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世纪欧洲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形成与发展.doc_第1页
简述中世纪欧洲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形成与发展.doc_第2页
简述中世纪欧洲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形成与发展.doc_第3页
简述中世纪欧洲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形成与发展.doc_第4页
简述中世纪欧洲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形成与发展.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简述中世纪欧洲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形成与发展沈玉华摘要欧洲中世纪音乐的最大特征之一,是多声部复调音乐的诞生,它是在中世纪中期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在大规模的哥特式教堂的兴建及教堂合唱团的发展和管风琴的建成,在绘画中产生了透视学等背景下诞生的.音乐开始获得复杂的节奏,单声音乐逐渐走向复调音乐,产生了最初的对位法,出现了奥尔加农,狄斯康特,克劳苏拉,康都克特,经文歌等形式.关键词】中世纪音乐;多声部;复调音乐中世纪时间的上下限是一个学术争论的问题,通常公认的时间上下限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46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很早以前,欧洲民间音乐可能有在主旋律以外增加几个支声部的做法,但无记载.据音乐手册介绍,最早的多声部音乐文献出现于公元9世纪.中世纪宗教支配着社会意识,宗教音乐占有统治地位,音乐开始获得复杂的节奏,单声音乐逐渐走向复调音乐,产生了最初的对位法,出现了奥尔加农,狄斯康特,克劳苏拉,康都克特,经文歌等形式.一,复调音乐的形成多声部复调音乐并非西方独有,但只有10世纪以来在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对待教会音乐的那种热忱和冲动,才是导致西方复调音乐得到独特发展的真正根源.复调音乐的诞生是欧洲中世纪音乐的最大特征之一,它是在中世纪中期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在大规模的哥特式教堂的兴建及教堂合唱团的发展和管风琴的建成,在绘画中产生了透视学等背景下诞生的.中世纪复调思维的特征在于,它源自于对圣咏的修饰,或对圣咏的具有空间想象力的扩展:”11和12世纪期间,礼拜音乐的扩展不仅仅包括水平化的雕琢和修饰,如附加段,继叙咏等,同时也包括垂直的修饰,如复调音乐.这两种类型的扩展(水平和垂直)是互补的,它们以不同方式丰富了不同的礼仪音乐.”复调音乐决非单声部音乐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进化结果(不能说单声部音乐”低”,复调音乐”高”),而是与单音音乐相平等的并列现象.它是欧洲特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由于教会的垄断,一切本地的民间音乐都只能在教会音乐强有力的影响下方能生存.而人们在唱罗马教会圣咏的时候,又可能把自己的音乐曲调带到圣咏里去,于是形成了最初的,以教会圣咏曲调为基本旋律加上上方两三个声部的不同旋律为形式的”立体的”多声部的音乐复调音乐的雏形.大教堂的建设及相应的合唱团及管风琴的建立和设置,都刺激了复调音乐的产生.正如萧友梅在1934年所指出的:”键盘跃起的发明实际上是产生复调音乐的最好机会.”嚏会的文化,尤其当时的”七艺”在培养和训练教会音乐家的复调思维及写作技巧方面,有着直接的,重要的,深刻的,内在的联系.