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伶官传序 学案.doc_第1页
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伶官传序 学案.doc_第2页
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伶官传序 学案.doc_第3页
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伶官传序 学案.doc_第4页
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伶官传序 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篇目一伶 官 传 序 说作者(一)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二)作品: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集。(三)评价: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寻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乱国,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pi y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链常识序绪也,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序叫“自序”,多是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多是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另有“赠序”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整体宏观把握 看结构伶官传序 知文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赏技巧1选材典型,剪裁精当本文所用的主要事例是“晋王三矢”的故事,作者对此是下过一番选材和剪裁功夫的。任何历史学家撰写历史都会面临两项要求,即记事既要全面,又要可信,但二者往往发生矛盾。为了全面最好能“有闻必录”,但所闻未必可信,所以又要遵守“无征不信”的原则。全文想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写得比较详细的只是这个“晋王三矢”的故事,加上兴亡两种不同结果,此外并没有写李存勖如何“忧劳”,又如何“逸豫”。然而读者对他从“忧劳”发展到“逸豫”却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叙事议论配合恰当行文中又注意了轻重缓急节奏的变化,所以整个文章显得波澜起伏,很有厚度。“晋王三矢”故事叙述相当充分,笔势则比较平缓;等到摆完这个生动事例之后,便立即用繁弦促节把文章推向高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这两个长句,一扬一抑,大起大落。前者好像驾机起飞,直指长空;后者又似高山坠石,一落千丈,这就形成了全文中一个很有声势的大波。3语言的锤炼作者着意锤炼了四六成文的对偶句,例如“虽曰天命,岂非人事”,“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这些句子都是经过锤炼的,很有助于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另外本文还比较多用转折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语段细解赏析诵读第1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盛衰之理理:道理(2)岂非人事哉人事:古今异义词,此处是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是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等问题(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用作动词(4)与其所以失之者与其:古今异义词,与,给;其,他。今义是连词,用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的时候,用在放弃的一面所以:的原因2翻译下面句子。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译文:_答案:推究庄宗取得天下,和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文理赏析3对本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开篇便“呜呼”,表现出作者对这件事的感慨和遗憾之深,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b作者不仅摆脱天命观的束缚,更看到了人事的重要性,所以一开篇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c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的依据是“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d由本段可以推知本文主要运用例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解析:选bb项“作者不仅摆脱天命观的束缚,更看到了人事的重要性”错,应为“作者虽然摆脱不了天命观的束缚,但是看到了人事的重要性”。诵读第2、3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乃:你的(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古今异义词,古义:官员,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3)负而前驱负:背负前:名词作状语,向前(4)及凯旋而纳之 及:等到(5)以三矢赐庄宗 以:介词,拿而皆背晋以归梁 以:连词,相当于“而”盛以锦囊 以:介词,用(6)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方:当 系:缚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7)函梁君臣之首 函:木匣子,此处用作动词,即“用木匣子装”(8)及仇雠已灭 雠:通假字,通“仇”,仇敌(9)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东:名词作状语,向东面(10)至于誓天断发至于:古今异义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至”“以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11)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 本:推究(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都是使动用法,使兴旺,使灭亡5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译文:_(2)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译文:_(3)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译文:_答案:(1)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成为帝王的,阿保机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可是(他们)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判断句,也;者,也)(2)此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遣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那三支箭来,用漂亮的口袋装着(它),背着(它)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就把箭收进宗庙。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盛以锦囊”应为“以锦囊盛(之)”(3)以至于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泪水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又是多么衰败啊!省略句,“誓(于)天断发”文理赏析6下列各句属于作者认为庄宗的“盛”“衰”原因的一句是()a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解析:选da项是说的庄宗之父,b项与c项是作者的推测,d项,庄宗兴国是“忧劳”,庄宗“亡身”是“逸豫”。