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教学案例(全).docx_第1页
《祭十二郎文》教学案例(全).docx_第2页
《祭十二郎文》教学案例(全).docx_第3页
《祭十二郎文》教学案例(全).docx_第4页
《祭十二郎文》教学案例(全).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祭十二郎文课例鉴赏 罗 丹 秦训刚奖项:湖北省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研讨会观摩课一等奖时间:2013年12月27日上午第三节执教人: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罗 丹【课堂实录】师:文学成就往往伴随着人生的不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唐贞元十九年,36岁的韩愈在京城突闻噩耗,侄儿老成病死异乡,年仅33岁,悲痛不能自已。七日之后,方能痛定思痛,衔哀致诚,写下这篇著名的祭文告慰十二郎之灵。千里之外,遥望孤坟,韩愈向十二郎倾诉了什么呢?这是同学们预习记录上完成的课文内容梳理概括:(投影: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聚少离多,竟至永别;少殁长存,强夭病全;噩耗袭来,难以置信;未老先衰,愿从汝死;如此孩提,冀其成立;病因未明,死期不知;葬汝先兆,惟其所愿;抚孤成立,如此而已。)师:老师看过以后,感觉有一处不太妥当(投影:如此孩提 冀其成立),请大家找到与这处概括相对应的课文内容,读一读,议一议,哪里不妥?怎么修改?(学生读书)师:我们一起来把第七段读一读。(学生齐读“汝之子始十岁”)师:这个概括能够准确地反映文段内容吗?生:我认为不能。因为“又可冀其成立邪”是个反问句。师:那么怎么改呢?生:我觉得应该改成“何以成立”。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改法?“何以成立”呀!大家体会一下这当中有什么样的情感?生:担忧,忧其成立师:两位同学的改法都很好,我们做最小的改动(投影:如此孩提 忧其成立)。师:来,我们一起将课文内容提要读一遍。(学生齐读)师:刚刚同学们集体犯了一个读音的错误,少殁生:长zhn存师:实际上这个地方很好地体现了文言当中的词语对举现象,“少”与“长”相对,“强”与“病”相对,“殁”与“夭”相对,“存”与“全”相对,理解这种对举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在语境中推知它们的意思。通过“提要”帮助我们更熟悉课文内容,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文本,听老师读2、3、4段,同学们感受字里行间蕴藏的情感。(老师诵读)师:从文字中大家感受到了韩愈怎样的情感?哪些语句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前后同学交流一下。(学生自由交流)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体会到的情感?生:我体会到了韩愈对自己行为的一种后悔。他说“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他后悔自己当日去追求功名利禄,没有能够陪伴十二郎。还有他们两人感情深厚,从小相依为命,家世衰落,身世非常可怜,“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我可以从这里看出他对年幼的先死感到有一点愤愤不平,面对这种悲痛有一种无奈的感觉。师:为什么他会愤愤不平 ?生:因为“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有一点不合情理。 师:是啊,世事无常,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凉!生:我觉得除了他们说的那些情感,他还对十二郎非常思念,希望自己能够代他而去。我觉得他非常的伤痛,他很想念他,又没有办法再见到他(哽咽)师(拥抱学生):她感受到了韩愈深深的悲情,我们让她安静一会儿。师:在昨天同学们的梳理概括中,我还对一位同学对第二段的概括印象很深,这位同学,你能告诉我们你的概括吗?生:我概括的是“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师:你为什么想到用这两句话来概括本段内容?生:因为这两句话是韩愈的嫂嫂说的,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到她对韩家人丁不旺、后继无力的无限悲伤。师:这两句话,我们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生:我们韩家,就靠你们了。师:那么这话语中饱含了怎样的情感?生(纷纷):悲伤,期待,焦虑师:韩愈回忆往事时说“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那么是彼时的嫂嫂更悲还是现在回忆往事的韩愈更悲?生:现在韩愈更悲。因为那个时候还有韩愈和十二郎两个人,现在十二郎已不在人世生:韩愈自己也是“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还有他们两人的后辈也很幼小。生:还有他的官也做得不顺利。师:此情此景,怎能不让读者对韩氏家族衰败之境心怀悲悯?现在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字概括从韩愈的文字中体会的情感,大家会用哪一个字?生:我认为是“悔”。生:我觉得是“悲”。师:是啊,从文中我们感受到了韩愈深深的悲情,他悲什么?他悲家族衰落,悲宦海沉浮,悲十二郎早死,悲自己未老先衰,悲白发人送黑发人,而这悲中又凝结着他无限的追悔之意,因为这种悔而更添悲情。带着这种深远的悲苦与无限的追悔,让我们再读二、三、四段。(学生齐读课文)师:这种悲悔之情大家还能在文中其他地方读到吗?请同学们自由浏览后文,读一读,找一找。(学生自由诵读)生:我找到的是第五段中的“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韩愈在这里对无可否认的事实发出了对天和神的质疑,他的悲痛的情感达到了高潮。生:第十一段“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写出了他的悔恨之情,他对自己在十二郎在世的时候没能跟他相处,死后也不能尽自己的力而感到悔恨。生:“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这里连续的发问表达了韩愈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以至于对他的死将信将疑。生:“汝去年书云抑别有疾而至斯乎?”,他说他得了软脚病,但作者对他的病没太在意,结果竟因此而丧命,表达出一种悔恨之情。师:如此小病,却带走了他挚爱的十二郎,回忆起来,不由得令他悲悔万分!