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教学设计.doc_第1页
促织教学设计.doc_第2页
促织教学设计.doc_第3页
促织教学设计.doc_第4页
促织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1、了解蒲松龄及其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学习鉴赏古代短篇文言小说,能读懂原文,把握情节、人物,领会主旨,赏析技巧。 3从课文学习中积累文言词汇,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4认识封建社会中皇帝荒淫无度、官贪吏虐、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 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奇闻异事?因为通过这些离奇虚幻的故事,便于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便于赞美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也便于抒发作者自己的满腔“孤愤”。至于艺术特色,则诚如鲁迅先生说的:“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传奇,指唐代传奇小说)它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促织文言文知识归纳 1、 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尚:宫中尚促织之戏(崇尚,爱好。) 2、居:居为奇货(积,储存。) 3、比:宰严限追比(追征) 4、啻:虽连城拱璧不啻也(比) 5、造:径造庐访成(到) 6、固、强:少年固强之(坚持,一定;迫。) 7、庠: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校。)8、过:裘马过世家焉(超过。) 9、贴:民日贴妇卖儿(抵押。) 二、通假字 1、昂其直(通“值”,价值) 2、手裁举(通“才”,刚刚) 3、而翁归(通“尔”,你的) 4、翼日进宰(通“翌”,明天) 5、虫跃去尺有咫(通“又”) 3、 一词多义 1、责:因责常供(动词,责令) 每责一头(动词,索取)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动词,责罚) 以塞官责(名词,差使) 2、 进:以一头进(动词,进献) 径进以啄(动词,前进) 3、 益:死何裨益(名词,好处) 益奇之(副词,更加) 4、 逼:鸡健进,逐逼之(动词,逼近) 与村东大佛阁逼近(副词,极) 5、 故:此物故非西产(副词,本来) 故天子一跬步(连词,所以) 6、 然: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 俨然类画(副词词尾,的样子) 成然之(动词,认为是对的7、售:久不售(动词,考取) 亦无售者(动词,买) 8、 岁:后岁余(名词,年) 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 4、 词类活用 1、 岁: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 2、才:试使斗而才(名作动,有才能) 3、 笼: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名作状,用笼子) 4、辄倾:辄倾数家之产(使动用法,使倾尽,用尽) 5、然:成然之(形容词意动,认为是对的) 6、笼:大喜,笼归(名作动,用笼子装) 7、日:日与子弟角,无不胜(名作状,每天) 8、高: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形容词使动,使高,抬高) 9、力:力叮不释(名作状,用力) 10、疏:细疏其能(名作动,陈述)11、奇:益奇之(形容词意动,以为奇) 12、裘马:裘马扬扬(名作动,穿着皮衣,骑着马) 13、劣:成以其小,劣之(形容词意动,认为不好) 五、古今异义的词 1、 游侠儿:古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今义:行侠仗义的人。 2、 少年: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义:十二岁到十六岁这一时期。 6、 句式 1、 此物故非西产(判断句) 2、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被动句) 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定语后置) 4、掭以尖草(介词结构后置) 5、问者爇香于鼎(介词结构后置) 6、既而得其尸于井(介词结构后置) 7、令以责之(于)里正(省略句) 8、(其妻)折藏之,归以(之)示成(省略句) 7、 难句翻译 1、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译:(这画)岂不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吗? 2、 成以其小,劣之。 译:成名因为它太小,认为不好。 3、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译:(成名)一出门,所穿的皮衣和驾车的马超过了世代做官的人家啊。