记谱法的发展使音乐艺术的即兴创作得以向作曲创作过渡,使得音乐创作可以预先计划和设计,因而才使写作声部更多,技巧更复杂的作品成为可能.可见,复调音乐是在欧洲中世纪特定的社会环境,生产技术水平,经院哲学的理性思维方式和理性探索精神乃至”七艺”的教学实践等的综合基础上产生的.二,复调音乐形式的发展过程12世纪以后,单声音乐的附加段和继叙咏逐渐走向衰落,多声音乐所蕴涵的巨大价值和潜力却越来越显露,人们的注意力很快被复调音乐新的思维,技术和审美特征所吸引.在11至14世纪期间,复调音乐由两个声部,三个声部,四个声部逐渐增加而成,增加的声部一般都在上方,而且是逐一增加的.直到15世纪才有记载作曲家可以同时创作几个声部,其形式主要有:奥尔加农,狄斯康特,克劳苏拉,康都克特,经文歌.1,奥尔加农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叫奥尔加农,最初的奥尔加农只是圣咏的一种即兴演唱方式.据音乐手册介绍,有两种奥尔加农.奥尔加农在早期发展很缓慢,10世纪时也许在礼拜仪式中已经比较常见,但它多是即兴演唱,是”圣咏的不记下来的陪伴物”.从现存文献来看,从11世纪开始奥尔加农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一些变化,圭多在他的着述辨及微茫专用一章讨论了复调.从圭多的着述中可以了解到这一时期复调音乐在风格上一些特征:一,平行进行仍然很重要,但严格平行进行常被破坏,自由的反向,斜向进行增多,这加强了声部的独立;二,下方的奥尔加农声部变得较为活跃,常常超越圣咏声部出现在上方,因此出现了声部交错或超越.11世纪的复调只是局部使用于礼仪活动的某些部分,如,用于普通弥撒中附加段的段落,专用弥撒的升阶经,哈利路亚段落,以及日课的应答圣歌中.12世纪上半叶,法国里摩日的圣马提埃尔修道院培育出一种新型的奥尔加农花唱式奥尔加农.在这种奥尔加农中,上方第二声部的音符增多,与低声部圣咏构成多音对一音的关系.低声部圣咏曲调中的单个音符被拉长了,明显地减弱了原有旋律感,华丽的上方声部几乎压倒下方圣咏而成为奥尔加农主旋律声部.这时,西班牙的孑L波斯特拉也发展了花唱式奥尔加农.自法国jE部勃艮第公爵领地的康斯坦斯与西班牙的卡斯提尔国王阿尔丰索六世联姻之后,大批法国香客前往西班牙北部的圣地亚哥一德一孔波斯特拉朝圣,因为那里埋葬着圣徒詹姆士的遗骨.这样,法国的花唱式奥尔加农也随之传到那里,在西班牙境内形成了一个复调音乐的量展一发一与一成一形一的一乐一音一胃一一复一部一声一多一洲一欧一己一幺,一世一中一述一简一音乐研究发展中心.12世纪的花唱奥尔加农中,大二度,七度和九度均已用作经过性的不协和音程.2,狄斯康特到11世纪末,出现了另一种称为狄斯康特,又称为”反行调”的复调音乐形式,它盛行于法国.狄斯康特是一个使人迷惑的名词,因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故而,许多教材说法不一.狄斯康特是以奥尔加农为基础,加上节奏的运用而形成,所有声部都以有量节奏来唱.它的外加声部与固定调采用音对音的织体形式,有了对位的涵义,乐曲的整体上也显示出分句结构的特征,与结构松散的即兴的自由节奏的奥尔加农有了很大的区别.在狄斯康特中,外加的新旋律是作曲家自己创作的,并开始带上了非圣咏的性质.它不再是被动的写作,而是作曲家主观能动的自由创作,节奏上也获得灵活多变的独立性.过了不久,更多声部的(三个声部,四个声部)音乐也出现了,各声部的节奏,旋律显得更赋予变化,各具色彩,在声部之间形成的纵向和音也变得复杂和斑斓起来,现代意义上的”复调音乐”由此诞生了.12至14世纪中叶的全部复调作曲艺术(特别是狄斯康特)主要在法国北部发展起来,散布至欧洲其它各地.当时的巴黎是欧洲最具活力的学术中心,巴黎成了对位艺术的首都.其中,巴黎圣母院成为创作和研究复调音乐最大的中心,在那里创作出了登峰造极的奥尔加农,并产生了这种复调作曲乐派的代表人物:来奥南和佩罗坦.巴黎圣母院乐派的复调不仅数量最多并得到最广泛和最复杂的应用,而且在写作方面有很多创新,复调在音高和节奏的记谱方面最完善和最准确.可以说,巴黎圣母院成为中世纪盛期最具创造性的复调音乐中心.3,克劳苏拉所谓克劳苏拉,是指狄斯康特风格写的圣母院复调圣咏,一般夹在花唱式奥尔加农中间.