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一:31《改革迫在眉睫》教案.doc_第1页
人教版选修一:31《改革迫在眉睫》教案.doc_第2页
人教版选修一:31《改革迫在眉睫》教案.doc_第3页
人教版选修一:31《改革迫在眉睫》教案.doc_第4页
人教版选修一:31《改革迫在眉睫》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整体分析本单元的三课“改革迫在眉睫”、“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促进民族大融合”,实际上分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作用。建议学生学习本单元时,注意运用联系和比较的学习方法,拓展思维,开阔视野,既要把北魏孝文帝改革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学习和思考,联系我国古代各民族发展的历史,从少数民族发展和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认识这次改革的意义,又要在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基本内容的同时,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改革,比如与商鞅变法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认识这次改革的特点。 第一课:改革迫在眉睫 一、本课重点、难点及主要知识目标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知识目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等;理解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的目的;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重要改革。学习孝文帝改革,对于我们了解认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中国历史的发展,认识我国现阶段的改革开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一是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二是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三是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学习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甘落后、勇于进取、学习先进、迎头赶上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正视问题、找出办法、想出对策的意识,有助于让学生认识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孝文帝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老师可以提出以下两个问题: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北魏当时有哪些社会矛盾?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用这两个问题将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第二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教学重点、难点及知识目标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知识目标:理解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体会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情感目标: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节引言简单介绍了以太子恂为首的鲜卑贵族守旧势力反对孝文帝改革,于496年接踵发动了两次叛乱,都被孝文帝严厉镇压的史实。旨在通过史事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对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探究,并激发起学生对孝文帝大义灭亲,坚决改革精神的钦佩情感。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情景契机,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实施情景教学。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两个时期介绍了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条理清晰。前期改革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建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后期改革是在孝文帝亲自主持下进行,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文史资料,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鉴于本课教材在整个课题中承上启下的地位,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孝文帝改革每一项措施实施的原因和作用,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这场改革的背景和影响,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第三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一、重点、难点及主要知识目标: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知识目标: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与意义:从北方经济的发展、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的加速、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进行分析。能力目标: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和先进文化的价值。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孝文帝改革影响: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及租调制,把农民与土地紧密结合起来,使鲜卑的牧民转化为农民,扩大和巩固了自耕农队伍,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统治者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如兴儒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定官制、修律令等,大大加速了政权封建化进程。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和经济、政治的变化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密切、交流频繁,风俗习惯逐渐趋同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建议教师通过探究问题、分析图片和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认识这三方面的相互关系,把握本课的中心和线索,进而高屋建瓴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过程,孝文帝改革是促进民族大融合的一项力措,使学生体会到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加强了这堂课的思想性。本课引言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的佛像图片。云冈石窟的佛像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这些雕像共同的特征是:面相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口唇较薄,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之意,肩宽胸挺,躯肢浑厚健壮,神态温静具有伟丈夫的气概。体现了原始佛教的特点。而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面容清瘦,褒衣博带,性格爽朗,风神飘逸,从侧面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效果。建议教师以课本图片和下载两石窟具有代表性作品图片为素材,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引言内容。问题一:通过这些图片,你从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课前导学材料) 预习提示:1、孝文帝改革的条件有哪些?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包括哪些?3、孝文帝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填空题1、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 部建立的政权。2、公元 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 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局面。3、北魏孝文帝在制度上的改革措施有 、 、 、 。4、公元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 。5、迁都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 。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 和 。