4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 译:只有这个成家的人,因为胥吏侵耗而贫穷,又因献上蟋蟀而富有,他穿皮衣,骑骏马,意气扬扬。二、讲故事,知内容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 2、指名一学生讲故事,(提示: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其他同学边听,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学生讲故事,最后明确:征促织捕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 阅读课文,编写情节提纲 情节起止段 所写内容 序幕(起因)第段 朝廷征促织 开端第段 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发展第段 成妻卜促织 成名按图索促织 高潮第段 成子毙促织 化促织 斗促织 结局第段 成名献促织 尾声第段 作者评促织 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其情感变化可用如下曲线表示: 神卜得虫征虫受刑儿毙促织魂化促织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作者如此安排,让成名的命运(独是成氏子以蠹贫(操童子业,久不售),以促织富。)随着促织的得失而起伏不定,意在揭示封建社会中百姓的命运行同草芥一般任人宰割,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陡转中体会到统治阶级的残酷。不仅整体结构如此,即使局部段落也是起伏不定。下面我们赏析第六段。 1、请细读第六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词,并体会其妙处。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怒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悲 ,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 ;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恐 。可见,一只小小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 、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行动描写融于一炉,有力揭示了皇帝荒淫 ,官贪吏虐 ,致使老百姓家破人亡的罪恶现实。三、鉴赏、讨论: 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读后提问:“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 讨论。明确: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第1段提出“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明祸患起宫廷,统治者为满足宫中享乐而“岁征民间”。未段尖锐地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贪官对上的阿谀奉承,“科敛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贴妇卖儿”、倾家荡产的悲惨命运。 2、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要从课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说明所以。 讨论。明确: 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其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接着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玩小虫。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 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结尾明明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 “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请看“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思泽”,这岂不荒唐可笑! 综上所述,本文结尾以及异史氏的评论,是在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有人把异史氏的一段评论说为“以因果报应来规劝人,无异是愚民,无异是助纣为虐”。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 操纵成名一家命运的难道仅仅天子?(还有那些贪官虐吏猾胥) 作者以“异史氏”之名发表了一段议论,对上自天子、下至贪官虐吏猾胥的一整套封建统治机构都,可谓揭示了灾祸之源。古人特别敏感。