它原意为”句子”,”段落”,意指礼拜音乐中的一个片段.圣母院乐派留下了数百首克劳苏拉,它们与”奥尔加农大全”的复调一样,被按照礼拜程式编集在一起,除少部分是三声部,四声部外,大多是二声部的复调.克劳苏拉在风格上和写作上属于狄斯康特样式,各个声部都被纳入节奏模式,有较清楚的节拍节奏特征.由于克劳苏拉的写作目的主要是为了在特定情况下用来替换礼拜仪式中的其它段落,因此它们被单独创作,并且被集中保存以便可选择地进行替换.然而这些单个的原本只有相对独立意义的音乐片段,由于被单独地另编成册,慢慢竟被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复调体裁,它成为13世纪最流行的复调经文歌的前身.克劳苏拉的出现带来了一系列重要后果,当作曲者从圣咏中择出一个片段,对之进行各种不同的“加工”时,圣咏的意义发生了重要变化,”圣咏被看成了是一种创造的材料,它不再是纯粹礼拜的作用,而是服从与理性的安排,具有艺术的目的.”4,康都克特康都克特不象奥尔加农那样从纯粹的宗教音乐中发展而来,它是从一些近似宗教礼仪音乐的材料,如赞美诗,继叙咏等发展来的,其歌词虽是与宗教有关的主题,但多数并非教会的诗歌.若其歌词表现的是世俗内容的话,则大多与道德或历史事件有关.康都克特的最大特点是其”定旋律”声部不再采用教会圣咏及其它现成材料,而是作曲家新创作的曲调,用以作固定旋律.它的几个声部都用相同的节奏.康都克特有二三个或四个声部,其音域也较狭窄,声部间可以相互交错.一般仍围绕四度,五度或八度这些”协和音程”进行.关于康都克特的演唱说法不一,有人说所有的声部均由声乐演唱,可能使用一些乐器重复一部分或所有声部;另有学者认为当时可能只唱”定旋律”声部,而其它上方声部均由乐器演奏.康都克特的记谱同奥尔加农一样,歌词只写在”定旋律”的下方.5,经文歌中世纪复调音乐发展至13世纪的经文歌达到高峰,经文歌成为中世纪中晚期乃至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复调体裁,它的兴起使其它复调种类黯然失色,并很快成为欧洲最流行的音乐样式.经文歌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狄斯康特的复调写作手法,并且与狄斯康特风格的克劳苏拉有着直接的联系.从克劳苏拉到经文歌实际上是运用了通过填词来发展音乐的手法,从而实现了从礼仪音乐到具有世俗音乐特征的转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经文歌的歌词特点也就成了它的最为重要的特征,并预示着它的发展方向.经文歌一般为三个声部,”定旋律”采用圣咏,仍在低声部.1250年以后,有些作曲家从当时的世俗歌谣及器乐舞曲中寻找素材,创作新的”定旋律”曲调.经文歌的上方第二,第三声部常常使用不同的歌词,有时甚至使用不同的语言,因此,不同声部具有内容不同,情感不同的歌词成了它的显着特征.1250-1280年间法国的经文歌不仅第二,第三声部与传统的”定旋律”形成了情绪的对比,而且第二,第三声部两者之间也有了性格的对比.它们多数是爱情歌曲,其中第三声部比较活泼欢快,节奏划分得较短;第二声部则可能比较缓慢,抒情,节奏比较长.但是到14世纪末,连低音的”定旋律”声部也偶尔更灵活了.经文歌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理性的作曲意识的发展,l3,14世纪它成为复调音乐新技术的实验地,人们在经文歌上进行新的写作探索,许多新的作曲技术,如等节奏,声部交换,分解旋律以及模仿技术在经文歌写作中得到广泛运用.三,结语多声部复调音乐的产生对于西方音乐历史具有划时代意义.一个以上旋律线条的纵向结合给音乐带来了一系列具有积极意义的后果:它促成了声部协和的对位准则的确立,推动了节奏和记谱理论的发展,唤起了理性的作曲意识.12世纪以后,单声音乐的附加段和继叙咏逐渐走向衰落,多声部音乐所蕴涵的巨大价值和潜力却越来越显露,人们的注意力很快被复调音乐新的思维,技术和审美特征所征服.注释:罗森斯梯尔主编.希尔默音乐吏,Ro咖stie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