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场 森林经营方案.doc_第1页
林场 森林经营方案.doc_第2页
林场 森林经营方案.doc_第3页
林场 森林经营方案.doc_第4页
林场 森林经营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省县林场森林经营方案(20 20 )省县林场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二 年 月1项目名称:省县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单位:省县林场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场 长:院 长:设计证号:国家林业局林资证字 号项目主持: 主要参加人员 报告执笔: 统 计: 制 图: 审 核: 审 定: 前 言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营主体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经营森林,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森林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编制的森林培育、保护和利用的中长期规划。森林经营方案是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经营单位依法管理和经营森林的依据。森林经营单位要依据经营方案制定年度计划,组织经营活动,安排林业生产;林业主管部门要依据经营方案实施森林经营管理,检查和监督森林经营活动。县林场于 年编制了为期 年的示范林场森林经营方案,到期后,于 年又编制为期 年的第二期森林经营方案,2000年,又编制了 年 年的第三期森林经营方案。本次编案,属于第四期森林经营方案,自 年 年,为期十年。在对 年二类资源调查小班档案进行全面更新的基础上,通过森林主要功能划分,各林种规模确定,森林经营类型组织,构建林场森林经营体系,以及相配套的森林经营措施类型系统,并将经理期内的规划结果层层加以落实。本方案由机构沿革与发展历程、林业生产条件分析、上经理期经营状况与评价、森林资源调查与分析、森林经营方针、目标与布局、森林经营体系、森林采伐利用、多种经营规划、基本建设规划、森林与环境保护、科技与教育、社区关系、效益分析等13部分和杉木中大径材培育技术要点等十个专题材料及有关附件组成。县林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森林经营方案内容复杂,计算工作量大,编制人员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恳请指正。编 者年 月目 录1 机构沿革与发展历程11.1 机构沿革11.2 发展历程32 林业生产条件分析52.1 县基本概况52.2 县林场基本情况93 上经理期经营状况与评价123.1 执行情况123.2 执行情况评价133.3存在问题与建议144 森林资源调查与分析174.1 森林区划174.2 林地和林木资源174.3 森林旅游资源245 森林经营方针、目标与布局275.1 森林经营方针275.2 森林经营目标275.3 森林经营布局286 森林经营体系316.1 树种选择的理论基础316.2 主要造林树种326.3 立地类型划分336.4 森林经营类型设计366.5 森林经营类型组织366.6 森林经营体系设计376.7 造林更新规划506.8 幼林抚育规划516.9 间伐抚育516.10 种苗生产537 森林采伐利用577.1采伐利用原则577.2 主伐年龄和轮伐期577.3 合理年伐量587.4 伐区配置617.5 木材生产618 多种经营规划648.1 森林旅游648.2 钱江源品牌开发658.3 种植业668.4 林副产品加工业689 基础设施规划699.1 道路建设与维修699.2 房屋建筑建设与维修699.3 附属工程699.4 基本建设概算7010 森林与环境保护7110.1 森林经营活动环境影响分析7110.2 生物多样性保护7410.3 钱江源和古田山保护7510.4 自然环境保护7610.5 非木质资源的保护7710.6 护林、防火7710.7 森林病虫害防治8310.8 林地林木资源保护8510.9 森林资源监测与档案管理8511 科技与教育8711.1 科技推广8711.2 科学实验8911.3 教育与培训9012 社区关系9212.1 建立沟通机制9212.2参与途径9213 效益分析9313.1 营林投资与经济效益估算9313.2 基本建设与护林防火建设投资计算9613.3 生态效益分析9913.4 社会效益分析100专题材料一杉木中大径材培育技术要点101专题材料二毛红椿、光皮桦良种推广示范用材林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106专题材料三县林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规划(20012010)111专题材料四县林场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与开发利用途径探讨122专题材料五县林场茶园重修剪、台刈技术要点132专题材料六县林场木材生产考核实施细则134专题材料七某某森林公园森林旅游开发的设想与建议139专题材料八县林场落实“兴林富民”工程实施意见141专题材料九县林场财务管理实施办法145专题材料十县林场林业科技人员考核管理办法151附表:附表1 本经理期前5年造林更新小班一览表155附表2 本经理期前5年幼林抚育小班一览表156附表3 本经理期前5年主伐小班一览表157附表4 本经理期前5年间伐小班一览表158附表5 本经理期前5年低改伐小班一览表159附表6 土地面积统计表160附表7 林种统计表162附表8 乔木林面积蓄积按龄组统计表163附表9 生态公益林统计表164附表10 用材林近成过熟林面积蓄积统计表165附表11 经济林统计表166附表12 竹林统计表167附图:附图1县林场各分场分布示意图168附图2 县林场森林资源分布图1691 机构沿革与发展历程1.1 机构沿革县林业生产历史悠久,但在解放前林业机构甚少设立,仅在民国17年至30年间(19281941),在县城北郊划地18亩设立县苗圃,中途屡置屡废,甚少建树,目前已不见其遗迹。