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 (2).doc_第1页
说木叶 (2).doc_第2页
说木叶 (2).doc_第3页
说木叶 (2).doc_第4页
说木叶 (2).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木叶”教案 主备人 刘素梅一、 教材分析: 说“木叶” 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入手,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通过精细地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的特质。二、 学情分析:本文是文化随笔,学生已学过咬文嚼字,有了一些认识。“说”又属于议论文体,所以学生对议论文的结构还是较为容易接受的。三、学习目标:1、积累古诗词名句,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2、理解“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 与“落木”的不同意味; 3、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四、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 与“落木”的不同意味;2、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五、教学方法设计:1、个人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研究。 2、以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式分析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3、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六、预习引导: 1、完成本课的“基础梳理平台”中的字音、字形、词语辨析、词语解释等; 2、阅读文本,思考并理出诗人钟爱的形象;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意味的不同; 3、理出“木叶”暗示性的特点。七、 课时 2课时教学环节: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见学习目标(1、2、3)教学环节:一、 检查预习作业(字音、字形等)方法略二、导入:【学生活动】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 【教师点拨、整合】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三、释题:明确: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说”属于议论文体;“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四、积累古诗词名句,扫除古诗词名句文字障碍 1、阅读文本,找出疑难问题(对字词、诗句的理解) (1)小组交流,互解疑难 (2)班内交流,老师点拨2、阅读文本整体感知(1)理解“树”与“树叶”、“叶”与“木叶”、“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等概念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2)分段阅读,概括各段的中心内容3、操作流程:(1)自主学习(2)先小组交流各自的观点,再班内交流;(3)老师明确答案 四、老师整合课堂内容,强调本课的知识要点五、作业: 1、完成同步作业剩余的内容 2、本文是怎样论述“木叶”这一论题的? 提示:学习按照议论文的思路列出谋篇布局的结构体钢第二课时一、教学要点:1、理解“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 与“落木”的不同意味;2、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3、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 突破方法: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交流讨论,老师点拨 二、教学环节 1、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以“课堂达标检测”为主)2、板书结构提纲 三、阅读并赏析文本:(一)读(1、2、3)节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在阅读古诗时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是这样的?发现:“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为什么?明确:1、首先排除了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2、列举从“木叶”发展到“落木”的诗句,说明 “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丰富多彩” 的这规律性现象。“树叶”“树”和“叶”形象之间是一致的;区别 区别在于一个“木”上“木叶” “木”和“叶”形象之间是不一致“落木”触觉上有干燥之感 区别 区别在于是否保留清秋气息“落叶”饱含水分的繁密叶子 (二)再读文本第(4、5、6)节中心段:思考:文中阐释了“木叶”在形象上具有那些暗示性的艺术特征?为什么“木”会有这些特征?(小组讨论交流)明确:“木叶”在形象上具有两个暗示性的艺术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就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子”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叶落的境况。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小结:本文围绕“木叶”举出了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分析了“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的特征。通过对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差异的分析,木与树异同的分析,精细地阐发了古典诗歌中的一字之差就可能使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相差千里的观点。(三)结论:古诗词的概念在艺术形象领域里,一字之差就可能使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相差千里的观点。板书:全文结构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总结全文 “木叶”古代 析“木叶”的 艺术领域:一字 诗人所钟爱 两个艺术特征 之差,相隔千里 四、拓展探究: 只要提到“木”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比如: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试举一例说明说说它们的特定文化意味。【】“梅”的意象(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表现了梅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诗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3)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柳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予的思想情感。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垂柳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