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文献综述范文-语言学-中国学生英语口头话语叙述能力发展规律研究.doc_第1页
04-文献综述范文-语言学-中国学生英语口头话语叙述能力发展规律研究.doc_第2页
04-文献综述范文-语言学-中国学生英语口头话语叙述能力发展规律研究.doc_第3页
04-文献综述范文-语言学-中国学生英语口头话语叙述能力发展规律研究.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国语学院2018届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示范)姓名学号班级论文题目英文中国学生英语口头话语叙述能力发展规律研究指导教师宋体,小四, 居中日期Times New Roman一、研究背景作为应用语言学的分支学科,第二语言习得和话语分析均处在蓬勃发展时期。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二语习得研究主要是从纯心理学的角度观察第二语言的发展,如学习者在中介语连续体上向理想和抽象的本族语者方向发展;语用层面的研究则它把得体的语言行为习得过程看成是由母语行为模式向目标语行为模式的转变。然而,面对全球化过程中日益庞大的英语学习群体和使用群体,早期二语习得研究中本族语者、学习者和中介语等概念的内涵都已发生了变化,比如本族语者这一概念已经模糊,语言学习已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认知现象,学习者语言的目标不再是成为某一语言群体的成员,而是一个行为群体的成员 (Boxer 2002)。因此,Rampton (1997) 认为二语习得研究不应再引导学习者成为一个语言群体的成员。Kasper (1997) 也指出,二语研究不仅要关注语言习得的过程,更要关注学习者和使用者的语言特征。鉴于这些变化,有很多应用语言学家认为应该拓宽二语习得研究的视角,Firth和Wagner (1997) 甚至提出对二语习得应从理论上重新界定,以解决二语研究过于偏向认知角度而忽视社会互动角度这种不平衡的研究状态。这些观点在大众化英语教育的中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不足话语分析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其研究成果对于语言习得研究无疑具有巨大的价值。尽管应用语言学界普遍认为二语习得和话语分析彼此可以也应该互相借鉴,但是二语习得研究借鉴和吸收口头话语分析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也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实际上,在二语习得早期和近期的一些研究中,也有很大部分针对口头话语的,但主要从协商互动 (negotiated interaction) 的角度观察对话,旨在描述口头话语中那些对于语言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的互动性特征,并认为这种协商互动可以鼓励学习者通过对话,检验对话语的理解,扩展语言能力,最终促进对话双方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对于学习者的口头话语能力,Canale和Swain (1980, 1983) 等人先后提出和拓展了交际能力框架,该框架由四个部分构成,即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 (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 和话语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国内对前三者均有所研究,但对话语能力研究不多,对学习者的口头叙述能力(oral narrative competence)更是寥寥无几 (Yu 2005),而叙述能力是口头话语能力最基本的构成。叙事话语和叙述能力发展(narrative development)研究交叉着很多边缘学科,如功能主义语言学、话语分析、第二语言习得、社会语言学、认知心理语言学、语言测试、计算机语言学、精神病学(研究病人的口头叙事话语)等领域。在不同的研究理论框架和不同的研究领域中,有一个目标是共同的,即描述讲述故事方式和叙述方式的变化。然而,叙事话语表现形式不同,叙事话语可以从话语结构、文化知识、交互话轮、社会文化传统等不同角度界定。这些界定都虽不能包容叙事话语的所有方面,但为开展具体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外对叙述能力发展的研究主要涉及母语学习者的语言发展,研究目标主要包括:(1)叙述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参与(individuals involvement);(2) 发展路径(如发展路径是连续的还是断续的,是发展的还是退化的;发展过程中有无变化节点等);(3)发展目标与终端目标的价值判断;(4)发展机制(如外部条件或学习动力)。在研究方法上,大致可分为六个主要视角:(1)从认知理论的角度(如Stein & Gleen 1979);(2)从交互理论角度(如Quasthoff 1997);(3)从语言学/构建主义的角度(如Bamberg 1987, 1997);(4)从跨文化的角度(如McCabe 1991, 1996);(5)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如Nicolopoulou 1997, 1998);(6)从语境学的角度(如Hermans 1997)。研究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有些是研究叙事结构的,有些是研究叙事话语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儿童叙事话语习得过程的,有些则是以描写自然环境下产出的话语形式和内容规律为主。从语言学角度,国外对口头叙事话语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类: 一类是以Labov (1967, 1972, 1997, 2001, 2002) 为首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一类是第一语言习得研究(如Applebee 1978;Bamberg 1987, 1997;Gonzalez 2000;Hoey 1994,2002;Sinclair 1993);再有一类是认知语言学研究(如Gee 1999;Reinhart 1977;Rumelhart 1975; Thorndyke 1977; van Dijk 1980) 等。这些研究领域国内学者涉及不多,更没有系统地梳理和研究过 (Yu 2005)。如前所述,口头叙述能力是人类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也是观测语言交际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但国内对口头话语能力的研究不多,而对二语学习者的口头叙述能力研究则更少。三、本人研究思路(可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1. 研究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索学习者口头叙述能力的发展规律,这对调查我国二语学习者口头话语能力现状具有开拓性意义,对中国外语口语测试、语言形式与意义以及话语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研究话题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对现有话语分析理论也是一个反拨与补充。