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林业生产,新中国成立不久就着手设立下列林业场圃。叶溪苗圃:1952年11月经省农林厅批准,在 专署林管处协助下,建立在 区 乡 村。成立时划地50亩,共有干部2人,工人7人。1953年12月成立县造林站,奉令与县叶溪苗圃合署办公,共有干部7人(其中技术干部4人)、工人12人。 1林场:1954年11月26日,省林业厅批准县人民政府向省要求创办国营林场的报告。择址在华埠区星口乡星口村建立,为县第一个国营林场。叶溪苗圃与造林站奉命并入。在华埠至城关的公路沿线规划荒山6万亩,并划进水田63亩为育苗圃地。配备行政干部3人、技术干部4人,工人12人。建场时命名为省县林场,1957年11月县政府下文改名为省县星口林场。 2林场:1957年9月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立,根据省林业厅批文将1956年成立的县森林经营所并入。场址选择在马金区徐塘乡忻岸村的坑丘畈,划进圃地62亩,规划荒山7万亩,配备干部4人(其中技术干部2人)、工人17人。 3 林场:1957年11月获省批准,场部在村头区村头乡政府对岸的徐山坞,初名友谊林场,划进荒山8200亩,次年改为村头林场,规划5.6万亩,划进圃地60亩,配备干部2人、工人10人。 4林场:1959年8月省批准在城关建立,将 林场城关苗圃和 乡新路凹以上公路沿线的国有山林划入,并接管了城关、龙山底、音坑等乡镇的无主荒山,共约6.6万亩。建立时干部2人、工人16人,场部设在城关镇龙庙内,1960年迁到县城西郊牌楼坞。2林场:1963年4月省批准在 区建立林场,场部选址在区公所所在地的 村,将 林场在池淮乡烟煤洞以上的山林划入,并规划了篁岸、池淮、张湾、苏庄等乡的国有山林,共计4.3万亩。 至此,全县公路沿线、大河两侧荒山比较集中连片的地区都建立了国营林场,并形成了每个行政区都有一个林场的格局,在全县绿化荒山、发展林业生产中,发挥了带头、示范、骨干作用。1963年林业部规划在全国建立300个大片用材林基地,省林业厅确定、及等五地的林场为重点投资林场。为此,县决定建立县林场总场机构,以统一领导全县五个国营林场,加强大片用材林建设。省人委于1964年5月批准县的报告,县人委于1964年10月发出调整林场机构的通知,正式成立县林场,统一经营管理五个场的21万亩山林,总场机构设立在 林场,下属林场均改名为分场。1977年总场机构迁往城关西郊 新址办公。其间,1958年的 林场和1959年的 林场都曾命名为“县林场”,但均未建立总场管理机构,未能行使总场管理职权。 总场成立以后,为了加强全县国有山林的管理,对散落在县域边缘的国有山林全部进行接管,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增设了下列机构。 齐溪分场:1958年省林业厅曾批准建立县天子坟林场,以管理齐溪乡范围内的国有山林,因交通闭塞与山林权属尚未落实而缓建。1967年林业局派员落实了山林权属之后,县批准建立红旗林区,直属县总场领导。1972年1月县革委会批准将红旗林区升格为齐溪分场,经营管理3.4万亩茂密的森林,蓄积量14.3万立方米。 杨林分场:1959年本县拟建杨林林场,经营管理杨林、桐村两乡范围的国有山林。1961年省林业厅同意建场,因山林权属尚需清理,又逢精简机构而缓办。1971年秋在当地政府主动支持下,做好了山林权属的落实和插花山的调整。1972年1月县正式批准建立杨林分场,管理1.6万亩山林。 苏庄分场:1957年11月省林业厅曾批准建场,场部设在苏庄乡苏庄村,其任务为保护4.1万亩约14万立方米蓄积量的森林,1960年精减机构时裁撤。1963年立江林场成立以后,接管了其中的2万亩山林,1967年设立苏庄林区。1979年7月县批准建立分场。 县林科所:1977年1月县决定建立县林业科学研究所,隶属县林场。基建费由县统一安排,事业费由县财政局拨付,科研经费由委托单位负责。省批准由城关分场划给3474亩山场作为试验山(山权、林权仍归城关分场所有)。1984年省科委、林业厅对地、县级林科所进行整顿,本县林科所为全省保留的10个县级林科所之一。1985年11月曾直属县林业局,1990年10月仍归县林场领导。1.2 发展历程县林场50多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被林业部列为全国四个示范林场之一。其建设历程,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重点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艰苦创业阶段(19541963年)(2)发展成长阶段(19641979年)(3)整顿改革阶段(19801985年)(4)建设示范林场阶段(1986年至今)林业部于1986年1月批准县林场为全国四个示范林场之一,从此,县林场进入了建设示范林场的新阶段。建场50多年来,林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绿化了全部荒山,为改善县的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2)建成新的用材林基地。(3)初步建成以森林资源为依托,充满活力的绿色企业,经济实力日益雄厚。