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丽的桃花源,永恒的“乌托邦”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习内容: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教学设想:桃花源记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一篇经典散文,一千多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桃花源三个字,几乎妇孺皆知。而文人更是对其颇有兴趣,王维因作桃花行,韩愈、苏轼探求桃花源的真实性,李白作桃源诗“露暗烟浓草色新,一翻流水满溪春。可怜渔歌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李群玉、杜牧为相约为常德桃花源题诗而当代,“桃花源”成了各地旅游商家们争相抢夺的香饽饽,全国有三十多个“桃花源”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一篇桃花源记何以有如此大魅力?这两堂课就围绕此带领学生感受桃花源记的魅力之所在。桃花源记这篇散文的语言,一如陶渊明的诗歌的语言风格,冲淡而意味隽永。因此,感受桃花源记语言之似淡实浓,是领会其魅力的一方面艺术魅力。另一方面,桃花源记所寄寓的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反映的不仅是个人的愿望,也是当时劳苦百姓的共同愿望。古今中外的文人、哲人都对理想社会有所描述,其实这反映的是全人类的普遍心理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引导学生由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构筑,感悟其中反映的人类的追求理想社会、理想生活的普遍愿望,从而感受桃花源记的另一层魅力永恒的思想魅力。至此,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深切体会桃花源记似癯实腴的语言特点;(2)、理解桃花源记中所表达的诗人及劳苦百姓对美好社会的向往,由此推及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遍心理。桃花源记中集中体现陶渊明语言特点的句子集中在“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一段,因此紧抓这49个字,进行三个层次的分析:(1)揣摩文意的基础上,指导朗读;(2)引导学生用生动传神的语言丰富该段所描述的景象;(3)探究这段文字背后陶渊明构筑的理想社会。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分析,学生切身感受陶作的艺术风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陶渊明构筑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结合背景使学生最终走向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陶渊明,理解桃花源记。桃花源记做为古文,要达成以上两个教学重点,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字句和文意,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实现更高层次的目标。基于桃花源记语言较浅显易懂,所执教班级学生基础扎实,自学能力强,且进入初二已有一定文言知识积累和文言语感,字句的理解和文意的疏通以课前预习的形式完成大部,做到粗通文意。课堂上老师只提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解决字句理解的疑难问题,将文意疏通贯穿于完成教学重点(1)中。课后则要夯实文言基础知识,学生自主整理、识记重点字词和特殊字词、句式。有了课前预习、课堂提重点和课后整理三个环节的互补,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达成。在此基础上,要达成上述两个教学重点,学生需了解课外知识,搜集课外资料:(1)、桃花源诗;(2)、古代描写百姓艰辛生活的诗句、成语;(3)、东晋末期社会背景;(4)、陶渊明作桃花源记的事件背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提出,语文学习要举三反一,而不是举一反三,只有掌握了大量材料才能够触类旁通,因此学生在课外的资料收集是高效课堂的保证。学习目标:1、 能记住本课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其意思,能结合课下注解准确口译全文。2、 能在揣摩、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处理朗读的感情基调、停顿与连贯、重音与轻读、延长与收音等。3、 深切体会并能说出陶渊明语言的风格。4、 能体会桃花源记反映的陶渊明在黑暗社会现实中对美好社会的渴望与追求。学习重点:1、深切体会桃花源记似癯实腴的语言特点。2、感受和理解桃花源记中所表达的诗人及劳苦百姓对美好社会的向往,由此推及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遍心理。学习难点:1、 揣摩“土地平旷怡然自乐”这一文段,想象和丰富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画卷,从中概括、提炼陶渊明构筑的平等、安宁、富足、没有阶级和压迫的理想社会。2、 从老子的“小国寡民”,礼记的“大同”社会,托马斯的“乌托邦”中,透视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和不懈追求。