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孩子——学生.doc_第1页
人——孩子——学生.doc_第2页
人——孩子——学生.doc_第3页
人——孩子——学生.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孩子学生作者:陈立群 来源:人民教育2010年19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再次强调学校教育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育者应遵“道”而行,而教育之“道”,就在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 在聚焦教育的内涵发展,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时,当务之急是追本溯源,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因为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和结果。笔者认为,正确的学生观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人孩子学生。 教育中,“他”首先是“人”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关爱活动。何为“人”?人首先是一种活生生的生命的存在。学校教育,人是目的。这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作为教育者,他眼中的学生,必须首先是一个“人”,是一种多重性的生命存在,要对生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感。“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关爱是教育的本原和灵魂。教育者的爱,首先是爱学生这个“人”本身,是一种人格平等的、有责任无差别的、体现师生生命色彩的爱,是不论学生品行优劣、成绩好差、外形俊丑、家境富贫的爱。“人”是爱的唯一目的。只因是个“人”,只因是个学生,就永远在其需要的时候给予关爱,主动为其成长提供尽可能安全和温暖的环境。因为爱这个人,所以尊重他(她)的个性,接纳他(她)的差异,关注他(她)的全面发展。贾馥茗教授在教育的本质一书中认为:“从平等说,生而为人,即应以人看待,亦即指别人对一个人的态度,不存歧视而言。” 我们生命存在的平等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法国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泽说过:“必须敬重所有即将出现的生命,有如敬重自己,这就是道德的基本原理。维持并珍惜生命是善,而破坏或阻止生命是恶。”在我们的教育中,无论是闻道在前、术业有专攻的教师,还是心智尚未成熟、有待提高的学生,他们首先都是平等的生命存在,是享有相同的生存、发展、满足需要等权利的平等个体。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卑微的接受者,他们之间并不存在人性的尊卑之分。教育所要培养的首先是“人”,是全面发展的顶天立地的人;然后是“才”,是社会发展建设所需要的栋梁之材。教育的真谛,就是完善人性,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倡导人性、弘扬人性的教育过程,首先要充分尊重人的存在,即尊重生命的平等。然而,当再次审视教育走过的历程时,我们会发现教育有时却充当着压抑甚至摧残人性的角色,人性的丰富性在功利主义教育中逐渐迷失。我们的现实教育存在着很多“目中无人”的现象:学校教育往往被窄化成技术的演练场、数据的比拼赛;总是以势利的眼光和功利的手法来挖掘学生身上可以用来“争光”的潜力;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形成,重分数成绩、轻精神成长,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本真追求。许多教师甚至将培养学生考上名牌大学当作自己辛勤工作的唯一目标,将此视为最重要的责任、最高尚的道德。以利言德乃无道之德,这种忽视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和精神生活眷注的教育,使学生沦为学习的机器,使教育被异化为训练,实际上是对人性的分离,更是对教育的曲解。如果教育无视,甚至牺牲了人性这一根基而试图实现外在于人的目的,那么教育就偏离了其初始的轨道,越行越远,最终与教育的本真南辕北辙,教育也就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而社会也将无法获得真正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国平曾发出质问:一种教育倘若完全不把人性放在眼里,只把应试和谋生树立为目标,使教育者的头脑中充满了死记硬背的知识,心中充满了未来谋生的焦虑,对于人之为人的精神性的幸福越来越陌生,距离人性意义上的优秀越来越遥远,这还是教育吗? 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所以,对教育而言,教育实现人性提升的前提就是对生命给予平等的敬畏与尊重。教育必然要遵循生命的轨迹,创设良好的环境以促进和保全生命的成长,或引导生命的创造性冲动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在教育中对生命保持一份敬畏与尊重,因为敬畏生命乃是本真教育的伦理底线。 教育中,“他”只是个孩子 在教育中,他首先是“人”,而且他还只是个孩子。要把孩子当作孩子看,而不是看作“未长大的成人”。当下教育的最大弊病就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指导下的教育往往会对生长的自身价值视而不见,提出各种无视孩子当下的教育目的,“教育为未来作准备”是至今仍风靡教育界的一种观念。这种“为了孩子的明天的教育”,其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了儿童期及其成长过程的内在价值。 当教育的目标沦为使儿童为未来成人生活作好准备时,学校就总是将儿童视为一个“未来的存在”,是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总是将大人的意识形态强加给儿童。就如我们使用的很多教科书,总是充斥着成人的视角,依据成人的标准进行内容的筛选。其实,实践早已证明:一套不符合学生心理、激不起学生学习意愿的教科书,即使其思想性再高、科学性再强、启发性再大,它的教学效果最终也只能差强人意。 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生长的价值的教育,就是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在相应的年龄阶段,帮助学生提升应该形成的品德,完善应该健全的人格,丰富应该学会的知识,提高应该掌握的技能,强健应该发展的体魄,品味应该享受的快乐。而不要通过“克扣”这些品德、人格、技能、体魄、快乐上的“生长”来换取知识上的生长。而且,这种教育的责任是平等地施加于每一个受教育者身上,没有厚此薄彼之分。 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教育要顺应自然,他在爱弥儿一书的开卷中即写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教育。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先生对这一论点做了进一步阐发,提出“教育即生长”的命题,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儿童的生长,一切从儿童的需要出发。