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食品餐饮安全宣传资料.doc_第1页
社区食品餐饮安全宣传资料.doc_第2页
社区食品餐饮安全宣传资料.doc_第3页
社区食品餐饮安全宣传资料.doc_第4页
社区食品餐饮安全宣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 品 餐 饮 安 全 宣 传 资 料(一)一、哪些食品出现过食品添加剂超标的问题?1.甜味剂、防腐剂使用超标:蜜饯、果脯、山楂羹、茶饮料、易拉罐、装酸饮料。危害:有可致癌。2.色素使用超标:酱卤类制品、灌肠类制品、休闲肉干制品、五彩糖。危害:长期食入含有着色剂的食品后,人体健康会受到影响,过量的污染物还会对人体主要脏器造成损害。尤其对儿童的健康发育会有一定的危害。3.过氧化苯甲酰使用超标:面粉。危害:过量使用过氧化苯甲酰会使面粉中的营养物质受到破坏,还会产生苯甲酸,苯甲酸需在肝脏中进行分解,过量食用对肝脏功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二、如何留住蔬菜中的维生素C?现购现吃:蔬菜越新鲜含维生素C越高,储存过久。蔬菜中的氧化酶能使维生素C氧化而破坏。先洗后切:如果先切后洗,蔬菜切断面溢出的维生素C会溶于水而流失。切好的菜还要迅速烹调,放置稍久也易导致维生素C的氧化。急火快炒:维生素会因加热过久而严重破坏。急火快炒,可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淀粉勾芡:烹调中可加少量淀粉,淀粉中的谷胱甘肽有保护维生素C的作用。焯菜水要多:焯菜时应火大水多,在沸水中迅速翻动便捞出,这样可减少维生素C的破坏。忌铜餐具:餐具中的铜离子,在烹调或装菜时可使蔬菜中的维生素C氧化加速。三、多吃酱油能抗癌吗?酱油是由大豆、玉米等酿造而成,是一种人们常用的调味品。近来,医学工作者又发现,酱油有独特的防癌抗癌的功效。我国研究人员所做的研究指出,酱油的主要原料大豆内含植物雌激素,能有效的控制人体内雌激素的产生。人体中的雌激素过高会引起乳腺癌的发生。而大豆中富含的雌激素的分泌,是一种很有用的必需物质。对于防癌特别是乳腺癌有一定的作用。别外,酱油中的异黄酮可降低人体的胆固醇,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害,防止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还可减缓甚至阻止肿瘤的生长。而且,烹饪中常用的酱油能产生一种天然的抗氧化成分,它能有助于减少自由基对人体的伤害。尤其令人惊讶的是,酱油能不断消灭自由基,不像维生素在消灭一定量自由基后就停止了。它能在消灭一定数量的自由基后,还能继续不停的工作。所以,我们应该多食用传统的调味品酱油。四、喝牛奶会导致高血脂和发胖吗?喝牛奶不会引起高血脂和发胖。一般情况下引起高血脂及发胖的主要有遗传因素、高热量摄入、不良生活习惯及缺乏运动等原因。成年人一般每日需要10000千焦耳的热量,而一袋(250毫升)牛奶中含有720千焦耳热量,只为人体提供了7%左右的热量,其中只有50%的热量是由乳脂肪提供的,而乳脂肪为短链和中链脂肪酸,极易消化分解,很难在体内沉积。另外,牛奶中还含有抑制胆固醇合成的低分子化合物,牛奶中乳清酸可改善脂肪代谢,牛奶中丰富的钙质也可以减少胆固醇的吸收。牛奶中这些成分的协调作用不仅不会使血脂升高,相反有降低血脂的作用。酸奶的这种作用更为明显。五、饮用豆浆应注意什么?喝豆浆应选择正确方法,否则会影响健康。所以,务必注意以下几点:(1)一定要将豆浆彻底煮开,否则会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当豆浆煮至85-90时,皂素因受热膨胀而产生大量气泡,易出现“假沸现象”,如果此时误以为豆浆已煮沸去毒,吃了以后就容易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血细胞凝集素中毒症状。当家庭自制豆浆或煮黄豆时,应在100(煮开)的条件下,加热约10分钟之后,才能放心地食用。(2)豆浆中不能冲入鸡蛋。因为鸡蛋清会与豆浆里的抗胰蛋白酶因子结合,从而不利于人体消化吸收。(3)不要空腹饮豆浆。空腹饮用豆浆,豆浆里的蛋白质大都会在人体内转化为热量而被消化掉,不能充分起到补益作用。同样的道理也不要空腹喝牛奶。(4)不要用保温瓶储存豆浆。用保温瓶储存豆浆,经过34个小时即可使豆浆酸败变质而不能饮用。(5)不要过量饮豆浆。一次性饮用豆浆过多,易引起过食性蛋白质消化不良症,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反应。由于豆浆的蛋白含量丰富,易导致细菌繁殖,最好饮用新鲜并煮透的豆浆。六、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食品安全制作有哪五大“黄金守则”?1.保持清洁。勤洗手:取食品前洗手、准备和加工食品期间经常洗手、便后洗手;清洗和消毒用于准备食品的所有场所、设备和餐饮具;避免虫、鼠及其其他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近食物。2.生熟分开。生的肉、禽、蛋和海产品要与其它食物分开;生和熟食品的餐饮具、工具、用具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3.彻底煮熟。食物要烧熟、煮透,中心温度得到85以上,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品;熟食再次加热要彻底。4.