(4)依靠科技兴林,科学管理,为南方集体林区如何办好国营林场积累了经验,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5)实行分类经营,将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在公益林区域,建立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科学实验区等生态体系建设。1722 林业生产条件分析2.1 县基本概况2.1.1自然地理条件县林场林地分成8大片,36小片,104块,分散在全县18个乡镇中的17个乡镇中,镶嵌在108个村的集体山林之中,因而自然条件与全县基本相同,予以综合叙述。2.1.1.1地理位置县位于省西部边境的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钱塘江源头。地理坐标为东经11801121183750,北纬285430292959之间。北邻安徽省休宁县,西部与江西省婺源、德兴、玉山三县毗连,东北、东南分别与本省的淳安县、常山县接镶,是浙西连接赣东北、皖南的交通要道,205国道、17省道穿境而过。境内有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2.1.1.2地形地貌县属浙西中山丘陵,山脉属南岭山系的天目山系,其中的三条支脉分布在县境的四周,西南面为怀玉山脉,北部省界为白际山脉,东部为千里岗。由于县境的四周峰峦环列,形成了全县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势。西部以中低山为主,东部为低山区,中部自北往南由低山向丘陵过渡。县境内海拔一千米以上的山峰有46座,最高峰为白石尖,海拔1453.7m,海拔最低处为与常山县交界的华埠镇下界首,海拔为90m,海拔极差1363.7m。2.1.1.3气象与水文县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据县气象站多年的资料统计,全县年平均气温16.3,最热月平均气温29.1,最冷月平均气温5.1,极端最高气温41.3,极端最低气温-11.2,年平均稳定通过10的持续天数237.4天,10积温5125.4,夏季平均风速2.4m/s,冬季平均风速3.6m/s,无霜期250天,年平均降水量1909mm,年平均相对湿度81%,年日照时数1785.1小时。全县境内河流属大气降水补给类的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河床比降大,水量充沛,洪枯水位变化明显,含沙量较少。县境内主要河流分属钱塘江水系和长江水系。2.1.1.4土壤全县土壤分为5个土类9个亚类21个土属45个土种,其中林业用地土壤有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4个土类6个亚类11个土属22个土种。土壤类别因海拔、成土自然条件的不同,特别是水热条件有较大差异,而呈现规律性分布。一般红壤分布在海拔650m以下的山丘地带,面积15.89万公顷,占全县土壤面积的72.9%;黄壤多分布于650m以上的中低山地带,面积2.18万公顷,占9.5%。土层厚度薄至中,质地轻壤至重壤,ph值平均6.5,有机质含量2.52.49%。全县土壤肥力情况是有机质、氮含量较高,速效磷中等,速效钾贫乏。2.1.1.5植被县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浙皖山区青冈苦槠植被区,植物区系较丰富,具有南北交汇过渡带的特色。植被类型可分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人工植被。常绿阔叶林是县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主要分布于县境西北部海拔800m以下低山丘陵及一些村庄附近、水库四周,建群种主要有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等常绿树种组成。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山地垂直带系列中的一个类型,多分布于同一山体的常绿阔叶林之上,海拔在6001000m之间。针阔混交林分暖性和温性,暖性针阔混交林即为马尾松与阔叶树的混交林,广布于海拔800m以下山地;温性针阔混交林即黄山松与阔叶树的混交林,主要分布在苏庄、齐溪、长虹等乡镇海拔8001100m的低、中山。针叶林分暖性与温性,暖性针叶林广布于海拔800m以下山地,温性针叶林仅分布于苏庄、齐溪、长虹等乡镇海拔800m以上山地。灌丛分山顶灌丛和低丘次生灌丛,山顶灌丛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上地段;低丘次生灌丛主要是天然植被遭到人为破坏后因环境恶化而造成的,主要分布在县境中部、南部的石灰岩土壤上。人工植被在县占有很高的比例。人工杉木林是县栽培面积最广的类型,其他人工林主要是马尾松林、各种经济林、竹林、柏木林、柳杉林等。2.1.2社会经济条件2005年末,县总人口3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36万人,占88.0%;非农业人口4.14万人,占12.0%。劳动力18.84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县共辖9个建制镇、9个乡、449个行政村、6个城市社区。全县土地总面积2227.8km2。200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292元。其构成为:第一产业6.87亿元,占21.5%,第二产业13.34亿元,占41.8%,第三产业11.74亿元,占36.7%。财政总收入2.42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38元。在全省属经济欠发达地区。