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 号:200904752063008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题目试论校训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作用学生姓名杨婵慧专业名称行政管理指导教师覃辉银 网络教育学院2010年 11月学 号:200904752063008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试论校训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作用杨婵慧指导教师: 覃辉银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名称: 行政管理 论文提交日期:2010.11.23 论文答辩日期:2010.12.18论文评阅人: 摘 要摘 要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但是校训陈述的内容雷同,几乎是学校学校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这一问题导致了大多数学校校训缺乏个性,很难在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中起到统领和灵魂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校训也应该与时俱进,进行适时、准确的定位,才能体现时代的精神,才能在学校的德育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词 校训 学校 德育管理 作用17AbstractSchool motto is the soul of school. School motto reflects the school-running tradition and represents school culture & education concept, which is the completed collection of Humanities spirit and accumulation of school history & culture. But school mottos statement is similar, that is an outstanding question among those schools when they are teaching, which leads to lack of individuality in many schools, thus it is difficult to play an leading & important roles in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a certain school. With the progress of times, school motto can reflect time spirit and play an active role in school moral education management if it could be kept pace with times, carried out timely and positioned correctly.Keywords School motto School Moral education management Active role目 录目 录摘要IABSTRACTII第一章 绪论11.1选题的意义11.2国内文献综述11.3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3第二章 校训的内涵及其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作用42.1校训的内涵42.2校训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42.3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的个案分析5第三章 当前一些学校校训设立存在的问题93.1校训陈述内容雷同93.2校训创建来源简单93.3校训宣传不到位10第四章 设立有利于学校德育管理的校训的建议114.1校训的设立要科学化114.2校训创建来源要广泛,科学规范制定程序124.3校训颁布形式要严肃,切实确立制度效力124.4校训表达形式要独特,充分体现办学特色134.5校训功能体现要充分,有效协调学术行为14结 论15参考文献16致 谢17第一章 绪 论第一章 绪论1.1选题的意义1.1.1选题背景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一所老牌学校的校训,为我们打开其历史文化之门提供了一把金钥匙,为我们眺望其精神家园打开了一扇窗户。校训,作为一个标尺,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校训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能为学校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有些校训还对其本校的创建历史或文化背景有所反映,包含着较多的信息。 1.1.2研究意义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校训也应该与时俱进,进行适时、准确的定位,才能体现时代的精神,才能在学校的德育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1.2国内文献综述通过对学校校训及其相关理论研究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学校校训研究刚刚起步,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引起学界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校训的内容、形式、功能、构建等方面,但是关于功能、构建等方面的探讨较空泛、缺乏可操作性,运用的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缺乏实证研究。基于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以及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文献综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要对校训展开研究,首先必须搞清校训的具体概念,但是,迄今为止关于校训的概念,国内还存在着诸多的分歧和不同的表述,且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校训的功能和意义,比如:陈桂生在校训研究一文中指出,所谓“校训”即是学校着意建树的特有精神的表征;李济才在“校训摭谈”一文中说,作为校训,主要是指育什么样的人,而从总体上讲是学校办学主导思想、教育理念,办学者的教育追求,并且体现为师生共同的精神面貌和行为特征。有的侧重于校训的内容,如杨春茂在“校训与师德”中提到,“校训”是学校办学思想、文化精神、建校传统、办学特色、道德要求等丰富内容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众多师生、校友和有关的仁人志士集体智慧的结晶。此外,有的学者在指出校训功能的同时还对校训的形式作了概括,如韩延明在大学理念论纲一书中提到,校训,是指学校确定的对师生具有指向和激励意义的高度凝练的词语或名言。文中指出,学校校训,是一所学校独立思想、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的集中表述,是一所学校经过锤炼的对全校师生员工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勉励性的训示、号召与要求,是一种赋予学校以生命、品格与范型并深刻体现了其办学旨归、治学传统、文化底蕴、团体精神、社会责任和学校个性化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形态4l。该定义从功能、意义、内容等方面对学校校训这一概念进行了描述。尽管众说纷纭,但仔细分析,我们也能从中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即校训于学校办学的直接指导意义,它关系到学校的全体师生,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指导学校办学方向和全体师生行动的准则,它是全体师生员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关于学校校训形式、内容的分析的文献,大都是对字面意义以及字词构成的分析。