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观与中国传统用色现象.doc_第1页
五色观与中国传统用色现象.doc_第2页
五色观与中国传统用色现象.doc_第3页
五色观与中国传统用色现象.doc_第4页
五色观与中国传统用色现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色观与中国传统用色现象余雯蔚。周武忠2(1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210018;2东南大学旅游与景观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8)摘要:五色观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特有的一套用色理念。它区别于西方的科学色彩 体系,带有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思想的精神。通过对古代原始信仰、阴阳五行以及我国不同 朝代色彩审美偏好的解读,探求五色审美观背后真正的文化内涵,进而更好的理解中华文 化。 关键词:五色观;用色传统;工艺美术;阴阳五行思想 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AFive-Color Theory and the Phenomen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olors YU Wenwei,ZHOU Wuzhong贯穿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五色观”作为一种审美理 论,无论是在工艺装饰,经济文化,政治舞台上都扮演了重要 的角色。上到统治阶级,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以它作为审美标 准。乃至到了今天,我们的建筑装饰色彩设计依然效法其用 色理念,以求传达中华之传统精神。所以,对于古代五色观及 其美学意义的探讨一直是设计工作者们必不可少的课题,并 有一些研究成果发表。胡化凯认为。中国古代未能提出七色 光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与五行五色观念对古人的束缚有关。 张缨探讨了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问题,指出:“五色观”是我 国古代在色彩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它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 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 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为我国古典色彩美学思想奠定了理论基 础。”1张蕾对传统五色观的文化特征进行了研究。l|王飚通过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族民同美术色彩的研究,系统解析了中 国民间美术色彩的形成、发展及基本特征,并以民间色彩“五 色观”为切人点,研究民间色彩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内在关联和 设计应用方法,探索中国现代设计的民族化道路。本文则在 解析五色观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对五色观的认知基础以及中 国古代等级制度对传统用色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一,五色观的理论内涵传统的五色观形成于先民们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发展 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思想火花里。历史的跌宕,使其逐步完善成 一套以自然观和社会观相结合的色彩理念。这样的观念通过 五种单色即。青,赤,黄白,黑”来传达人们的情感和意志。1古代五色观 。五色”一词的出现,应追溯至战国时期。当时只有“五 色”总称,而未一一列出五色之名。最早说明具体哪五色的, 是在周礼考工记)。”1周礼考工记)中记载道:“画绩之 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将五色崇拜和五行色彩学原色同方 位观念相联系,指出。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 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自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的配色和审美基本规范,以及对社会各领域的用色规范上,要以。五采备谓之绣”而界定出的五行色彩学的综合使 用,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3这里所体现出来的色彩具有了特 定的象征意义,每个色相各对应了天地东西南北。如同在左 传)中所提及的。五色比象,昭其物也4。张乾元先生对周礼 考工记)中的画绩)一文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东方为本 性,太阳始升于此,万物随之茂衍,在时为春,其色为青。南方 为火性,在时为夏,其色为赤。西方为金性,太阳退降于此,在 时为秋,其色为白。北方为水性,在时为冬,其色为黑。土居 中宫,能调节金、木、水、火之不足,其色为黄。地土与天地内照,地谓黄,天谓玄,天地玄黄,乾坤交台。因此,东方青与西 方白相对应,南方赤与北方黑相对应,天玄与地黄相对应。