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湖北增长动力研究2014-12-22 09:33:00 来源: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湖北增长动力研究“十三五”经济增长动力研究系列报告之十摘要如何成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湖北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临的关键问题。湖北经济在当前阶段有三个特征:发展态势面临速度换挡,发展方式面临结构转换,发展要素面临转型升级。分析支撑湖北经济增长的动力得出:需求动力以高投资为主,消费牵引动力不足;供给动力以要素投入为主,而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产业动力以工业化为主,产业优化动力不足。区域动力以城镇引领为主,区域协调动力不足。因此,湖北必须适应新常态的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即内需释放形成的拉动力、自主创新培育的驱动力、产业升级塑造的支撑力和区域统筹散发的推进力。在政策层面,湖北应以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为导向,着力增创改革红利,着力提振有效需求,着力实施创新驱动,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当前我国迎来了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阶段,如何成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湖北在新常态下面临的关键问题。湖北必须抓住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机遇,发挥经济增长各种要素的作用,积极培育持久的发展新动力。一、湖北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发展态势面临速度换挡。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经济已连续保持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0.8%,比全国高1个百分点。但在经历多年高速增长后,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潜在增长率有所下降。“十二五”期间湖北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14.8%,下降到2011年的13.8%、2012年的11.3%、2013年的10.1%。但从湖北的省情特点看,湖北目前正处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如能充分发掘内生增长的新动力,湖北省有条件继续保持高于全国、领先中部的发展态势。(二)发展方式面临结构转换。湖北是工业大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占比较高,且存在一定的产能过剩,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2012湖北六大高耗能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总量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82.9%,2012年全省万元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湖北的绿色发展指数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十三五”时期,湖北进入结构调整的艰难时刻,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发展方式将是湖北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三)发展要素面临转型升级。一直以来,湖北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口红利, 企业依赖低成本、低价格竞争,创新能力不足。2013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为1.8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7个百分点。2012年开始,湖北的人口结构已经迎来拐点,劳动力人口比例开始下降,老龄人口占比加速上升。人口红利的消退必然带来储蓄率的下降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进而影响到投资率的下降。2012年以来,湖北的投资效果系数已经下滑到0.2左右,而2004-2011年一直处于0.33以上。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项目、资本、人才这四个方面的关键要素,湖北在经济发展新阶段必须合理配置各类关键要素,依靠要素转型升级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二、湖北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湖北经济运行的效率不断提高,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因素在湖北得到运用、积累和放大,对经济增长形成了强劲的驱动力。(一)经济增长的供给要素动力分析从投入要素分析,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各国经济实践也充分证明这些要素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2000年以来,这些投入要素为湖北省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原动力,这些要素的投入情况反映在投资、从业人员、R&D经费占GDP比重,非公有经济比重等指标中。表1 各投入要素的变动情况年份GDP(亿元)就业人数(万人)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研发经费占GDP比重(%)20003545.39 3384 1421.55 0.98 201324668.49 3692 20753.91 1.81 2000-2013年均增长率(%)10.7 0.7 20.3 - 在资本投入方面,高储蓄率为湖北投资高增长提供了雄厚的资本支持, 2013年全省投资总量达到20753.91亿元,是2000年的14.6倍,年均增长20.3%。在劳动力投入方面,多年来的人口红利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快速增长。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升,产业部门对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需求上升。2013年全社会实际就业人数3692万人,比2000年增加308万人,年均增长0.7%。从R&D经费投入与创新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增强,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0.98%提高到2013年的1.81%,上升0.83个百分点。以中国市场化程度指数作为反映制度因素的指标来测度制度创新水平,2010年湖北市场化程度指数为7.93,在全国排第14位,比2000年前进5位。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的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框架,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t)A(t)K(t)L(t),方程两边取自然对数,得到进行经济增长率计量核算的基础形式:lnY(t)lnA(t)+lnK(t)+lnL(t)。选用1978年到2013年的GDP(Y)、资本投入(K,以永续盘存法计算)和劳动力投入(L,用平均从业人员乘以平均工资)作为变量,利用eviews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生产函数的估计式为:lnY1.2395+0.4650nK+0.3295lnL(R20.9963)正规化:k/(+)=0.5853L/(+)=0.4147。以此,测算19902013年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如下:表2 1978-2013年湖北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率(%)劳动贡献率资本贡献率全要素生产率1978-20130.38 0.53 0.09 六五0.41 0.53 0.06 七五0.39 0.54 0.07 八五0.37 0.55 0.08 九五0.39 0.54 0.06 十五0.41 0.52 0.07 十一五0.34 0.54 0.11 十二五(20112013)0.31 0.52 0.17 从发展历程看,湖北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出阶段性的演进规律。