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结合昭通地方的实.doc_第1页
教学论文:结合昭通地方的实.doc_第2页
教学论文:结合昭通地方的实.doc_第3页
教学论文:结合昭通地方的实.doc_第4页
教学论文:结合昭通地方的实.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结合昭通地方的实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况及对策 姓名:邱春华(在职教师) E-mail:工作单位:云南昭通市昭阳区炎山乡中心校 邮编:657009 内容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其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在生活、学习、心理、思想行为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本人结合本人工作地留守儿童情况和自身工作经验,加上我曾经也是留守儿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发现该群体状况不乐观,以及因条件制约,昭通的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不到位(虽这项工作已开展多年)。要解决留守儿童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尤其在昭通这种地域复杂,文化、经济、社会各方面偏落后的地方,政府更应加大力度带头做好这项工作。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教育Abstract: The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as a special group, because of its unique life and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in life, learning, psychology, thinking and behavior and so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 have to stay with me for the situation of children and their own experience, plus I have also left behind children. On issues related to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were analyzed and found that the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about the group, and should be restricted because of conditions, Zhaotong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work in place (although this work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many years.) To resolve the many issues related to children left behind, need to build families, schools, government, society, four in one network. Zhaotong this region, especially in complex, cult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aspects of partial backward areas,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ep up efforts to take the lead in doing this work. Key words: children left behind; rural; Education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她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她们的未成年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如荒草般孤独生长,这些缺乏家庭温暖,没有父母照料的18周岁以下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在学龄上大多还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初中生。中国农村这支有几千万数量的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正确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她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名族的未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事关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稳定、下一代健康成长、和谐社会的构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的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早已成为当今时代的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江苏扬州中级人民法院2010年11月7日发布报告称: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率高,而他们大多曾经也是“留守儿童”。若不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好,整个社会都将为农村下一代教育的缺失付出代价!一、云南昭通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一)昭通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基本情况1、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多,比例大(规模巨大),且呈上升趋势云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指出:截止2007年8月,云南省16个州市留守儿童总量已达121.34万人,占全省(1274. 5万人)017周岁儿童的8.98%。而昭通市因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全市16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达30余万,留守老人及妇女大约有近30万。在家庭生活、教育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出现较多问题。我在此次人口普查(大沱村的)中发现,昭阳区炎山乡(卢汉、龙云的故乡)的大沱村(即我所在的村)是一个信息闭塞、交通落后、位于金沙江峡谷谷底的自然村,全村共514户人,共2361人。1所完小,2所单小(本学期撤销1所危房),共140个学生,其中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一半,在这个村(大沱村)的马鞍一社,60户家庭就有19户举家外出务工,而整个村外出务工户占到了总户数的80%以上。2、分布广、不均衡。年龄分布上比较均匀,性别比例偏高在区域结构上,经济薄弱地区留守儿童相对较多(如炎山乡);人口密度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多的地区(如镇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多,所占比例高,反之则低。我在村完小任教,每日都面对留守儿童,根据上半年参加的文化户口统计和此次的人口普查工作,发现留守儿童尤其是留守女童的数量多,农村依然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3、留守早,时间长在云南32%的留守儿童不到6岁就留守了。有53%的留守儿童在712岁时留守。农村儿童父母外出三年以上的占34%,一年至三年的占31,四个月至一年的占35%。4.、家务繁重,自理能力增强调查中,有48%的留守儿童放学回家要承担做饭、洗衣、煮猪食、喂猪等家务。我班的6、7岁小朋友都会洗衣、做饭,自理能力强。5、与父母联系少,见面难。留守儿童的父母在省外务工的占53%,在省城昆明打工的占17%。留守儿童与父母一般很少联系。大多只是偶尔打个电话。因隔阂,有些小孩觉得跟常年在外的父母没什么话说。2009年母亲节我放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同时给三个年级的学生看,看完后的场面是:半数都苦过,因为想妈妈。6、留守儿童家庭结构大多属残缺型2010年3月镇雄县14岁少年赵某(留守在家乡镇雄)几天内强奸了4位八、九岁的幼女,称跟吸毒的在昭通城打工的父亲学的。赵某只读过小学,缀学后,成天流浪,无人看管,其父母多年离异,家庭残缺。在昭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占68%,女性占32%。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农村男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的“缺席父亲”以及由农业劳动女性化造成的母亲对自身职责的力不从心有关。