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交际中语用失误的文化原因探析.docx_第1页
中西交际中语用失误的文化原因探析.docx_第2页
中西交际中语用失误的文化原因探析.docx_第3页
中西交际中语用失误的文化原因探析.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交际中语用失误的文化原因探析Cultural Causes of Pragmatic Failur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摘要: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现象非常普遍,形成原因十分复杂。伦理道德、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中西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原因 要有效地减少或防止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现象必须注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关键词:中西交际;语用失误;文化原因Abstract: Pragmatic failures are as commonplace as complicated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difference in terms of ethic norms, values, customs and thinking patterns are the causes of pragmatic failures and that enhanc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will be an effective way in avoiding pragmatic failures.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pragmatic failures; cultural causes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由于种种原因,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语用失误的现象,大大影响交际的质量,对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研究也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众所周知,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总是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正如萨丕尔所说:“语言有一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种特征而不同于别的群的一群。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1(P186)“文化”这个概念,学术界对其理解可谓见仁见智,从本文探讨的论题看,马勒茨克的观点更适合于本文对文化的理解,他认为:“文化是指那些既存在于人的行为中,又存在于他的精神和物质产品中的构想、信念、观念、世界观所组成的一个系统。简单地说,文化是指人类生活的以及人类实现自我和改造世界的方法。”2(P1213)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迥异,各种语言鲜明地体现出各个民族思维深处的文化积淀。本文仅以汉英两种语言为例,从伦理道德、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等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中西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原因,并简要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一从伦理道德价值观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文化,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家国一体的封建宗法制度造就了人们伦理观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对家庭(族)11)1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二是对等级差异的强调。这两方面对语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先看第一方面,中国人普遍实践的是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仁”是由“二”和“人”组成,讲的是人我关系,它告诉人们必须把自己融入集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正是“仁”的含义人一方面要立己(自立),一方面要立人(助人),“仁者人也”。它强调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种感情首先表现在家庭成员之间,表现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照顾与关爱上。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相敬如宾。手足情深。所以家庭成员之间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彼此问寒问暖以示关心。在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中人们对家人的关心和爱护一层层向外延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非亲属关系者亦以亲属待之就像一首歌里唱的“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天下同姓一家亲”,“四海之内皆兄弟”等都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所以非亲属关系的人们见面也像家人之间热情问候,在交谈中常常以对方的饮食起居等生活问题作为话题,诸如:身体如何、工作怎样、工资多少临别时还经常提醒对方吃好、睡好、走好等。以示亲切,这就是中国的人情味。明乎此,中国人为何喜欢以私人生活作为寒暄话题也就不难理解了。另一方面,受传统宗法社会制度的长期影响,中国社会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它的基本结构始终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古代中国家庭实质也是一个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小社会。汉语中当几个词并列时一般是按由尊到卑,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君臣”、“官兵”、“师徒”、“父子”、“兄弟”、“男女”、“老少”等人与人交际时要受到各自地位和身份的制约必须讲究礼仪。“他们由对君主的顺从,对亲属长辈的尊敬。扩大到对一般社会成员的尊重,把谦以待人虚以接物作为为人处世的信条,视为一种崇高的美德。表现在语言上,对自己总是有意贬低,而对别人却是极力夸奖。即使遇上内心不能苟同的意见。有时也要装出表面的大度,表示某种程度的理解。总之,他们在语言交际中是以礼貌、谦虚为原则并通过。让己受损使人获益的方式来表示对人最大的礼貌和尊敬。”3(P295)这也许是中国人习惯用恭维语和自谦语的思想文化根源。中国自古以来的语言交际,涉及对方的大都用敬辞,如:“足下”、“令尊”、“贵府”、“大作”、“高见”等,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敬辞体系。同时,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贬低自己是中国式礼貌的又一特点。比如:中国人宴请外国朋友时总是说“今天请各位吃顿便饭,没什么好菜招待,做得不好,大家随意”。西方人就会想:既然请我们吃饭,就应该吃最好的,饭菜不好又何必请我们?又如中国专家在欧美作学术报告时也经常说:“我对这方面研究得不够,也没好好准备,讲得不好,请多原谅。”