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电大犯罪心理学20082009第一学期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1页
贵州电大犯罪心理学20082009第一学期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2页
贵州电大犯罪心理学20082009第一学期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3页
贵州电大犯罪心理学20082009第一学期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4页
贵州电大犯罪心理学20082009第一学期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电大犯罪心理学20082009第一学期期末复习资料第一套 复习题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自80年代开始,我国的少年犯罪越来越严重,早已成为群众极为关心、企望解决的社会社会问题。( )2、精力过剩、好动好奇、容易兴奋、性机能发育成熟是少年期生理发育的表现,可是心理发育却相对滞后,这个矛盾在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就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女性犯罪已经成为我国犯罪现象中的重要部份,是犯罪的一种独立类型。( )4、经济犯罪是女性犯罪中突出的一种类型;女性经济犯罪多是诈骗、偷盗、贪污、拐卖人口、投机倒把犯罪,其中以偷盗与诈骗犯罪居多。( )5、惯犯是指反复实施同类犯罪,已形成犯罪恶习的犯罪人。在我国,惯犯多见于财产罪。( )6、累犯消极情绪占主导地位。这主要是犯罪经历和监禁体验所致。( )7、根据犯罪行为方式类型,大致可以把犯罪分为暴力型犯罪和智能型犯罪。( )8、狭义的智能犯罪是指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行为人借助计算机等高科技工具和先进技术,实施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9、群体犯罪,是指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通过相互交往,在犯罪目的一致或暂时达成一致的基础上,联合实施的犯罪行为。( )10、大多数群体犯罪心理的产生,要经历犯意表达、犯意交流、犯意沟通、犯意决策等密切联系的四个阶段。( )二、填空题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 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 心理因素的总称。2、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 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 的各种行为的总称。3、犯罪心理学是社会科学和 科学结成联盟而又偏于 科学的综合性学科。4、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因素是指犯罪人犯心理结构赖以形成的 情况、心理和行为 水平等因素。5、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 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 机制。6、由犯罪心理的形成到 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 机制。7、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萌发犯意、 动机、形成犯罪 、犯罪动机消失。8、物欲型动机犯罪是指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 需要,或者为了 财富而引起的犯罪行为。9、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情感型或 型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 色彩的犯罪行为。这类犯罪在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其成员以青少年居多。10、集合型动机犯罪是由物欲、性欲、情绪和信仰等动机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机 所导致的犯罪,往往以其中 动机为主,其他动机为辅。三、多项选择题1、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哪些人( )A、犯罪人 B、一般违法人 C、虞犯 D、监管矫治罪犯的人2、犯罪心理学常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 )A、观察法 B、分析法 C、调查法 D、心理测验法 E、归因法3、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包括的几个阶段是( )A、潜在 B、发展 C、恶变 D、衰落4、犯罪心理结构的亚结构之一,动力结构的组成因素是( )A、畸型的观念系统 B、倾斜的自我意识 C、犯罪动机 D、不良兴趣5、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外因素有( )A、社会环境因素 