从炎山乡2009年秋季统计的文化户口册中看,留守儿童监管人或监养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数是文盲和半文盲及小学文化,小部分初中文化程度,而有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上的只是少数个别现象。7、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1)以隔代监护为主,多种监护方式并存。昭通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有单亲监护(父亲监护,母亲监护),隔代监护(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儿童自我监护、其它(如把孩子寄养于亲戚家,或送往寄宿学校),其中隔代监护占49%。(2)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管教方式简单。监护人没上过学的占47%,小学及小学没毕业的占39%,留守儿童父亲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8%,母亲具有初中文化及以上的占16%.监护人采用放任自流管教方法的占85.6%,用打骂教育方法的占10.3%,采用民主教育方式的仅占4.4%。(3)隔代监护者年龄偏大,生活负担重。绝大部分隔代监护者年龄在60岁以上,有的监护人要监护多个孙辈,且经济困难,生活负担重。有的还多病生活无法自理,留守儿童还要为他们洗衣做饭,买药看病。出现“反监护”的情况。(4)自我监护人年龄偏小,生活困难。无亲人,无亲戚朋友依靠的小孩,若没有老师和邻居帮助,恐怕无法生存。(二)云南昭通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主要四大问题1、生活问题(生活环境堪忧)(1)自然环境恶劣。云南乃多山的省份。全省土地面积中:山地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坝子(盆地、河谷)仅占6%。而昭通市人多地少,环境资源条件差,自然条件,地理状况差及过渡开发等原因,经济发展缓慢,是全省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如永善县伍寨乡、昭阳区大山包,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寒山区及其他大山区,农作物种类、产量少,仅靠自家一亩三分地,连最基本的生计都难以维持。导致:a、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要选择外出务工,使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加大。b、此种情况下,留守儿童难以接收到新鲜事物,且上学、出行极不方便。很大地方小孩上学还得爬陡峭的山崖。(2)家庭环境欠佳。家庭结构不完整,留守儿童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家的温暖,生活枯燥,普遍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卫生状况差,如不洗脸、洗澡,不按时吃饭,不按时作息,生活无规律,营养不良,生病后不能及时医治,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影响其健康成长。(3)社会环境亟待改善。a、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b、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不足,未成年人的教育、医疗没有保障。2、教育问题教育问题是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首要问题,也是监护人感到最棘手的问题。云南省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显示,监护人认为留守儿童的最大问题是教育问题的占43.3,其次是生活和安全问题,分别占18.3和11.7。(1)学习不容乐观,注意力缺陷,成绩下降据我这几年工作中发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明显有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孩子作业常拖欠,甚至抄袭、不写。我们学校的“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占10%,中等的58%,较差的32%。由于监护人几乎都没什么文化,没能力辅导孩子学习,重养轻教,缺乏监管或监管不当,大多“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目标不明确缺乏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常应付了事,纪律不强。学习成绩不良,加上本身自控能力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旷课、逃学甚至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2)思想道德品行问题较多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为。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不尊敬长辈,行为自私、任性,我行我素,打架斗殴,少数还整天沉谜于武侠小说和网络游戏中,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拉帮结派,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拉拢、利用,甚至参与盗窃、抢劫,走上犯罪的道路。父母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却关注较少,使子女好逸恶劳,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在加上监护人不加约束管教,使得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无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3、心理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受损、人格心理发展不健全。在思想及行为上来看产生如下两种类型:(1)自卑、孤僻型留守儿童内心较孤独。与家庭完整儿童比,在心理上有落差,觉得家境、父母都不如别人,常沉默寡言、封闭自己,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与监护人又有“代沟”难以沟通。由于家庭教育的断位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往、胆小、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有被歧视感和自卑感,乃至厌世嫉俗,甚至有些初中生由于在校外住,产生早恋或其他越轨行为。他们学习上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持久等。而较敏感的儿童,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更加自卑、孤僻、内向的性格。(2)放纵型监护人通常是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以好向孩子父母交代。而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任其发展,缺乏约束管教,导致孩子纪律涣散,自由散漫,无时间观念,常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养成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行为习惯。部分父母因常年在外,平时少关注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愧疚就采取“物质给予+行为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以致养成好义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陋习,有些还陷入新的“读书无用论”,留守儿童生活在无约束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及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4、安全问题(安全意识差、安全隐患多、极易受到伤害)留守儿童意外事故(溺水、被狗咬、地震、山体滑坡、触电、水灾等)呈上升趋势。大多监护人认为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转折期,生理、心理成长发育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留守儿童一旦脱离约束和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加上自我保护能力也弱,安全难保障。据昭通镇雄县的一个派出所统计,2005年至2007年6月,该镇就发生了15起留守儿童杀人或被杀的案件,5起留守女童被强奸案、1起吸毒案。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以下因素)(一)政府的政策体制方面因素1、政策体制滞后是制度根源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制结构、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及与此伴生的高收费入学(城市现虽已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义务教育也免学费,但还是没有完全公平对待。)