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试论中学历史有效教学设计的系统整合策略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 朱 可(邮编:310003 通信地址:杭州市孩儿巷6号,杭州市教育综合楼邮箱: 手机【内容提要】 新颖、有效的教学设计,需要对教材和相关史料进行系统整合使分散的学科知识和补充的史料能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它们的学习功能和学习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的史学认识。整合意识与能力是教师史学与教学功底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教学设计中进行系统地整合,能使教学设计更富有新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认为,系统整合的基本策略是选取新颖的角度,设计独到的环节,梳理清晰的主线,渗透人文的内涵。惟有如此,才能使教学的设计更有效,从而提高教学的能力与水平。【关键词】 教学设计 系统整合 在新课程改革渐入佳境之时,有效教学日益成为大家的共识。众所周知,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要有有效的教学设计(又称教学系统设计)。正如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梅瑞尔(MDavid Merrill)所说:“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science-based technology)。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然而,当前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开发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现象如:教学设计的视角窄、短、浅,缺乏适当的拓展以及与现实、社会热点的结合知识不能转化为认识,造成学生的学习方法僵化,学习能力减弱;教学设计惟教材与教参为蓝本,不敢越雷池一步,造成教学设计千篇一律,缺乏新意;教学环节机械呆板,一般从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影响与评价展开,用机械的公式解释复杂、多变的历史事件,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用平面、零散的历史知识,解释立体、连贯的历史现象,学生的历史学习缺乏真实的历史情境,减低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综合上述原因,关键在于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缺乏系统整合的意识,这是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教材知识具有平面、零散的特性,很多相关的知识点往往散见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之中,许多隐性知识如历史的阶段特征、历史的基本规律和历史的基本观点要靠教师去启发、去挖掘、去整理。尤其是高中历史新课程采用模块化、专题式的编写方式,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比较弱,系统整合的必要性就更加显现。所谓系统整合是指在教学设计中把一些零散的知识、补充的史料,通过设计者的精当处理,使他们能够彼此衔接,从而实现知识的系统构建与资源有效共享。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知识要素重新组合在一起,使本来无意义的事物变得有意义起来,让这些单一看来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事物获得超值的效果。明朝的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机构,它与英国的内阁职能一样吗?两者之间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这种知识点之间的整合是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突破之处,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学习技能、积累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一、选取新颖的角度高中历史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培养评价、辩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其创新意识。然而,按部就班、书云亦云的教学设计,从教材和教参的角度平铺直叙地切入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评价辩证能力的。正如聂幼犁先生所说:“评价辩证能力是指以评价者为历史的主人,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和要求,选择合理的客观标准,对历史上的人、事、物或史学上的有关问题或矛盾作出公正的价值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索方案或建议的能力。”因此,教学设计中系统整合的前提是要选取新颖的角度,为学生的评价辩证能力的养成寻求一条理想的通道。商鞅变法是高中历史新课程选修1中的重要单元,教材用“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的历史机遇”“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和“富国强兵的秦国”三课内容来阐释这一重要的历史现象。按照教材如此的结构,其设计的基本角度是从商鞅其人入手,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以及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这种设计不仅显得传统、老套,缺乏新意,不能让学生产生评价辩论的愿望。而且,这样的设计还不能有效地挖掘一些隐性的知识如秦孝公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富国强兵的愿望?商鞅的法家思想为什么会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商鞅的这些变法措施为什么能如此大刀阔斧地进行?如果我们选取新颖的角度,通过秦孝公的眼光看当时的社会变化,不仅会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还能重新整合相关知识,内化其隐性目标,使教学内容更加清晰、流畅。(一)秦孝公的迷茫。