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农区鼠害防控技术方案_第1页
2020年全国农区鼠害防控技术方案_第2页
2020年全国农区鼠害防控技术方案_第3页
2020年全国农区鼠害防控技术方案_第4页
2020年全国农区鼠害防控技术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年全国农区鼠害防控技术方案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全国植保系统和有关科研、教学单位专家会商分析,预计2020年全国农区鼠害呈总体中等(3级),局部偏重(4级)发生趋势,全国农田鼠害发生面积4亿亩,农户发生1.02亿户。其中,东北、华南及西北部分地区呈偏重至大发生态势(45级),中部大部分地区呈偏轻至中等发生(23级)。主要发生特点:种植业结构调整地区农田优势鼠种演替加快,发生范围扩大,高密度种群点片发生,局部地区危害损失加重。为做好2020年农区鼠害防控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特制定本方案。一、防控总体目标农区鼠害防控率达60%以上,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鼠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农田鼠密度控制在3%以下,农户鼠密度控制在1%以下。二、防控策略重点抓好农林、农牧交错地带,湖区、库区和沿江(河)流域,山区(半山区),以及种植业结构调整后种植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地区、稻田综合种养区、南繁育种基地等害鼠栖息地治理,做到春季灭鼠保播种、秋季灭鼠保归仓,确保实现“保生态、护产业、健康宜居”的全年防控目标。针对对农田害鼠捕获率超过(含)3%或农户捕获率超过(含)1%的重点发生区域,抓住关键时期,重点示范与推广“毒饵站”灭鼠技术和TBS灭鼠技术,推行 “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筹集资金、统一宣传培训、统一鼠药供应、统一配投毒饵”的组织模式,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田”。三、防控技术措施(一)鼠情监测技术。一是鼠夹法监测。鼠夹法也叫夹日(夜)法,即采取直线形按550米(或1020米)布夹,每次布100150夹;农舍每户布夹2个,每次调查50户,合计每次布100夹。选用的鼠夹灵敏度控制在45克为宜,以生花生米或向日葵种子为诱饵,晚放晨收,以捕获的鼠数量比有效夹数计算的捕获率来表示密度,并记录捕获鼠的鼠种、体重、体长、雌雄、雌性胚胎数及雄性睾丸下降状况等指标。二是物联网智能监测。鼠害物联网智能监测是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融合机器视觉、模式识别、大数据智能计算等技术,实现害鼠30天24小时连续动态监测和智能识别分类的方法,系统可通过长期监测数据的分析,对害鼠种群的暴发作出预警。操作时,将物联网设备安全放置于监测区域,接通电源后数据同步后进入监测状态,系统自动记录监测信息,并上传至数据中心。设备安放方式:田间沿着田埂下(靠边、无水)、地边,在鼠活动明显的鼠道摆放,进出口需与田地垄沟或地平面平行放置;农舍布放在鼠经常活动场所(厨房、畜禽圈或粮仓等),侧面贴墙放置,保持监测设备两端开口畅通。每个农田监测点安装5个监测终端,每月相当于150个夹日(夜)。安放在同一监测点的两台设备,间距需要超过100米。每个农户监测点放置物联网设备1套,连续30天布放,相当于每月30个夹日(夜)。大数据平台将自动记录从设备中通过的鼠类影像、体重、活动节律等鼠情参数,以及地理坐标、温度等环境参数,然后通过智能识别系统自动对鼠类进行鼠种分类,输出可视化分析结果。系统通过可视化分析结果,展示监测区域鼠种分布优劣势、群落结构、各种群数量动态(密度趋势)、数据间关系,汇总为年报数据,最终可实现监测视频原数据查询、监测设备分布查询及异常设备实时预警等自动化监测功能。用户可随时登录中国鼠害信息网(/)查看设备情况。每月定时为物联网智能监测设备充电。三是TBS监测。选择区域面积300500亩的连片田地2块,沿每块田边单侧设置 1个直线形TBS围栏,围栏采用长60米、孔径1cm的金属网。根据地块特点和田间管理便利需求,在适合的田块边缘(田埂)位置按直线方式固定围栏,地上部分高45厘米,埋入地下的深度为15厘米。沿围栏边缘每间隔5米平齐地面剪一长宽约5厘米的洞口,洞口下缘需与地面平齐。沿围栏边缘埋设捕鼠筒,上底面向上埋至与地面齐平,直线一边紧贴金属网洞口,共埋设12个。捕鼠桶埋设至围栏的方向可分为2种:一种为全部埋在围栏田块内部一侧,开口全部朝向田块外部;另一种为间隔反向放置于围栏的两侧。对设置好捕鼠桶进行编号。TBS监测设备放置时间为作物播种前10天至收获后1个月。每天早晨检查每个捕鼠桶,及时取出桶内捕获鼠,清理土块、垃圾等落入物。每天记录捕获鼠所在的桶编号,以及鼠种、雌雄、体重、体长、雌性胚胎数及雄性睾丸下降状况等指标。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冻存于-20冰柜,留待制作标本。