、各地教材不同以及中、高考须在原籍参加等制度,还有城市消费水平也高这些使得农民工无法承担起子女随行呆城里读书的费用,只好选择子女留在农村,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群体的产生。2、贫穷落后是经济根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改变。对经济落后的昭通,政府也无力缓解农民外出与子女留守的矛盾;对农民工家庭来说,也是因为贫困很难改变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现实。3、各级政府的认识和态度当地政府农村留守儿童关注不够,只是更关注农民外出务工创收和向城市转移,没把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看,导致没有对留守儿童采取有效措施。或者没有落实到位。(二)父母(农民工自身)因素1、责任感缺失部分年轻的留守儿童父母,她们在经济利益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反认为是最大的负担。她们不安于农村生活现状,对农村的家庭责任感弱化,部分家长忽视或顾不上照料儿童的身心健康。同时存在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家长整日忙工作,无时间精力过问孩子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少,家庭教育几乎空白。2、缺乏父母的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偏差由于父母“关爱缺失”引起孩子严重的“情感饥饿”。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因长期不与父母生活,没有父母关爱,“留守儿童”成长过程问题多多。(1)漫漫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如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这些潜在的影响不易察觉,就像无法预知的“炸弹”。(2)“留守儿童”因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易产生心理障碍。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差,内心压力大,怕别人欺辱,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3、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和不良“职业”活动影响(1)父母观念影响。a、良性互动的影响:一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要求高,随时关心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常与教师、监护人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b、有些打工父母由于某些机遇赚了钱,就给子女灌输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即不读书或者没多少文化照样能挣钱);也有父母没挣多少钱,怪命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不管不问。这些都会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父母的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精神压力,影响其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2)一些打工父母的不良“职业”(从事非法活动)对孩子发展的负面影响更大。(三)代理监护人方面的因素代理监护人监护管理不到位,关爱不够,导致留守儿童违法、违纪问题;家庭教育氛围差,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关注过少,或本身文化水平低,没法帮助孩子的学习,导致学习质量滑坡。就调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管教大多采用物质型、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如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监护孩子)中,监护者大多是溺爱孙辈,过多的放任,使孩子缺乏管束和引导;祖孙辈年龄差距大,“代沟明显”,难以沟通,祖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加上有些年纪大,力不从心,难以承担监护之责。(四)学校教育的偏差教育资源短缺,学校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加上监督弱化,学校教育独立难支。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1)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足,教学资源短缺。(2)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缺乏规划,应对措施乏力。比如农村学校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3)教师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沟通有限。(五)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价值取向上的“城市化”和“应试化”,导致大多农村学生感到求“功”(升学)无望,便早早逐“利”(去打工)。以致有此说法,“磨刀不误砍材工,读完初中再打工。”(见大山包乡公路边一标语。)很多学生得过且过,在学校混到初中甚至小学没毕业就去打工,滋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但大多农村地区,现代社会利益至上的经济本位思想同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碰撞而催生出“新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如很多农民有通过高考一举跳“农门”意识、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上大学、“今天的辍学生(15周岁以下的),明天的贫困户。”(永善县伍寨乡公路边标语)(六)社会反应冷漠,关注重视程度俨然不够以营利为目的的小商小贩刺激学生的不良消费意识,监管不严的游戏机室、娱乐厅消磨学生积极上进、刻苦学习的意志。昭通城区主干街道上网吧虽设有未成年人专用的绿色网区,但在成年人专区仍常见小娃娃的身影,乡镇街道就更不用说了。在昭通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薄弱及学校德育主导功能出现弱化情况,于是出现有“5+2=0”的现象,即五天的学校教育,再加上两天(双休日)的社会负面影响,其效果等于零。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外出务工大大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引起的家庭教育缺位对孩子的生活、教育、心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等现象日趋严重,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通过本人的农村任教经历、参加文化户口统计及现今的人口普查中的调查,为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在家庭教育方面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的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1、首先,父母要树立科学的教育概念和育儿理念,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如:用爱激励孩子;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孩子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指导孩子慎重交友;以身示范,教育孩子诚实守信等。2、要协调好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的关系,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首先调整好外出方式,若父母都外出,对孩子的学习、身心发展影响较大,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料孩子。若迫于生计,双双都外出务工,应找合适的监护人。3、要建立亲子沟通的渠道。(1)父母与学校的联系要经常。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方法。(2)要与监护人保持经常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心理及身体健康状况。(3)要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让孩子感到父母虽在外地,但父母的爱随时陪伴着他们。外出务工的父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利用节假日回家探亲。