2.1.3森林资源县是省重点产材县,全国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根据县2004年森林资源调查结果,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90027公顷,有林地面积156870公顷,占林业用地的82.6%;全县活立木蓄积7288110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79.6%,林木绿化率80.4%。全县生态公益林总面积54547公顷,其中重点公益林43646公顷,一般公益林10901公顷。2.1.4野生动植物与古树名木资源2.1.4.1野生植物资源县有维管束植物244科897属1991种,其中苔类22科39属89种,藓类33科103属236种,蕨类34科66属166种,种子植物155科689属1500种。其中有我国特有属14个,在植物区系中仅见分布于县的种类有栓翅爬山虎,婺源安息香等10种。珍稀濒危国家保护植物15种,其中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南方红豆杉(Taxus mairei)1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榧树(Torreya grandis)、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长序榆(Ulmus elongata)、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闽楠(Phoebe bournei)、毛红椿(Toona ciliata)、野菱(Trapa incisa)、花榈木(Ormosia henryi)、胡豆莲(Euchresta japonica)、野大豆(Glycine soja)、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等14种。2.1.4.2野生动物资源森林广袤,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并有大量珍稀保护种类。据调查,县有两栖类2目7科26种,爬行类3目9科51种,鸟类13目30科104种,兽类8目21科58种。其中有国家I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黑麂(Muntiacuscrinifrons)、云豹(Neofells mebulosa)、豹(Panthera pardus)等4种,有国家II级保护动物虎纹蛙(Rana tigrina rugulosa)、阳彩臂金龟(Cheirotonus jansoni)、鸳鸯(Aix galericulata)、鸢(Milvud korschun)、赤腹鹰(Accipiter soloensis)、雀鹰(Accipirer nisus)、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普通鵟(Buteo brteo)、毛脚鵟(Brteo lagopus)、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iracica)、红隼(Falco tinnunculu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勺鸡(Phcrasia macrolopha)、草鸮(Tyto capcnsis)、红角鸮(Otus scops)、领角鸮(Otus bakkamoena)、雕鸮(Bubo bubo)、短耳鸮sio flammeus)、领鸺鹠(Glaucidium brodiei)、班头鸺鹠(Glaucidium cuculoides)、猕猴(Macaca mulatta)、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豺(Cuon alpinus)、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青鼬(Martes flavigula)、水獭(lutra lutra)、大灵猫(Viverra zibetha)、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原猫(Felis temmincki)、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等30种,此外,还有省重点保护动物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眼镜蛇(Naja.maja atra)等32种。是两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麂、白颈长尾雉的主要分布中心。2.1.4.3古树名木根据2002年古树名木调查的结果,县古树种类较多:全县有古树27科64种2969株,其中国家一级189侏,国家二级601株,国家三级2179侏;历史久远的,有唐朝柏木(1100年),吴越古樟(1100年),宋朝罗汉松,元朝楠木、杉木、榧树,明朝银杏等,全县1000年以上的古树有13株。全县古树多数生长状况良好。2.2 县林场基本情况2.2.1自然地理条件林场的山林面积,按地貌类型分,低山丘陵占68.2%,低中山占31.8%;按海拔分,800米以下占89.4%,800米以上占10.6%;按坡度分,斜、缓坡占8.2%,陡急坡占90.2%,险坡占1.6%。土壤以红壤为主,约占森林土壤的80%,黄壤和黄红壤约占20%;按土层厚度分,中厚层土(41cm以上)占61.7%,薄层土(40cm以下)占38.3%。主要植被为人工杉木、马尾松及杉阔混交次生林。林场地处的重点产材县内,自然环境适宜杉木、马尾松和杉阔混交林以及茶叶等经济林的生长,社会和经济环境有利于林场的发展。