生:“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我觉得这句话是不合常态的情感宣泄,通常人们对小孩子寄予的是祝福和期望,但现在韩愈却对他们的长大成人感到担忧和绝望。他还连用两个“呜呼哀哉”,把悲情渲染到了极致。师:听同学们说到这里,我忽然觉得老师应该换个问题,文中有没有哪里不悲?生:没有。师:这样看来,全文无一事不悲,无一字不悲。诚如作者文末所言: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这份悲悔的情感贯穿了全文。这些朴实的叙事中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悲悔之情,作者强忍悲痛,在看似平静的叙述背后,低声呜咽,而当这些情感的细流慢慢流淌汇集积聚到他无法承受时便喷涌而出,大放悲声。文中情感的河流有几处明显的激荡,仿佛巨石投河,是哪里?生(纷纷):第五段,第十一段。师:接下来我们来品读这两处情感抒发的高潮。我们先来一齐品读第五段,为什么这段文字让大家觉得情感抒发得特别强烈? (学生齐读)师:这段文字在语言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和标志让大家觉得情感抒发特别强烈?生:有很多的感叹句和问句。师:你怎么知道是感叹和问句的呢?生:有很多的感叹号和问号。师(笑):你说的真好,可是古人那会儿还没有标点符号呢!生:有很多的语气助词。师:现在让我们去掉这些语助词再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感觉有没有变化?(学生小声读)生:平淡了。师:在意思的理解上有没有太大的障碍?生:没有,但是影响了情感的表达,少了情感。师:所以这些语助词在平时看起来无关紧要,它不太影响我们对大意的琢磨,可是对于文气,对于情感的抒发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以“乎”为例,一起来咀嚼一下,究竟这些语助词帮助加强了怎样的语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我们来比较体验一下。(投影: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家读一读这几例句子。(学生齐读) 师:这三组初中的句子跟文中的句子请大家比较一下,在语气和情感上哪个句子和文中的句子比较接近?前后同学交流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师:我们先看初中的这几组句子,大家觉得“乎”表达了什么样的语气?生:我觉得是疑问的语气生:第一组是疑问,第二组是反问,第三组是感叹。师:这里的感叹可不可以理解成一种强烈的反问?生:可以。师:那么我们文中的句子呢?是疑问还是反问?“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谁来给我们翻译一下?生:我的哥哥他有美好的品德却为何如此早地失去了他的子嗣?师:那么你所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气?生:反问。师:这样看来课文中的“乎”与两例语气上更为接近,它帮助加强反问的语气。那么它们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生:第一个句子只是一种询问的态度。生:第三个句子情感很强烈,那些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生:课文中的句子能读出悲痛,还有愤愤不平,不相信;和第三个句子的情感接近。师:是啊,韩愈不相信,质疑死讯。借助这些语助词我们可以将这段文字自然分成三个层次,(投影)刚刚我们已经体会到连用三个“乎”字在语气上加强了反问,在情感上表达了对十二郎死讯的强烈质疑,于是韩愈推知“未可以为信也”,他不能相信这个消息。那么前后两个层次呢?我们又可以借助这些不同的语助词咀嚼出他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和情感起伏呢? 生:三个“邪”字表达了他对死讯的怀疑和悲痛之情,因为不敢相信而显得更加悲痛。师:从怀疑、不愿相信到强烈质疑,最后一个层次呢?读一读,这个层次用了三个“也”五个“矣”,它们表达了什么样的语气和情感?(学生齐读)生:“也”和“矣”表达陈述和肯定的语气。生:他现在接受了十二郎死的事实了。生:他很无奈。师:是啊,现在他万般无奈,不得不信。诚如评论家所言,这些语助词“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它真实地表现了韩愈听闻死讯后从不愿相信到不能相信最后不得不信的心理情感变化过程。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诵读,体会这种心理情感的变化。(学生自由诵读)师:我们请一位同学带着你对这段文字情感的理解,为我们诵读这段文字。(学生朗读)师:如果能在表达质疑时情感更加强烈些,在语速的处理上有变化,你可以表现得更好。人生无常,修短随化,当韩愈最终无奈地接受了十二郎的死讯后,他的情感态度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一起看看情感抒发的第二次高潮。(学生齐读第十一段)师:如果说在突闻噩耗时韩愈是不愿相信,他问天地、怨神明,而到了这个时候,他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呢?生:我觉得这个时候韩愈是自责。他说“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这里有六个“不”字,表达了他对十二郎之死的沉痛、惋惜和强烈的自责。生:“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他已经万念俱灰,不想做官了,只想照料后人,不想再有遗憾。老师:是啊,韩愈回望与十二郎的相处,生、殁、病、葬,无论哪一点,他都没有做到,留下无限的遗憾,所以他不再怨天,转而责己。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几处句子,感受韩愈的情感。(投影: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吾实为之,其又何尤!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如此而已。)(学生齐读)师:与第五段相比,这段文字的语言又有怎样的特色呢?生:很多整齐的句子,“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很有气势,很充沛。生:排比。师:几个句子叫排比?生:三个师:像这样两两相对的整齐的句子我们叫它骈句,这段文字大量使用骈句,读起来气势充沛,所谓长歌当哭,不可遏止,而夹杂的散句,仿佛低声呜咽,沉郁顿挫。如此自然有了节奏的轻重快慢缓急。请同学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