父母若不能回家,可以在节假日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与父母同住,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孩子的需要,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二)学校方面1、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的组织,全面负责学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如组织教师,学生与留守生建立帮扶制度,积极建立一整套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关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体系。2、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1)首先,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专项档案、建立留守生普查制度和监护人、托管人联系制度。A、各班级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留守儿童班主任手册”。(因每年外出务工人员有变动,留守儿童的人数和思想状况也是动态的。学校每年都应对留守学生、家长、监护人等相关情况进行详细摸底登记,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B、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开校长、班主任、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有条件的可开设专线电话或电子邮箱。引导学生用电话,书信与家长进行沟通,用日记、书信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建立沟通家庭、学校和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加强三者间地联系和交流。(2)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制度和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各中小学教师要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帮助解决教育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学校每月定期召开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座谈会(如家教经验座谈会、家长会诊会等),相互沟通,交流经验,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3)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制度,在农村学校要配备心理教育教师,开设心理课程;或聘请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有条件的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等),以预防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引导留守儿童度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4)建立教师“代管家长制”。即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这是学校做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和管理,为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后顾之忧的一项重要措施。可举行“在校谈心“活动、“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等活动。“代管家长”要做好父母角色,在生活、学习、情感上都要帮助他们,使家庭职能缺位的孩子从中得到补偿。3、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学校和老师应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关爱。给以心灵的关怀。(即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爱是教育的基石,对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缺“关爱”的留守儿童,老师应与他们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生活上,尽量提供帮助;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学习上,多予以指导;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班级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与寂寞,让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总之,要注意“五实”,确保他们在生活上有依靠,学习上有辅导,心理上有抚慰,安全上有呵护,人人健康快乐成长。学校可以组织开展“特困留守儿童献爱心“活动,倡议全社会人人为特困留守学生献爱心、送温暖、捐款捐物。做到对留守儿童真情关爱“三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还可以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组织机构。如为给他们营造好的学习环境,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可以购制学习图书和活动器材,建立“爱心图书室”、“留守儿童活动室”,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组织留守儿童阅览图书、报刊杂志,开展各种游戏娱乐健身活动。根据孩子们的爱好和兴趣,学校可组织他们积极参加书画赛、征文赛、篮球、乒乓球赛、诗歌会、兴趣运动会、文艺节目汇演等一系列活动。通过组织他们观看电影、阅读书籍、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培养孩子的健康爱好和艺术才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再次,抓好留守儿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普法教育活动开展对留守儿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教育,来抓好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三)社会方面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确保政策有序进行。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公平。要强化监督,遏制权力影响和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建立教育公平问题的预警、报告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教育督导和监管机构;强化教育公平的法律监督。加大教育立法;强化教育公平的媒体监督、社会监督。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各媒体、单位、组织、个人都应尽力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做出努力,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适当开展少儿活动。村(居)委会应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立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的有关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解决一些看病、上学、安全、抚育儿童等方面的困难。村里设立爱心电话亭,方便他们与其父母沟通。积极争取社会资助,帮助困难家庭的留守儿童。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加大社会闲杂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特别是昭通这种公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文化、教育、经济、公共基础设施等各方面都薄弱的地方,大家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四)政府方面1、要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强社会支持,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待遇,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民办校收费标准,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彻底实行民工“市民待遇”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加快专门学校建设: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2、普遍加快户籍制改革,不分农户、城镇户、统一为居民户,以消除城乡差距,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3、完善资源配置机制,推进城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