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教案.doc_第1页
《廉颇蔺相如》教案.doc_第2页
《廉颇蔺相如》教案.doc_第3页
《廉颇蔺相如》教案.doc_第4页
《廉颇蔺相如》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认真诵读,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文句式。2.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欣赏和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文本丰厚的文化内涵,初步体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寄寓在人物身上的情感。【教学重点】:归纳总结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教学难点】:把握史传文学作品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文字,整理和积累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一、导入:有一部书,它既是史学巨著,为后世修史之典范;又别具诗性,语言生动简洁,极有传奇性。所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就是史记的独特魅力。而廉颇蔺相如列传则是此中名篇。清代李晚芳在读史管见里称道:“奇事编得奇文以传之,遂成一段奇话,琅琅于汗青隃糜间,千古凛凛。”此言得之。(以“奇事-奇人-奇文”为线索,探究课文。)二、作家作品: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2.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的作品,司马迁能写出如此伟大的作品,是因为: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资料;广泛游览,实地考察;突途发愤。武帝天汉三年,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以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三、背景介绍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间,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聚楚上庸上(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前283廉颇伐齐,取阳恶。 前282蔺相如完璧归赵当在此年。 前281秦伐赵,拔石城。 前280秦复攻赵,杀二万人。 前279渑池会。廉蔺交欢当年在本年或稍后。四、预习夯基1. 文学常识:作者_,字_,是_朝伟大的_家、_家、_家。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_体_史,又名太史公书。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_到汉武帝时共约_年的历史,全书体例包括_、_、_、_、_五部分,共_篇。鲁迅先生评之为“_,_.”司马迁自述写作的目的为:“_,_,_.”。 2. 读准字音: 缪(mio)贤赦(sh)免袒(tn )露倨(j )傲睨(n)柱 佯(yng)为汤镬(hu)靡(m)乱不怿(y )避匿(n) 臣等不肖(xio)刎颈之交(wn)广成传舍(sh)缪贤舍人(sh) 见臣列观(gun)相如虽驽(n)臣语曰(y)使人遗赵王书(wi)3.正确释义: 【一词多义】负: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乃使其从者衣褐(让)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徒: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以勇气闻于诸侯凭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古今异义】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词类活用】名作动: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名作状: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使动:完璧归赵完,使完整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意动: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G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修,尊重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待 4.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我为赵将(判断) 而君幸于赵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动) 何以知之(宾前)求人可使报秦者(定后)拜送书于廷(介后) 5、找出本文中的成语。 五、疏通全文,关注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概括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基本风貌。 一、整体感知1李晚芳说“奇事编得奇文”,编了哪几件“奇事”?【明确】主要情节:2-7完璧归赵8-10渑池会11-12廉蔺交欢2有“奇事”必有“奇人”,这三个故事主要是为了表现谁?【明确】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事情,在尖锐的矛盾之中突出刻画廉颇、蔺相如的性格,在“完璧归赵”中,表现出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在“渑池之会”中,表现出蔺相如的英勇果敢,这两事情主要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在“负荆请罪”中,表现出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厚待人。