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一第一 课 百家争鸣 教案.doc_第1页
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一第一 课 百家争鸣 教案.doc_第2页
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一第一 课 百家争鸣 教案.doc_第3页
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一第一 课 百家争鸣 教案.doc_第4页
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一第一 课 百家争鸣 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类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用赞赏的态度认识思想传承的价值。【教学课时】2课时【重点】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教学方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过程】教学基本流程:百家争鸣思想形成的背景原因各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百家争鸣局面的影响导入:以学生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秦时明月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我们了解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各个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治国、治民的理论,形成了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局面。今天我们就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为代表进一步学习百家争鸣的思想家和他们各自的主张。新课讲授 第 一 节 百家争鸣 (板书)(一)百家争鸣的含义与出现原因 (板书)过渡:(学生集体朗读课前提示阅读资料卡片,理解什么是“百家争鸣”教师提出问题)1、含义: 注意:百家争鸣一百家思想流派的争鸣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汉初司马谈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班固则概括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则称为十家。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法、墨四家。“争鸣”说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2、原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百家争鸣的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过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有几派非常有名,是那些呢?引出儒、道、法、墨)(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板书)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其中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由数位学生以知识梳理的形式展示)1、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板书)(1)孔子创始人图片展示孔子的生平及主要成就a、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b、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c、主张与成就思想主张:“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活动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说出孔子思想的含义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什么是仁?)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怎样实现仁?什么是礼?)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仁在政治上的推行)材料四 敬鬼神而远之。(实际上也是民本思想)展示1:点拨1:d、评价: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c、“爱人”但是有阶级性的。教育方面: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创办私学: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培养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整理文献:孔子: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活动探究2: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孔子死后为什么会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展示2:点拨2: (板书)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2)孟子继承发展(板书)a、生平及地位: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亚圣”。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b、思想主张政治主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 “君轻民贵”的思想。伦理观: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3)荀子丰富完善(板书)a、生平: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b、主张: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伦理观: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c、评价: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点拨:荀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他基本上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但他的学说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道家:老庄之学 (板书)(1)道学的奠基:老子a、春秋时期楚国人,孔子曾经专门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方面的知识。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通过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b、基本思想主张:万物起源和演变:“道”。朴素的辨证法思想;消极悲观的态度。 思考:材料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材料二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材料一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提示:事物总是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以柔克刚(2)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评价材料二观点。问题: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2)道学的形成庄子a、生平: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 b、基本思想主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3、法家思想(板书)(1)法家的出现及其在各国推行的变法 (自主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形势下,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 战国前期的法家人物纷纷在各国推行了变法运动。主要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等,其中商鞅变法最为有名。 a、李悝变法的主要措施 李悝在魏文侯时期任相,采取了一系列变法措施: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他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b、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商鞅在秦国两次实行变法,其主要内容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为保证国家的财源和兵源,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编户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连坐告奸,以加强中央集权;燔诗书,明法令,禁止游学游仕,想做官就要学习律令,以吏为师。(2)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 a、 战国时期法家的不同流派: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重“法”、重“术”(人主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重“势”(人主的权势)的不同学派。点拨:法家的“法“术”“势”的理解。“法”是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臣民必须遵守的。“术”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以才能授予官职,要求做官的言行一致,恪尽职守。君主用这样的要求来考察官吏,不称职的废黜,称职的、有能力的奖励和提升。“势”主要是指“权重住尊”的权势、威势。韩非等认为只有大权在握,有了权势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有了权势也要造势,形成威严、威势。秦始皇为自己正名,后世皇帝都要人们喊万岁、万万岁,等等,都是要造势。b、韩非的思想主张: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哲学方面。 c、影响: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课堂探究: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4、墨家的主张(板书) a、 墨家的基本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 b、墨家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贡献(自主阅读) (1)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他提出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这就是有名的“三表法”。 (2)墨子提出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专门探讨逻辑学,历史上称之为“墨辩”学派,也称后期墨学。汉代以后,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了。(三)、影响(板书)综合探究3: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对当时后世都产生了什么影响呢?展示3: 点拨3: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