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观园到伊甸园.doc_第1页
从大观园到伊甸园.doc_第2页
从大观园到伊甸园.doc_第3页
从大观园到伊甸园.doc_第4页
从大观园到伊甸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大观园到伊甸园对文学作品中花园意象的原型考察荣格认为:“每一个原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无数次重复的悲欢的残余,而且总体上始终随着同样的路径发展。它犹如心理上的一道深掘的河床,生命之流在其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 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册),第151页。 在这段话中,“原始意象”其意义正与原型相同,而且这种蕴含着人类精神和命运以及我们祖先无数次情感体验的原始意象,在人类内心深处奔涌不息,一如浩瀚无尽的长江,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则是无数次重复出现的原型模式。这相同的原型的出现,有可能是作者的自觉,有可能是无意识心理的使然,都有历史血脉的连系,而且还共同体现了人类悲欢和思索的情感体验与跋涉。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和圣经中的伊甸园等“花园意象”正是这样一种情况。花园历来又被看成是一种人类心灵的乐土,在一定意义上,花园意象也可以称作是乐土原型。 探讨红楼梦的乐土原型,必从大观园开始;而称去为“乐土”,在红楼梦中是因为它是贾宝玉心灵诗意栖居的园地。乐土原型是人类痛苦精神得以暂时回归安息的场所。 余英时先生在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一文中说:“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比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我想分别叫它们作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两个世界,落实到红楼梦这部书里便是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 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纪,见胡文彬、周雷主编海外红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1页。宋淇先生在论大观园一文中也说:“大观园是一个把女儿们和外面世界隔绝的一所园子,希望女儿们在里面,过无忧无虑的逍遥日子,以免染上男子的龌龊气味。最好女儿们永远保持她们的青春,不要嫁出去。大观园在这一意义上说来,可以说是保护女儿们的堡垒,只存在于理想中,并没有现实的依据。” 宋淇论大观园,转引自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海外红学论集第32页。此外,还有许多学者都有关于大观园的论述,当今社会根据了红楼梦里的描写,建造了许多具有实体建筑的大观园来。这些有关大观园的论述可谓精,然而或许还有那么一丁点儿缺憾,因为他们只是就大观园而谈大观园,没有把它放在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去研究探讨它的深层意义。当然,这是一件浩大的工程,想要完整它又谈何容易。 大观园。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它是贾宝玉与众女儿们的乐土,是他们纯洁青春与理想的安乐场所,这样一个场所在中外文化史尤其文学史上都一直是存在的,我们暂且以几个较为常见的文本为对象,来加以比较研究。 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都是在花园中发生的,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西厢记、牡丹亭、金瓶梅,还有我们所要探讨的红楼梦。将这几部经典著加以比较研究,历代不乏名人名著,他们多是从中国文学中女性意识的邅变与觉醒这个角度来论述的。我们今天来换一个角度,即从它们所共有的一个东西,花园来作为突破口,进行一番深思,或有收获,也未可知。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董西厢的基础提高,虽然他写同一故事、同一场景,言词上也有因袭之处,但这不仅没有减低王实甫西厢记的价值,反而更显示了他过人的才华。西厢记故事大都耳熟能详,这里只作简要的说明。张君瑞过普救寺,偶遇崔莺莺,春心萌动,便想方设法住了下来。这普救寺是何等模样呢?西厢记借小二的口写道:俺这里有一座寺,名曰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盖造非俗:琉璃殿相近青霄,舍利塔直侵云汉。南来北往,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则除那里可以君子游玩。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张君端闹道场杂剧”。这普救寺端得不俗,但不知为什么却能有个“落红成阵”的花园出来呢?