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与朱元思书 吴均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三、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二、作者简介:吴均出生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曾做过吴兴主簿、建安王伟记室、国侍郎等官后官至奉朝请。他为人耿直,因私下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飘荡(dng) 急湍 (tun) 轩(xun)邈 泠泠(lng) 经纶(ln) 横柯(k) 2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学生朗读或范读课文。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五、课堂讲习:六、作业 第二课时 一理清文章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第二段先写 “异水“部分,再写“奇山”部分二、简析(一)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板书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总领全文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三、思考讨论第二段接下来应该围绕“奇山异水”来分别来写,山之奇,水之异。 1、哪里语句写“异水”;哪里语句写“奇山”呢? 明确: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2、先读“异水“部分。 (1)、作者怎样写“异水”,写了哪几方面? 明确:写水,突出“异”。写水色、水清、水急。 (2)、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明确: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3)“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若奔”,像奔马一样。 (4)“于”字在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夸张和比喻。 (5)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 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 五、分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板书: 水色 异水 水清直接和间接、静态与动态美妙 水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4再写“奇山”部分。 (1)、作者怎样写“奇山”? 启发: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化静为动。(2)、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 写 了哪几种景物? 明确:听觉;泉水、鸟、蝉、猿,四种。 引导:通过听觉来写的。有的泠泠作响水声,有的嘤嘤成韵鸟鸣声,有的千转不穷蝉叫,有的百叫无绝猿啼。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对吧?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 分析: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 师: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 六、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 小结: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 七“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能理解吗? 点拨: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 小结:具有高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5)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可是,这里“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在官司场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大家考虑考虑,这是写人呢,还是写山水呀?明确:写山水之美八、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怎样理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异、独绝。文末点题 怎样理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慨后,船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两岸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船就在这种笼罩中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变成了“疏条”。短小精悍,诗中有画,这就有名的“吴均体” 第三课时一、学生合作讨论,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二、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三、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明确:“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明确:“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明确: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明确:“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明确:“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明确: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三 峡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 第一课时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1、读一读: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第1段,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段,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第3段,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第4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根据朗读提示,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努力读出最佳效果。2、1)学生初度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厥( ) 叠嶂( ) 曦( )月 襄( )月 沿溯( )素湍( )绝巘( ) 飞漱( ) 长啸( ) 属( )引 哀转( )辨明词义通假字:略无厥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古今异义:(主要了解在具体语境中所表达的古义)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冲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真,实在)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a略无阙处(毫无) b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c夏水襄陵(漫上) d不见曦月(阳光)e或王命急宣(有时) f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g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h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i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j飞漱其间(冲刷)k良多趣味(很) 1属引凄异(连续;延长)m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n林寒涧肃(寂静) 3、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4、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山- 两岸连山 隐天蔽日 高峻美 三峡 夏-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奔放美 水春冬-素湍绿潭 悬泉瀑布 清幽美 秋-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凄婉美 5、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第二课时一、知识回放在上一节课,我们着重理解了全文的基本内容,我们一起重温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根据文章写作思路想象三峡壮景,并有感情的朗读。 