7对本部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2自然段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b第3自然段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国事,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得仓皇出逃、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c本部分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两个方面,最终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印证了开头的论点,加强了文章的说理性。d本部分在叙事中融入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道理。解析:选a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是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诵读第4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所有的(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微小的事智勇:形容词作名词,有勇有谋的人物(3)岂独伶人也哉独:只是(4)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于:介词,在而皆自于人欤 于:介词,由于智勇多困于所溺 于:介词,被9翻译下面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译文:_答案: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就把他困住,最后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被动句)文理赏析10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来对比,突出盛衰在于“祸患常积于忽微”。b“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这一结尾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仅是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是身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告诫后人,尤其是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d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在文章最后再次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过程直接联系起来,突出中心。解析:选aa项,应为“再次突出盛衰在于人事”。一、基础巩固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李存勖(x) 请其矢(sh)皆自于人欤(y)b伶(lng)官 盛(chng)以锦囊誓天断发(f)c抑(y)本其成败 仓皇(hung)东出乱者四应(yng)d吾遗(y)恨也 困于所溺(nu)泣下沾襟(jn)解析:选ba项中的“矢”应读sh;c项中的“皇”应读hung;d项中的“溺”应读n。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乃:你的c君臣相顾 顾:顾及d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解析:选cc项,顾: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选ba项“于”,介词,被/介词,从;b项“岂”,都是疑问副词,表反问,难道;c项“而”,连词,表顺接/连词,表转折;d项“之”,助词,的/代词,他。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b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c乱者四应,仓皇东出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解析:选bb项中的“从事”古义是“随从人员”,与现代汉语“干某项事业”不同。5下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仓皇东出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解析:选cc项是名词,其余与例句加点字均为名词作状语。6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c而告以成功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解析:选dd项是被动句,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b“晋王三矢”的故事,是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是支撑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也是下文议论的依据。为了强调突出,作者在其前加了“世言”二字。c第3段由叙事转入议论:先用“意气之盛”回应开头的“盛”字和“得天下”三字,再用“何其衰也”回应开头的“衰”字和“失之”二字,形成强烈的对比。d文中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解析:选bb项,作者加“世言”二字,是为了慎重,而非“强调突出”,而且此故事属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8翻译下列句子。(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译文:_(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译文:_答案:(1)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2)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二、阅读鉴赏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倖,四方藩镇,货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庄宗遣进等出访民间,事无大小皆以闻。每进奏事殿中,左右皆屏退,军机国政皆与参决,三司使孔谦兄事之,呼为“八哥”。庄宗幸邺,乃遣进等采邺美女千人,以充后宫。而进等缘以为奸,军士妻女因而逃逸者数千人。庄宗还洛,进载邺女千人以从,道路相属,男女无别。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b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c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d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解析:选a“禁中”是指帝王所居宫内,也作“禁内”,是王温宿卫的地方;“觉被诛”中“觉”的对象是“谋乱之事”,以此排除b、d两项;“又教王温”,于理说不通,故排除c项。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缙,也写作“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b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末为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藩镇。c朔,古人把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朔”,农历每月第一天称为“晦”,农历每月十五称为“望”,农历每月十六称为“既望”。d崩,古代把帝王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帝王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解析:选c古人把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晦”,农历每月第一天称为“朔”,c项对“晦朔”的理解正好颠倒了。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宗既喜欢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导致后唐的灭亡。b唐庄宗宠信伶官,这些伶官也飞扬跋扈,随意侮辱官员,这些官员们在伶官面前敛声屏气,小心翼翼。也有一些无耻的官员就阿附这些伶官,以图飞黄腾达。c郭门高本名郭从谦,郭门高是他做优伶用的名字。他善于钻营,认郭崇韬为叔父,又认庄宗的弟弟李存乂为养父,因此当上了从马直指挥使。d由于郭门高和郭崇韬以及李存乂的关系,再加上他的部下王温在禁宫中宿卫时图谋作乱,庄宗和他开玩笑,问他还想干什么。他非常害怕,于是就图谋叛乱。解析:选c从原文第三段,“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可知,郭门高当上从马直的原因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