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熟食要保存在冰箱里,也不能够长时间存放;熟食和凉菜做好后在室温下存放不得超过2小时;冷冻食品不要在室温下化冻。5.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食品用水要安全;选择卫生安全的餐饮具;选择卫生安全的纸巾;水果和蔬菜要清洗干净,生吃要消毒;螃蟹、甲鱼、黄蟮要吃鲜活的。餐 饮 安 全 宣 传 资 料(二)预防食物中毒基本知识一、食物中毒基本概念1.什么是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2.常见的食物中毒有哪些?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食用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见的有沙门氏菌食物中毒、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等。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食用被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见的有“瘦肉精”食物中毒、有机磷农药食物中毒、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桐油食物中毒等。有毒动植物中毒:是指人们食物了一些有某种有毒成份动植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见的有河豚鱼中毒、高组胺鱼类中毒、四季豆中毒、豆浆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毒蘑菇中毒等。3.食物中毒有什么特征?一般发病突然,发病人数多且较集中,少则几人,几十人,多则数百人、上千人。潜伏期根据中毒种类的不同可从数分钟到数十小时,大多数食物中毒的病人在进食后经2-24小时内发病,通常化学性食物中毒潜伏期较短,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较长。病人的症状表现类似。大多数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人都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道症状,但根据进食有毒物质的多少及中毒者的体质强弱,症状的轻重会有所不同。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中毒患者有共同的就餐史,病人往往均进食了同一种有毒食品而发病,未进者不发病。细菌性食物中毒季节性较明显,5-10月份气温较高,适宜细菌生长繁殖,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时期。大部分的化学性食物中毒和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季节性不明显。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最为常见的食物中毒,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对于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非常重要。1、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怎么会发生的?(1)生熟交叉污染生的肉、水产品或其他食品原料、半成品,往往带着各种各样的致病菌,在加工处理过程中如果生、熟食品混放,或者生、熟食品的工用具混用,就会使熟食受到致病菌的污染,而熟食在食用前一般不再经过加热,因此一旦受到致病菌污染,极易引发食物中毒。(2)患病操作人员带菌污染一旦操作人员手部皮肤有破损、化脓,或患有感冒、腹泻等疾病,会携带大量致病菌。如果患病的操作人员仍在继续接触食品,极易使食品受到致病菌污染,从而引发食物中毒。(3)食物未烧熟煮透生的食物即使带有致病菌,通过彻底的加热烹调,也能杀灭绝大多数的细菌,确保食用安全。但如果烹调前未彻底解冻、一锅烧煮量太大或烧制时间不足等,使食品未烧熟煮透,就会导致致病菌未被杀灭,从而引发食物中毒。(4)食品贮存温度、时间控制不当细菌达到一定数量就会引起食物中毒,而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时间,一般致病菌在25-35的温度条件下,每过15-3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即细菌数量翻一番。如熟食上原有100个致病菌,存放在室温条件下,经过4小时,就会超过100万个,足以引起食用者发生食物中毒。而细菌在低于5的温度下,基本停止了生长繁殖;在高于65的温度下,也基本无法存活。(5)餐具清洗消毒不彻底盛放熟食品的餐具或其他容器清洗消毒不彻底,或者消毒后的餐具受到二次污染,致病菌通过餐具污染到食品,也可以引起食物中毒。2、如何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针对上述常见的发生原因,应从以下三方面措施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首先是防止食品受到细菌污染,其次是控制细菌生长繁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杀灭病原菌。