但由于林场的山林分散,给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无法控制的灾害性消耗仍然较大。2.2.2社会经济条件林场现有齐溪、马金、村头、城关、星口、立江、杨林、苏庄8个分场,1个林科所,1个茶果公司,一个木材销售中心,共11个二级核算单位,分56个林区,详见林场经营管理机构示意图。全场现有在职职工354人,另有离退休人员286人。在职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44人,占12.4%,按技术职务分,高级4人,中级24人,初级16人;有技术工人273人,占77.1%,按技术等级分,技师7人,高级工190人,中级工74人,初级工2人,普工4人;按学历分,大学大专45人,中专22人,高中66人,其它221人。林场技术力量较强,技术工人较多。林场现有防火线380公里,自建公路37.6公里,拖拉机道22.2公里,板车道12.3公里。所有分场已通车和通电,配备了工具车,装配了无线电话系统,设有职工俱乐部。全部林区都通上了无线电话,收看到电视,收听到广播,90%的林区已通车。生产和办公用房基本满足需要。林场经过50多年的建设,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自建场以来,国家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拨改贷142.4万元。上经理期五年(2001年2005年),林场共实现经营收入 万元,其中木材销售收入 万元;上交税金 万元,实现利润 万元;完成营林投资 万元,采伐间伐成本支出 万元。至2005年底,林场有固定资产 万元,林木资产 万元,流动资产 万元,流动负债 万元,所有者权益 万元。林场与周边村民关系融洽,以合作形式开展林业工作,诸如造林、间伐、采伐、道路建设等。林区附近村民利用林区土地偶尔会上山采集野生蘑菇、药用植物和竹笋等非木质林产品。总 场办公室财务科生产技术科资源林政科二、三产业科保卫科齐溪分 场马金分 场村头分 场城关分 场星口分 场立江分 场苏庄分 场林科所林 区 莲花塘里秧田双 岗天子坟水 湖枫 楼林 区 七里垅坑坑源大 圩柴 坑明堂坞华 村瑶 坑大苏坑林 区 山 坑青 山大溪边大溪垅曹 坑林 区 对 门花 山五里圩五 星下 淤横 坑小桥头汶川口林 区 星 口坝 头高 山界 首立 新黄泥坝苏 坞林 区 宋 家门 坞篁 岸道沃源金碧山石板桥立 江林 区 场 部叶南坞小岭下东坑坞王家边南华山十八跳下 庄新 源林 区 东 山白皮山场 部横 忠平 坑林 区 十里铺林场经营管理机构示意图杨林分 场茶果公 司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饮用水公司木材销售中 心3 上经理期经营状况与评价3.1 执行情况县林场自1986年1月批准为林业部示范林场以后,即着手编制了1987-1996年的森林经营方案,1996年,又编制了1996-2000年的森林经营方案,2000年,又编制了2001-2005年的森林经营方案,通过方案实施和经营中的大量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上经理期5年,共造林更新13489亩,其中商品林10489亩,生态公益林3000亩。商品林中用材林9170亩,其中杉木无性系示范林513亩,杉木普通林159亩,杉木萌芽林8498亩;经济林250亩,其中茶叶250亩;新造绿化大苗1069亩。防护林3000亩,其中生物防火林带105亩。共完成封山育林16000亩;完成幼林抚育12万亩次;完成杉木林抚育间伐3000亩,间伐出材7500立方米。林场现有杉木种子园180亩,马尾松种子园415亩,有杉木无性系采穗圃20亩,茶叶良种采穗圃30亩,现有固定苗圃地50亩,上经理期5年,共育苗84亩,产合格苗500万株,其中杉木优良无性系扦插苗5亩,产苗10万株,杉木优良家系实生苗2亩,产苗10万株;杉、柏良种实生苗20亩,产苗140万株;阔叶树苗43亩,产苗140万侏;茶叶良种扦插苗14亩,产苗200万株。上经理期5年,共被征占用林地28次,面积821亩,补偿资金675万元。上经理期5年共处理偷盗林木事件649起,追回木材366立方米,共发生森林火灾44起,受灾面积3036亩。林场至今已获国家级发明奖1项;获省级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获市、县级科技奖20项。林场生产的龙顶名茶获省部级奖3次,市、县级10余次。3.2 执行情况评价通过上经理期的经营,林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综合起来,可归结为:(1)森林资源稳步增长,森林覆盖率显著增加。林场坚持以营林为基础,加强林木抚育管理和森林保护,实行集约经营和科学管理,上经理期末,森林蓄积量达到 万立方米,比上期增加7.4万立方米,年均净增率1.55%;森林覆盖率达到91.4%,比上期增加0.9个百分点,用材林各龄组面积结构趋向合理,可采资源充足。(2)坚持分类经营,生态公益林建设卓有成效。对照“省国有林场分类经营类型划分标准”,前二期森林经营方案,县林场都划定为混合经营型林场。针对林场周边地区为经济欠发达山区,但地处钱江源头,是全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县实施生态立县,林场生态公益林建设在全县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林场在经营商品林,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大力发展和经营好生态公益林,发挥森林的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此,上经理期末,林场将部分商品林调整为公益林经营,公益林面积达到 万亩,占全场面积的 %,比上期增加 万亩。