该目内容主要讲述秦孝公生活的时代背景:(1)社会大变革: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新变化,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人身依附关系减轻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其次,由于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此起彼伏,弱肉强食成为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再次,私人讲学风气兴起,百家争鸣局面出现,人才的广泛流动成为突出现象。(2)变法成主流: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3)秦国临机遇:地处偏僻、国力相对弱小的秦国是变法图强,成为强食者,还是尸位素餐,得过且过,成为被食的弱肉。血气方刚的秦孝公处在迷茫中。(二)秦孝公的理想。该目内容可以围绕这样的思路展开:年少登基国力不足招揽贤能富国强兵。(三)秦孝公的选择。我们知道,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的学派提出了不同的思想,这些“士”非常希望他们的思想主张能够有用武之地,而一心图治的秦孝公也非常希望有一种能够实现自己抱负的思想,一场双向的选择不可避免。这里可安排学生活动,让学生扮演秦孝公以及儒家、法家、墨家和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估计秦孝公会选择那一种学说。或营造商鞅初见秦孝公的历史情境,真实地再现商鞅是如何打动秦孝公的。通过这些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强调法治和中央集权的法家思想,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它能立竿见影地满足秦孝公“富国强兵”的理想与愿望,于是一场变法的大幕即将拉开。(四)秦孝公的喜悦。秦孝公重用商鞅,一场君臣相得的好戏开始上演。在秦孝公的信任下,商鞅竭尽所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略),秦国出现了“富国强兵”的现象,秦孝公享受到了初展抱负的喜悦。正因为如此,他极力支持商鞅,扫除了变法道路上的一些障碍。这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有许多隐性知识可以挖掘如“为田开阡陌封疆”是在什么样的前提之下进行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应该如何评价?严密的户籍制度除了强化统治外还有什么作用?等(五)秦孝公的遗憾。“壮志未酬身先死”,秦孝公因病去世后,留下了对未竟事业的深深遗憾,也给商鞅留下了凶险的未来。这里可以让学生得出一个规律性的认识: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改革都会触动许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改革者都会面临巨大的阻力,一旦失去支持自己的靠山,其前途一般不妙,王安石如此,张居正如此,商鞅也是如此。(六)秦孝公的功过。秦孝公和商鞅虽然未能善始善终,但他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已经足够后人评说:商鞅虽死,秦法未灭,商鞅把自己的尸体当成了秦国走向富强铺路石;孝公虽亡,秦始富强,秦孝公为后代留下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基础。上述以秦孝公为角度进行的设计,比传统的设计更为新颖、独特,且线索更明,内容挖掘更透,更有利于学生的评价探究。二、设计独到的环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将正在接受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过程。所谓知识的重新组合,就是把原来几种知识联系起来合成为一种综合知识,或者把一种知识拆分为几个部分,然后以新的形式把这些已有知识重新联系起来,就成为新内容知识。如果没有独到的教学环节设计,会造成学生对正在接受的知识没有兴趣;对原有的知识不能有效地联系,也就不能产生新的知识。教学环节是为促进教学流程的顺利实施、有效把握教学的节奏、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而使教学内容有效进行整合的设计。在教学中,笔者一般采用以下的教学环节来进行教学设计:1读图导史。导入是教学开展的关键,有效地导入能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接受新的内容,防止产生厌倦的心理,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会产生渴望学习强烈愿望,他们的思维活动会得到充分调动,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导入中充分利用图表、史料等因素,精心设计情境,组织问题,能收到理想的效果。2阅读构史。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是,自主学习的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渗透。为此,设计阅读构史环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理清教材的基本线索。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他们对教材的篇章结构进行重新整合,使学习的思路更加清晰。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是自主学习的必要一环。3材料证史。史料是历史学习的基础脱离史料的分析是苍白的、抛弃史料的阐释是无趣的。因此,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重视史料收集,强调史料分析的习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精心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并围绕史料设计问题、组织活动,真正启发学生思维。当然,史料的收集不是越多越好,要根据有效教学的原则妥善处理。4情境辩史。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很难亲身去体会。但我们可以通过营造历史情境,让学生去感受、去思考。教学设计中,安排情境辩史的环节,能让学生加深对枯燥的历史事件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兴趣。学生通过对情境真伪的分辨而得出的结论,可肯定比教材里直接呈现的答案要生动、深刻得多。当然,情境的设计必须遵循真实、有效的原则,不能无中生有,更不能胡编乱造。5活动探史。新课程倡导学生活动,要求用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问题设计促发学生的头脑风暴,让学生真正开动脑筋,进行合作、探究外,教师还应该拓宽教学的视野。活动探史环节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社会问题相结合的意识如学习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时可组织学生参观民间集市,了解“市”的概念等。