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迎一模单元小题训练1.doc_第1页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迎一模单元小题训练1.doc_第2页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迎一模单元小题训练1.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静下心来攻基础,踏踏实实审好题!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迎一模单元小题训练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1(2010广东高考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2(2009年高考天津1题)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3(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9题)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A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4(2009年江苏高考1题)“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5(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1题)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6(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3题)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7(2010年高考全国25题)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8(2008年江苏高考1题)“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9(2011年高考上海9题)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10(2008年江苏高考3题)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11(2010年高考福建14题)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12(2008年高考山东8题)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13(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2题)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4(2011年高考山东9题)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C.科举制 D.行省制15(2011年江苏高考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16(2008年上海高考21题)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17(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3题)“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18(2011年江苏高考4题)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22(2010.安徽)下列四则史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文章之士不根教化、进士以诗赋取人,不先道理,明经以墨义,考试不本儒术,选人以书判殿,最不尊人物 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乘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A B C D20(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13题)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二、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分)21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开始实施的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它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垄断地位,缓和了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22柳宗元说:“周之病,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其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公元3世纪早期秦始皇灭六国而统一天下后,始创皇帝制度、三公制、郡县制而形成的。23唐朝始设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审议、决策、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且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这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24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位学者所指的是明代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它们标志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虽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但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中国社会的落后。25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中央集权。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26(2011年高考浙江38题)(30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材料三: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毛泽东中国革命(193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西周和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在秦朝以后,统治者为了强化君主专制还采取了哪些政治制度?(3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同时期还有哪一思想家也有类似的思想?(10分)(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政权?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9分)【答案】(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