一般深山古刹都清幽冷寂,却不似普救寺这样繁华烟柳,比如唐代诗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香积寺,与“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话怨东风”、“梨花深院”、“茑声花外”、“芳径软”的普救寺花园便迥然相异了。“闲愁万种,无话怨东风”、“你在幽闺自怜”等句,很明显地笼罩上了女主公崔莺莺的主观色调。所以,这样一个后花园,很显然是作者故意添设出来的,其目的为后来的故事设下一个典型的“西厢境界”。且看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第一折混江龙写道:落红成陈,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栏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第一折。 这段描写,莺莺小姐的伤春情怀可谓缠绵深远,落红愁人,池塘梦晓,燕泥飞絮,花阴柳丝,无不染上她的相思色彩。试想有这么个花园,崔莺莺的这番情怀又向何处诉呢? 与此类似,牡丹亭中最优美动人的故事也是发生在花园之中。杜丽娘的情怀是怎么与花园联系起来的呢?在第九折肃苑之前,分别是标目、言怀、训女、腐叹、延师、怅眺、闺塾和劝农八折,从这八折的题目中就可窥探出我们女主人公枯躁的生活和郁闷的心情。杜丽娘的老师阵最良教授诗经关雎后,杜丽娘反复品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滋味,以至于悄然废书而叹曰:“圣人之情,尽见于此,今古同怀,岂不然乎?”她的丫环看见她这番情景,说道:“小姐,也没个甚法儿,后花园走走罢。”谁知春香这句话却遭到杜丽娘的训斥:“死丫头,老爷闻知怎好?” 汤显祖牡丹亭肃苑(第九出)。花园的诸多潜在意义就在这一句假意的训斥中隐约的透露出来了。过了两天,杜丽娘来到后花园,只见“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面对这番明媚的春光,杜丽娘不由赞道: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韵火贱。 汤显祖牡丹亭肃苑(第十出)。 这些唱词多少带有女性觉醒的味道,在当时不知道感动了多少女性读者。徐朔方先生说的好:杜丽娘“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春天,也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生命是和春天一样的美丽。” 转引自舒芜红楼梦序言,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页。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听到这些唱词,而“感慨缠绵、“心动神摇”、“如痴如醉”的心境,这是黛玉被唤起的“女性的觉醒”。 刘大杰先生说:“在杜丽娘的精神中,灌输了汤显祖新思想、新理论的血液。那正是在晚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哲学的基础上,吐露出来的新血液,主要就是反抗封建传统、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精神扩展的新精神。”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002页。其实这里所谓的“新思想”、“新精神”其实质就是人性的复苏与觉醒,这种复苏与觉醒表现在理教盛行时代的杜丽娘、林黛玉等女性身上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所,专为贾妃省亲而用,十七回提及、十八回完成。在大观园竣工后,脂砚斋评道:“红楼深得金壶奥。”“金”指金瓶梅, 香港太平书局1982年版金瓶梅词话(一至六卷合订本)。或许这正是他(?)给我们的一个暗示:要把红楼梦中的花园与金瓶梅中的花园对比着来看!这确是一个警醒。仔细阅读之下,可发现金瓶梅中的花园与红楼梦中的花园有以下几点相同和相异的地方。相同的方面: 两者的开始建造在书中安排的位置相同。都是在十七回开始建造,红楼梦是十八回完成,金瓶梅则是十九回完工; 两者都是书中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所;两个园子都是嫁接改造而成的:大观园是合宁、荣二府的旧园而成,金瓶梅中的园子则是西门庆与花子虚两家园子合并改造而成;两个园子的景象都绮丽迷人,美不胜收,而且其中的亭台楼阁的布置,大观园有许多地方都是直接移植或仿造金瓶梅,如荼蘼架、暖香坞等。 相异的方面: 在景物方面,大观园有清洁的活水流动,金瓶梅中则无。因此,在大观园中满蕴了灵气,金瓶梅中则污移不堪; 两个园子虽然都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所,但大观园是“未许凡人到此来”的人间仙境,是里面男女主人公理想寄托的“红楼”,金瓶梅中的园子却是里面男女主人公泄欲犯罪的肮脏之地,虽然大观园中也有天香楼等不洁之处。 以上的相同之处源于曹雪芹的借鉴与继承,相异之处,源于文本内涵意蕴的高低有别,当然也源于两者作者对人类生命本质领悟的差别。 对西厢记、牡丹亭、金瓶梅与红楼梦这四部奇书中的花园作一纵向纬度的比较,可以发现潜藏在文本也是作家内心深处的“乐土意识”,而这种乐土意识的追求则源于人类生命在奋斗、挣扎历程中的痛苦与折磨。不特中国文学有乐土意识的浸染支配,在西方文学中同样如是。其他的作品不谈,单看作为西方诸国文化精萃与源头的圣经,其叙事模式的展开、发展,乃至敷衍出整个西方文化系统,都是建立在一个园子之上的。