“刀 2科学观的五色认识在丰富的华夏语言中,我们经常会用诸如。五彩斑斓” 。目迷五色五色相宣”等与五色有关的词语来形容事物。 现代色彩学研究认为中国古代的五色中的。青、赤、黄”与我 们今天所讲的色彩兰原色中的。蓝、红、黄”同类。过去。传统 万方数据139 I 全曼!壅垫堂塑型茎查亘塞竺竺兰苎!塑璺苎!塑n HUNDRED SCH00IS IN AIU一的五色观认为一切万物之色缘于五色调和之出,而今现代色彩学认为红、黄、蓝三色基本代表了可见光谱色的全部,也即 三原色可以得到一切色。白色是全部光谱色的相加(正混 合),因而视觉感受充实而鲜明;黑色是全部颜料色的相加 (负混合),从光谱色上说是光的全吸收,它使人的视觉感受 安静而神秘。”1可见,西方现代色彩学同中国传统五行色彩学 一样,红、黄、蓝、白、黑五色齐备,仅在黑白两色上存在着认知和使用上的差异,也就是说五行色彩学中,黑(水)和白(垒) 不是。无彩系。也是作为原色,即“正色”之一使用的。遗就是我们民族传统五行色彩学中的重要特点之一。【1圈1五色、五方、五行图二、古代五色观的认知基础在中国色彩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五色作为一种体系 在汉代逐步形成,通过经验性的感知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慢慢演变成为了一种知觉体验,而它不仅是单纯视觉上的感性认知,更重要的是被赋予了各个时代的人伦思想。1自然观下的色彩膜拜古人定义的五种单色“青,赤,黄,白,黑”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他们把对自然的色彩感受和体验将之模仿在对自然外 物的创作与生产中。早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就学会从自然界 的赤铁矿中提取颜料,绘制在骨器,石器品上。在大量的彩陶 上主要集中了红,黑,白三种颜色的装饰。红色代表了血液。 是作为生命的来源灵魂的寄生处。1而自然界生机盎然,郁 郁葱葱的景象,使得人们又从草木之中提取概括了。青”色, 并象征了太阳由此而升的方位东。黑色则被看成是天的 颜色。天玄地黄”就足以说明古人对于天地的崇拜。白色作 为与黑色对应的色彩,代表了朴素,明洁的原始审美观。 2阴阳五行说 将原始阴阳说和五行说结合,赋予五色体系更加鲜明的 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五色审美观的最主要特点之一。 并且由阴阳五行的影响,五色系在原来的体系上生出了更多 的间色内容,五色观在古代思想浸染下更加成熟,完善。 五色的朦胧意识虽萌生于人类原始的荒蛮时代,但真正 意义上确立思想却是得益于中国传统思想“五行观”。原始 唯物观下的“五行论”是构成中国五色学说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国古代五行论认为世界由火、土、金、术、水这五种原初物质 组成。尚书洪范)中这样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 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墙。润下作成,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 稼墙作甘。”这一说法被公认为对五行原型的最早记载,也被 认为其他的五数之说因此生成。箕子把洪范九筹得第一条加以阐述,足见五行作为_天地大法的重要性。【I”同时,人幻又将味、色、声的感受与五种物质一一对应起来使得原先的哲学思想更加朴素亲切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感性。把五行当作组成世间百物的原初物质元素(因之又为五材说),是古人对世界起源的追问和总结。1表1五行与其他“五”数观五 行 未 火 土 金 水五 侯 春 夏 季夏 秋 冬五 色 青 赤 黄 白 黑五 味 酸 苦 甘 圭 成角 徽 宫 商 羽五 方 东 南 中(地) 西 北春秋战国之际,盛传“气生五行”的观念,认为六气之中 。朗阳为重”。当时的思想家们用阴阳之序来解释自然现象, 如西周末伯阳甫将原始阴阳与原始五行将结合,来解释地震 现象。事实上,阴阳与五行合流而成为系统的阴阳五行说,对 于古代五色学说也影响至深。这其中,不得不提到战国末年 稷下学宫阴阳学家邹衍。邹衍提出了。五行生胜”的观点。认 为术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相生”的转 化形式,而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术、术胜土、土胜水则是。五行相胜(克)”的转化形式,前一种说明事物之同相统胜一的关系,后一种说明事物之间相对立的关系。m1邹衍的五行相生 相克和原始五行说中的五种单色一一对应,从而推断出更为 丰富的间色。如:木生火对应的是青和赤,青赤得紫。说文 解字)中有云:“紫,帛青赤色。叭圳火生土对应的是“赤和黄”,赤黄得橙(铱);土生金,对应的是“黄和自”,黄白得浅黄色(缃);金生水对应的是。白和黑”,白;水生木对应的是。黑 和青”,黑青得深蓝色(綦);这就是五行相生,相邻的单色组 合,得到五间色。而五行相胜(克)也就是以另外一种方法得 到另一套间色。水胜火对应的是。黑胜赤”,黑胜赤得深红色;火胜金对应的是“赤胜白”,赤胜白的浅红色(红);古人这里 的红当为浅红,粉红,金胜木对应的是白胜青,白胜青得淡蓝色(缥);木胜土对应的是“青胜黄”,青胜黄得绿色;土胜水对 应的是“黄胜黑”。黄胜黑得褐黄色。这些由五行相生相胜而 得来的十闻色在汉代基本产生,并被广泛运用。mo三、五色观与等级制度1历史沿革 礼记檀弓)记载:“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 尚赤”。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于五色有着不同的追崇但大体上 万方数据n全里!