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变迁A 作业.doc_第1页
人民版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变迁A 作业.doc_第2页
人民版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变迁A 作业.doc_第3页
人民版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变迁A 作业.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1物质生活和社会变迁a卷 基础训练1“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恒源纱厂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 d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3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媚外心理的使然 b工业文明的影响 c攀比世风的结果 d交通运输的发展4近代著名报纸申报曾有刊文评论时事:“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上述评论反映出来a女性获得解放,实现男女平等 b近代工业兴起,冲击传统观念c民族工业发展,雇佣关系出现 d报刊业随近代工业兴起而发展5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6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7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女子何罪,而自童幼,加以刖刑,终身痛楚,一成不变,此真万国所无,而尤为圣王所不容者也。下明诏,严禁妇女裹足。其已裹者,一律宽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描述了裹足对女性的身心摧残 b对传统陋习发出的抗争c晚清政府颁发了“废止缠足”法令 d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81935年,中国首次集体婚礼在上海市政府大礼堂举办。当时申报报道了结婚仪式的详细过程。首届集体婚礼共有57对新人参加。市长要求女方一律戴白手套,头发不得散乱,以壮观瞻。礼毕后,57对新人在音乐声中步出礼堂,到广场摄影留念。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政府推动习俗的变迁 b婚礼得到媒体的重视c婚礼过程文明、简约 d求时尚已成社会主流9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体现中西合璧特点的服饰是( )a西装 b中山装 c长袍 d马褂10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鸦片战争时期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 b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风尚的变革c洋务运动期间留长辫不利于机器操作 d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易服的法令11 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评论表明了怎样的舆论导向( )a倡导革新服饰推动生活文明化 b推进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开路c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 d促进服装行业适应外向型经济12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 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样本资料来自1996年在上海、哈尔滨对65岁以下的已婚女性及其配偶为调查对象(共3200名)的入户访问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材料二 “解放前结婚要办嫁妆、坐花轿、请吹鼓手,这在新中国都被当成是封建迷信的资本主义的旧观念、旧风俗,要破除,要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思想、新风俗。早在50年代,大摆结婚宴席被批评为浪费、不经济。1964年后人们继续提倡简单节约的婚礼,用新的结婚仪式取代旧的习俗,新娘不再用轿子迎娶,也不再穿红色的嫁衣,亲戚、朋友,同事参加的茶聚取代了婚宴,在茶会上生产队的干部讲话,新郎、新娘讲述相互结识的经过。新郎新娘不是在天地桌前,而是在毛主席像前向父母、亲戚朋友鞠躬行礼。” 罗梅君(德):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1)概括材料一中择偶标准变化的趋势。(6分)(2)材料二中婚姻习俗在解放后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4分)依据材料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认识上述婚姻习俗变迁所产生的积极作用。(4分) 4.1a 1 2c34b 5c 6d 7c 8d 9b 11b 12c13(1)1977年后对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的关注度比1976年前呈总体下降趋势;但略有波动;本人成分、政治面貌关注度持续下降;学历关注度持续上升。(6分)(2) 用新的结婚仪式取代旧的习俗,新娘不再用轿子迎娶,也不再穿红色的嫁衣,举行茶聚取代了婚宴;新郎新娘在毛主席像前鞠躬行礼。(4分)新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