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第一课时复习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理解把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文言句式。3、熟读成诵,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及写作技巧。【重点难点】文言知识梳理【教学内容】一、课前检测1、文学知识填空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所作。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称为“”。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2、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氾南;佚之狐;夜缒而出;共其乏困;阙秦;杞子;逢孙;不知3、字形(填空)b、帚自珍;遮;端;xi、瑜互见;自顾不;迩闻名二、课文内容复习1、结构梳理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四段(填空)第01段:;第02段:;第03段:;第04段:。2、内容探究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同:异:郑伯:;烛之武:晋文公最终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缘由退兵,你如何看待晋文公的退兵? 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3、语段赏析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曲折委婉,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庄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曲折委婉,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十分优美的外交辞令。“,。”坦言知亡,避其锐气。“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君之所知也。”说明。“夫晋,何厌之有?”至“唯君图之。”指出。三、文言知识归类(填空)1、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夫晋,何厌之有。秦伯说,与郑人盟。失其所与,不知。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古今异义且贰于楚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亦去之。3、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夜缒而出。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越国以鄙远。共其乏困。既东封郑。若不阙秦。阙秦以利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4、一词多义(实词和虚词)封、既东封郑。肆其西封。之、唯君图之。子犯请击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臣之壮也。其、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以其无礼于晋。以、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越国以鄙远。而、今急而求子。 夜缒而出。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焉、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文言句式、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定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定、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状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 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省略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四、练习和作业1、完成“文言知识归类”填空2、翻译下面句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见资料必修1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一、课前检测1、文学知识填空编年;左丘明春秋三传公、侯、伯、子、男2、给加点的字词注音3、字形二、课文复习1、梳理结构2、内容探究3、语段赏析三、文言知识归类1、通假字:已,通 “矣”;共,通 “供”gng);厌,通 “餍”说,通“悦”yu;知,通 “智”zh;“阙”通“缺”2、古今异义古义:动词,从属二主古义:把作为;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古义:使者,出使的人;古义:那个人; 古义:离开3、词类活用:退,使动用法,使撤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夜,名词用作状语,在晚上。亡,使动用法,使衰亡。)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疆界)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减弱。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敝,形容词用作动词,侵害。4、一词多义封、以为疆界,做疆界,动词;疆界,名词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代词,代秦军;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其、此事,代词;语气副词,表示商量希望;郑国,代词以、连词,由于;介词,拿;介词,用;表顺承,连词;而、连词,表顺承;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连词焉、语气词,表陈述;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代词,哪里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 教学目标1、知识教育目标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德育教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二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三 知识链接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本文相关写作背景见名校联盟。2、史书体例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3、中国古代纪年法我们现在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这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纪年方法,它是以耶稣诞生这一年起算的。在我国古代,有两种主要纪年方法。一种是以封建皇朝的年份来纪年。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叫贞观,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这一年叫贞观元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朱由俭)登基时年号为崇祯,思宗(即崇祯皇帝)自缢死亡的一年,是崇祯十六年。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另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纪年法:干支纪年。如“甲午风云”、“辛亥革命”,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称,是由干支纪年法而来的。“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戌、己、庚、辛、壬、癸叫天干(又称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天干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其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正好60年,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六十甲子。古人用这种方法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四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五 学习过程(一)通读全文,把握情节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二)小组合作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秦伯说,与郑人盟(5)失其所与,不知2、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 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越国以鄙远 阙秦以利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古义: 今义: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 亦去之 古义: 今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4、文言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烛之武)辞曰 省略句 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 (晋)许君焦、瑕 省略句5、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 (重要虚词)(1)以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2)而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3)焉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兼词,于之)(4)其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是寡人之过也(的)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6)若A、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7)夫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夫晋,何厌之有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8)微A、鲁直现左足,各微侧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微斯人。吾谁与归答案:若 A像 B假若、如果 C你夫 A成年男子 B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C那,那个微 A稍微 B如果、没有 C如果、没有,如果不是之A往,到 B的 C代秦军(三)翻译句子1、夫晋,何厌之有?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三)局部探究(学生分组思考讨论)1第一段写秦晋围郑,它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出使秦国的?3、本文人物对话简洁,内容丰富,言者话中有话,你能说说他们的弦外之音吗?提示:“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4阅读课文第三段,想想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其中哪点最关键?各小组设计一种游说秦穆公的方式,与课文比较哪种方式好些。4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探究学习: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5关于烛之武,书上的记载: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产品运输合同标的明确界定与物流配送服务
- 青岛海域使用权转让合同范本(海洋工程配套)
- 企业招聘及培训服务协议
- CT机维修服务合同范本
- 汽车销售合同条款及风险防范解析
- 生产扩大合作协议3篇
- 驾驶指导土地(场地)租赁协议范本合同2篇
- 合同纠纷调解员调解心理辅导方案
- 跨境电商服务合同
- 民爆物品安全培训记录课件
- 常见肿瘤AJCC分期手册第八版(中文版)
- 绿色施工专项方案(技术方案)
- 挂篮检查验收记录表
- 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报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 脓毒症指南课件
- 生产副总经理岗位职责标准版本(五篇)
- 对颈椎概念和命名的再认识
- 华为信息安全宣传
- 物业管理供方管理程序
- GB/T 3730.2-1996道路车辆质量词汇和代码
- GB 25585-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氯化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