山-两岸连山 隐天蔽日 高峻美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三峡 夏-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奔放美 (层层铺陈、侧面烘托) 水春冬-素湍绿潭 悬泉瀑布 清幽美 (大笔点染 生动精练) 秋-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凄婉美 (正面摹声 侧面引用)二、合作探究,品析美景。这节课我们着重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1)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 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2) 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3)三峡美景让人赏心悦目。写景是为了抒情,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4)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4)请同学们欣赏课文,并结合练习提示,领悟文章的写法之妙(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 面体现了山峦的 ,山势的 ;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 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学生悟点: 教师点评: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 手法,突出水势 。学生悟点: 教师点评:这段从浩大、险恶、湍急三方面描写三峡的水势,突出江水湍急、凶猛的特征。从侧面突出夏水湍急的语句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夏季的江水,作者运用了“层层铺展”的手法。3、本文描写生动、精练,写“湍”用 ,写“潭”用 ,写“柏”用 ,写泉用 。写景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 ,写出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学生悟点: 教师点评:山静、泉飞、怪柏、水奇,静中有动,声色分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俗的图画。4、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既从 面摹声,又从 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学生悟点: 教师点评: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本来“林寒涧肃”已经是够凄清的了,“容谷传响”的“高猿长啸”已经够凄异了,啼声的“哀转久绝”已经能够让闻者倍感寒意了。在尽写了山光水色之后将笔触转向“猿”与“人”,从而深化文章意境,这就是作者的妙笔所在。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 三、背诵美文教师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在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当代散文家 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读的时候,一定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用心体会山的高峻,水的湍急,春冬的静谧,秋的凄凉,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情”。同学们,让我们让我们满怀对这篇美文的喜爱,饱含感情的读起来并背出来。 四、作业第三课时一、比较拓展 同学们,小学里我们一定学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早发白帝城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那你能找出诗句中与课文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吗?1)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2)这一首诗所表达的感情与课文一样吗? 这首诗所表达的心情是愉快的;课文所表达的心情是悲凄的。 二、总结存储,课外延伸。1、总结存储: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2、课外延伸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三、 总结 三峡是美丽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我们白云山就是一个著名的风景点,请同学们学习郦道元的写景的手法,写一篇短文来向游客们展示白云山的美。 黄山记一、教学目的:1欣赏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气势磅礴、大开大合的布局和酣畅华美、色彩浓郁的文笔。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3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2难点: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黄山记。黄山的美,举世无双;描写黄山的诗文,不胜枚举。以写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著称于世的徐迟,怎样以他恢宏的“大手笔”写出了黄山的美,怎样以他不落前人窠臼的独特的构思显示了他雄奇奔放的风格,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二、字词正音、词语补释:皖wn(安徽的别称)悭吝qin ln(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糗qi(干粮)氤氲yn yn(形容烟或气很盛)甫f刚刚煞费心机:形容费尽了心思。煞sh很、极。扑朔迷离:原指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后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扑朔:指兔脚乱动;迷离:指眼睛半闭。绮丽多采:灿烂美丽。万仞之巅:形容很高的山峰。仞:古代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一碧万里:这里形容整个天空是碧蓝色的。瞬息万变:形容变化快而多。瞬:眨眼,息:呼吸;瞬息:一眨眼一呼吸之间,比喻时间短促。悭吝: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氤氲:形容烟或气很盛。大手笔:指有名的文章家或其作品。虚无缥缈:形容非常空虚渺茫。拾级而登:逐步登阶。拾sh轻步而上。临虹款步:到彩虹上面慢慢走动。三、作者简介:徐迟,现代诗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1914年10月15日生。浙江省吴兴县南浔人。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肄业。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担任诗刊副主编,1960年调湖北文联当专业作家,1963年当选为作协武汉分会副主席。代表作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憎爱分明,说理透辟,繁简相宜,语言洗炼。四、简析课文:文章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写崇高卓越的大自然,创造安排了黄山胜境。文意总起第一段: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成因、范围,着重介绍黄山七十二峰的高风峻骨,以示其“险”。第二段:介绍黄山的云海、草木鸟兽、泉流及摄身光等几种景物,以见其“奇”。第三段:写黄山处处悬崖绝壁,再次强调黄山胜境的突出特点“险”。阅读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提示: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为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提示: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3找出这一部分写山的词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黄山山的特点。提示:“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特点是“险” 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黄山的“奇”。