认为蟋蟀的叫声和织布声相仿,又届深秋,一听到促织叫声促女纺织,妇女就准备冬衣,怀念征人,宋代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假如有人一听到蟋蟀声,就为我打毛衣,那是本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促织在诗歌中充满温馨浪漫的,但在蒲松龄的小说促织中,一只小小的东西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家庭的兴衰,悲喜交替。令人感慨万千。那文中出现了几只不同寻常的促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吗? 生(6):第一只是祸不单行的促织。第二只是高大威猛的促织。是村中少年好事者所养。 师:村中好事者是个特殊句式。 生(6):定语后置,应是好事少年。 生(7):当然还有儿子魂化的促织。但有点不真实。 师:那这小东西是怎样影响的成名一家的?先说一说成名家中的成员,无非是三人 生(全部):成名,成妻,成子。 师:成名一开始的身份是什么? 生(全部):童生。 师:哦,童生,跟在坐的各位差不多年轻吧。(生笑) 生(部分):不。是老童生,连孩子都九岁了。 师:对,所以文中用了一个词语“久不售”,就是屡试不中,屡败屡战。科举只是块敲门砖。用过了就可扔掉。后来他的身份变了吗? 生(8):变了,当了里正。 师:何为里正 生(8):大概是个官吧。 师:这里老师有点纳闷,怎么天上掉下馅饼,好事砸到成名头上了,当官了。但我要告诉同学们,这里正类似于现在的村中的治安主任,是个苦差。比如某户人家吵架了,要他去调停。再则,有些催粮催租的事,要他解决。他有这个能力吗? 生(9):没有,文中说不敢敛户口,可能一方面他性格迂讷,另一方面能力有限。师:这样一个有书呆子倾向的成名,“会征促织”,征促织可是一项政治任务,艰巨而光荣(生笑)他的心态是起了变化吧?找一找有关心态的词语。 生(10):忧闷欲死,转侧床头,唯思自尽。 师:还有吗? 生(10):得到促织后,大喜,蟋蟀死后如被冰雪,还有益惊喜。 师:这些词语形象的刻画了成名在促织的挑动下心理变化的活动轨迹。有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说书生只会理论,不会实践,只说不做。成名去实践了吗?也就是说,他会去捉促织吗? 生(11):去捉了,但是经过妻子和神巫的指点,不是主动的,是被动去捉。师:我们来读一读读书人成名捉蟋蟀的场面吧,体会其中作者的情感。(生读早出暮归中于款) 师:这是第一次描写,还有吗?(生读“成反复子念,逐而得之”)这两段描绘你印象特别深的句子有吗?比如在生活的压力下的苦难的困境的描绘。 生(12):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看出成名当时疑惑和将信将疑的心理。 生(13):乃强起扶杖,我觉得很可怜。两腿被打的伤痕累累,为了家庭,只能尽力而为。生(14):我认为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读来尤其伤心。侧听估计人贴地而行,眼睛睁得大大的,生活的重压下他已直不起自己的腰板,没有做人的尊严了。 生(15):成名由于考不中,他一定发奋学习,视力一定很差,是个高度近视眼,(生笑)像寻针线这样寻,真的很可怜。我也是近视眼,深有同感。成名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生活。 师:是尽最大的眼力,捉蟋蟀毕竟不是他的专业。(生笑)这几句看似寻常的话语,寄予了蒲松龄深沉的孤愤,他也是读书人,也是屡试不中的老童生,他是满怀着同情怜悯写同类人,将一腔同病相怜之情倾泻于成名。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生接口相逢何必曾相识)还有你认为最反常的行动吗 ?生(16):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有生点头)成名当时行动极为不便艰难,遽是迅速的意思,一个受重伤的人既然能扑上去,但一扑可能要有生命危险,为了小小的蟋蟀,他连命也不要了。 生(17):我想到了葛朗台的扑,葛朗台一见金子,岁,命也不顾了,也用了个扑字,那是扑出老家伙的贪婪。而成名的扑,却扑出了一个重压下小人物的无奈和伤感。有种悲壮的色彩。 生(18):我想这个扑字很受前面癞蛤蟆的影响。(生笑)前面有只蛤蟆猝然跃去,成名由于扑虫心切,就把自己当场了蛤蟆,也开始扑了。 师:当然这不同于欧阳峰的蛤蟆功,(生笑)这一扑,的确写出了人类的异化,成名为了促织,可以不把自己当人看,完全丧失了读书人的斯文,真是斯文扫地。不管前面有棘根,他还是为了生活扑上去,这是一次悲壮的扑救,这一扑怀着对生活的渴望,哪怕只是渺茫的一丝。成名知道只有扑才能救自己,救家庭。你看,捉到后,这样一户贫困人家,居然用蟹白栗黄来喂养。备极护爱,这些都是反常的行为,把小虫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小虫和人的生命比较究竟哪个更重要?下文中有描述吗? 生(19):有,促织被儿子弄死之后,文中这样写,儿神气痴木,奄奄欲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看,居然不把儿子的生死放在心上。 师:对,为了一只蟋蟀居然连父子血肉之情也抛之脑后,这是一件极为可悲可叹之事,再加上前文中成名的异化,他已经不自觉的把自己当作兽类,想像成扑虫的蛤蟆,真是辛酸之极。真可谓为虫所逼,悲喜交替。有人说知夫莫如妻,成名的妻子了解丈夫吗? 生(部分):理解。 师:我们读一读成妻的话,(生读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你认为成妻是怎样一个人? 