其一,随着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发展,全要素生产贡献率呈波浪式提高,一方面显示全要素对湖北经济快速健康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也说明结构调整与改革创新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特别是“十一五”后,随着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历史性突破,超过10%。其二,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为稳定,保持在50%以上的水平,超过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贡献率,表明资本投入是湖北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支撑。其三,人口红利的释放,为湖北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随着结构调整的加快和技术进步作用的增强,大量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劳动者供应的提升,也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二)经济增长的需求要素动力分析内需规模不断扩大对湖北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而外需不足则对湖北经济增长形成了一定制约。2013年湖北资本形成总额14245.35亿元,最终消费额11161.21亿元,净出口额为92.8亿美元,分别是1992年的40.1倍和10.2倍和16.3倍。从三大最终需求占GDP比重看,总体呈投资上升、消费下降趋势,净出口的比重则始终在低水平徘徊。1992年至2013年,投资率由32.6%上升到56.0%,消费率由63.3%下降到43.9%,净出口率保持在-4.0%至4.1%之间。图1:三大需求占GDP比重(%)1.投资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1992-2013年,平均投资率为46.4%,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达55.1%。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我省投资与总产出高度线性正相关(y=1.8014k+728.7954),表明当前投资的不断扩大,为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我省投资率、投资贡献率均在不断扩大,超过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成为湖北省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消费需求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对投资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投资需求具有“名为当期需求、实为下期供给”的两重性,只是一种相对意义的“最终需求”,能否保持投资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最终取决于消费需求的增长。1992-2013年,我省平均消费率达53.5%,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为47.5%。3.净出口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短板”。湖北省对外依存度偏低,净出口需求对我省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我省是一个社会产品供需“两头在外”的内陆地区,大量的消费品、投资品从外地流入,并没有真正创造属于本地的增加值,而是拉动了生产地的增加值,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没有起到拉力作用,反而对经济增长进行负向拉动。1992-2013年,我省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为-2.5%。图2:三大需求对GDP增长贡献率(%)(三)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动力分析从动态的角度看,经济增长的快慢与产业结构水平高度相关,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经济增长方式,任何一个时期经济的增长都是受一定产业结构的制约。纵观湖北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一、二、三产业结构从多方面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影响。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曲线,湖北从农业经济走向工业经济的历程一目了然,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时期:“农业主导型”时期、“结构转型”时期和“新型工业化主导型”时期。2000年至今,湖北产业结构曲线与二产业比重曲线基本一致,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增强。从三次产业的贡献率角度分析,二、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一产业,并且二产业的拉动作用强于三产业。图3:三次产业贡献率(%)正因为不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大有小,不同的产业结构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总产出,为定量考察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引入统计分析中的因素分析方法来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计算过程如下:g 表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第i 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第i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GDP增长率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各产业增长率, 二是各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假定各产业增长率一定, 增加值比重较高的产业对GDP的拉动作用就越大, 因此可以借鉴因素分析方法测定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各产业的报告期增长率, 乘以基期的增加值比重来求得GDP增长率, 与报告期实际GDP 增长率相减就是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计算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表3:产业结构贡献率(%)(按可比价格,以1979年为基期)年份实际增长率测算增长率贡献率年份实际增长率测算增长率贡献率19806.46.4 0.0 199711.910.8 1.1 19816.56.9 -0.4 19988.66.6 2.0 198211.912.2 -0.2 19997.86.1 1.6 19835.96.0 -0.1 20008.66.9 1.7 198420.920.7 0.2 20018.97.1 1.8 198516.215.8 0.4 20029.27.0 2.2 19865.55.3 0.2 20039.78.5 1.2 19878.47.9 0.6 200411.210.2 1.0 19887.86.1 1.6 200512.110.0 2.1 19894.54.6 -0.1 200613.211.1 2.1 19905.05.3 -0.3 200714.611.7 2.9 19916.65.4 1.3 200813.411.5 1.9 199214.113.2 0.8 200913.511.3 2.2 199313.012.0 1.0 201014.812.3 2.5 199413.712.9 0.8 201113.811.3 2.5 199513.212.6 0.6 201211.39.3 2.0 199611.610.3 1.3 201310.18.41.7(四)经济增长的城镇引领动力分析城镇化推进和重点城市建设带来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能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第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还能引领区域的整体发展、协调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从城镇化的影响效应看, 1979-2013年湖北省的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高达0.85,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对数曲线相关系数达0.98,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重点城市建设的影响看,省会城市和大城市快速发展,对湖北经济发挥了较强的带动作用。