“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杜威这一“教育无目的说”实指教育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强加给儿童,把儿童当成控制的对象和灌输的容器。我们也无法想象,从小在“控制”和“灌输”中长大的孩子,还能有什么创新的冲动和想象力。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儿童是思想家,是历史之子,是“成人之父”。“儿童精神世界中表现的野蛮、荒唐,被成人视为毒药、臭粪的,对于儿童的成长却可能是养料和除虫剂。”“对成人可能无意思者,未必对儿童无意思。儿童觉得有趣,觉得满足了他幻想的需要,此可谓大有意思,有大意思,对于儿童必然具有丰富的教育性,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杜威就曾批评“旧教育”把儿童生活的琐碎、狭隘和粗糙,儿童的利己主义、自我中心,儿童经验的混乱、模糊和不稳定看成是急于要摆脱和消除掉的东西,而把一种客观宇宙的真理、法则和秩序一下子提供给儿童。他认为这是“在未成熟的儿童和成熟的成年人之间作了极不合理的比较,把前者看作是尽快和尽可能要送走的东西。” 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是控制,因为控制是以被控制者的个性泯灭为代价的。所谓教育,它应该是能促进生命的整体发展,保证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并促进生命不断超越的。就个体而言,生命具有自发的不断向上发展的内驱力,生命不是被决定的,而是不断创造的过程。教育应借助孩子本身的这种生命驱力以实现孩子的自我教育。 教育者在教育中要把孩子当作孩子看,学生时期是人发展的必然阶段。既然学生时期是人独立的、充实的、不可省略的阶段,那么学生就应该享受到这个阶段他们应有的权利,成人不应该剥夺他们的权利,学生不应承担过重的心理压力、过分的教育方式和过重的课业负担。今天受苦不一定明天就更好,我们追寻的理应是:无论今天和明天,都要过一种充满生命意蕴的生活。“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公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我们无理由再小觑孩子! 教育中,“他”是我们的学生 在敬畏生命、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开展育人教书工作,我们的教育才能更接近本真。教育中,他是“人”,是孩子,他还是我们的学生。没有学生,教师便无从谈起。 教师存在的全部意义是因为有学生,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每位教师都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教师工作的一切是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古往今来,教师总是被奉为知识的化身和真理的代表,有着不可侵犯的威严,在教育教学中,权威、主导、操控成了教师角色的代名词。这种教育教学过程,奉行的是“上施下效”、“服从听话”,它忽视了学生主体成长的内在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具有独立的人格、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无限潜能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要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在教学活动中还给学生自由想象与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放飞他们五彩的梦想,保护他们最强的求知欲,呵护他们最纯的情感。 教师要树立每个学生都希望成功、都可能成功、都能够成功的坚定信念,自觉地将“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作为我们的教育信条。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教育不应成为“世界杯”,以31支队伍的失败来成就1支队伍的成功;教育应该是“奥运会”,各展所长,各显其才,各有特色,各自成功。作为教育者,面对成绩优秀、品行高尚者固然不吝肯定、赞美之词,而对发展相对落后者更要言辞恳切,充溢希望之情。犹如面对着一群中流击水之人,教育并非仅仅立于岸上,为那些善游者、先行者加油,而是置身河中,帮助那些不善游者或暂时落后者授之以术、导之以向、倾之以爱,共渡滔滔江河。 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合适的环境。人是一种多样性的生命存在,教育只有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和独特性,才能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精神自由发展的条件,要培养人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要充分认识人的发展具有可能性、变化性和无限性,对学生多一份等待,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宽容,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百年树人的事业,它并非立竿见影。不放弃,不抛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这是教师应有的坚持!教师所要做的是为学生预留发展的空间,为他们指引发展的方向。在评价中要杜绝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还孩子以享受精神自由的权利,使他们从沉重的、被动的学习负担中彻底地解放出来,并且对自我发展、人生设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教育即精神奠基,教育即心灵唤醒,教育即真爱施予。教育应使人成为人,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就需要为学生建构完整的精神世界、智慧的知识世界和丰满的生活世界。精神是人的基本属性,教育对于解放和开拓人的精神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日常生活是非常憋闷狭窄的,教师应努力为他们开通第二生活,即通过扩展学生的精神空间来打破时空的界限,使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富有饱满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自觉主动地追寻真善美,通过丰富阅读等多种途径为学生的心灵设置安顿之所。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而且是精神家园的营造者,还是心灵家园的建构者。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单向过程,它更是师生间精神与精神互动、心灵与心灵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尊重学生的情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才能真正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