廉颇的性格主要在“负荆请罪”中得以体现,那就是直率坦白,勇于改错。 3.补充阅读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能信意强秦,而屈体廉子,用循其君,俱重于诸侯。作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明确】可见司马倾情所写的是蔺相如,课文始终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主要表现蔺相如的智勇,表现其能屈能伸、一心为国的大丈夫品质。(只有明白作者创作用心之所在,才能切中肯棨,准确把握意旨,体会本文选材、写人之妙-所谓“奇文”之“互见法”。) 二、细读品味1.细读第2节,看看蔺相如是如何出场的?结合文本分析。(屏显)细读关键词句:使、遗、幸、质徒见欺/何以知之/求人可使报秦者/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其人勇士,有智谋【明确】细读关键词句主要是为读文解文服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以及其他重要词语,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等文言句式及其他重要句子,可由老师梳理后出示,学生回到语境中解决。既可扫除读文的障碍,又暗示了解文的重心所在。2.这一出场有何作用?【明确】通过缪贤之口推荐蔺相如出场,达到了未见其人、先闻其神的效果。从对缪贤“亡赵走燕”还是“肉袒伏斧质请罪”的分析中,蔺相如已现知人论世、审时度势的智慧和过人胆识;“则幸得脱矣”,语含肯定,一个自信的智者形象呼之欲出。这一出场上接蔺相如的身份“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下为赵王接见铺垫。其中,“其人勇士,有智谋”一句为其性格之纲,为其后面的精彩表现张本。其曲尽其妙,丝毫不输于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3.那么蔺相如在出使秦国时,是不是按“理”行事呢?又是如何表现其智勇的?可先请三位学生分别朗读4、5、6三节,要求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结合人物的神情表现读出不同的语气和节奏;并分别加以概括和分析。(屏显)细读关键词句:指示负逆急辞谢案度引约束间孰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大王见臣列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明确】第一回合,献璧取璧。秦王不在朝堂而在“章台”接见相如,相如自然明了秦王“空言求璧”,等到“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相如以为时机成熟,于是以“璧有瑕,请指示王!”为由,机智从容地取回了玉璧。想要保住它,还得一个“理”字,相如直言秦王“礼节甚倨”,而赵王“斋戒五日”“拜送书于庭”则要恭敬得多,不管赵王有无其事,秦王“理亏”已很清楚;再看相如的用词,称对方为“大国”“强秦”,称赵王“修敬”,看似斥责,实则示弱抱怨,秦王听了还是很受用的。因此,在理直因而气壮的蔺相如“怒发上冲冠”,作势欲“与璧俱碎于柱”时,他赶紧道歉请求,岂仅仅是“恐其破璧”啊?第二回合,归璧于赵。秦王自觉理亏,所以答应了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这里要注意三个“度”字。相如估计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所以要求“斋戒五日”以赢得时间,以时间换空间,归璧于赵;秦王估计璧“终不可强夺”,“许斋五日”,装装样子,玉璧唾手可得,连赵王都“恐,不敢不献”,自然不会料到一个无名使臣会玩什么花样。秦王的心理完全被相如估摸透了,相如才能顺利地“归璧于赵”。这几个“度”字,就是心理的较量,显然相如占了上风。第三回合,廷争曲直。秦王“斋五日”,“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可谓礼足且尊;而相如这边璧已归赵,形成了“曲在蔺”的态势。而蔺相如早已成竹在胸,先是据理力辩,从历史的角度说明秦缺乏诚信,接着说自己“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从使臣所负使命的角度,暗示秦王谅解;再从国势角度说明只要秦有诚意割城,赵必不敢留璧而得罪秦王。到这里,已由“理屈”转为有理。接着又坦然认罪,“请就汤镬”,只是希望秦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实际上是暗示对方想清楚:杀使臣,不仅得不到璧,还有损秦国形象,更有害于两国关系。自然秦王是个明智之人,掂量得出“一璧”与“秦赵之欢”的轻重,无奈之下,只好“毕礼而归之”。从这个回合中可见,蔺相如变理亏为理直、变被动为主动的智慧。【明确】小结:三个回合的较量,都表现了蔺相如知人论世、审时度势之智和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之勇。他洞察对手的内心,始终让自己站在理直位置上,同时又给对方留有余地,使人璧得以两全,出使不辱于诸侯。需要指出的是,秦王看重“秦赵之欢”而没有杀蔺相如而后快还有一个重要背景是,当时秦军主力在攻打南方的楚国,还没有军力对相对强大的赵国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这也是相如底气足的原因所在。第三课时教学要点:举一反三,自主品读,体会司马史传文的特点。一、合作探究 按照“完璧归赵”这一内容品读相如“智勇”的思路,“渑池会”与“廉蔺交欢”可作自主品读,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可以参考相关资料,自主确立关键词句,自主设疑探究。完成后在课堂上展示其探究成果。教师可作如下提示:1.“渑池会”的背景是“秦伐赵,拔石城”“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欲与赵“为好”,意欲何为?2.“鼓瑟”与“击缻”有何区别?