具体的措施包括:一是防止食品受到细菌污染(1)保持清洁保持与食品接触的砧板、刀具、操作台等表面清洁。保持厨房地面、墙壁、天花板等食品加工环境的清洁。保持手的清洁,不仅在操作前及受到污染后要洗手,在加工食物期间也要经常洗手。避免老鼠、蟑螂等有害动物进入库房、厨房,并接近食物。特别提示:熟食操作区域以及接触熟食品的所有工用具、容器、餐具等除应清洗外,还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2)生熟分开处理凉菜要使用消毒后的刀和砧板。生熟食品的容器、工用具要严格分开摆放和使用。从事粗加工或接触生食品后,应洗手消毒后才能从事凉菜切配。特别提示:生熟食品工用具、容器分开十分重要,熟食品工用具、容器应该严格消毒,存放场所与生食品应分开。(3)使用洁净的水和安全的食品原料熟食品的加工处理要使用洁净的水。选择来源正规、优质新鲜的食品原料。生食的水果和蔬菜要彻底清洗。特别提示:操作过程复杂的改刀熟食、凉拌或生拌菜、预制色拉、生食海产品等都是高风险食品,要严格按食品安全要求加工操作,并尽量缩短加工后至食用前的存放时间。二是控制细菌生长繁殖(4)控制温度菜肴烹饪后至食用前的时间预计超过2小时的,应使其在5以下或60以上条件下存放。鲜肉、禽类、鱼类和乳品冷藏温度应低于5。冷冻食品不宜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化冻,保证安全的做法是5以下温度解冻,或在21以下的流动水中解冻。特别提示:快速冷却的能使食品尽快通过有利于微生物繁殖的温度范围。冰箱内的环境温度至少应比食品要达到的中心温度低1。食品不应用冰箱进行冷却,有效的冷却方法是将食品分成小块并使用冰浴。(5)控制时间不要过早加工食品,食品制作完成到食用最好控制在2小时以内。熟食不宜隔餐供应,改刀后的熟食应在4小时内食用。生食海产品加工好至食用的间隔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冰箱中的生鲜原料、半成品等,储存时间不要太长,使用时应注意先进先出。特别提示:生鲜原料、半成品(如上浆的肉片)可以在容器上贴上时间标签以控制在一定时间内使用。(6)烧熟煮透烹调食品时,必须使食品中心温度超过70。在1060条件下存放超过2小时的菜肴,食用前要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已变质的食品可能含有耐热(加热也不能破坏)的细菌毒素,不得再加热食用。冷冻食品原料宜彻底解冻后加热,避免产生外熟内生的现象。特别提示:肉的中心部位不再呈粉红色,或肉汤的汁水烧至变清是辨别肉类烧熟煮透的简易方法。(7)严格清洗消毒生鱼片、现榨果汁、水果拼盘等不经加热处理的直接入口食品,应在清洗的基础上,对食品外表面、工用具等进行严格的消毒。餐具、熟食品容器要彻底洗净消毒后使用。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盛器、双手要经常清洗消毒。特别提示:餐具、容器、工用具最有效和经济的消毒方法是热力消毒,即通过煮沸或者蒸汽加热方法进行消毒。(8)控制加工量应根据自身的加工能力决定制作的食品数量,特别是不要过多地“翻台”。这是一项综合性的措施,如果超负荷进行加工,就会出现食品提前加工、设施设备、工具餐具不够用等现象,从而不能严格按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进行操作,上述各项关键控制措施就难以做到,发生食物中毒的风险就会明显增加。三、化学性食物中毒的预防常见的化学性食物中毒主要有以下几种:1、“瘦肉精”中毒中毒原因:食用了含有瘦肉精的猪肉、猪内脏等。主要症状:一般在食用后30分钟至2小时内发病,症状为心跳加快、肌肉震颤、头晕、恶心、脸色潮红等。预防方法: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如果发现猪肉肉色较深、内质鲜艳,后臀肌肉饱满突出,脂肪非常薄,这种猪肉则可能含有瘦肉精。特别提示:尽量选用带有肥膘的肉,猪内脏最好要选择有品牌的定型包装产品,不要采购市场外无证摊贩经营的产品。2、有机磷农药中毒中毒原因:食用了残留有机磷农药的蔬菜、水果等。主要症状:一般在食用后2小时内发病,症状为头痛、头晕、腹痛、恶心、呕吐、流涎、多汗、视力模糊等,严重者瞳孔缩小、呼吸困难、昏迷,直至呼吸衰竭而死亡。预防办法: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蔬菜粗加工时用蔬果洗洁精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再冲净,烹调前再经烫泡1分钟,可有效去除蔬菜表面的大部分农药。3、亚硝酸盐中毒中毒原因:误将亚硝酸盐当作食盐或味精加入食物中,或食用了刚腌制不久的腌制菜。主要症状:一般在食用后1至3小时内发病,主要表现为口唇、舌尖、指尖青紫等缺氧症状,自觉症状有头晕、乏力、心律快、呼吸急促,严重者会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最严重的可因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预防办法:如自制肴肉、腌腊肉,严格按每公斤肉品0.15克亚硝酸盐的量使用,并应与肉品充分混匀;亚硝酸盐要明显标识,加锁存放;不使用来历不明的“盐”或“味精”;尽量少使用暴腌菜。特别提示:尽量不自制肴肉、腌腊肉等肉制品,避免误用和超剂量使用亚硝酸盐。4、桐油中毒中毒原因:误将桐油当作食用油使用。主要症状:一般在食用后30分钟至4小时内发病,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精神倦怠、烦躁、头痛、头晕,严重者可意识模糊、呼吸困难或惊厥,进而引起昏迷和休克。