B、控制系统的缺陷 C、自然环境因素 D、情境因素6、影响犯罪目的的因素是( )A、犯罪行为 B、社会经济历史条件 C、社会地位和境遇 D、意识形态7、犯罪心理结构强化过程中,显示出以下特征( )A、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B、非法欲望更强烈 C、反社会心理形成和巩固D、形成犯罪人格8、按多元统一标准的犯罪分类有( )A、性别标准 B、年龄标准C、犯罪动机标准 D、社会情景标准E、心理状态标准9、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是( )A、不良兴趣 B、野蛮的英雄观 C、暴躁、兴奋的性格 D、复杂的动机10、贪污、受贿犯罪人的心理特征是( )A、错误的社会心理 B、复杂的动机冲突 C、侥幸心理 D、职务优越感四、简答和论述题1、怎样理解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2、论述犯罪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3、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4、什么是犯罪综合动因论?5、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犯罪心理结构强化有哪些特征?6、为什么要研究犯罪类型?7、毒品犯罪人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第二套 复习题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犯罪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的,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 )3、犯罪心理的产生,除了客观环境因素外,还与个体的心理因素有关。( )4、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大陆的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展教学与研究始于70年代末。( )5、犯罪心理结构与其他事物的结构一样,也是一个不断生成建构的动态变化的结构。( )6、“犯罪心理结构”这一概念是国内法律心理学工作的独创。( )7、依犯罪人有无犯罪动机作标准,可划分为故意犯罪心理结构与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8、以犯罪人发动犯罪行为的动力作为标准,可划分为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和情绪型犯罪心理结构。( )9、犯罪心理的产生离不开犯罪人的生理基础;但是,生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并没有必然联系,它只是犯罪心理形成的相关因素。( )10、小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居住环境、人际交往和职业条件等因素,它直接影响着犯罪心理的形成。( )二、填空题1、犯罪少年错误的人生观的核心是两大 支柱封建帮会式的江湖义气和追求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三种错误观念亡命称霸的英雄观, 自由观和低级下流的乐趣观。2、对少年独立性意向增强这一特点,成人要注意:一要 ,不压制;二要 ,不放纵。3、女性犯罪已经成为我国犯罪现象中的 部分,是犯罪的一种 类型。4、经济犯罪是女性犯罪类型中突出的一种类型:女性经济犯罪多是诈骗、偷盗、贪污、拐卖人口、投机倒把等犯罪,其中以 与 犯罪居多。5、女性犯罪行为的方式、手段尽管是各不相同的,但其基本特点就是欺骗性大, 性强、隐蔽性重, 小。6、惯犯,是指反复实施 犯罪,已形成犯罪 的犯罪人。在我国,惯犯多见于 犯罪。7、根据犯罪的行为方式类型,大致可以把犯罪分为 型犯罪和 型犯罪。8、群体犯罪,是指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通过相互交往,在犯罪 一致或暂时达成一致的基础上 实施的犯罪行为。9、团伙犯罪是近20年来,我国刑事犯罪中产生的一种 犯罪形式,是青少年犯罪的一种 形式。10、集群犯罪,是指一种人们在激烈的互动中自发产生的、无指导、无明确 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由众多人 行为导致的犯罪行为。三、多项选择题1、我国少年犯罪的特点是( )A、模仿成人作案 B、团伙犯罪突出 C、低学历者多 D、重新犯罪率高2、少年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的主要矛盾是( )A、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力的矛盾 B、认识与行为的矛盾C、好动好奇与分辩是非能力差的矛盾 D、容易兴奋与控制能力差的矛盾3、影响女性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因素是( )A、年龄因素 B、生理因素 C、心理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4、女性犯罪人的行为特征是( )A、从属性 B、冲动性 C、盲目性 D、性色彩浓重 E、自私性5、惯犯的心理特征是( )A、偏执的性格特征 B、畸变的需要结构 C、强烈的反社会意识D、意志具有两极性6、累犯的行为特征是( )A、流窜作案 B、犯罪行为的谨慎性 