上述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能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还能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特色,深化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还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这是有利于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的。三、梳理清晰的主线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设计就是艺术展示的蓝本。艺术的创造需要有突出的主题和清晰的主线,惟有如此,才能拨动观众心灵的琴弦,引起大家的共鸣。在历史教学中,清晰的主线,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学习的真谛。主线的梳理一般有两种层次:一是对教材的内容的简单整合。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材用了“追求礼乐的一生”“开创儒家思想”以及“古代大教育家”和“对后世的影响”四目内容进行展开,如果只按教材篇目进行梳理,主线不是很清晰。某老师以“孔子的符号学”立意,把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孔子的不同评价作为切入口,以孔子符号作为线索展开,教材内容更加清晰:丧家犬(孔子自嘲)圣人(历代封建帝王的封赐)中国式的耶稣(明末清初的西方传教士)妖人(洪秀全)变法先驱(康有为等人的评价)民族罪人(陈独秀等)阶级敌人(四人帮)精神导师(西方启蒙思想家)乐天派(于丹)传统文化的代表者。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什么会对孔子有如此多不同的评价呢?通过这样的整合,学生可以得出三个结论:(1)历史上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代表的利益不同以及阶级属性不同,对孔子的评价就有不同。(2)虽然,孔子活着的时候是属于“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但是不管后人对他是褒还是贬,孔子的理想还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3)把孔子置于公正、客观的天平上,我们发现他是一位“睿智的思想家”、“成功的教育家”和“执著的大学者”。具体说来是一位“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学有所成”的博学多才的学者;一位“不耻下问”的勤学多思的智者;一位坚持“毋意、毋固、毋必、毋我”的循循善诱的长者;一位周游列国,面对磨难从不退缩的勇士。他不是一个天生的圣人,而是一个强调“已所不欲,毋施于人”的人格高尚的历史人物。如此评价,可以拂去伟人头上的光环,真正感受他们的伟大。这种对教材内容的整合,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的内涵,把握教学内容。二是对教学内容的主题性构架。我们知道,教学需要有清晰的主线,但这条主线如何梳理?以什么线索切入?如何让这条线索通领全课?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三单元第4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线索比较传统,一般教师会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沿着“德国入侵波兰法国的沦陷不列颠之战北非战场的激战”这样的思路展开。这样的教学设计新意不够,内涵较难挖掘。而如果以二战前后的主人公之一丘吉尔作为切入点,把他在不同时期的言行作为贯穿全课的主线,更能凸显教学的核心,教学也更有新意和深意:(一)本课可以以1953年丘吉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作为导入语“在黑暗的年代里,他的言语以及与之相应的行动唤起了世界各地千百万人们心中的信念和希望。” 并设计问题引入新课:这是一个怎样黑暗的时代?他有哪些唤起人们心中信念和希望的言语与行动?(二)本课接着以丘吉尔的名言作为复习转承:“从来没有一次战争比这次战争更容易加以制止的了,假如当初我们采取共同的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安全的话,这个灾难也许不会降临在我们头上。”通过这段话,让学生明确:二战应该是可以避免的,但由于各种消极因素的作用,二战走向爆发并不断扩大。学生同样可以用丘吉尔对绥靖政策的评价作为复习的情境:1对于德国独裁者的贪婪和张伯伦的无知,丘吉尔曾尖锐地指出:“德国独裁者没有从饭桌上抓取食物,而愿意让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伺候他这就是首相为捷克斯洛伐克所获得的一切。”这是指那一次历史事件?这次历史事件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对此有怎样的评价?2当张伯伦为自己所谓的和平而沾沾自喜的时候,丘吉尔更是一针见血的抨击了这种政策的愚昧,他说:“我们没有经过战争就已经遭到了一次完全彻底的失败,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无力和更加危险。” 1938年10月,他公开宣称:“这是我们这个体验到的最严重的后果。由于我们五年来所做的和没做的一切所造成的结果,五年孜孜以求尽量不抵抗路线的结果,五年英国势力不断退让的结果我们处在一场降临于英国和法国的最大灾难面前。”丘吉尔预测是否准确,从中你得出怎样的认识?(在绥靖政策推行的同时,一些有志之士已经看到了它将会给世界带来的灾难,但张伯伦等人的一意孤行,使世界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三)二战初期,法西斯势力嚣张一时。英法等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们在坐观波兰沦陷之后不久,自己也遭到了德国法西斯的进攻。当丘吉尔听到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消息传来时,他就敏锐地作出了判断:“战争不是靠撤退来打赢的,但这次救援行动却也包含了胜利。” 这个胜利就是指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历史证实了这个判断。(四)当绥靖政策所营造的和平神话在现实面前轰然倒塌,二战全面爆发且张伯伦黯然下台的时候,丘吉尔顺应民心就任首相。面对着大敌压境,民心不稳的现状,丘吉尔以自己杰出的口才和必胜的信念,留下了斗士的宣言:“我不能给大家许诺什么,我所能付出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与汗水,你们要问我的政策是什么?我的回答是竭尽一切可能和投入全部力量,在海上、在陆地、在空中进行战争。