预防办法:桐油具有特殊的气味,应在采购、使用前闻味辨别。特别提示:不使用来历不明的食用油。四、有毒动植物中毒的预防常见的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主要有以下几种:1、河豚鱼中毒中毒原因:误食河豚鱼或河豚鱼加工处理不当。主要症状:一般在食用后数分钟至3小时内发病,症状为腹部不适、口唇指端麻木、四肢乏力继而麻痹甚至瘫痪、血压下降、昏迷,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预防办法:不食用任何品种的河豚鱼(巴鱼)或河豚鱼干制品。国家禁止在餐饮服务单位加工制作河豚鱼。2、高组胺鱼类中毒中毒原因:食用了不新鲜的高组胺鱼类(如鲐鱼、秋刀鱼、金枪鱼等青皮红肉鱼)。主要症状:一般在食用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病,症状为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并伴有头疼、头晕、心跳呼吸加快等,皮肤可出现斑疹或荨麻疹。预防方法:采购新鲜的鱼,如发现鱼眼变红、色泽黯淡、鱼体无弹性时,不要购买;储存要保持低温冷藏;烹调时放醋,可以使鱼体内的组胺含量下降。特别提示:注意青皮红肉鱼的冷藏保鲜,避免长时间室温下存放引起大量组胺产生。3、豆荚类中毒中毒原因:四季豆、扁豆、刀豆、豇豆等豆荚类食品未烧熟煮透,其中的皂素、红细胞凝集素等有毒物质未被彻底破坏。主要症状:一般在食用后1至5小时内发病,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出冷汗等。预防方法:烹调时先将豆荚类食品放入开水中烫煮10分钟以上再炒熟。4、豆浆中毒中毒原因:豆浆未经彻底煮沸,其中的皂素、抗胰蛋白酶等有毒物质未被彻底破坏。主要症状:在食用后30分钟至1小时内,出现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头晕、无力等中毒症状。预防方法:生豆浆烧煮时将上涌泡沫除净,煮沸后再以文火维持沸腾5分钟左右。特别提示:豆浆烧煮到80时,会有许多泡沫上浮,这是“假沸”现象,应继续加热至泡沫消失,待沸腾后,再持续加热数分钟。5、发芽马铃薯中毒中毒原因:马铃薯中含有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称为“龙葵素”的生物碱。平时马铃薯中含量极微,但发芽马铃薯的芽眼、芽根和变绿、溃烂的地方,龙葵素含量很高。人吃了大量的发芽马铃薯后,会出现龙葵素中毒症状。主要症状:轻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重者可出现脱水、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昏迷抽搐等现象,严重者还可因心肺麻痹而死亡。预防方法:如发芽不严重,可将芽眼彻底挖除干净,并削去发绿部分,然后放在冷水里浸泡1小时左右,龙葵素便会溶解在水中。炒马铃薯时再加点醋,烧熟煮烂也可除去毒素。6、毒蘑菇中毒中毒原因:毒蘑菇在自然界到处都有,从外观上却很难与无毒蘑菇分别开来,毒蘑菇一旦被误食,就会引起中毒,甚至引起死亡。主要症状:由于毒蘑菇的种类很多,所含毒素的种类也不一样,因此中毒表现有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出四种类型;胃肠炎型大多在食用10多分钟至2小时左右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单纯由胃肠毒引起的中毒,通常病程短,预后较好,死亡率较低;神经精神型多出现精神兴奋或错乱,或精神抑制及幻觉等表现;溶血型除了胃肠道症状外,在中毒一两天内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肝损害型由于毒蘑菇的毒性大,会出现肝脏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等表现。预防方法:切勿采摘、进食野生蘑菇,也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蘑菇。 国家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广泛开展面向全社会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切实增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和实效性,特制定本纲要。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科学监管理念,通过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广泛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促进公众树立科学的食品消费理念,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预防、应对风险的能力,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守法经营意识和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高监管人员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营造人人关