课前预习:1、 根据课下注解,查阅工具书,口译全文。标记不能理解以及不能确定的字句。2、 仿照语文老师平时的板书,自己根据对全文的理解,设计板书,要求简洁、概括性强。3、 收集资料:(1)、桃花源诗;(2)、古代描写百姓艰辛生活的诗句、成语;(3)、东晋末期社会背景;(4)、陶渊明作桃花源记的事件背景。课堂学习: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有没有同学到过叫“桃花源”的景点的?这个国庆假期,老师就去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在那里有一个叫世外桃源的地方。不过在全国有30多个地方名叫“桃花源”!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中比较有名的几个。(展示图片)真是“处处桃花源,渐欲迷人眼”!桃花源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却有一个共同的来源,那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那真正的桃源一探究竟。(板书:桃花源记 陶渊明)(生观赏图片,产生兴趣。)二、检查预习师:老师安排大家预习了课文,检查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让我们跟随武陵渔人的脚步,一起进行神秘的桃花源之旅。朗诵,是一门艺术,而我们的朗读则是朗诵的基础。在准备朗读前,我们要端坐,直腰,昂首,挺胸,匀气息,好,桃花源记,陶渊明,起生齐读课文,进入情境。师点评朗读,正字音,准节奏。三、进入文本,理解“桃源景象”部分,学习朗读技巧,感受陶语言的丰厚含义师:读得字正腔圆仅仅是朗诵的基础阶段,要真正将一篇经典古散文读出专属它的味道来,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它的意思。刚才我们跟着武陵渔人在桃花源里走了一遭,到底桃花源里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部分。生找出描写桃花源景象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这一部分,注意语气、语调、停顿和重音。生自由朗读。师: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这个部分。生示范朗读。师点评。师:一篇文章、一段文字都有它的感情基调,这一部分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师生共同明确:把握文字的感情基调,就要揣摩渔人此时的心情惊讶和喜悦。师指导朗读:朗读文章要读出它的专属味道,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抓住那些重要的字词,读出属于它的韵致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字里行间到底有何蹊跷。师:“平旷”怎么解释?师生共同明确:平坦开旷。在单音节字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变双音节词的翻译方法增。师:“平”有平坦、平整之意,因此读的时候“平”字发音要延长,有平顺之感。旷,宽广、开阔之意。“旷”字的本义,即最开始的意思是“光明,明朗”,太阳照在广大的土地上。后来逐渐发展为宽广、开阔之意,今天我们常用它来组词:旷野、旷远、旷原等等。在文中,“旷”和“广”字意思相近,但有细微差别,广,形容土地范围、面积宽阔,旷不仅有土地宽广之意,更有空间广大之意。因此,“旷”,我们读的时候就要张开嘴巴,尽量将声音发出去,仿佛声音走向了宽广的空间里。(师示范,生跟读)师: “俨然”是整齐的样子,那么该怎么读呢?同学们自己揣摩一下。明确:根据“整齐的样子”这一意思,“俨然”朗读时不可拖泥带水,要读得干净利落,节奏分明,整整齐齐。师:那么“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该怎么来读呢?师生共同明确:1、明确节奏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感情色彩上“良”“美”都是褒义词,该重音读,同时感情上应有喜悦之感。生根据师指导,齐声朗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师:从刚才老师教大家朗读的过程,你有没有得到一点关于朗诵的经验呢?生畅谈经验和收获。师生共同明确:朗读的时候,我们要根据字句的意思来处理发音的延长或缩短,重读与轻读,停顿与连贯,感情的起伏。这样才能将字、词、句的韵致读出来,而不至于读得千篇一律。师:请同学们根据理解字句意思,揣摩朗读的方法,自己读读后面的两句。然后四人一小组,互相读一读,听一听,看谁读处理得当。生自由朗读,四人小组讨论探究。生示范朗读,并说明处理朗读的根据。师生共同明确:交通,古今异义词,文中意义是交错相通,今义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因此,“通”字发音要延长,有通顺之感。“鸡犬相闻”是指村落间互相听到鸡和狗的叫声,可见桃花源里是安静祥和的。“鸡犬相闻”要读得轻缓飘渺,特别是“闻”字发音要轻且延长,仿佛声音在空气里传播、穿透,远远地听到别户的鸡犬之声。而不可读得整齐有力, 显得嘈杂而喧闹。黄发,指老人,据说古代老人年寿愈高,头发会由白变黄,因此黄发是长寿的象征。垂髫指小孩,古代儿童成年前一般不扎头发,最多就是在头顶扎两个小髻,其它头发全部垂下来,就叫垂髫。(出示图片)并,都的意思。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因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句要读出那种高兴满足之感。这种怡然自乐之态不是喜形于色,而是一种淡然的喜悦在心间,表情上要安适自在。生齐读“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提高朗读。