C、犯罪行为残忍性D、善结团伙、犯罪多方向性7、当前利用计算机进行的智能犯罪有( )A、非法传销 B、传播病毒 C、进行黑客攻击 D、散布网上色情E、窃取私人帐号8、智能犯罪人的行为特征是( )A、从属性 B、隐蔽性 C、欺骗性 D、破坏性 E、随意性9、以组织形态为标准,可将群体犯罪区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A、团伙犯罪 B、集群犯罪 C、女性团伙犯罪 D、有组织犯罪10、有组织犯罪人的主要心理特征表现为( )A、恶性膨胀的金钱欲 B、强烈的帮派意识和等级观念C、心理的受暗示性与情绪的感情性 D、罪恶感的减弱、消退四、简答和论述题1、我国少年犯罪有哪些特点?2、少年期社会化过程中的矛盾,主要有哪些方面?3、犯罪少年有哪些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4、简述女性犯罪心理结构的认识、情感与意志特征?5、累犯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是什么?6、简述集群犯罪人的心理特征?第三套 复习题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1、刑法学理论上通常以构成犯罪的主观要件为标准,把犯罪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两大类。( )2、犯罪心理学把过失犯罪的主观心理状态大致分为两种,即: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3、对危害对果注意的缺乏,是过失犯罪心理的本质特征。( )4、目前,研究者一致认为,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都不能单独导致变态心理的产生,变态心理是上述三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5、反侦查心理,是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前、作案过程中以及作案后形成的逃避侦查的意识与干挠侦查视线的动机。( )6、在整个讯问过程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大致要经过试探摸底,对抗相持、动摇反复和供述罪行四个阶段。( )7、所谓试探摸底,是指犯罪嫌疑人以试探的手法,了解侦查人员掌握证据的情况、侦查人员的个性特点和办案能力。( )8、刑罚对民众心理的正效应是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可以儆戒一般民众,尤其是潜在的犯罪人,使他们不敢以身试法,而自觉遵守各种社会规范。( )9、犯罪心理预防的思想、策略随着对犯罪现象的探索加深而不断扩展。( )10、犯罪心理矫治的理论依据是心理科学的知识。( )二、填空题1、就一般正常人而言,以下生理状态易于造成过失:疲劳、 、生理节律、年龄与性别、 缺陷。2、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 正常,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 行为表现。3、性变态又称性倒错,是指在寻性满足对象和性满足方式上与 不一样,并且违反了所处社会的 标准和习俗而获得性满足的心理与行为。4、试探,即犯罪嫌疑人凭经验推断或者在活动中对被跟踪监视似有察觉,为了验证其判断是否 而临时萌发的一种 试探心理。5、刑罚的社会心理效应,是指 对犯罪人适用刑罚而使民众,尤其是 的犯罪人产生的心理反应。6、犯罪心理预防,是指运和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 犯罪的心理因素和条件,防止个体形成犯罪心理结构以及 犯罪行为。7、犯罪心理预测主要是 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 发生的原则和机制,选择若干相关因素进行预测。8、犯罪心理预防是建立在犯罪心理预测的基础之睥,犯罪心理预测的 性也就是犯罪心理预防的 。9、犯罪心理矫治的对象,是那些对社会产生了危害、触犯了 法律,并且应该受到刑罚 的犯罪人。10、罪犯心理诊断,就是运用心理测量等各种方法,对罪犯的智力、人格特征等心理因素进行考察和判断,并据此 心理 方案,为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打下基础。三、多项选择题1、不良的生理状态常常是造成一些过失犯罪的重要因素,以下生理状态易于造成过失( )A、疲劳 B、兴奋 C、人体生物钟紊乱 D、身体机能缺陷2、现代社会中与过失犯罪行为相关的社会环境因素有( )A、不安全因素增加B、“致险源”增多C、人们的心理负荷超载D、不良的社会舆论3、导致过失犯罪的消极动机有( )A、贪污 B、盲目冲动 C、自我显示 D、不负责任 E、报复 F、戏谑4、变态心理的常见类别是( )A、严重的心理变态 B、轻度的心理变态 C、人格障碍 D、性变态E、心身障碍 F、大脑疾患5、犯罪嫌疑人常用的侦查手段主要有( )A、精心设计作案时间 B、破坏和伪造犯罪现场 C、伪装积极 D、串供和谎供6、刑罚对民众心理的正效应是( )A、威慑效应 B、辨别效应 C、道德效应 D、儆戒效应 E、安全效应7、犯罪征兆的主要体现有( )A、人际关系变化 B、物质要求变化 C、精神状态怪异 D、性心理出现异常8、个体进行犯罪心理的自我预防,主要措施有( )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B、不对自己过分苛求 C、对他人期望值不要过高D、善于自我调控情绪 E、不盲目处处与人竞争 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