2013年,武汉生产总值达到9051.27亿元,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地位继续提高,襄阳、宜昌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达到11.5%和11.4%,远超全省平均水平。在省会城市和大城市的带动下,黄冈、荆州、孝感、荆门、黄石等一批城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十堰、鄂州、咸宁、随州、恩施、仙桃、潜江、天门、神农架赶超态势强劲,湖北全省的经济增速继续在全国位居前列。综上所述,30多年来,湖北经济以改革开放为开端,基本上形成四条推动经济增长路径,即:以高投资为主的增长,消费牵引动力不足;以要素投入为主的增长,而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以工业化为主的增长,产业优化动力不足。以城镇引领为主的增长,区域协调动力不足。四条路径虽然在过去一段时期有力推动了湖北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传统增长动力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增长方式转变迫在眉睫。三、湖北发展新动力展望当前湖北人均GDP达到6900美元,正处于3000-10000美元的“中等收入水平”阶段,“十三五”时期是湖北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真正加快建成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上走在全国前列,湖北必须适应新常态的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一)内需释放形成的拉动力当前湖北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必将释放出巨大的市场需求能量, 消费牵引动力不足的局面有望实现扭转,投资也仍将对经济增长发挥较强的拉动作用。从消费看,2013年湖北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15750元,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为6280元,二者相差1.5倍。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居民收入水平将迅速提高,必然创造更多的消费需求。同时,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和消费环境的改善,也会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将会不断提升,生存型消费将会减少;服务型消费将会不断提升,而物质性消费将会减少。从投资看,新型城镇化进程将会带来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近几年完成的港口群建设、断头路打通以及公路、铁路、航空和航运运输无缝对接都将为投资合作提供巨大的便利条件,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投资都会随之快速增长。钢铁、水泥、机械等行业都将获得新的需求,现有过剩产能的问题有望逐步缓解。(二)自主创新培育的驱动力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是湖北核心战略优势,多年来湖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和专利居全国前列。这些高质量的科技资源必然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潜力,不断凸显创新驱动的倍增效应,是湖北加快发展的“加速器”。“十三五”时期湖北科研投入的强度仍将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有提升空间。2020年,湖北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将达到2.5%以上,比2013年将提高0.7个百分点左右。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2.0%。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60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60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达到80家,形成一批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的百亿级高新技术企业。从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速情况看,未来几年湖北发明专利授权量仍将保持较快增速,年均增速预测在20%以上。同时,湖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当前湖北16-64岁劳动适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达到75.3%,未来五年预计仍将维持在75%左右的水平,每年提供的劳动力保持在3500万人以上,劳动力资源数量优势仍存在。目前全省高中阶段升学率达到95.7%,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42.1%,这意味着未来五年湖北新进入市场的劳动力中,绝大多数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劳动者素质将进一步提高,形成新的人口红利。(三)产业升级塑造的支撑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改变目前湖北“重、低、散”产业结构,“十三五”时期湖北结构调整将取得明显进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将逐步显现。据历史数据测算,“十二五”以来,湖北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5%,每增长1个百分点,分别拉动GDP增长0.58和0.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其增速则可提高2-3个百分点,进而拉动GDP近1个百分点。(见表4)表4 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预测计量单位2013年2017年预计2020年预计%8.0 8.5 9.0 8.0 8.5 9.0 地区生产总值%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第一产业%12.6 10.8 10.6 10.4 9.8 9.5 9.2 第二产业%49.3 47.7 47.4 47.1 45.7 45.5 45.3 第三产业%38.1 41.5 42.0 42.5 44.5 45.0 45.5 湖北是工业大省,制造业是湖北的优势。中央对湖北的定位既是战略支点,也是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汽车、钢铁、石化、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医药、建材和轻工纺织等优势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近90%,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基本特征是以发展重化工业为主,像光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比重不高,其中多个行业已成为产能过剩行业,如钢铁、汽车、建材、纺织等。未来湖北工业将形成三个转型方向:一是从低附加值产业转向高附加值产业。通过加强自主创新,引导创新要素向支柱产业集聚,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推动汽车、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等支柱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制造业中产业价值链将从单一、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向研发、咨询、流通、销售延伸。二是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向绿色环保产业。通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未来湖北低耗能产业占工业固定资产比重由目前57.5%降到45%以下。三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湖北是我国重要的研发基地,发展研发服务外包是湖北与周边省份错位发展的重点之一。经过几年培育,湖北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业可成为继软件外包产业之后的又一重要领域。装备制造业是湖北最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形成从研发、原料供应、物流服务到金融服务大规模、长链条的巨大外包市场。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未来几年湖北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将保持稳步提升态势,2020年将超过45%。