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过万重山漫想一、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思路,把握课文的创作意图,以及为达此意图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培养透过“媒质”(过三峡)而看清实质的阅读能力。 2、领会“第一个敢为人先”的精神实质,深刻认识并领会第一个对于后者的奉献精神及重要意义。激励学生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掌握借助媒质而表意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备课资料 1、 作者简介 刘征即刘国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多年从事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工作。 2、关于“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关于“三峡” 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全长193公里,最窄处仅百米左右。群山夹峙,水流湍急,风光绮丽,气象万千。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记载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阴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一课时 一、题解: 1、 “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2、 “漫想”托物而言他 二、听录音,熟悉课文 1、 词语积累: 词藻 连绵 耸峙 啃噬 端倪 洪荒 混沌 追溯 无恙 摧山坼地 转瞬即逝 2、 正音: 夔门 ku 耸峙 zh 攲侧 q 无恙 yng 篙工 go 抟 tun 坼 ch 燧 su 翎 lng 端倪 n 3、 板书水经注江水片断,理解三峡之奇、险 三、介绍创作背景 1、本文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 所想第一个过三峡的人 1、 久远的年代 2、简陋的工具 3、 外界的干扰 4、 认识的局限 收获无数个第一个 就一篇文章来看,作者的总体思路是有起点、过程和终点的。究竟该怎样把握呢?主要是抓住说明思路展开的重点句子。 本文12段是第一部分。略写往昔自己对三峡景物的神往,描写了船出夔门之后,江流的湍急和高山的耸峙。值得玩味的语句是“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峡江涂上神奇的色彩。”和“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遐思。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 第二部分包括第39段,“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 第段,“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深感三峡美景难以摹状,“头脑里一无所有”,暗示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不在于写景观。“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围绕这第一个人,会生发出许多新的思索,这便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 第段,“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漫想”的思路展翅飞翔。那第一个,“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当时,他“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 、两节连贯、自然。 第段“再想下去”。由物质条件写到了当时的舆论的阻力。接下来、两段想象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第三部分,包括1013段。“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想到无数“第一个人”,想到人类发展向前的历史。 第四部分,1415。“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呼应开头,收束全文,是“漫想”的终点。 五、布置作业 1、 熟悉生字、词 2、 结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想歌颂什么? 文章中哪些文字是“漫想”类文字? 这些漫想的文字可以分为几层?为什么? 这几层中各层的内部思路是怎样的?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 第一个人穿过三峡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阻碍?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一部分两小段的思路。 学生读第段,画出重点语句,说说本段内容。 明确:“小时候”和“直到今年”对应,“一向”“神往”和“直到今年”“才有机会第一次”对应。本段突出了“穿过三峡”向往已久,可贵。 学生读第节,说说分几层意思。 明确:八句话,扣住题目“过万重山”。分三层。 、句是总写。 、句是具体写。 句用设问句由观景过渡到“漫想”。 仔细揣摩、句,“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耸峙云霄”的和“横枕江面”的是远景;“迎面扑来”的和“转瞬即逝”的是近景。写山之近景也是侧面写江流的狂暴、湍急。“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是写具有神奇色彩的阳光,也是写高山耸峙。抓住了景物特色,引人遐想。 二、分析第二部分(段)。 学生读第段,找出直接说明作者思路的句子。这些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面对这奇景”“头脑里一无所有”只是作者欲擒故纵,意在暗示,下面的内容并不着急写景。“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转向写思绪,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由“第一个”人串连以下几段。 学生读第段。各句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前两句一正一反,强调确有“第一个”。“后来的无数个”既强调了“第一个”开拓精神之伟大,也是下文的伏笔(见第段)。“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紧承上节。是“漫想”思路的延展。 学生读第段,想一想在意思的衔接上有什么特点?作者使用资料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 在衔接上,先写大禹的传说,又写禹贡的文献资料,再写秦设置巴郡蜀郡的史实。按历史年代先后来写,衔接紧密。 作者使用古代文献资料,信而有据,推导出问题的答案。这显示了作者渊博的学识。 “似乎”“大约”等词表现了严谨的态度,避免了主观武断。 学生读第段,这一段使用什么资料?