在实践上,本研究认为信息组织的有序性是观测学习者叙述能力的一个有效指标,也是考察实际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为考察学习者口头话语水平和存在问题提供实证依据。我们相信,研究结果对我国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如大规模口语测试的任务设计和评分体系、口语教材的编写理念、我国外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政策导向以及我国外语教学的总体目标等方面) 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研究内容本研究拟从学习者产出性叙事话语入手,调查中国学生英语口头话语能力现状,描述和探索中国学习者在口头叙述能力方面的话语特征和发展规律。研究内容分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和方法研究,主要从第一语言习得、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等四个方面梳理国外对口头叙事话语的普遍特征(特别是口头叙事话语图式结构特征)、口头叙事话语能力发展规律等方面的理论、实证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并为本课题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是基于口语语料和语料库的中国学生英语口头叙述能力的实证研究。主要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包括:(1) 描写中国英语学习者口头叙事话语的总体特征;(2) 描写因话题和口语水平不同所表现出的学习者叙事话语的宏观和微观结构的共性和差异,并以此生成口头叙事话语的结构理论模型;(3) 探索和发现中国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叙述能力变化特点和发展规律;(4) 比较学习者口语与笔语在叙事话语结构上的共性和差异;比较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口头叙事话语结构上的共性和差异。第四个研究目标对主要研究问题起到补充和验证的作用。3.研究方法本课题第二部分的主体是基于语料和语料库的实证研究,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部分。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口头话语分析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和方法为依托,对口语语料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描述性和探索性分析。定性研究部分以内容分析 (content analysis)、叙事分析 (narrative analysis)、立基理论 (grounded theory) 和个案分析等定性研究方法,描写和范化叙事话语的宏观和微观结构特征,定量研究部分使用语料库工具对叙事话语特征和词汇的频次 (frequency) 等进行统计。收集语料的对象按照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四个层次,即初中、高中、大学专业英语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学生。前两个层次以看图说话作为收集语料的工具;后两个层次以说人或说事的命题口头作文作为收集语料的工具。此外,根据研究问题,研究过程还需参照如下三类语料库:(1)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口语研究中心提供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简称SECCL),口语语料是不同话题的即席独白叙事话语。(2)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口语研究中心提供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笔语语料库(简称WECCL),笔语语料是用话题不同的限时命题作文。(3)英国国家语料库(简称BNC)中相关主题的口语和笔语语料。参考文献1Boxer, D. & Cohen, A. D. (Eds.). Studying speaking to inform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Toronto: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2004.2Bamberg, M. G. W. The acquisition of narratives M. Berlin: Mouton, 1987. 3Bamberg, M. G. W. (Ed.). Narrative development: Six approaches M.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1997.4Gonzalez, D. Story grammars and oral fluency J. The Journal of the Imagin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2000 (5): 66-72.5Labov, W., & Waletzky, J. Narrative analysis: oral versions of personal experience A. In J. McCarthy, M.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6Rumelhart, David E. Notes on a schema for stories A. In D. G. Bobrow & A. Collins (Eds.), Represen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Studies in cognitive science (pp. 211-236).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Inc., 1975.7Sinclair, J., Hoey, M.P., & Gwyneth, F. (Eds.). Techniques of descriptionSpoken and written discourse M. London: Routledge, (1993). 8Stein, N.L., & Glenn, C.G. An analysis of story comprehens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 In R. Freedle (Ed.), New directions in discourse processing (pp.53-120). Norwood,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ng Corporation, 1979. 9Toolan, M. Narrative: A criti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