(3)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兴林兴场县林场历来十分重视科技的投入,在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多次承担林业部和省林业厅下达的科研课题,获国家、省、市、县级科技奖励十多项。其中杉木无性系培育技术被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在南方的杉木产区得到有效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林场分别被评为“省林业科技先进单位”,“全国林业先进单位”,“全国百佳林场”等。(4)开展多种经营,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林场在以营林为基础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加快钱江源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建设步伐,目前森林旅游已初具规模,同时,大力开发龙顶名茶、钱江源天然水,以钱江源品牌为依托,变生态的品牌优势为商品和经济优势。通过努力,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上经理期末,林场总收入超过2000多万,职工平均收入达到1.5万元。上一期森林经营方案,提出的主要经营目标,经过五年的努力,已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详见表3-1。表3-1上一期经营方案主要目标执行结果目标结果评价一、职工人均收入年递增10%以上,2005年达到1.4万元。2005年职工人均收入14594元。达标二、森林蓄积平均每年净增长1-1.5万立方米,期末森林蓄积量108万立方米以上。森林蓄积平均每年净增长1.47万立方米;期末森林蓄积量102.4万立方米达标基本达标三、年采伐蓄积4.4万立方米以下,产材2.5万立方米以下,木材销售收入1400万元。年采伐蓄积3.5万立方米;产材2.4万立方米;销售收入1373万元达标达标基本达标四、商品经济林收入所占比例,2005年达到35%以上。2005年占28.8%未达标五、期末有林地面积16.8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91%以上。有林地面积17.1万亩;森林覆盖率91.4%达标达标六、期末林分每亩蓄积量6.5立方米以上。6.02立方米/亩;未达标七、95%以上林区通车,100%林区通电话。95%以上林区通车;95%以上林区通电话。达标未达标八、生态公益林占45%以上,商品林占55%以下。生态公益林占70.8%;商品林占29.2%。达标达标3.3存在问题与建议3.3.1存在的主要问题林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林地极为分散,人为灾害性资源消耗(偷盗、森林火灾等)较难控制,保护森林资源的任务重;二是资金缺乏,开发森林旅游等多种经营项目投入不足,生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效益难度大;三是生态公益林的经营尚在探索当中,亟待提高;四是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不利于充分调动全场职工积极性。3.3.2 发展原则林场经过50多年的艰苦创业,已具有较高的营林科技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林场自然环境又适宜林木生长,在杉木无性系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经济林经营、森林旅游已初具规模,钱江源商标具品牌优势,林场部分区域具有地段优势,因此,林场的发展潜力较大。林场的发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林场的地理位置、行业特点,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制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的重点,积极发展新的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提高林业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2)坚持综合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确保林场森林资源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探索多种经营模式,提高生产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坚持科技支撑、机制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林场林业科技人员多、林业科技力量较强的优势,加快引进适应本地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研发,增强林业产业发展的保障能力。(4)坚持市场运作的原则。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吸引职工、集体和社会经济主体参与产业化经营与开发;积极包装项目,利用项目引进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借力发展;建立健全林业产业多元化投资渠道,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大力推进林业产业的市场化进程。