生(20):善解人意,可能丈夫比较迂讷,妻子就能独当一面,处事冷静,有头脑,有主见。是个贤妻。 师:哦,你对成妻的评价很高嘛。那她是个良母吗? 生(20);是良母,当孩子涕告母,母闻之,大惊: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女复算耳,写出了对儿子的担心,自己不惩罚儿子,慈母心态,爱莫能助,担心和恐惧。 生(21):这位母亲有点迷信。只知求神拜佛? 师:哪种人会求人拜佛呢?她求神拜佛容易吗? 生(22):只有受尽生活折磨的人心灰意冷的人才会求神,当时老百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师:在无道与苛政之下,百姓苦难无边,回头无岸啊。除非神仙济世,否则不能脱离苦海。成妻具资,就是东借西凑,到处赔笑脸,低三下四看别人的脸色。作为妻子,这位可怜的女性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全部心血都扑在蟋蟀上面。更有意思的是,悲愤填膺的作者在精心设置魂化促织的情节时,他们的宝贝儿子在蟋蟀事件中遭遇又如何呢? 生(23):九岁的小孩由于好奇把促织弄死了,自己变成了蟋蟀。 师:成子魂化的促织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战斗才成为真正的王者,一开始与蟹克青决斗,这是闯荡江湖的第一站,(生笑)闪亮登场。再则第二关,与公鸡斗,又赢了。最后一路打到中央,可说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为何把小东西写得如此神奇? 生(24):因为是人变的,特别有战斗力。 生(25):有作者的主观愿望在里面。在现实生活中,弱势的低层百姓根本无法与强者抗衡,作者希望能够在虚幻的世界中能够战胜恶势力,体现作者良好的愿望。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这三种人中,最能震撼人心的是谁? 生(全部):成子 师:为何? 生(26):小孩是祖国的未来(生笑)玩是小孩子的专利,一个小孩子因为玩蟋蟀差点付出生命为代价。这个社会连小孩子都不放过。可见是个无耻的社会,尤其有震撼力。 生(27):一个活泼的孩子付出了代价,在那样的社会中,人的生命就不如蟋蟀,我在想一个问题,假如没有付出生命和精灵的小孩以蟋蟀的面目出现,事情会怎样结束? 师:对,你的设想一针见血,刺中要害。儿子的性命居然不如一只小虫子重要。小孩即使投井了这事也不能完结,他还必须要让自己的魂魄变成一只促织,代替那只促织,再次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格斗。而且他必须要赢得那些格斗,才可以保他的父母无虞,才可以弥补他的所谓的“过失”。在这里, 我们 看不到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价值,我们只看到人已沦落为一种玩物,只有把自己不当人看,只有为权贵服务,成为别人手中的玩物,你,小人物才可以解救家庭的苦难,得到所谓的幸福和功名利禄。这是一个荒谬的故事,小说的高明之处使荒谬具备了真实性。我们不禁要问,罪恶的根源在哪里呢?我们读一读结尾,会找到答案?(生朗读最后自然段) 生(28):根源在于皇帝的荒唐,皇帝不应玩蟋蟀,玩物丧志。 生(29):根源是官贪吏虐,当权者作威作福,不管百姓死活,只管自己官位上升。 师:的确如此,上有好焉,下必趋焉,古代社会官本位现象十分严重,文章一开始就写道:“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其实用不着征,早有人会乖乖的送上来,如果如果领导喜欢斗鸡,明天我就送你一车鸡,如果你喜欢斗牛,立马一车皮牛就送到。杨贵妃喜吃荔枝,我来一骑红尘妃子笑,宋徽宗喜踢球,高俅就发达了。天子偶用一物,就使百姓家破人亡,万一是常用之物,不知有几家遭殃,几家荡产。正如黄宗羲所说封建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促织让我们看到专制时代中,小东西是怎样披者皇权的丑恶的外衣吃人的,小人物的命运是怎样被吃的,实质就是吃人和被吃的沉重的话题,如此可悲可叹。结尾似乎皆大欢喜。这个故事似乎成喜剧了。但喜剧往根源里挖我们挖出更加深沉的悲哀。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联系实际,讲兵马踊发现者杨志发的辛酸荒唐的故事)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历史奇观的西安兵马俑早已蜚声海内外,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处世界历史古迹的发现者,二十多年来,只得到过七角八分人民币的奖励,直至克林顿访华,他的命运才得以改写。 星岛日报八月一日报导,有关兵马俑的所有介绍资料都只是简单地记载,兵马俑的被发现,是一九七四年三月当地农民挖井时偶然发现的。他们当时将挖到的俑头和陶片装了两个架子车,星夜拉到县里,交给县文化馆。馆长的确是位专家,他仔细看过之后,判断是二千多年前的文物,喜不自胜,立即收下文物。为了答谢这两位农民,他摸遍全身,拿出他当月的全部工资三十多元人民币,交给杨家兄弟。 对于贫穷的杨志发兄弟来说,三十多元钱在当时已是一笔巨财,他们回村后,老实厚道的杨家兄弟不敢独吞,向生产队长上缴了这笔钱。生产队长作出裁决,奖励每位村民四个工分,当时人民公社实行工分制,男劳力劳作一天可以得到八至十个工分,到年底生产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