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的详细工作总结.doc_第1页
民政局的详细工作总结.doc_第2页
民政局的详细工作总结.doc_第3页
民政局的详细工作总结.doc_第4页
民政局的详细工作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政局的详细工作总结 2011年,对于国家、民族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民政人在这个年度经受了空前的考验。全市民政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和试验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全力开展抗震救灾,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着力创建文明城市,努力推进民政事业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为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攻坚克难,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部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全市遇难4307人,失踪429人,受伤33506人,受灾人口281.9万,转移安置110万人,灾区230多万间房屋受损,直接经济损失1247亿元。地震发生后,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民政系统临危不乱,众志成城,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抗震救灾各条战线,以实际行动履行了民政人的天职,为全市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攻下了最关键一役。集系统之力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1反应迅速,第一时间启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地震发生后,各区(市)县民政部门凭着职业的敏感和责任,迅速反应,率先行动,紧急部署,纷纷在第一时间启动了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成立了“5.12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并分设综合协调组、物资保障组、遗体处置组、查灾核灾组、信息报送组,形成了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的组织领导机制。系统所有人员悉数上阵,打破职责分工界限,上下一盘棋,保证了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2深入一线,及时开展查灾核灾工作。全市民政工作者特别是重灾区民政部门的同志在通讯中断、交通受阻的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冒着余震危险坚持深入一线,了解受灾情况,组织救援受灾群众。同时,市局查灾核灾工作组兵分三路,火速赶往灾区,会同当地民政部门一道开展查灾核灾工作,为全市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第一手数据。为确保灾情数据全面、准确,我们将都江堰灾情核查试点经验向全市推开,指导全市民政部门进行逐户核查、详细登记,并对各类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确认。3夜以继日,全力做好救灾物资资金保障。全市民政部门心系受灾群众安危,夜以继日、全力以赴组织筹集抗震救灾物资。震后4个小时,市局组织的2000顶帐篷、800床棉被紧急运往重灾区,当晚11时,都江堰、彭州、崇州分别收到了地震后的第一批救灾救援物资。随后,食品、矿泉水等生活必需品源源不断向各灾区输送。5月13日凌晨,市民政局及时倡议社会慈善捐赠,发动公众和企业共同积极参与抗震救灾。抗震救灾指挥部高效运转,及时处置来自各条抗灾战线的信息,果断发出各种指令。市局物资保障工作组不分昼夜地接收来自国内、国外救灾物资和捐赠资金。成都慈善会累计接收抗震救灾捐款2.39亿元,市捐赠接收工作站接收价值约1.98亿元的救灾物资,根据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筹安排全部用于灾区和受灾群众。4连续作战,圆满完成遇难者遗体处置任务。大量遇难者遗体的处置工作是震后面临的最大难题。地震发生当晚,市民政局迅速调度除都江堰、彭州、崇州外的全市所有殡仪馆和殡管所的殡葬车集结到灾情最重的都江堰市,集系统之力协助处置遇难遗体。全市9个殡仪馆50余台运尸车、63台火化炉参与到了地震遇难者遗体处置工作当中。殡葬职工不顾疲劳,连续作战。按照属地管理和就地就近处置原则,对遇难者遗体实行应急分类处置,有效防止了环境污染和疫情发生。5强化措施,迅速出台应急救灾政策。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市民政局及时研究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抗震救灾工作和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切实做好5.12地震遇难者殡仪服务工作的紧急通知、;成都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救灾捐赠款物接收发放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救灾物资管理使用的规定等各种文件40份。保障了抗震救灾工作及时、规范、有序、稳妥推进。及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地震发生后,我市按照“因地制宜、适度集中、规范管理、逐步分流”的原则,采取搭建帐篷、活动板房、自建过渡房、鼓励投亲靠友和租房安置等多种形式,把临时安置和过渡性安置有机地结合起来,确保了110多万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医、有学能上,有干净水喝。1建立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确保受灾群众有房可住。各区(市)县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定,通过搭建帐篷、征用体育场馆、学校、厂房等方式因地制宜地建立了200多个安置点,全力做好受灾群众的接收、管理和生活保障服务,使无家可归的20多万受灾群众得到了妥善安置。2实行登记确认制度,确保救助不重不漏。对临时安置点受灾群众身份进行确认照相、登记建档,并发放统一制作的成都市灾民救助卡,逐一录入“灾民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保证了各临时安置点及时沟通,信息对接,确保救助不重不漏。3采取措施,确保过渡安置任务圆满完成。一是坚持标准,搞好验收。对拟接收的板房,按照相关验收标准进行验收,坚持可入住原则接收板房,尽可能地把问题解决在受灾群众入住前。二是掌握底数,做好分配方案。根据板房建设的点位和规模,各区(市)县安置组和建设部门加强信息沟通,及时掌握建设进度。