这一段内容与前一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使用什么交通工具。” 作者用较多文字来写南宋画家夏圭的巴船下峡图,是“木船”,“大得很”,“篙 工舵师有十几个”,“巨浪狂扑”尚且“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而由此上溯到周秦时代,交通工具“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两相对照,用“简直难以想象”和“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讴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古人超凡的勇气。这绘画史上的资料不仅使本段文采鲜明,而且也显示了作者多方面的学识。 这一段与上一段联系紧密,由“什么时候”推断到那时简陋的交通工具。 学生读第段,找出说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一节同前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再想下去”。表明了作者的思路。想到“第一个”之前的许多个人,有“折回的”、有“遇险的”。由此引出了一些人的议论甚至阻挠。“然而”“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栩栩如生,展现了他的从容、坚毅,讴歌了他的自信和决心。 前几段是写“第一个”所面临的物质条件的困难,这一段写舆论的阻力是精神方面的障碍,面对这两方面的困难,他“微微一笑”更突出了他至刚至勇的精神。 学生读、两段,回答问题。 第段的作用是什么? 第段有几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本段中最重要的语句是哪几句? 这一段与前几段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第段是过渡段。由“第一个”人的行动写到他的思想。 “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值得认真思考。“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不知道”决不是说他对面前的艰险一无所知,而只是在强调他知道那接踵而来的艰险是难以预料的。“也没有想”,更不可片面理解为他只凭意气去瞎闯、蛮干,“没有想”只是意在强调他明知有险阻,却义无反顾,置之度外,决不为困难所吓倒,决不会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读第四个“如果遇险”,上面的意思已十分明确。 本段中最重要的话是最末二句:“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于是,他用竹竿一点,独木船开动了”“只是想”突出了他的唯一信念,他的执着追求,就是要“走出来”面向新的“生活的世界”去求发展。 本文写于年月,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过,国家政治。经济正面临重大的转折。回顾这段历史背景,想想年代以后国家的巨变,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与时代同步的脉搏。 这一段与前几段内在联系合乎逻辑,是由客观条件写到主观精神,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三、分析文章第三部分(13段)。 学生读1013段回答问题: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三段的内在联系。 明确:“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表明作者的思路,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而飞向更加博大的时空。 第段由“望着茫茫的江水”想到三峡的形成,使用了科学史料。由“无穷无尽”的源头,“无止无休”的流动和“不盈不溢”的去处,想到“洋洋东去”的江水,“逝者如斯”。进而想到了“人类的历史”,“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清清楚楚尽在眼前。此种浓缩历史于笔端的思路是自然引出的,合情合理,并无突兀之感。 第段遥想两三百万年以前人类的出现,用了三个“第一个”,回顾了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于是,历史昂然向前”,这一句应看作是文中饱含哲理的一座奇峰。 第段“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四种情况,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六种态度: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绊不住历史的脚步。这一段是从反面说,历史向前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可以与第段中的“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遥相呼应,蕴含深远之意。 以上三段,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宏观的人类历史,揭示规律,蕴含哲理,文采生动。 五、分析文章第四部分(14、15段)。 学生读14、15段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 明确:14段“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语意双关,境界开阔,令人心旷神怡,意气风发。 15段“船已经穿过三峡”与题目“过万重山”呼应。“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作者思路的终点。 重读全篇回答问题: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喜悦是什么?未曾感到的喜悦又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是胜利的喜悦,他为战胜艰难险阻,第一次开拓三峡通道而自豪而喜悦。 他未曾感到的喜悦是,作者今天畅游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阳朔徒步活动方案策划
- 杭州钢管脚手架施工方案
- 吕梁2米水泥管施工方案
- 脉动推广营销方案
- 办公自动化设备维护管理手册
- 蔗根土天牛性信息素鉴定与成虫触角超微结构观察
- 酚类天然抗臭氧剂的抗臭氧机制分子模拟研究及在顺丁胶复合体系中的应用
- 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英语专业学生课堂焦虑与愉悦情绪关系研究
- 井下防爆电气安全操作规程与注意事项
- 康德道德哲学视角下《我这样的机器》的复仇悖论与人机关系
- 财税咨询公司知识培训课件
- 云计算资源租用协议
- 公务礼仪培训课件
- 2025年秋新北师大版数学3年级上册全册同步教案
- 插秧机培训课件
- 医疗器械批发行业的合规风险与解决方案研究-洞察及研究
- 学校承接社会考试应急预案(3篇)
- 外研版(2024)八年级上册英语单词默写练习表
- 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护理查房
- 高中数学作业智能批改系统研究
- 人工智能应用案例讲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