特别是金融、保险、信息传输、科技咨询、文化出版等现代服务业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效益,其劳动生产率也远远高于一般工业,因此服务业总量、速度的提高将直接加快经济增长。(四)区域统筹散发的推进力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推进经济加快发展的强力机制,改革开放之初,中央通过实施深圳经济特区、浦东开发区等战略举措,一方面造就了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经济核心区和增长极,给国家带来30多年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加快了东部地区经济实力和整体素质的迅速提升,并通过一系列传递、扩散机制和示范效应,也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和发展。当前在湖北新一轮的发展中,将从二个层面形成新的发展动力,一是以 “一主两副”、“两圈两带”等“圈”“带”增长极,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等为核心的战略平台和重要载体,产生要素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提升竞争力、提升环境质量。二是新型城镇化的带动。未来几年是湖北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3年湖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4.5%,户籍人口城镇化仅为36%,新型城镇化特别是人的城镇化发展空间巨大,也必将释放出巨大的市场需求能量。根据相关调查资料估算,一个湖北农村居民转变为市民,将增加12万元左右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拉动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以目前的趋势推测,湖北城镇化水平在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提升,2020年将接近60%的水平,大约能拉动经济总量增长15%以上。四、促进新动力发展的政策建议“十三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其内涵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发展新常态,湖北应以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为导向,着力增创改革红利,着力提振有效需求,着力实施创新驱动,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培育湖北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引擎。(一)着力增创改革红利要推动重点领域改革,为新动力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是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引入“负面清单”管理,切实消除目前在一些领域仍或多或少存在的“玻璃门”和“弹簧门”现象。二是深化国企改革,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着力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全面推进股权多元化。三是深化投融资改革,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公私合作模式和特许经营制度。(二)着力提振有效需求积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湖北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一是围绕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和改善民生,补上投资短板。要抓住新常态下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蕴藏的投资机遇,优化制造业投资结构,扩大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关系民生领域投资需求。二是尽快培育湖北第三产业新的投资增长点,把投资重点放在高附加值的金融保险证券、现代物流、文化产业上。三是提高工业投资效益。着力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重点支持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工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扩大居民消费,拓展新的增长领域。一是提高收入水平。要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消费预期。二是培育和扩大消费新热点。当前居民消费处于结构升级的重要阶段,发展享受型消费具有巨大潜力。要从不同收入群体消费结构变化中发现消费新热点,一方面提升交通通讯、住房等传统消费,另一方面拓宽电子信息、文化教育、健身娱乐、休闲旅游等新兴服务消费。(三)着力实施创新驱动一是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湖北要通过整合科技规划和创新资源,统筹协调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研究出台科研政策与产业、金融政策的配套协同方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引导和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二是建设好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好高新投的平台作用,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武汉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等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创新驱动的示范区,发挥其先行先试的带动作用。三是加大创新型企业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为突破目前的人力资本不足的约束, 在充分激发各种人才的创新活力之外, 也应形成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例如改革、完善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的领军型人才和专业化风险投入驻武汉,使武汉真正成为“华中硅谷”。(四)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湖北产业转型升级,核心在于提高产业竞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安徽芜湖市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杭州市临安区部分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3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春季福建农信招聘模拟试卷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杭州市余杭区卫生健康系统事业单位招聘编外工作人员73人模拟试卷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广西柳州市鱼峰公园管理处招聘编外人员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广东深圳市宝安区翻身实验学校(西校区)诚聘高中历史、物理等学科教师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吉林省省直事业单位招聘186人(1号)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年河北唐山滦南县专项选聘教师11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嘉兴市秀拓燃气有限公司招聘2人(二)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福建漳州龙睿集团招聘3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 《火灾调查》课件
- GB/T 33629-2024风能发电系统雷电防护
- 中国移动集客技能知识考试题库(浓缩600题)
- 初中三年级全学期信息科技《认识物联网》教学课件
- 部编版初中语文《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公开课堂实录
- DZ∕T 0401-2022 矿山地质工作规范
-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足球》必修教学大纲
- 2024-2029年中国司美格鲁肽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电子课本
- 奥氮平氟西汀胶囊-药品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