同时,将符合分房条件的受灾群众登记造册,摸清底数,提前做好安置方案,确保在接收具备入住条件的板房后,24小时内将住房钥匙发放到住房人手中,并组织入住;三是通盘考虑,注重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在板房的分配中,考虑同一乡镇、街道的受灾群众相对集中安置,加强管理服务。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确保了全市符合板房安置条件的12万余户37万余名受灾群众在8月1日前全部入住板房,圆满完成了过渡安置任务。4认真做好赴省外就医返乡伤员的接送和安置。成立了专门工作组负责全市赴省外就医返乡人员接送安置的协调工作;对返乡伤员实行分类安置和救助,加强部门沟通,实现返乡伤员接送安置无缝衔接,确保未痊愈伤员得到及时医治。全市接收安置返乡伤员1537人,陪护人员1153人。5以人为本,强化安置点规范管理。民政部门与建设、公安、卫生、劳动、消防、司法、计生等部门密切配合,通过属地管理,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安全措施,保证物资供应,方便受灾群众,确保了安置点管理有序,群众满意。及时发放临时生活补助,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要求,认真审核,及时发放受灾群众临时生活补助,震后前3个月发放补助金94988.10万元,发放成品粮44163.46吨。后3个月发放3630.78万元,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了灾区社会稳定。加快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和维修加固资金发放进度。截止12月29日,我市灾后农房重建开工100697户,农房重建资金已发放88393户117830万元;发放农房维修加固补助资金151033户42103万元;发放补助自建过渡安置房资金25175.2万元。积极为全省抗震救灾做贡献。汶川地震之初,成都市向汶川、德阳、广元、绵阳等地紧急调运帐篷2850顶;接收汶川、德阳、广元、绵阳等地的6万多名受灾群众,并予以妥善安置。“8.30”地震后,向攀枝花、凉山等地震灾区紧急调运帐篷3426顶;捐赠10万床电热毯到甘孜、阿坝、凉山、绵阳等地,为全省抗震救灾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确保受灾群众安全过冬。1.牵头部署受灾群众安全过冬任务。面对特大地震后的第一个冬季来临,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保障受灾群众安全过冬工作领导小组,各级民政部门认真履行牵头职责,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强化督促检查,建立健全各项保障制度,确保了受灾群众安全过冬工作顺利进行。2.扎实抓好过渡房安全过冬工作。有针对性地对全市113538户自建过渡房加强建设指导,通过加固、加厚、筑土墙等多种办法,有效增强自建过渡房防风防漏、保温御寒能力。全市422个50户以上过渡安置小区基础设施配套,并建有小区设施维修养护队,设施维护形成长效机制。同时积极配合安监、消防等部门加强对过渡安置点冬季用电、消防安全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3.切实加强受灾群众安全过冬生活保障。全力组织御寒衣被:截止12月29日,全市共发放棉被、防寒服、电热毯等御寒物资627119床(件)。同时,安排了300万元专项资金下拨到灾区,用于受灾群众安全过冬和救灾物资储备。全力备足冬春口粮:目前已向灾区群众发放成品粮3.98万吨,并保障灾区30天以上的粮食应急储备。在这场罕见的特大地震灾害中,民政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始终把灾区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同心同德、攻坚克难,为全市抗震救灾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全市民政系统在抗震救灾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得到了民政部、省民政厅及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38个集体64名个人被记功和嘉奖,市民政局等4个单位荣获民政部集体一等功表彰。二、为民解困,社会救助向纵深推进提高低保补助水平,加强临时救助和特殊救助。今年,我市城乡低保对象人均补差分别达到城市160.4元,农村62元,比去年分别提高了43.1元31.3元。针对地震灾害,全市对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受灾低保对象,及时足额补助钱粮,保障生活所需。为确保我市困难群众安全过冬,妥善安排元旦、春节期间的生活,我们正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将困难群众救助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结合起来,对全市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和重点优抚对象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共计3493.75万元。此举受到国内外媒体高度关注,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统筹安排,积极推进农村低保户建房。今年我们加大了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的力度,结合统筹推进“三个集中”,承担了2000户低保户建房的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各区(市)县一方面结合当地土地整理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将散居的农村低保户危旧房一并改造,实行集中居住;另一方面对没有土地整理项目的农村低保户危旧房实行原址改造,彻底改变他们的居住条件。全市下拨低保户危旧房改造补助资金1111.6万元,低保户危旧房改造完成2749户。强化集中,规范管理,切实保障五保对象权益。根据全市推进敬老院规范化管理和“全集中、满覆盖”的要求,坚持把符合条件的五保供养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着力推进敬老院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敬老院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改善五保老人生活环境,有效提高敬老院集中供养率,切实保障五保对象合法权益。全市有五保对象25376人,现已集中供养21063人,供养率达到83%。创新模式,完善制度,推进医疗救助城乡统筹。一是创新救助模式,提高农村医疗救助实效。通过对特殊困难群众实施分类救助、增加医前救助、改进救助方式等手段,加大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医疗救助差距。二是完善救助制度,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的城市医疗救助。