听众一定会哗然:你既然知之甚少,又没充分准备,干嘛还来浪费我们的时间?另外,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接受恭维时的反应和态度也大不相同。中国人喜欢对别人说恭维话却又经常拒绝别人对自己的恭维以示谦虚,这种礼让的答谢让西方人觉得不够真诚。如一位英国教师称赞一个中国学生的书法“Oh,what beautiful handwriting(多漂亮的书法)”中国学生回答说“No,nonot at all(不不,一点都不好)”。结果英国教师很生气,她觉得中国学生态度不够真诚,甚至还认为在嘲笑她不懂书法缺乏审美鉴赏能力。西方人听到他人夸奖自己时一般会表达自己听后的喜悦之情还会直接感谢对方的赞美,如:“Thank you”或“I am glad to hear that”等,采用迎合的方式与恭维者一致,他们对自我十分肯定。价值观念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东方文化以群体价值至上,而西方文化是以个人价值至上,中国和美国是这两种文化的代表。在以群体价值至上的中国,要求每个个体要符合群体要求,使人难以表现个性和追求个性的发展。黑格尔认为:“在东方的黎明里,个体性消失了。”4(P9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舍小家为大家”、“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中国文化群体价值观的鲜明写照,中国人在获得成功时常常说“感谢领导的关怀,感谢同志们的帮助,这是集体的荣誉和功劳”,中国文化被称为“无我文化”。“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以个人利益为重的人会成为众矢之的。时至今日人们仍习惯于把“个性强”、“出风头”等视为一个人的缺点。西方文化以个人价值至上,正如萨姆瓦所说:“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和肯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美国可能是主导一切的。”5(P56)在这种文化中社会只是实现个人目的的手段,他们强调个体自我个性化,这在语言的书写中得到明显的体现。在英文的书面语中,表达个体“我”的词“I”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大写,而“我们”、“你”、“你们”、“他(她)”、“他(她)们”在通常情况下都小写这可以看出英美文化中个体“我”的地位十分突出。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强烈的反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我”的意思时常常用“敝人”、“鄙人”、“不才”等谦词,行文中这些词要小一号,在竖行中书写偏在右侧。与之相应,西方人十分重视“个人隐私”的保护。英美人看来凡是关于个人的私事,如年龄、经济状况、家庭婚姻状况、从哪来、到哪去等问题,都属于个人隐私的范围。跟他们交谈,不要随便问“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干什么去)”、“Where do you come from(你从哪来)”等问题。对诸如此类的话,西方人不认为这是“问候”,而把这当成“询问”,他们心里上的反应是“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关你何事)”。由于英美人强调个体自我的独立和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利害公务式的关系。当你有利于他人时,你可能被请为席上客,但当你对别人毫无贡献的时候别人自然对你冷落。”6(P189)因此西方人在人与人交往中很少关心和过问别人的私事。客套话自然减少。二从民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看,西方经济以工商业为主。充满风险和竞争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时间观念很强,所以需要打扰别人时首先要问“Do you have any time(你有空吗)”或“Could you spare nle“few minutes(我能占用你几分钟吗)”。如果没有事先约定,随意打断他人时间安排的唐突举止是不受欢迎的。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农业经济生产方式造就了慢节奏的时间观念,“慢”成为人们长期的习惯工作要“慢工出细活”,走路要“纤纤作细步”,宴请时要“慢慢吃”送客时要“请慢走”等。民俗习惯中的禁忌是跨文化交际中最敏感也是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果不可避免要谈到禁忌内容。也应采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法。比如西方人的子女成人后有与父母分居的习俗,老人生活孤单寂寞“老”成了生活中的一个大忌,于是“老人” 变成了“政界元老(an elder statesman)”或“年长公民(a senior citizen)”明明是风烛残年,却美其名为“成熟的(mature)”、“第三年龄(the third age)”等。“养老院”也被婉称为“成人之家(a home for adults)”、“护理之家(a nursing home)”、“休养所(a rest home)”等。怕“老”成为西方人的普遍心态,“在美国,人们千方百计地保持青春,殚精竭虑地抑制衰老,至少要在外表上不显出衰老来:人们对于年龄是守口如瓶的,穿着时髦,为一条皱纹和一丝白发而牵动神经。不惜耗资数百万美元来消除衰老的痕迹。”7汉文化并不以“老”为禁忌,相反,汉民族历来就有“尊老”的传统,“老资格”、“老革命”、“姜还是老的辣”等表示资历深厚,德高望重,经验丰富。“您老高寿”或“几天不见,您老精神更好了”等话语在中国是礼貌的,但如果在英美,对方以为你在咒他,嫌他死得太慢。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引起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及“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形成了中国思维上整体优先,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方式,这同样体现在语言表达上。如表达时间,汉语的顺序是年月日时如“2003年3月8日上午9点”而英语的顺序恰好相反“9:00 a.m. 8th March (March 8)2003”。如表达地址,汉语的顺序是“中国湖南娄底市娄底师专中文系”,而英语是“the Chinese Department of Loudi Teachers College, Loudi, Hunan, China”。“以自我为中心的英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的作用,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就必然是以主体为中心,从小到大,由近及远,进行个体分析,强调个体突出个体。 以群体观念为主的汉文化往往将整体置于个体之上,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就自然是从大小,强调整体,突出整体。”8(P257)具有汉文化的人的思维方式一般是“马虎笼统不求精确”,同时中国人“长于理性短于理智”这反映在言语交际上就是习惯于不给人以明确的答复。一方面,传统汉文化教导人要稳健因而常不直接立刻给出答复,以示含蓄稳重;另一方面,中国人“长于理性”特别讲究”人情”,从人情出发认为如果听话者了解自己,为自己着想的话,就能够从自己的话语中推断自己的真实含意,反之,也失去了表明的必要性。而英美文化“长于理智”,习惯于明确具体,言语交际中双方希望都能表示明确的意思。例如一位赴美的中国访问学者在接受导师的邀请去参加宴会时,不停地说“Thank you”,还加上一句“All right. I will try to come”。这使得导师着急起来,干脆问“Yes or no”。那位学者仍然不断地说“Thank you. I will try”可美国导师依旧不明白这位中国学者是否接受了他的邀请。在汉文化中面对他人的邀请既要表现出给他人以面子(“我试一试,我尽量 ”),又要讲究含蓄。中国学者从自己的习惯出发,以得体的汉文化方式表达了在接受他人的邀请时所应有的态度,但美国导师难以从自己的文化背景中推导出这位学者的真实含意。同时,中国人有很强的“面子”观念,在言语交谈中,在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