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2: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作业.doc_第1页
岳麓版必修2: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作业.doc_第2页
岳麓版必修2: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作业.doc_第3页
岳麓版必修2: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作业.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以长城为界分成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b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c自然条件的差异d统治政策的差异【解析】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决定各大经济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差异。【答案】c2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区域的总体特征是()a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b江南地区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大c龙门碣石以北在西汉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d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解析】a、b、c三项是具体经济区域的表现,其总体特征是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答案】d3据统计,自上古至隋朝见于记载的88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72件,华南仅占16件。而唐代见于记载的212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101件,华南占111件。这说明()a南方水利技术超过北方b南方农业地位上升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d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解析】材料信息无法体现c、d两项,也无法反映南方水利技术超过北方,只能说明南方农业生产发展导致更多水利工程的修建,故选b项。【答案】b4据葛剑雄所著简明中国移民史的研究,靖康之乱后出现第三次人口南迁高潮,估计在绍兴和议签订前(即1141年前)大约有500万北方移民迁入并定居南方。如此大量的北方人口南迁,对南方经济发展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是()a使南方避免了北方的战乱,社会秩序稳定b大量北方农民涌入南方,使南方出现土地紧张等问题c北方农民进入南方,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d北方农民移民南方,加强了南北方生产技术的交流【解析】北方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大量的农业生产劳动力等,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c5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原因是()a大运河开通 b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成为唐朝的政治中心【解析】大运河的开通,使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答案】a6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反映了()a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政治重心南移b政治重心南移带来经济重心南移c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d南方自古以来人才聚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财赋之地”反映了经济重心地位,“人文渊薮”反映了文化重心地位,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7汉代经济重心的分布,最主要的特点是()a长江流域东西延伸b沿黄河流域东西延伸c沿长城两侧东西延伸d沿运河由北向南延伸【解析】汉代经济重心是山东和山西,结合地图知这两部分地区主要沿黄河东西分布。【答案】b8观察中国各历史时期天然植被破坏过程示意图,据此判断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a唐宋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b清军入关后,东北地区加快开发c长期战乱是自然植被退化的根本原因d我国的农耕文明从黄河流域逐渐向全国扩展【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a项唐宋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b项清军入关后,东北地区加快开发;d项我国的农耕文明从黄河流域逐渐向全国扩展,以上说法都是正确的;c项长期战乱是自然植被退化的根本原因,说法错误,导致退化的原因是过渡的开垦土地。【答案】c9下表为唐代天宝、北宋初年全国户数统计表唐天宝年间北宋初年秦岭、淮河以北54.5%40.9%秦岭、淮河以南45.5%59.1%表中呈现的变化()a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d说明北宋初年北方战争频繁【解析】材料涉及秦岭淮河南北全国户数统计变化,并不能说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户数统计变化,不能说明政治中心南移,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由唐到北宋初年,秦岭淮河以南户数统计上升,以北则下降,由此可知经济重心南移,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北宋初年北方战争频繁,故d项错误。【答案】c10中国古代某一经济区,战国时属于秦地,大体以关中为主,后又扩展到河西、巴蜀等地。这一经济区属于()a山东 b山西c江南 d龙门碣石以北【解析】由关中、河西等地名很容易判断出该地属于山西经济区。【答案】b11宋代之前,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大多是北方人。入宋之后,南方的士人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应该是()a南方人聪明 b政治中心南迁c宋代重文轻武 d经济重心南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也带来文化重心的南移,材料中现象的出现,表明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使文化重心南移。【答案】d12陆游集:“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a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b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开始c南方经济发展突出,完全超过了北方d反映了太湖流域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解析】“实仰东南财赋”“吴中又为东南根柢”反映了太湖流域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指的是北宋时期,而经济重心南移的最终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故a错;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中唐以后,b错;c中的“完全”表述错误。故选d。【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时间区域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5669长江流域342611材料二1127年的“靖康之变”及宋室南渡导致了中国又一次人口南迁高潮。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贵族的统治,被迫举族迁移,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员、士民涌向南方,归于南宋。据记载,“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几千万人”,以至于“建炎(11271130)之后,江浙湘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随着北方大量劳动力和先进垦殖技术的南迁,原先的“蛮荒之地”大都变成了“鱼米之乡”,在风俗习惯上南北方互相融合,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1)概述材料一中表格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2)依据材料二回答,“靖康之变”后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表中数据不难看出数量和分布变化,注意概括时要从总的变化趋势和局部的变化两个方面归纳,“原因”要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社会状况、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等方面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据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总结归纳;第二小问,从人口南迁的阶层、规模等方面分析;第三小问,从材料二的最后一句话中分析概括即可。【答案】(1)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原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2)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有大量可耕地。特点:迁移的人数多;阶层广;分布在南方各地。影响:为南方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促进南北方文化的相互融合。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湿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材料二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地区仍有所见。材料三历史上荆江洪水水位抬高统计时期历时最高洪水水位上升平均每年上升量新石器时代至汉2300年0.2米0.0087厘米汉至宋元1400年2.3米0.164厘米宋元至今800年11.10米1.39厘米材料四唐代至清末长江较大水灾初步统计朝代年数水灾次数平均几年一次唐代2891616宋朝(金)317635元朝91165.6明朝276664.1清朝268624.2材料二、三、四均摘自长江流域水患研究请完成: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评长江流域开发的情况。(要求:表述应成文,评述内容应包括开发的过程、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谈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