(二)鼠害防控技术。一是毒饵站灭鼠技术。毒饵站是鼠类能够自由进入取食而其他动物不能进入取食的一种灭鼠装置,目前的主要类型有竹筒毒饵站、PVC管毒饵站、矿泉水瓶毒饵站、花钵毒饵站、瓦筒毒饵站等。选择当地取材方便的材料制作毒饵站,鼠密度在10%以下的农田,每亩放置毒饵站1个;鼠密度在10%以上的农田,每亩放置毒饵站2个。用铁丝将毒饵站固定于田埂或沟渠边,离地面23厘米。农舍每户投放毒饵站2个,重点放置在房前屋后、厨房、粮仓、畜禽圈等鼠类经常活动的场所,用砖块等重物固定。每个毒饵站投放毒饵2030克,放置3天后根据害鼠取食情况补充毒饵。一般连续置放23个月,不用时回收留待再次重复使用。二是TBS灭鼠技术。TBS也称围栏+陷阱捕鼠器灭鼠技术。对鼠密度较高的农田,在春播或插秧前沿田边(或田埂)设置长60米的线形TBS(LTBS)、孔径1厘米的金属网围栏,按直线方式固定,围栏地上部分高45厘米,埋入地下的深度为15厘米,每5米设置一个捕鼠器(连续捕鼠笼或捕鼠桶),共12个。每个捕鼠桶上部直径2530 厘米,下部直径3035 厘米,筒高5055厘米,底部留4个直径小于0.5 厘米的圆孔,使筒内雨水能够渗出。紧贴围栏与捕鼠器平齐地面剪一长宽约5厘米的洞口,连续捕鼠笼或捕鼠桶开口朝向相反的方向。也可在田间围成矩形TBS(RTBS)2010米的围栏,并在周边设置12个筒状捕鼠器。TBS均为利用鼠类行为习性捕杀害鼠。一般按面积200亩左右田块设置1个60米TBS即可有效防控害鼠,TBS设置的时间为整个作物的生长期。三是综合灭鼠技术。以鼢鼠等地下鼠为优势鼠种的地区,采用弓箭射杀为主;地上鼠可采用杀鼠剂配制毒饵灭杀,可选用第一代(敌鼠钠盐、杀鼠醚、杀鼠灵)或第二代(溴敌隆、溴鼠灵)抗凝血杀鼠剂,选择新鲜的小麦、大米(稻谷)、玉米为基饵配成毒饵(采用化学杀鼠剂灭鼠时应配备专用解毒剂维生素K1),根据鼠密度范围采用一次性饱和投饵,鼠密度5%10%区域,建议每亩投放毒饵100200克,鼠密度更高的地区,宜酌情加大投饵量,具体的投饵量可按鼠密度值10%200克计算。此外,可采用具有灭杀和不育作用的雷公藤甲素毒饵灭鼠,每亩投放100200克。对于鼠密度持续较高的地区,可采用不育剂莪术醇与化学杀鼠剂配合使用,一次性饱和投饵,每亩同时投放化学杀鼠剂毒饵100克、不育剂毒饵100克,以化学杀鼠剂杀灭降低播种前鼠密度,以减少对作物播种与出苗的影响,同时利用不育剂控制鼠害繁殖,降低出生率,进而实现可持续控制。(二)主要防控对象与时期。华北地区以褐家鼠、黑线仓鼠、中华鼢鼠、长爪沙鼠、达乌尔黄鼠为主要优势鼠种,春季防治时期为4月上旬至5月上旬,秋季防治时期为9月下旬到10月下旬。东北地区以褐家鼠、黑线仓鼠、黑线姬鼠、大仓鼠为主要优势鼠种,春季防治时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春播前,秋季防治时期为9月下旬到10月下旬。西北地区以中华鼢鼠、褐家鼠、小家鼠、灰仓鼠为主要优势鼠种,春季防治时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秋季防治时期为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华东地区以黑线姬鼠、黄胸鼠、褐家鼠、黄毛鼠、大仓鼠为主要优势鼠种,春季防治时期为3月中旬至4月中旬,秋季防治时期为10月上旬到10月下旬。华中地区以黑线姬鼠、褐家鼠、棕色田鼠、黄胸鼠、大仓鼠为主要优势鼠种,春季防治时期为3月上旬至4月中旬,秋季防治时期为10月下旬到12月上旬。华南地区以黄毛鼠、板齿鼠、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为主要优势鼠种,春季防治时期为2月下旬至4月上旬,秋季防治时期为11月中旬到12月下旬。西南地区以褐家鼠、短尾鼩、黑线姬鼠、黄胸鼠、高山姬鼠等为主要优势鼠种,春季防治时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下旬,秋季防治时期为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四、保障措施(一)健全防控队伍。鼠害防控是一项重要防灾减灾工作,也是一项特殊的公益性事业。各地要高度重视农区灭鼠防灾防疫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争取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支持,安排专人从事鼠情监测与防控工作,掌握害鼠发生动态,制定科学的防控方案。要根据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及时动员和发动群众开展灭鼠。(二)落实属地责任制。鼠害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和农户储粮安全,而且影响农村人居环境、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系统。根据重大农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总体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