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2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作业.docx_第1页
岳麓版必修2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作业.docx_第2页
岳麓版必修2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作业.docx_第3页
岳麓版必修2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作业.docx_第4页
岳麓版必修2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作业.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与成语“背井离乡”“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析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度,分割的方块田形似井字,条理有序,与材料符合,故选a项。答案a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a.周王b.贵族c.平民d.奴隶解析根据“方里而井”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井田制的状况,井田的所有权属于国王,但主要由贵族占有,是国有制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故选b项。答案b3.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礼乐征伐自诸侯和大夫出”b.“废井田,开阡陌”c.“相地而衰征”“履亩而税”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解析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是指作为祭祀的牛成为耕地之牛,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答案d4.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表明()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由“豪强”“兼并之徒”到“田主”,即体现土地兼并得到认可。而a、b、d三项均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答案c5.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徭役和兵役。这种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私田制d.公田制解析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故b项正确;由材料“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徭役和兵役”可知,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故c项错误;该土地制度是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不是公田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b6.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a.村社式经营b.田庄式经营c.自耕农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解析由材料的关键信息“佃之”“所得各居其半”可判断,该经营方式是租佃式经营。答案d7.下列图表(注: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佃农对地主的依附程度)能体现佃农与地主依附关系发展的是()解析佃农与地主的关系发展为:从人身依附租佃契约没有契约的雇佣,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减弱,结合图示可知b项正确。答案b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决裂阡陌,教民耕战。(西汉)刘向战国策材料三自由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董煟救荒活民书材料四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陶煦租覈推原(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实质性变化?(2)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结果如何?(3)材料四反映了封建土地制度到明清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1)由井田制过渡到土地私有制。(2)材料三反映的社会问题是土地兼并严重。例: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结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3)封建土地私有制高度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能力素养拓展一、选择题1.诗经大田写道:“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从这些充满现实主义古典文学气息的文字中,我们能探究到的古代经济信息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土地兼并严重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井田制趋于瓦解解析由诗经可知,材料内容大体出现在西周到春秋时期,由材料“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可知,此时在“公田”之外又出现了“私田”,这说明井田制遭到破坏,故选d项。a、c两项与题意无关,可排除;周代的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不存在土地兼并问题,排除b项。答案d2.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c.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d.重农抑商政策的推动解析春秋时期,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土地出现,各诸侯国为适应这一状况,纷纷进行赋税制度改革,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c项正确。答案c3.汉书董仲舒传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这主要说明西汉中期()a.土地兼并现象出现b.官民矛盾尖锐c.官吏滥用权力d.农民生活艰难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官吏们凭富贵之资力,与民争利,广占田宅。由此可见,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故a项正确。答案a4.导学号11374004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均田制是国家对无主的荒地进行重新分配,其中一部分为露田,受田者死后交还国家,不能买卖;另一部分为桑田,可以继承但限制买卖。农民除了缴纳赋税外还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d5.北魏实行均田制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实行均田制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解析“庄园”是大地主兼并土地的结果,“庄园”的出现说明均田制实行以后,仍然存在土地集中的现象。答案c6.北宋建立不久,宋太宗对宰相说:“井田之制实为经国之要道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这段话反映出北宋初期()a.社会秩序安定b.土地兼并严重c.推行均田制d.井田制度得到恢复解析材料中“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体现的是土地兼并扩大了贫富差距,故选b项。答案b7.在中国古代,统治者曾采取过均田、按照田亩的多寡征收赋税等多种措施来阻止土地兼并,但这些措施都没有达到目的,主要是因为这些措施()a.遭到大土地所有者的强烈反对b.没有得到农民的拥护c.不能从根本上触动土地私有制d.遭到地方政权的抵制解析土地兼并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本身。在土地私有制下,土地买卖是合法的,土地兼并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答案c8.南宋士大夫袁采在其家训世范中强调:“人有田园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代()a.政府重视对土地兼并的抑制b.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c.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d.租佃关系占据主导地位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买卖和租佃问题,故a、c、d三项错误;由“界至不可不分明”可知,材料强调土地所有权,故b项正确。答案b9.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解析“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的大意是:民间土地私自买卖,而政府则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保护并对其征税。这反映出土地买卖的合法化,政府维护地权流转,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租佃关系,故a项错误;佃农租种地主的土地,不是土地的所有者,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能说明官府从土地买卖中征税,无法说明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故c项错误。答案d10.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兼并”,会使土地兼并激烈,造成大量自耕农失去土地,d项正确;宋代是中央集权强化时期,排除a项;这一时期是佃农增加,并非流民问题严重,排除b项;“不抑兼并”造成土地兼并加重,排除c项。答案d11.1786年毕沅的一件奏折中记载:“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近更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卖。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稔之年,亦无凭借。”材料所述现象对当时经营方式产生的影响是()a.土地买卖频繁b.租佃关系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庄园经济盛行解析根据所学史实,明清时期由于土地兼并,租佃关系发展,失地农民大量租种地主土地。故选b项。答案b12.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a.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c.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解析从材料信息“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可以看出,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故c项正确。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国语齐语材料三“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上(1)材料一所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土地制度?其主要特点是什么?(2)材料三所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土地制度?依据材料说出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3)管子的“相地而衰征”在两种土地制度转变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1)井田制。其主要特点是土地国有,分为公田和私田两部分,私田是分授给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公田为贵族占有,由得到份田的村社成员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2)封建土地私有制。影响:土地兼并盛行,大量土地集中到地主手中。(3)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魏到隋唐,均田制绵延了300多年,保存了大量的国有小农,但这一制度到唐中叶已经崩溃。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整个产量的多少而波动,所以地主还对土地的经营加以干预。而定额租则佃农可完全自主经营有人估计,宋代的亩产量比唐代要提高1.5倍。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鱼鳞册始行于洪武二十年。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湿、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据史载:“(明末清初)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织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故种植之广,与粳稻等。”“妪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外,未卒岁,室庐已空矣。其衣食全恃此。”故一旦商贩阻塞,棉花和棉布滞销,农民经济的运转就会出现危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到宋朝农民身份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代黄册、鱼鳞图册的历史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