6、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有 、 、 、 、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本单元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和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关于引言: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5世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缓解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3、改革的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与孝文帝改革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关于学习要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对应第一节,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前迫在眉睫的改革形势;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对应第二节,介绍了改革的两个阶段与具体措施;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对应第三节,介绍了改革对北魏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关于学习建议:1、运用联系的观点,联系古代各民族发展的历史,从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角度,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与商鞅变法比较,更好地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第一课 改革迫在眉睫课程目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北魏的崛起;北魏重新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北魏崛起的原因;北魏统一北方的原因和影响历史比较问题探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进步社会改革迫在眉睫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缺陷;陕西人民起义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的统治危机及原因;北魏的民族政策及原因探究社会改革的原因分组讨论历史比较问题探究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冯太后和孝文帝拓跋宏登基;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探究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问题探究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教材结构: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社会动荡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精通汉文化本课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与条件本课难点:宗主督护制;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引言分析:1、观察“北魏骑马武士陶俑”,想象北魏骑兵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得出结论:北魏依靠这些强悍的军队迅速崛起,统一了黄河流域,从而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2、引发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导入新课。重要概念:1、北魏386年拓拔部首领拓拔圭重建代国,次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2、宗主督护制度是北魏初年的基层行政制度,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探究的主要问题:1、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提示:(1)由于制度欠缺(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混乱),导致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2)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尖锐;(3)阶级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人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2、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提示:(1)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相对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2)拓拔圭的封建化改革,推动了封建化进程;(3)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4)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讲授新课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北魏的崛起(1)族源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魏晋之际游牧与山西、内蒙;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2)崛起背景: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北魏建立:386年拓拔圭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2、统一黄河流域(1)统一:439年(2)意义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3、拓拔圭的汉化改革:(1)依据: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2)措施:(政治、经济、文化)解散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实行编户;计口授田,劝课农桑;仿汉制设官制;延揽人才,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3)意义使拓拔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注意:此时北魏国家机构虽带有一定奴隶制的特点,但决定其社会性质的因素基本是封建制的,只不过尚未成熟。关于“拓拔圭”和“崔浩”图:认识拓拔部的封建化进程开始于拓拔圭时,其封建化途径是与汉族士人结合,吸收汉族统治思想和政治制度。关于“历史纵横”: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东魏 北齐 北朝: 北魏 南北朝 西魏 北周 隋朝 南朝: 宋 齐 梁 陈 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分裂中孕育了统一的因素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政治制度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1)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2)赋税制度混乱: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疫,农民负担沉重2、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更大的危机)3、人民起义,社会动荡(1)445年陕西人民起义(汉族、羌族)(2)百年间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沉重打击了北魏统治认识:严重的政治危机反映了改革的必要性,只有改革才能缓和社会矛盾关于 “学思之窗”:你认为太武帝的言论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什么问题?参考答案: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社会动荡,严重威胁了北魏统治,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三、冯太后和孝文帝1、孝文帝即位:471年拓拔宏通过禅让即位2、冯太后(汉族)临朝听政(1)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3、孝文帝精通汉文化4、孝文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要巩固统治(改革目的),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认识:孝文帝不甘落后,勇于进取的精神是改革成功的主观条件。关于“资料回放”:反映了孝文帝深厚的汉文化底蕴本课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社会动荡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精通汉文化本课测评:1、简要叙述北魏统一北方后的形势。参考答案:(1)统一的历史作用: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2)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封建化进程;(3)社会矛盾尖锐:政治制度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人民起义,社会动荡2、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参考答案: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1)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对孝文帝进行系统严格的汉文化教育;(3)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动其改革政策。板书设计: 相关资料:第一节 改革迫在眉睫 新名词:北魏:(386年534年),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初,建都云中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398年,迁都于平城(今大同),439年,统一北方。493年起迁都洛阳。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宗主督护制:宗主也叫做坞主或壁帅,是在五胡十六国末期南逃的豪强大族。他们拥有众多的宗族、部曲,修有坞壁,建有甲兵,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豪强的武装首领。依附其下的农民往往有数百家、上千家,乃至万家,均为他们的私家人口。这些豪强被称做宗主,依附于他们的各类农民则是宗主的包荫户。宗主与包荫户之间是一种主人与佃客的关系。而佃客形同于农奴。北魏统一之初,只是消灭了一些敌对政权,对这些遍地存在的宗主无法根除。为了稳定统治,便于征徭征税,于是就采取妥协政策,承认宗主对于包荫户的控制和奴役,并且以宗主对于包荫户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以世家大族为宗主,督护百姓,于是形成宗主督护制。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他们只为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征调亦不能干预。拓跋珪(371年409年),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开,北魏开国皇帝(386年409年在位),鲜卑族人。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寔的儿子(一说为什翼犍的儿子)。376年,秦灭代国,拓跋珪出逃。10年后即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前秦灭亡、北方混乱的机会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自称皇帝。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自己最后在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拓跋宏(后改姓元) (467-499)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