提示:填“奇”,从“打开它的云库”,“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组成无穷无尽幻异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果”,“格外赏赐了”,“极罕见”等词语可见。文章以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它封了山”作小结,更增添了黄山的神奇色彩,并为下文回溯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描绘黄山的奇观作了铺垫。起笔雄奇峭拔,一如黄山奇峰。第二部分:回顾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第一层(1自然段)写史前期,除了金丝猴之外,只有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浮丘公、容成子等仙人攀上过黄山的光明顶。第二层(23自然段)写唐宋时期,只有李白及吴龙翰两人登上过莲花峰。第三层(45自然段)写元明清数百年内,极大多数旅行家都没有登上莲花顶,而登天都,是在汪灌以后,有记载的只有普门法师等五人。五、阅读思考: 1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提示: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提示: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这一部分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提示: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 4这一部分和其它部分有什么联系?提示: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地将胜境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又与第三部分“胜境已成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可见这部分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而又貌断实续。第二课时一、继续简析课文第三部分:记作者等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经过。第一层(16自然段)写作者等一行登上天都峰的经过。文章以作者亲眼所见,极写天都之险,与第二部分相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之势。文章处处都将今天的登山道路与古人登山的路径作对比,强调今天的登山道路已“化险为夷”,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张本。写“我们”登攀的经过,只用三个“直上,直上,直上”反复,表现了勇往向上的气概。第二层(78自然段)写登上天都峰所见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慨。登上天都峰,“千里江山,尽收眼底;黄山奇景,尽踏足下”(此为过渡句),作者深深感慨的是,“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这是文章点题的句子。二、阅读思考:第三部分是怎样突出文章的中心的?提示:1对比:把前人攀缘险峰的石级与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上,直上”“却无可战栗”作对比。 2详略处理得当:如“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啊,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处,都在公园中”详写登天都峰,其余略写,重点突出。 3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作依据。写天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化险为夷,这是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第四部分:写在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阅读思考:这一部分分承第一部分黄山奇观的“奇”而来,“奇”在何处?提示: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仙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经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太多,浪这么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二、小结:1内容上的内在联系:文章巧妙地借赞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起笔,暗写黄山“险”、“奇”二特色,总领全文;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第四部分,缘“奇”着墨;最后,以“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两句感叹作结,照应篇首大自然“封了山”,隔绝了人间与胜境,暗含“换了人间”之意,激情奔放,响震不绝,深化了文章的主题。2记叙顺序:宏观顺序:(文章一、二部分)混沌初开宇宙形成人类出现(从史前时期直至元明清)微观顺序:(文章三、四部分)早晨出发登山登上天都峰黄山顶上过夜第二天凌晨观日出白天见摄身光奇景3节奏明快的短句与排偶句式:作用:以加强文章奔腾豪放的气势。短句:“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末多花冈岩的山峰。”(比较复杂的长句,想法顺应句子的结构,将它们逗开成几段,以加强语势节奏。将这句的状语,逗成四段)三、作业:练习第二题、第三题。望岳【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重难点: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2、全体学生齐读。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三、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公里。)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问():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六、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七、背诵古诗。(齐背)八、练习饮酒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教学重点: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一、 导入: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陶渊明的诗作有两类题材: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二、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感情和诗的意境美。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心远地自偏” 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三、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心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四、艺术特色鉴赏 全文将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四、小结: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 过故人庄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士职业防护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新能源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创新与安全风险识别报告
- 5 我的家在这里 第1课时 (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 高铁总施工合同样本(3篇)
- N2护士考试试题及答案单选题
- 《汽车行业同行竞争联盟与技术交流协议》
- 新能源发电项目合同台账管理细则
- 高端制造企业员工股权激励与期权实施协议
- 融资租赁利息支付及设备回购合同范本
- 股份协议转让与公司国际化发展合同
- 2025年人社局编外考试题库及答案
- 木制品厂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课件
- 乡镇人大主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学习讨论发言材料
- 电工四级考试理论题库及答案
- 世纪英才教程课件
-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5秋新版)
- 婴幼儿发展引导员技能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小学生航空航天知识题库及答案
- 用户反馈收集及问题分析表
- 无人机飞行操作规范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