气的中介传递作用予以说明。东汉王充认为,玳瑁拾芥、磁石引针,是由于他们之间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它物体不发生这种作用,是由于“气性异殊,不能相感动也。”33此后,这种观点成为古代解释电磁现象的基本理论,被古人广泛采用,如晋代郭璞、宋代张邦基、明代王廷相等都作过类似论述。王夫之曾对此作过很好的概括:“物各为一物,而神气(即元气引注)之往来于虚者,原通一于氤氲之气,故施者不吝施,受者乐得其受,所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琥珀拾芥,磁石引铁,不知其所以然而感。”【341古人认为,阳燧取火,电磁吸引等现象,都是气居间传递作用的结果。在地球上观察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由于相对位置不同,有时会看到运行速度快慢不等,甚至会出现短暂的静止或逆行等现象。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这种状况看作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后魏张子信认为,“五星伏见有感召向背。”【”】唐代僧一行明确主张:五星运行所呈现的状态变化,“皆精气相感使然。”o宋代张载也认为:“金水附日前后进退而行者,其理精深,存乎物感可知矣。”91这些人说的均较为含糊,未明确把气的居间感应作用说出来。明代邢云路进一步指出:太阳系天体的运动变化,“皆太阳一气之牵系也。”-3”他认为是太阳在支配行星的运动变化,并猜测太阳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对星月施加影响,控制其运动。从现代科学的引力场观点看,邢氏的猜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中国古人对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与月相变化的关系进行过长期观察和思考,总结出“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亏”等经验规律。【38J中国古代有大量资料说明蚌蟹之类水生物的体内分泌与月相变化有着“同盛衰”、“等盈阙”的关系。古人认为,水生动物与月亮同属阴类,二者以气为中介产生相互感应,从而造成“群阴类”生物的生理变化与月相变化同步的现象。淮南子说山训说:“月盛衰于上,则螺娆应于下,同气相动也。”王充在论衡偶会中也说:“月毁于天,螺消于渊”的原因是“同类通气,性相感动也。”清代余思谦在总结这类现象产生的原因时强调:“凡风雨潮汐鳞介之类,其气皆与月相通。”【3引我国古人认为,气相通则性相感,月亮正是通过气的居间中介作用对水生动物施加影响的。限于古代的科学认识水平,上述以气为中介对事物变化所作的解释不可能完全与事实相符。但是从科学认识思想的发展来看,这类认识还是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的。现代科学认为,透镜聚集日光取火、磁石引铁、琥珀拾芥,都是电磁场作用现象。如果把气看作场的存在状态,则古人的上述解释基本上符合现代物理学思想。至于水生动物生理活动与月相变化的同步关系,从生物学上看,是生物长期接受自然环境的某些周期性信息作用所作出的反映。关于这种作用的机制,即使现代科学也尚未作出合理解释。因此,在这方面,我们不能苛求古人。针对上述气类感应理论,李约瑟(JNeedham,19001995)曾不无赞叹地说:中国古人“先验地倾向于场论”,中国“早在三国时代就存在着对于在没有任何物理接触的情况下而发生的跨越广阔空间距离的超距作用的卓越陈述。”J这种评价是有道理的。中国古人用气的中介作用观念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自然观比西方近代的超距作用观念更接近自然界的本来面貌。7结语综上所述,我国古人认为,气是构造自然万物的基本质料,以精细无形、绝对连续的状态存在,它运动不息,不生不灭,是自然万物相互作用的中介。古人用气的这些基本属性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由此也反映了他们的自然观。据此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认识。其一,中国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物质性本原气构成的,气具有不灭性、连续性、运动性、传递相互作用等属性。这表明,中国古人以气为基础,建立了一副物质的、运动的、连续的、浑圆一体的宇宙图景。这是中国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3.1气压带、风带与移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 交易磋商与签订合同7篇
- 2025年大学讲座教授聘用合同
- 2025正规房屋租赁合同
- 新版本《2025云南省租赁合同书》
- 2025上海房屋抵押借款合同范本
- 济源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5
- 2025年关于企业并购中合同劳动关系的法律适用
- 2025年度各类船舶购买合同
- 2025版权转让合同模板 版权授权许可合同
- 《排污许可管理条例》解读
- 高中心理健康北师大版高中上册第课从容面对学习新起点从容面对学习新起点
- 2022年安徽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B卷
- 实验室制度上墙牌
- GB/T 33363-2016预应力热镀锌钢绞线
- GB/T 27696-2011一般起重用4级锻造吊环螺栓
- GB/T 10781.1-2021白酒质量要求第1部分:浓香型白酒
- 2023-瑞幸咖啡vi手册
- 实用英语口语900句
- 风机运行记录表
- 高中必修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指数函数一 完整版课件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