心、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底,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组织、专家、消费者和媒体共同参与的宣传教育网络体系,食品安全常识和法律知识得到普及,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认识水平明显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制观念、主体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显著增强,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岗位培训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监管能力明显提高。食品安全宣传报道工作进一步加强,信息发布公开透明,舆论引导及时有效。(一)公众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的知晓率达到80%以上。(二)各级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每人每年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食品安全集中专业培训。(三)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每人每年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的集中培训;主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食品安全集中专业培训。(四)在中小学相关课程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内容,中小学生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的知晓率达到85%以上。(五)各级食品安全议事协调机构或综合协调部门协调本地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和互联网开设食品安全专栏、专版、专题等,做到食品安全专题报道经常化。三、重点任务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抓住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通过多种形式、角度和途径,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一)社会科普。1.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宣传活动。确定每年6月第三周为食品安全宣传周,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声势浩大的食品安全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进行集中报道。2.开展食品安全进社区活动。编印发放食品安全宣传材料,制作张贴宣传海报。充分发挥城镇街道和居委会的作用,积极推进社区建立食品安全宣传橱窗和展板,定期开展群众性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促进食品安全社区建设。3.开展食品安全进农村活动。将食品安全宣教工作融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内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积极推进乡镇、村庄建立食品安全宣传橱窗,采用张贴宣传画、举办知识讲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食品安全常识,提示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食品安全隐患,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列入工作计划,组织编写食品安全知识相关教学材料,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推进大学的食品安全相关学科建设,强化食品安全专业教育。通过夏令营、冬令营、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5.编辑出版科普读物和音像制品。编印相关系列图书、挂图、音像制品,指导协调制作有关电影、电视、广播和动漫作品,采用多种形式出版发行。聘请若干社会评价正面的知名人士担任食品安全形象大使,参与各种宣传教育活动。6.刊播公益广告。组织拍摄食品安全公益广告,在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类媒体重要版面、时段刊播;在社区、农村、企业、学校以及机场、车站、市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广泛张贴;并在公共汽车、地铁列车、民航班机等运输工具上播放。7.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交流。