3.3.3本经理期主要工作针对以上问题、优势和原则,林场本经理期应侧重以下几项工作:(1)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完善林政资源管理办法,严格管理重点生态公益林,抓好防盗、防火、防病虫害工作,控制林地流失,做到“三个衔接”,即:区划衔接,不留死角;责任衔接,不留空档;考核衔接,绩效挂钩。(2)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抓好木材销售管理,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努力提高商品林的综合经济效益。(3)在稳定的前提下,深化改革,探索适合林场实际的管理体制,激活林地、人力资源,深挖发展潜力,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4)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建办特色产业。加大森林旅游、龙顶名茶、钱江源天然水等项目的经营力度,变品牌优势为经济优势。(5)大力推广林场的科技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大科技成果的运用,建立科技支撑体系。4 森林资源调查与分析4.1 森林区划县林场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范围明确、产权清晰。为了便于森林资源调查、统计和分析,满足长期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和林业生产管理的需要,提高森林经营水平,结合林场实际情况,县林场采取“林场分场林区林班小班”的五级森林区划系统。全场分8个分场56个林区273个林班。其中:齐溪分场 6个林区 45个林班马金分场 8个林区 39个林班林头分场 5个林区 40个林班城关分场 9个林区 47个林班(包括林科所1个林区6个林班)星口分场 7个林区 43个林班立江分场 7个林区 18个林班杨林分场 9个林区 24个林班苏庄分场 5个林区 17个林班林场的森林资源调查于2004年与全县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同步进行,以全县为总体进行抽样控制,按统一要求进行小班调查和检查验收,单列统计。本次编案用森林资源数据以2004年的调查数据为基础,根据“省县级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技术操作细则”的规定进行数据更新,将其调整更新到2005年底的数据,并进行重新统计分析。4.2 林地和林木资源4.2.1林地林木资源现状4.2.1.1各地类面积与森林覆盖率林场总面积190674亩,其中林业用地189739亩,非林业用地935亩,分别占99.5%,0.5%。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70917亩,占90.1%,疏林地面积339亩,占0.2%,灌木林地面积8069亩,占4.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5634亩,占3.0%,无立木林地面积4196亩,占2.2%,其它林地面积584亩,占0.3%。全场森林覆盖率91.4%,林木绿化率93.9%。4.2.1.2森林总蓄积全场活立木总蓄积1023891立方米,其中乔木林蓄积1022118立方米、占99.83%,疏林蓄积1040立方米、占0.10%,散生木蓄积733立方米、占0.07%。4.2.1.3有林地林种结构全场有林地面积中,乔木林169753亩、占99.32%,竹林1164亩、占0.68%。有林地按林种分:防护林60876亩、占35.62%,特用林60477亩、占35.38%,用材林49365亩、占28.88%,经济林199亩、占0.12%。4.2.1.4乔木林资源全场乔木林面积169753亩,蓄积1022118立方米。乔木林资源按森林植被类型分:针叶林110654亩、蓄积769389立方米,阔叶林26950亩、蓄积117999立方米,针阔混交林32149亩、蓄积134730立方米。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各植被类型的面积结构为65.18%、15.88%、18.94%,蓄积结构为75.27%,11.54%,13.19%。乔木林资源按优势树种分:松木林面积36147亩、蓄积211852立方米,杉木林93311亩、蓄积616834立方米,柳杉林291亩、蓄积2385立方米,柏木林5434亩、蓄积34242立方米,硬阔类林33217亩、蓄积149185立方米,软阔类林1154亩、蓄积7504立方米,经济树类林199亩、蓄积116立方米。乔木林中松、杉、柳杉、柏木、硬阔类、软阔类、经济树类各优势树种(组)的面积结构为21.29%、54.97%.、0.17%、3.20%、19.57%、0.68%、0.12%、蓄积结构为20.73%、60.35%、0.23%、3.35%、14.60%、0.73%、0.01%。乔木林按林种分,用材林面积49242亩、蓄积428232立方米,防护林60360亩、蓄积289184立方米,特用林59952亩、蓄积304586立方米,经济林199亩、蓄积116立方米,用材林、防护林、特用林、经济林的林种面积结构为29.01%、35.55%、35.32%、0.12%,蓄积结构为41.90%、28.29%、29.80%、0.01%。乔木林按龄组分,幼龄林36625亩、蓄积63248立方米,中龄林50426亩、蓄积301217立方米,近熟林29467亩、蓄积203746立方米,成熟林40245亩、蓄积328458立方米,过熟林12990亩、蓄积125449立方米,幼、中、近、成、过的龄组面积结构为21.57%、29.71%、17.36%、23.71%、7.65%,蓄积结构为6.19%、29.47%、19.93%、32.14%、12.27%。