奎竺堂塑型苎查亘塞竺竺兰墨!塑墨苎!塑 I 140 u HUNDRED SCH00LS IN ART都是在五种基本单色中变化。邹衍提出的阴阳五行说不仅将阴阳与五行相联系,更将之与常带的盛衰更替联系在了一起。 根据这一形而上学的推理,舜以土德王,尚黄色;夏以木德王, 尚青色;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周以下以 水德王德朝代尚黑色。西汉刘邦也接受了邹衍的思想,为克 水而以土德王,尚黄色。东汉的儒家在西汉董仲舒神学思想 的影响下,为了抬高君权,突出了。五行”和“五方”中“土居中 央”的观点,把土说成是一切元素的根本,因此中央是高高在上的,这也就突出了黄色的地位。三国曹丕接受了这一说法,定黄色为正色之首。之后,隋唐皇帝亦效法。从宋开始,正黄 色进一步为皇室专用,溢用即获罪。正因为不少朝代受到了 这样理论的影响,而举国上下崇尚某一种颜色,所以本无高低 之分的诸色彩便有了明确的贯贱之分。m,图2五行五色相生相克图2皇家用色制度 为了维护礼制,建立维护统治阶级自身利益的社会礼仪 规范,札制中有着一套严格的用色制度。周代把统治阶层分 为五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根据等级制,各人的所 有行为包括衣食住行都要遵守制度规范。礼记玉藻)中 记载:。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山玄玉而殊组绶,卿大夫水 苍玉而缁组绶,士子佩瑜玉而秦组绶,士佩孺玟而组组绶。”这 句话的意思是:天子以白玉为佩,用黑色的丝带相贯;公侯以 山玄玉为佩。用红色的丝绳穿系;大夫以水青色的玉为佩,必 用纯色的丝绳穿挂;士子用瑜玉之佩,需用杂色丝绳组系;士 用美石作佩,应用赤黄色的丝绳相贯。认为:。礼楹, 天子丹(朱红色),诸侯黝垩(黑白色),大夫苍(青色)士黄 之”。这表明,在当时,楹柱上涂什么颜色,已同尊卑等级制度 联系起来。3,民间用色现象 在五色观的影响了士、农、工、商的服饰着色通常都有等级。(梦梁录里记载:“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巾装着,皆有 等差街市买卖人,各有肤色头巾,各可辨认是何名目人。”至于庶民,他们总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色彩使用和其社会 地位一样,处于受压制的状态,生活环境基本少有色彩。”许 多我们现在所讲的词语由此得来。如。黔首”,就是因为封建社会庶民经常戴黑色的帽子而得名。然而,古人对于色彩的追求却从未停止过。中国民间对蓝色有传统喜爱,如蓝印花 布、靛蓝蜡染布等。而民间许多工艺品却有追崇正色的偏好。 像年画,泥玩。版画等等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 集中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五行正色的追崇只是其中偶尔选 用了问色而已。所以,今天,我们去欣赏民问手工艺品时,常 常会感叹其用色的纯度以及色彩所传达的精神上的感染力。 4建筑装饰上的用色表现 五色体系的思想理论基础虽然是阴阳五行说,但中国古 代的风水学理论常常选用五色体系下相生的颜色来指导用色,却回避了相克的颜色。中国古代建筑中就能我们便可观其一。无论是殿堂或是宅第,柱子和门窗若是木制的,那所选 用的颜色从来都只是黑色或者红色,很难见到有其他颜色的 柱子。究其原因,若是从五色审美的角度推断,大致是柱子和 门窗由于是木材所制,那么与之相生的是火与水,所以分别对应的是红黑两色。而与其对应的黄白两色所代表的是土与金,正好与木相克,所以禁用。当然,这也仅仅是从一方面推 断古人在建筑装饰上的用色偏好,但这样的现象确实存在中 国古代建筑的各个装饰细节上。自春秋时代开始,色彩就成 了我国建筑等级制度的表现方式之一,随着历史的演进,色彩 的等级制度越趋严格。等级越高,用色就丰富,越加彰显其高 贵华丽。而等级最低的民居,就只能用无彩系的灰色、黑色、 白色。这也是造成我国古代民居无彩色的主要原因之一,从 而决定了传统民居的朴素风格。由于自古中国历代大多数朝 代都将都城置在北方,(除南京等极个别城市以外。)所以中 国的民居越往南黑白色差就越加鲜明,从而深化了尊卑等级 观念。这一点上,色彩观在此起了很大的影响。四、结语今天,当我们重新翻阅古籍,审视先人的五色审美观时。 我们每个人可以庆幸自己远离了那个制度森严,尊卑有序的 封建皇朝。但是,剔除等级观念的种种因素五行色以及阴阳五行说的一整套理论向我们昭示的先人对于色彩的驾驭与外 部世界相互协调的非凡才华,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阴阳调 和观念万物共生,中庸和谐的主张,元不是我们作为现代分 需要学习的地方。可以说,五色观所反映出来的内容已经超 出了其色彩的范畴更重要的是它的调和法则和观念内核更 加贴近人的内心意志上的需要。作为当代的设计工作者,我 们更应考虑如何反映这样的民族特色和审美趣味,做到真正 意义上的中国特色。(责任鳊辑:楚小虎)(上接第28页) 万方数据n皇璺!主望:垒塑型苎查亘塞垫竺主苎!塑璺苎!塑 I 28 一HUNDRED SCH00LS IN ART了经营渠道。艺术产业开始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总产值的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新行业。这种变化也为艺术学提出了新的命 题。因此,艺术学不是穷途末路,而是处在不断面对新问题、 探索新问题的过程当中。 因此,艺术的境况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什么是艺术”的问题成为既最易回答又最难回答的问题。这纷纭复杂的艺 术现象都无法借助传统的美学和门类艺术学来解释。因此, 艺术现象越复杂,艺术学的研究资源也会越丰富。针对艺术 的真伪问题,艺术学是最有资格辨析的。只要有。什么是艺 术”问题的存在,就无法完全避开艺术学来回答。 