各地每年要定期组织针对本地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名类媒体负责人、高级采编人员和记者的食品安全专题研讨会或座谈会,重点分析社会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案例,普及食品安全科学常识,交流探讨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提高媒体科学认知食品安全风险、科学报道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二)新闻宣传。1.大力宣传食品安全工作方针政策和重要措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依法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通过新闻发布会、专题访谈、媒体吹风会等形式,充分利用各级主流媒体和较具影响的都市类媒体等,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以及各有关方面开展食品安全治理整顿、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提高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等方面的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坚持日常宣传与集中宣传有机结合,特别要组织好元旦、春节、中秋、国庆等重要节假日期间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2.办好食品安全网站。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以政府网站和部门网站为载体,开设食品安全宣教栏目和窗口,加强与公众间的食品安全信息沟通交流,宣传重大食品安全举措及成效,及时准确地公布监督检查、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等食品安全信息。有条件的地区和部门可单独开办食品安全网站。3.抓好监督执法信息公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不断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透明度,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网站、媒体等,及时公开相关信息,主动宣传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工作,公布监督检查结果,公示黑名单,充分展示政府严格监管的措施和成效。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发布沟通协调机制,统一发布重大案件查处情况和重要专项活动工作信息。 4.高效研判处置食品安全舆情。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建立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制度,对媒体报道和互联网社区、论坛、博客、微博、新闻评论、即时通讯等信息实施监测,及时发现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尽快发布核实处置的权威信息,特别是对冠以致癌、致命、毒药等名称的食品安全信息,要及时组织专家解疑释惑,消除公众疑虑,正确引导舆论。5.开展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注意收集整理、深入剖析典型案例,通过编写案例分析材料和拍摄电影、电视专题片等方式,对各类食品生产经营者,包括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从业人员,大力开展警示教育,揭露不法分子的违法违规行为,宣传对不法分子的严厉惩处,展示政府坚决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决心和有力措施。6.积极宣传正面典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对监管执法先进集体或个人,以及诚信守法经营的优秀企业等正面典型,要协调主流权威媒体积极宣传报道,发挥典型榜样作用,弘扬依法监管正气,展现我国食品行业诚信守法经营的正面形象。对其中成绩突出、影响广泛的优秀典型和事迹,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将协调有关方面予以宣传表彰。(三)教育培训。1.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培训。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把在职人员的培训纳入年度监管工作计划。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以提高依法行政和科学监管能力为重点,通过制作发放专业教材、课件,举办集中培训班等方式,对各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树立科学监管理念,提高科学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