这个园子就是伊甸园。为什么这样说呢?简单推理一下,上帝模仿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亚当,又在亚当睡着时,从他的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出夏娃,并为他们建造了伊甸园,后经蛇的引诱,两人违反上帝的戒言,偷吃了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繁衍了人类;他们最先生的是该隐和亚伯,然而一出生兄弟两个就有仇恨,该隐就杀了亚伯。从此以后,神之间,人之间,神与人之间,残杀、战争、爱与憎、善良与丑恶,都出现了,人类社会就在这复杂情感的交织中前进发展到了今天、明天和未来。以此观之,伊甸园难道不可以说是一块基石吗?神创立了自然界以后,又造了亚当,造了亚当以后,又造了伊甸园。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立伊甸园”写道: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神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园子当中又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 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第2章。 神秘的东方一直是人类心目中的乐土,所以伊国园就立在东方。园里有树、有水、有食物,多么美好呀!然而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之后,又受到了神的咒诅。神首先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 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第3章。神又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疏。你必得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第3章。就这样,神完成了他的咒诅后,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并在生命树的四周安装了发着火焰的剑,把守生命树的道路。 圣经的叙述,虽然只是神话式的“梦呓”,但实质上向世人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在对生命追求的道路上必将伴随着火与剑的的洗礼,人类必将充满痛苦与焦虑!撕杀呀,争夺呀,美丽呀,丑恶呀,情欲呀,这些都是远离乐土的角逐。所以圣经中的故事,随着叙述深度的推进,离伊甸园越远,其痛苦与混乱的程度就越强烈,因为它们远离了乐土! 这种人类特质不只是西方人的感悟,乃是全人类共有的体悟,因此对乐土的追求也是东西方皆同的心理。红楼梦与圣经,大观园与伊甸园,时隔千载,虽然具有时间上的差距,在人类本质体验的基础上,其注释维度与意义表述在这里得到了融合。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引徐整三五历纪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阴清为天,阳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2页。这则神话还有很多,就引用到这里。首先引起我们思考的是,天地未分之时,“浑沌如鸡子”,这是为什么呢?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鸡蛋可以诞生新的生命,其圆形线条无始无终,有长远之意。因此,这个神话的寓意乃是人类对生命长远渴望的反映。在这个椭圆形的鸡蛋里,盘古一睡,就是一万八千年;天地开辟后,立天地间,神于天,圣于地。对于这样的描述我们可以进行这样联想:就生命个体而言,必得在母腹中经历十个月的孕育,方得出世为人;对于人类整体而言,也得经过数万年的演化,才能从动物而进化到人类:这二者之间具有相通的地方。事实证明,不论是生命个体还是人类整体,以万物之灵“神于天,圣于地”,则是一个漫长艰难的奋斗历程,这个历程中所产生的痛苦与焦虑必然投射到人的心灵上,从而会出现对安乐平静的乐园产生想往之情,而最过于无忧无虑的环境莫若母亲的子宫。子宫是恒温的,有充足的营养,非常温馨。人的一生,时时都有回归母亲子宫的倾向和冲动。尤其是睡觉的姿势。S形的姿势最舒服,便是对子宫的追忆与回归。这样的“回归”情结,在各种丧葬中都能找到呼应的根据。因为古人认为,死是一种回归,一个新生命的开始。因此,人类十分古代人类尤其注重葬式的选择,遍布世界各地的屈肢葬就十分强烈地表现出了人类的这种向往温暖与安乐的回归情结。 屈肢葬 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1998年版,第31页。是一种将死者的肢体弯曲、紧缩的安葬的葬式,它主要可以分为蹲式和卧式两种。蹲式像生人蹲坐的姿势,双手蜷缩,股胫紧贴,臀部也不着地;卧式则又可分为仰卧、侧卧、俯卧三种。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屈肢葬可以上溯到大约十万年以前,并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在我国,除山西、安徽等七个省区暂时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