你们要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争取胜利。不论道路多么遥远,多么艰难,也要去夺取胜利。”可以想象,当和平的神话破灭而陷入惊慌失措的英国人民听到这样的宣言会产生怎样的信心。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刚经历过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英国,才会创造不列颠之战的神话。(四)在讲述“北非战场的激战”这一目时,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这样一个哲学命题:当光明与黑暗相抗衡的时候,黑暗会暂时占据上风。“沙漠之狐”隆美尔到北非战场以后,法西斯势力猖獗一时,就连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也十分崇敬地评价隆美尔说:“你是个冷静狡猾的敌人,一位伟大的将军。”。然而,黑暗势力是不会长久的。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两个拓展思考题引发学生的连续思考:1填空:丘吉尔讲过:“在 之前,我们从未获胜过;在 之后,我们从未失败过。”2这次战役结束后,丘吉尔有过一句名言:“this is not the end,this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but, perhap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你知道怎样翻译吗?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讲的?在讲述第6课“二战的转折时”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参考译文:“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而仅仅是开始的结束!”)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了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这种以某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切入口,以此作为教学的主线而展开,是富有新意且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纪连海先生曾以清明上河图为切入口,以该图作为串联全课的主线,深入探究了北宋的经济发展状况,所起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它让学生的学习有了微观的依托和直观的线索,比枯燥的讲述教材知识要有效得多。四、渗透人文的内涵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因此就知识讲知识,就概念学概念,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形成对社会的认识,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做人的道理才是历史学习的真谛所在。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说过:“通过讲述过去,历史使他们能够判断未来;使他们从其他的时代和民族的经历中受益;使他们成为合格的行动的裁判官和人的设计者。” 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人文的设计,要挖掘教材中蕴涵的人文内涵,真正让学生其到“读史明智”的效果。人文内涵的渗透,必须抓住三个环节:还历史本原、重现实结合以及升教学主题。(1)还历史本原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及合理辨析的能力,还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知识面目。在历史教学中一般存在两个误区:或死记硬背知识,缺乏科学方法;或生搬硬套公式,没有合理辨析的能力,这都是不利于人文内涵挖掘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一课较容易让人先入为主,从伟人的高视角来仰视他,或用评价伟人的公式来套用他,这样的学习既是缺乏人文内涵的表现,也是学生对历史无法形成强烈兴趣的原因。某教师在教学这课内容时,突出了走近恩格斯这一主题,并设计了“恩格斯的伟人面”和“恩格斯的凡人面”两个环节,先让学生了解作为伟人,恩格斯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然后,让学生通过亲情、友情和爱情三个层面了解恩格斯的生平逸事,使学生认识到恩格斯是一位“聪明好学的学生,一个无所畏惧的青年,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一个深谋远虑的思想家,一个一呼百应的领袖,一个骁勇善战的将军,一个无比勇敢的战士,一个无私奉献的良师,一个坦诚真挚的朋友,一个性格豪放的伙伴,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一个出类拔萃的健将”。这种设计缩短了学习者与伟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体现了公正、客观的人文精神。(2)重现实结合注重知识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明确历史学习的目的不是掌握多少历史知识,而是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因此,在设计罗斯福新政这一课内容时,除了把罗斯福就任前美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与当前的金融危机作一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事实与社会的现实并不是互不相干,尤其是通过历史的学习能对现实的生活起借鉴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泥生产过程中工业固废的固化土改性技术
- 生物基建筑材料的使用与生态友好特性
- 地铁施工管线迁改悬吊保护方案施工效率提升
- 高科技手段在建筑材料检测中的应用与前景
- 保温装饰装修材料的隔热效果与室内舒适度提升
- 2025年食品安全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药厂环卫考试试题及答案
- 教培融合背景下的创新课程设计与实施
- 茶叶电商平台的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路径
- 行记合同(标准版)
- 湖北省公务员遴选考试题目及答案
- 医疗机构小儿推拿技术规范-公示稿
- 吊篮临时用电施工方案
- 2025-2030中国小麦加工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护理查房
- 减盐减油知识课件
- 焊接过程化学反应
- 手术体位安全管理制度
- 慈善基金会财务管理制度
- 八马加盟合同样本
-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