师点评。师小结:文字是平面的,可是我们的朗读却是立体的。朗诵不是一味的抑扬顿挫,激情昂扬,而是富于感情和节奏的变化。我们要在深入揣摩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流字脉的感情变化,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到文章的真意,读出文章的情味来。当我们深入文字,细细揣摩,文意和声音结合,桃花源的美景也就在我们的朗读中汩汩流淌出来,仿佛我们已然置身那美丽的田园之中,耳畔也恍然响起那老人和小孩的笑声。而细数这段文字,陶渊明先生仅用49个字就为我们构筑了一幅富有生活气息的田园画卷,足见文字的张力。用字何其之少,而意蕴何其丰富!今天我们的作业之一就是要挖掘这49字后面的意蕴,绘出美丽的桃源景象。假如你去湖南常德桃花源旅游,当你进入桃花源,看到这里的美景,心旷神怡,你的好朋友恰好发信息询问桃花源内的情形,你将怎样回复他她? (紧密结合本文内容,展开想象。)四、熟读“访桃源人”部分,感受桃源人形象1、学生合作学习,梳理第三自然段师:渔人正陶醉于这桃源美景,这时候桃源人发现了他,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课前预习的时候,要求同学们根据课文下的注释口译全文,将不理解的字句标记下来。现在请同学们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解决第三自然段中不理解的字句。小组讨论后仍不能理解的字句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疑难字句,然后在班上提出不能理解的字句,合作解决。师生共同明确重点字词:具答之:具,详尽地。咸:都。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一一详尽地说出自己所听到的。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余的人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中。不足:不值得。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仅指妻子。师:桃花源记是一篇经典散文,背诵是其基本要求,我们现在借助一下图片来加强记忆。请同学们为这几幅图画配上相应的课文内容。展示图片,生诵读相应课文内容。2、分析桃源人形象师:渔人在桃花源里“停数日”,桃源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自由回答:热情、好客、好奇、淳朴师小结:桃源景美,而桃源人更美,美在他们的热情好客,美在他们的淳朴真诚,美在他们的毫无防人之心,美在心灵。五、巧妙置问,寻求怎样进入桃花源,回至文本开头师:这样景美人心美的桃源,渔人是怎么找到的呢?生回到课本第一自然段,寻求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路线;齐读开头至“豁然开朗”。师:假设你是一名导游,带领你的旅游团乘大巴前往湖南常德桃源县的桃花源(假设这里的情形与书中描述一致),请你向游客们介绍怎样进入桃花源?(要求:紧密结合文中内容。)这就是今天的作业之二,到底怎样进入桃花源,我们下堂课再听听导游怎样说。第二课时一、上一课时作业导入师:一千多年前,武陵渔人遇见了桃花源,为那里的美景而陶醉,访了桃源人,为他们的淳朴、热情所打动。这么美的桃花源到底怎样才能到达呢?我们请我们的小导游为我们介绍一下。生表演导游,介绍如何进入桃花源。(师生共同明确重点字词:缘:沿着。鲜美:鲜艳美丽。异:对感到惊异。穷:走到尽头。舍:丢下。才通人:仅仅,刚好。仿佛:隐隐约约。)二、跳出文本,思考为何得而复失?师:渔人“忽逢桃花林”,又通过仅容一人的小山洞才得以见到桃花源,可见觅得桃源并不容易,而桃源里景色优美,桃源人热情好客,如此美好而难得的地方,渔人却选择了离开。那么渔人离开后再寻结果如何?生:“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师:其他人再寻结果如何?生: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师:为何渔人会选择离开呢?为何再寻不复得路呢?(引导:这是谁的安排?这样安排在暗示什么?)生:独立思考四人小组交流意见自由作答。师小结:其实,“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 “寻病终”,都是作者陶渊明的设计,而作者这样设计显然是有用意的,旨在告诉人们像桃花源这样的美好的地方只是一个幻想的社会,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三、深入文本,探究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完成对陶作语言特点的体悟1、深入文本,探究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社会?师: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有所疑问了:陶渊明为何虚构一个桃花源呢?虚构一个桃花源有何意义?他是不是一时兴起,写一篇散文自娱自乐呢?昨天,我们说陶渊明仅用49个字就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田园生活画卷,那么陶渊明仅仅想为我们构筑一个美丽的桃花源吗?在这幅田园画卷里是否还有深意?我们一起来解读。请同学们细细揣摩这49个字,思考陶渊明到底构筑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师随时加入讨论,点拨引导。生自由作答。师点拨引导,师生共同明确:“屋舍俨然”意味着什么?平等。 “良田”“美池”“桑竹”意味着什么?生活富足。 “鸡犬相闻”小国寡民、安宁 “往来种作”“壮有所用” 祥和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师小结:这里陶渊明构筑了一个平等、富足、安宁、祥和的小社会。看似随意的描写中,原来暗藏玄机,独具匠心,不足50字,不仅仅是描绘了一幅田园美景,更是构筑了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上一堂课我们揣摩文字,揣摩渔人心境,进行朗读。现在我们揣摩一下,这49个字,饱含了陶渊明当时怎样的感情呢?生自由回答。师生明确:强烈的向往之情。生有感情地朗读该段,感悟陶渊明作桃花源记的感情。2、完成对陶渊明语言似淡实浓特点的体悟49字不仅构筑了美景,更揭示了他的社会理想师:这一段文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看似平淡无奇,却传达出深厚的意蕴。 由此,我们可以管中窥豹,观一文而知其文风,也就是他的行文风格,应该是怎样的?师生共同明确:冲淡平和却意蕴丰富,恬淡自然却醇厚隽永。一如中国画的白描,淡而意蕴丰富。师:宋代大词人,被法国世界报誉为全球十二位“千年英雄”之一的苏轼,十分推崇陶渊明,他曾这样评价陶诗:“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看似质朴而实则绮丽,表面清瘦其实丰满。这是陶诗的特点,同时也是陶渊明散文的特点。区区49字,饱含的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一生所寻求的社会理想。四、结合背景,探究陶渊明为何作桃花源记1、还原东晋末期社会大背景师: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于事而作”,文学创作植根于社会现实。陶渊明写了桃花源记,还写了一首诗。(展示桃花源诗,生齐读。)那么当时有着怎样的社会、时代背景?又是发生的一件怎样的事使得陶渊明写下桃花源记并诗?我想现在我们不得不掀开时空的面纱,去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去探个究竟。首先,我们要知道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末期,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同学们调动大脑中的历史知识,回忆下,东晋末年,社会的情况。生自由回答。师生共同明确:门阀制度森严,士族专权,内战不断,政权更迭频繁,赋税兵役繁重,百姓苦不堪言。师:其实我们也可以从文中找到蛛丝马迹。既然桃花源是理想社会,桃源人认为不足为外人道也,我们就能够想象当时外面的世界,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了。同学们想想,你记得哪些诗句是描写百姓的苦难的呢?生自由回答。师:“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赋税徭役太繁重,官吏搜刮民脂民膏,农民辛苦到头还是要饿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地主豪族过着奢侈的生活,而路边却是冻死的百姓。“屋舍俨然,屋舍俨然”,我们只能在桃花源里奢望平等。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个满脸炭灰头发斑白的卖炭翁,穿着单薄破烂的衣服,却担心他拉的那一车炭价格低贱,因此希望天气更冷些吧,雪下得更大些吧,我好卖完这车炭生活啊!不论这些诗句出于哪个朝代,它们都是整个封建时代百姓生活真实写照。2、揭示直接激发陶作桃花源记的事件背景师:东晋末年更是一个内乱不断,政治极端黑暗腐败的社会,百姓的生活更不是一般的痛苦。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陶渊明曾几度出仕,而又辞官回家。最后一次他仅在任上80天,由于不能忍受官场的腐败,毅然辞官返乡,从此躬耕南亩,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诗人。这一年,他41岁。而桃花源记并诗大约写于421年,此时他已居于农村十余年,58岁。(ppt背景展示:418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419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师:渊明愤怒,他写述酒一诗隐射。刘裕手下如狼似虎,政治更加黑暗,苍生遭难,陶渊明自己也陷入了贫困,甚至挨饿了,要乞讨了。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大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那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爆管理安全培训教案课件
- 初三语文汇考试卷及答案
- 保姆应聘考试题库及答案
- 民族骨气课件
- 医护患位置图解
- 车间安全培训要点讲解
- 新质生产力的关系协调之道
- 民族聚居景观营造课件
- 新质生产力顶层设计
- 信息化赋能新质生产力提升
- 纺织企业安全生产知识培训
- 小区物业合伙管理协议书
- 2025年全国小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四级预警汇报流程
- 教案2025秋形势与政策纪念抗战胜利坚定民族信念抗战胜利80周年
- 2025年学法减分试题及答案
- 《智能建造概论》高职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2025年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商业店铺出租合同(标准版)(可修改可打印)
- 设备采购质保金管理制度
- 互助友爱班级大家庭主题班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