其次,针对艺术学自身的研究成果来说,虽然已经在艺术 史、艺术原理、艺术交叉学科三个方面出现了不少成果但这 些成果还仅仅是个开始,艺术学的研究还处在打基础的阶段, 在这些基础上的充分展开以及更加深入的研究尚需更多的学 者来参与。艺术学虽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与美学、与门类艺术学相比较,其学科建制的确立只有十多年的时间,学科成果和经验的积累尚且不够丰厚。因此,艺术学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再次,艺术学正处在学科大发展的时期。从目前来说,我国的学术队伍在不断壮大,每一个学科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 和出路。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发达、知识出现爆炸的时代,学术 研究的潜力也在日益爆发,艺术学也会借助这种情形爆发出 自己的潜力。 艺术现象的复杂性告诉我们,艺木不是单纯的存在物。 艺术与社会之间存在着血肉般的联系。如果我们单纯站在艺 术自身的领域,已经无法看清艺术本身。因此,我们必须求助于其他领域的方法和成就。在这种情形下。艺术的交叉学科 就显得十分可贵。但从目前来看,艺术学在交叉学科的研究 方面尚且不足,艺术与政治、艺术与经济、艺术与哲学、艺术与 宗教、艺术与科技、艺术与传媒等领域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大量 的学者投人精力去研究。因此,艺术学也处在不断发现新问 题、不断开垦新领地的过程当中。 总之,艺术学具有不可回避的困惑、也需要思考积极的对 策。艺术学的前景也正是在解决困惑和思考对策的过程中发 展的。艺术现象的丰富性既向艺术学提出了挑战,也为艺术 学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源。因此,艺术学的前景是不容置疑的。(责任缩辑:整小庆)(上接第140页)参考文献: 1胡化凯五行说与中国古代对色散现象的认识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4(3):3941 23张缨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探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5):9091、94 3张蕾论中国传统五色观的文化特征J画刊,2007(1):6l一62 【4王飚论中国民族民间色彩与现代艺术的结合J理论月刊,2006(9):126128 5许嘉璐说”正色”说文颜色词考察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3):714 6周跃西五色审美的发展历程及相关假想J艺术探索,2003(5):1215 7张乾元画绩)考辨J美术观察,2003(10):97 8赵国志色彩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9 9周跃西五色审美的发展历程及相关假想J艺术探索,2003(5):1215 10郭沫若中国史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1李学勤主编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2王文娟五行与五色J美术观察,2005(3):8187 13肖篷父,李晋全中国哲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4汉许慎著,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5王文娟五行与五色J美术观察,2005(3):8187 16邵晓峰。五色。理论探微J,南京林业太学学报(ASC社会科学版),2002(1) 17王宇论五色审美观与中国古代色彩符号的历史嬗变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4) 万方数据五色观与中国传统用色现象作者: 余雯蔚, 周武忠, YU Wen-wei, ZHOU Wu-zhong 作者单位: 余雯蔚,YU Wen-wei(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210018), 周武忠,ZHOU Wu-zhong(东南 大学旅游与景观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8) 刊名: 艺术百家 英文刊名: HUNDRED SCHOOLS IN ART 年,卷(期): 2007,23(5) 被引用次数: 3次 参考文献(17条)1.周跃西 五色审美的发展历程及相关假想期刊论文-艺术探索 2003(05) 2.赵国志 色彩构成 1989 3.张乾元 画绩考辨期刊论文-美术观察 2003(10) 4.周跃西 五色审美的发展历程及相关假想期刊论文-艺术探索 2003(05) 5.许嘉璐 说正色-说文颜色词考察 1995(03) 6.王飚 论中国民族民间色彩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期刊论文-理论月刊 2006(09) 7.张蕾 论中国传统五色观的文化特征 2007(01) 8.张缨 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探源期刊论文-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05) 9.王宇 论五色审美观与中国古代色彩符号的历史嬗变期刊论文-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5(04) 10.邵晓峰 五色理论探微期刊论文-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