全面实施门诊救助、住院救助、一次性临时救助,逐步提高了报销比例和封顶线,有效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三是加强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与城乡居民保险制度的衔接。通过积极鼓励城市低保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助农村低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助低保对象婴幼儿、中小学生参加少儿互助金,深入推进医疗救助城乡统筹。截止12月29日,累计支出农村医疗救助金2452.95万元,人均救助129.40元;累计支出城市医疗救助金1842.54万元,人均救助175.56元。加强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为创文保奥做贡献。一是加强了对救助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针对市政府领导的分工情况及时调整“成都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保证救助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二是通过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救助管理的重点问题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并结合创建工作落实分工,明确责任。三是及时将市文明办下达的目标任务以及五块石整治任务分解到各区,制定了成都市民政局救助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加强了救助管理工作的指导性。四是加强对各区开展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通过几个月的努力,圆满完成了创文保奥目标任务。截止12月29日,全市共接受求助18615人次,实施救助18174人次,其中流浪儿童3288人次。全年符合救助条件的救助率达100%。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切实保障特殊群体权益 “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取得新进展。探索建立了孤寡老人呼叫救助和监护保护工作制度,由财政出资,聘请专业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员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呼叫救助、精神慰藉等服务。566名城市孤寡老人享受到该项服务,其中350户安装了中国电信“一键通”呼叫装置。其余老年人则落实了呼叫救助和监护保护措施。各区(市)县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全社会老人的服务体系,目前中心城区基本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全覆盖,全市有16500名老人享受到政府购买为其提供的无偿服务。慈善事业得到大幅提升。5.12地震以来,全市20个区(市)县共计接收国内外善款7.85亿元,超过了我市13年以来慈善累计接收社会捐款的总和。目前成都慈善会已拔付赈灾善款17807.98万元,确保了赈灾资金及时投入使用,有力地支持了灾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工作。在“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捐助活动中,全市共接收善款3911.5万元,募捐金额再创新高,较上年增幅达30.12%,超额完成了市上下达的目标任务,确保了我市“阳光”慈善救助品牌及其它慈善救助的顺利开展。 “阳光”系列救助项目取得新成绩。阳光圆梦工程: 2011年全市共救助城乡低保家庭大学生2447人,发放助学金638.096 万元,确保了考上大学的城乡低保家庭子女一个不少地梦圆大学。阳光宏志工程:对全市57名成绩优异的“宏志生”发放奖学金5.7万元;新组建20个“宏志班”,让1472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免费就读,发放助学金534.4万元。目前全市共有“宏志班”40个,救助“宏志生”2251人次,发放助学金821.55万元。阳光育苗工程:共救助3544名低保家庭中小学生,资助金额199.44万元。我市“阳光育苗工程”目前共救助中小学生6911人次,发放救助金367.64万元。四、认真落实条例,优抚安置双拥工作再上新台阶优抚工作完善创新。积极探索优抚对象医疗救助新路子,把优抚对象医疗救助与我市城乡医疗救助政策相结合,出台了一至六级残疾军人医疗保障办法和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办法;建立了优抚对象管理数据库和优抚工作季报表制度,全年下拨各项优抚资金约1.4亿元;继续做好贯彻落实优抚对象和部分军队退役人员有关政策工作,通过身份确认、数据统计和认定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退役人员一个不少地享受生活补助待遇;制定新的优待金标准,配合双拥工作处制定出台了成都市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实施办法;加强革命烈士纪念物建设和管理,完善了成都市烈士陵园建设。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双拥工作实现突破。认真落实“两个待遇”,完善军休人员管理服务。五、深化基层自治,推进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组织完成全市村(居)委会换届选举。按照省、市的部署和要求,全市20个区(市)县1193个居委会、2056个村委会,去冬今春依法实施换届选举并于2月底完成。城乡社区村(居)民参选率达92.9%,一次性选举成功 3104村(居)委会,占全市村(居)委会的 95.5% ;全市有635个城市社区居委会实施直选,占城市社区居委会总数的53.2%;依法选举产生了村(居)委会主任3249人。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机制。研究探索并试点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议事会与村民委员会的职能分工,实现了村务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分离,促进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深化了基层民主自治。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在全市103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大力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向农村延伸。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制度,全市村务公开面达100%,规范化率达到95%以上。