乔木林按起源分,人工林面积122746亩、蓄积788929立方米,天然林面积47007亩、蓄积233189立方米,人工林、天然林的面积结构为72.31%、27.69%,蓄积结构为77.19%、22.81%。4.2.1.5用材林资源用材林活立木总蓄积428282立方米,其中乔木用材林面积49242亩,蓄积428232立方米,竹林用材林面积123亩,株数120百株,疏林用材林面积59亩,蓄积50立方米。乔木用材林按龄组分,幼龄林面积6703亩、蓄积21847立方米,中龄林19788亩、蓄积156932立方米,近熟林6191亩、蓄积60844立方米,成熟林13295亩、蓄积146096立方米,过熟林3265亩、蓄积42513立方米。用材林幼、中、近、成、过的龄组面积结构为13.61%、40.19%、12.57%、27.00%、6.63%,蓄积结构为5.10%、36.64%、14.21%、34.12%、9.93%。乔木用材林按优势树种分:松木林面积2864亩、蓄积18696立方米,杉木林43367亩、蓄积386455立方米,柳杉林97亩、蓄积1090立方米,柏木林面积1702亩、蓄积13922立方米,硬阔类林678亩、蓄积4260立方米,软阔类林534亩、蓄积3809立方米。乔木林中松、杉、柳杉、柏木、硬阔类、软阔类各优势树种(组)的面积结构为5.82%、88.07%、0.20%、3.45%、1.38%、1.08%,蓄积结构为4.37%、90.24%、0.25%、3.25%、1.00%、0.89%。乔木用材林近、成、过熟林蓄积249453立方米,按组成树种(组)分,松木蓄积18461立方米、占7.40%,杉木蓄积221580立方米、占88.83%,柳杉蓄积976立方米、占0.39%,柏木蓄积1896立方米,占0.76%,硬阔类蓄积2803立方米,占1.12%,软阔类蓄积3737立方米、占1.50%。按龄组分,近熟林蓄积60844立方米、占24.39%,成熟林蓄积146096立方米、占58.57%,过熟林蓄积42513立方米,占17.04%。4.2.1.6竹林全场竹林面积1164亩,全部是毛竹林,毛竹总株数1385百株。其中毛竹用材林123亩,毛竹生态林1041亩。4.2.1.7经济林全场经济林总面积3639亩,其中乔木经济林面积199亩,灌木经济林面积3440亩。经济林中,茶叶最多,2511亩,占69.0%,其次是柑桔,560亩,占15.4%。4.2.1.8人工林与天然林全场乔木人工林面积122746亩,占乔木林面积的72.31%,乔木天然林面积47007亩,占乔木林面积的27.69%,乔木人工林蓄积788929立方米,占77.19%,乔木天然林蓄积233189立方米,占22.81%。4.2.1.9无林地全场无林地4721亩,其中无立木林地4196亩、辅助生产林地225亩,宜林地300亩,分别占88.88%、4.77%、6.35%。4.2.1.10公益林林地林场生态公益林总面积134926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98965亩,占73.35%,省级公益林121亩,占0.09%,县级公益林35840亩,占26.56%。4.2.2林地与林木资源动态变化林场自1994年进行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其后一直到2004年再次进行二类调查,中间间隔了十年,采用动态比较分析法,分析林场森林资源从1994年至2005年的动态变化过程。4.2.2.1森林覆盖率及主要地类面积动态变化林场总面积由185226亩增加到190674亩,增加5448亩,由于齐溪分场建设钱江源森林公园,经政府部门统一安排,将枫楼村原属集体林的7292亩林地划归林场,在星口分场划出1000多亩国有林地作为农民的安置土地,由此林场将增加林地面积6000多亩。另外,由于近年来建设项目的需要,林场有部分林地被征占用,增减相抵,净增加5448亩,增长了2.9%。林业用地面积由182203亩增加到189739亩,增加7536亩。有林地面积由169736亩,增加到170917亩,增加1181亩。灌木林地由1883亩增加到8069亩,增加6186亩。灌木林地增加较多的主要原因是新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将部分经济林统计到灌木林里去引起的。无立木林地由3587亩增加到4196亩,增加609亩。疏林由1800亩,减少到339亩,减少1461亩。未成林造林地由5047亩增加到5634亩,增加587亩。森林覆盖率由92.7%减少到91.4%,减少了1.3个百分点,其原因也是因为新技术规定,仅有林地、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参加森林覆盖率计算,如仍按旧标准计算,则全场森林覆盖率将达到93.9%,比1994年增加1.2个百分点。4.2.2.2森林蓄积动态变化全场活立木总蓄积由855606立方米,增加到1023891立方米,增加了168285立方米,总净增率为19.7%。按立木类型分,乔木林分蓄积由853477立方米增加到1022118立方米,增加了168641立方米,净增率为19.8%。疏林蓄积由1267立方米减少到1040立方米,减少了227立方米。散生木蓄积由862立方米减少到733立方米,减少了129立方米。4.2.2.3有林地树种结构动态变化松木面积由42154亩减少到36147亩,减少了6007亩;松木蓄积由222854立方米,减少到211852立方米,减少了11002立方米;杉木面积由87680亩,增加到93311亩,增加了5631亩;杉木蓄积由463295立方米,增加到616834立方米,增加了153539立方米。柏木面积由5421亩,增加到5434亩,增加了13亩;柏木蓄积由29404立方米,增加到34242立方米,增加了4838立方米;柳杉面积由265亩,增加到291亩,增加了26亩;柳杉蓄积由1203立方米,增加到2385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