相如如何迫使秦王击缻?3.相如一味退让廉颇,他的“智勇”又如何体现?【明确】1.秦王的用意可以从秦御史所记的“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一句见出端倪,那就是从心理上摧垮赵国,也摧垮比赵国弱小的其他诸侯,以便为以后的军事行动确立心理上的优势。这一背景突出了秦的声势,增加了紧张气氛,为更好地表现蔺相如的智勇搭建了舞台。2.瑟是士大夫阶层享用的乐器。秦王要赵王奏瑟,就是把赵王直接贬到士大夫阶层。而缻为瓦器,其为乐器则更为粗劣,普通百姓为之。相如对瑟和缻的文化象征性是了然于胸的,对秦王的用意也是洞察无遗的。“令赵王鼓瑟”,赵王被动“为赵王击缻”,秦王主动。一“令”一“为”,更显秦王狼狈之状。秦王自然不肯轻易就范,但在相如的威逼“理”诱下,别无选择。理:既为修好,赵王鼓瑟秦王应该有所表示,“以相娱乐”;而盆缻为秦人常用之乐器,在“跪请”之下,不敲击就显得没有诚意。威:相如趁“跪请之机”,巧妙地拉近了与秦王的距离五步之内,秦王如若不从,则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暗示要与秦王拼命。秦王对相如原本就没有心理优势,这次逼迫更为凌厉。明智的秦王除了服从,还能怎么办呢?【小结】这次交锋反映了蔺相如临危不惧之勇和绝地反击之智,他理直气壮地瓦解了秦王与其群臣精心设计的阴谋,使得秦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捍卫了赵国的利益,为赵国赢得了尊严。3.对于廉颇的羞辱,蔺相如进行了冷处理,一再退让以避其锋,希望对方冷静下来,也借此赢得广泛的同情,自然更占“理”。待到一般人(舍人)都看不下去了,相如认为时机已到,于是表明心迹:“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番话是说给舍人听的,更是说给廉颇听的。蔺相如适时地祭起了爱国的大旗,这是一般人扛不住的,何况一心爱国的大将军呢?更何况有对方一再宽容退让在先呢?于是负荆请罪就显得自然而然了。【小结】凡人皆知一争高下之勇,不知隐忍退让亦是勇;凡人皆知主动出击之智,不知旁敲侧击亦是智。相如知人之明,识人之心,不仅化解了一场内部争斗,而且书写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此后的十几年中,秦国没敢大规模对赵用兵,这与蔺相如主动维护赵国内部的安定有密切的关系。二、深入探讨1.常言道:弱国无外交。当时秦强而赵弱,与秦国相比力量悬殊的赵国凭借什么竟能在“城璧之易”“渑池之会”两次外交活动中捍卫了国家利益,维护了国家尊严?【明确】廉颇与蔺相如二人一武一文,从军事和外交两个方面支撑着赵国;赵王不拘一格的用人机制。2. 本文是关于廉颇和蔺相如两人的合传,为什么却绝大部分篇幅写蔺相如,用很小的篇幅写廉颇?【明确】司马迁写人物传记,以人物为中心,每篇都有一个主题,他要“成一家之言”。本文旨在歌颂蔺相如对待生死的态度和人格魅力,昭示人才对国家发展的关键作用;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运用“互见法”。文章的主要篇幅是写蔺相如,直接写廉颇的文字较少。但写蔺相如在秦廷上的无畏表现,也暗示了廉颇的后盾作用。不只是在“将相交欢”故事中突出了将相和的积极影响,实际上通篇都蕴含着文臣武将团结合作对国家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廉颇的“攻城野战之功”在赵世家中有详细的记载和描写。关于廉颇后来不被昏庸国君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情况在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后半部分有具体生动的描写。对史记中的重要人物,需要通读史记全书才能真正全面、准确地把握。三、拓展阅读“人徒以完璧归赵、渑池抗秦二事,艳称相如,不知此一才辩之士所能耳,未足以尽相如;惟观其引避廉颇一段议论,只知有国,不知有己,深得古人公尔国尔之意,非大学问人,见不到,亦道不出,宜廉将军闻而降心请罪也。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钟伯敬谓,二人皆古大臣风,斯足以知廉蔺者也。篇中写相如智勇,纯是道理烂熟胸中,其揣量秦王情事,无不切中者,理也。措辞以当秦王,令其无可置喙者,亦理也。卒礼而归之,非前倨而后恭,实理顺而人服耳。观其写持璧睨柱处,须眉毕动;进缶叱左右处,声色如生。奇事编得奇文以传之,遂成一段奇话,琅琅于汗青隃糜间,千古凛凛。廉将军居赵,事业甚多,史独纪其与王诀及谢如二事而已,非略之也。见此二事,皆非常事,足以概廉将军矣。读此可悟作史去取之法。” -李晚芳读史管见翻译:人们只是因为完璧归赵、渑池抗秦两件事情,就用美好的言辞来称赞蔺相如,不知道这些事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能做到的,这些事情不能完全表现蔺相如的特点;只有看他避让廉颇的一段议论,才明白蔺相如心中只知道有国家,不知道有自己,很得古人的尽心为公,尽心为国的思想,这番话,不是有大学问的人,是看不到,也说不出的,廉将军听说后心悦臣服地请罪的确是应该的。人们只知道廉颇善于用兵打仗,能够战胜敌国攻取土地的,这些事情也不能完全表现廉颇的特点;看他和赵王诀别时,说到了约定的时间赵王不能回来,就请求立太子为赵王,而断绝秦国的企图的话,也是深得古人以国家为重的宗旨,没有大胆识,也不敢说出这番话,不是大忠勇也不敢承担这件事。钟伯尊敬地称赞他们,这二人都有古代大臣的风范,这足够用来让人明白廉、蔺二人了。篇中记叙了相如的机智勇敢,全是因为道理烂熟于自己胸中,他揣摩估量秦王的心情和事由,没有不十分符合的,是因为道理明确啊。准备好言辞来应对秦王,让他无处插嘴,也是道理明确啊。最终完成礼仪而回到赵国,并不是先前倨傲而后来恭敬,实在是道理合适而让人佩服啊。看作者写他持璧睨柱的地方,胡须眉毛都似乎在颤动;进献缶而呵斥秦王左右的地方,声音脸神色都是活生生的。奇特的事迹编纂成奇特的文章而流传,于是就成就了一段奇话,精彩纷呈地显现于史书之中,千古以来还是凛凛生威。廉将军在赵国,事迹功业非常多,史记单单只记载他和赵王诀别以及到蔺相如门前谢罪两件事,这并不是要略述。看这两件事,都不是寻常之事,都是足够用来概括廉将军品质的。读这些地方,可以悟到写史书写人叙事的抛弃和选取的方法。 四、写作借鉴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从而彰显士的博大情怀以及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