扎实推进村民自治模范创建活动,新都区新民镇等15个镇(乡)被成都市政府命名为“村民自治模范镇(乡)”。全面启动了村、社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效,4年内全市规范化的村、社区(居委会)将达到90%以上。六、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功能进一步增强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我市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和备案数量已达448个,为构建“和谐社区”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市在民政部门登记的非营利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63家,备案300家,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全市本级登记的439家社会团体和309家民办非企业单位,解决社会就业42686人,解决大学生就业3277人。加大社会组织监督和管理力度。全市登记的5111家社会组织(其中社会团体1975个,民办非企业单位3106个)的年检率达到95.6%;98%以上的社会组织规范了章程,建立了服务承诺等相关制度,提高了社会组织自身水平和社会公信力。七、拓展服务领域,专项社会行政事务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全力推进试验区建设,认真做好行政区划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全域成都”的要求,积极推进撤县(市)设区工作。同时稳妥开展乡镇增设街道办事处工作,顺利完成了青白江4个乡镇增设街道办事处工作,创新了体制,优化了格局;积极做好政府驻地迁移报批工作,已完成青羊区政府驻地迁移和崇州市文井江镇政府驻地迁移的上报工作。以联检为重点,切实加强边界线管理工作。积极开展联检,进一步强化边界管理,对7条市州间县级界线和市境内9条县级界线开展了联检工作。截止12月29日,所有县级界线均进行了联合实地勘察,并完成了联检报告及资料上报工作。切实做好区划调整后的勘界工作,全市已完成温江区、新都区、郫县、双流县、金堂县等区划调整后的乡级界线勘定工作,新都区、青白江区和龙泉驿区区划调整后的县级界线也进行了重新勘定上报。以创新工作为目标,积极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通过加强日常巡查,强化广告内容监管,认真抓好城市地名设标工作,并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稳妥开展乡镇设标工作,目前灾区乡镇设标工作正积极推进,其它区(市)县的乡镇设标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此项工作受到民政部和省厅的高度评价;加快推进地名信息化建设工作,初步建立了成都地名信息库,充实完善了成都地名网站,开通了交通声讯问路系统的电话问路热线,服务社会渠道增多,能力增强;完成了城区街道命名和更名工作,共命名城区街道130条,更名27条,注销3条,地铁1号线车站完成命名16座,2号线进行有奖征名19座。创建婚姻登记规范窗口,提高社会服务质量。深入开展创建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窗口单位活动,各区(市)县民政局婚姻登记机关加强场地建设、硬件投入和狠抓管理,扎实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窗口单位活动的进程,14个婚姻登记处获得了省级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窗口称号。加大殡葬管理力度,殡仪服务进一步规范。通过严密组织,强化管理,清明节期间祭祀确保了了省政府提出的“文明祭祀、平安清明、和谐四川”工作目标的实现;通过进一步规范死亡证明及火化统计工作,全面推进了我市殡葬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全年火化遗体64549具,火化率达到84%以上。八、直属福利事业单位获得新发展市救助管理站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项目、市殡仪馆改扩建项目即将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开工建设在即。市儿童福利院和市二福利院的改扩建项目也在积极筹备之中。市一福利院、市精神病院顺利迁入新址,其硬件设施大为改善,进一步提升了形象,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市儿童福利院荣获“全国十佳儿童福利机构”称号,市二福利院、市儿童福利院先后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完善了管理制度,提升了管理水平,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市一福利院、市儿童福利院分别与香港复康会合作举办了康复培训班,市二福利院为省内部分福利机构进行了培训,影响力得到扩大,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新增国办福利机构床位258张,超额完成了省民政厅下达的新增100张床位的民生工程目标任务。九、积极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按照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任务及市委市政府关于2011年成都市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部署和要求,民政局承办、协办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任务”共计15项。为了确保这一目标任务的完成,我们在全力抗震救灾的同时,统筹兼顾,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纳入目标管理,通过强化思想认识,完善制度措施,建立“五定到位”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取得明显效果。十、强基固本,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有效地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局党组下发了成都市民政局关于做好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制定了成都市民政局“三重一大”管理制度、成都市民政局干部提醒谈话及诫勉制度和成都市民政局机关和直属单位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暂行办法,加大教育和制度建设力度。同时认真落实了审计监督要求,进一步规范了财经秩序,促进了民政事业的健康发展。行政审批效能。继续清理行政审批事项,保留了行政许可事项3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4项、登记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