如,胡刚在大学校训刍议一文中分析,校训主要是四字两句、二字四句和四字四句的句式,且语言简洁、精练、明快、朴实。词和词组合成短语,大多为四字格形式,三两个短语组合在一起,结构紧凑。国昌在“说校训”中分析到,校训一般简洁、明了,几个字,或一句话,但字字珠玑,词词蕴厚。就内容而言各校的校训不尽相同:有的着眼于“民主”,有的强调“笃学,有的讲求“致用”,强调的是治学过程中的一个方面成几个方面。 这些主要是研究目前学校校训形式和内容的文章,另外也有人研究大学校训的建构问题。比如,李中伟在“校训论稿” 中指出,要拟订好校训,应具体把握以下几点要义:教育宗旨、时代要求、中华文化传统、学校特点与个性。庹红平、杜学元和李化树撰写的“论大学校训”最后指出,在构建校训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凸显学校办学功能、弘扬学校校园文化、继承侍统文化历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查阅的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提出建构大学校训的文章很多,但是提出的建议都比较空泛,阐述得较笼统,多给入以“喊口号一的感觉,不具体、不易操作。 关于研究学校校训功能的文章很多,作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学校校训的功能。有的从宏观层面探讨大学校训的功能,比如,谢美航在“大学校训功能及其构建研究”一文中指出,大学校训指导塑造大学精神,形成统一的大学文化;大学校训塑造受教育者人格和品质;大学校训为科研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术环境:大学校训倡导社会进步文化,充实和丰富社会文化体系。有的从微观层面探讨大学校训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等。徐吉洪在“大学校训的文化特征及其功能”一文中指出,大学校训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因此,在大力提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今天,对大学校训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功能进行诠释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指出大学校训的文化功能,即激励功能、约束功能、价值功能和导向功能,从而揭示大学校训背后隐藏的文化特质。 此外,有的文章也讨论了大学校训对德育和师德培养的作用。涂健、陈明在“从文学堂校训看孙中山酌德育观”一文中,结合孙中山先生有关国民教育的论述,深入阐释了校训所蕴涵的道德教育的丰富内容。杨春茂在“校训与师德”文中指出,师德在中国传统职业道德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人们不仅把它作为对教师个人品德的要求,而且希望通过弘扬师德达到劝君臣、正民风、安邦国的目的。特别是师范院校,其校训大都浓缩着师德内涵。它要求广大教师反复学习,深刻领会。通过自己的联想、补充、完善,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1.3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论文主要从校训的内涵、价值和发展三方面进行阐释,力图揭示人们耳熟能详的校训是如何起源,如何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作用,特别是通过以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的校训为例,通过对校训的解读,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校训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作用,当前一些学校的校训设立存在的问题,对校训的设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让校训成为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反映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集中表现一所学校的教风、学风、校风,是体现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在学校德育管理中发挥作用。第二章 校训的内涵及其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作用第二章 校训的内涵及其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作用2.1校训的内涵所谓校训,原本往往来源于学校校长讲话中的关键词语,因为既有底蕴又有实效,所以被一代一代的教师和学子传递下去,时间一长,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话语。这就是校训。校训,作为一个标尺,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校训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教育目标。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能为学校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有些校训还对其本校的创建历史或文化背景有所反映,包含着较多的信息。 校训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于造就和培养学者和学人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因为经典,成为清华办学历史的标志性话语,所以一直被今天国内的大学奉为楷模,各个大学纷纷效法以确立自己的校训。 校训如同座右铭(英语:Motto),座右铭指个人、组织等引以为自我警诫的短句,代表着精神、意志、信念等,一般以排比形式出现。学校、国家、城市、公司、家族等都可能有座右铭,学校的座右铭就是校训。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曾将“礼义廉耻”定为全国共同校训。因为礼义廉耻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四项美德,可以作为教育的目标和标准。2.2校训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2.2.1评价作用校训对师生的行为规范有指导意义,它向所有师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校训往往设置在学校最为醒目的地方,使每一个师生经常性的看到它,受其潜移默化的心理脉冲,久而久之,逐渐受其感染,慢慢化为自己的内在价值尺度,并以此来自觉地衡量自己的行为,直至最终依据这一价值尺度来及时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 2.2.2导引作用校训是对历史悠远的文化沉淀的提炼,反映了一所学校长久的办学传统,当前的办学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无疑对人有一种巨大的感染作用,尤其是在长时间后,它会逐渐内化为学校师生的一种心理因子,赋予他们一种文化精神,主导他们的一言一行,充分实现自我。 2.2.3激励作用校训本身具有巨大的号召力,鼓动力,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实事求是”,自身就是一个号角,具有很大的感染作用,都能很大程度上激励人们。因此,校训无论是内化为一种自在的评价标准,还是内化为一种自在的引导,最终都要落实到实实在在的激励行为上来。2.3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的个案分析广东省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的前身,是近代著名爱国志士丘逢甲创办的“同文学堂”,现在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校原来的校训是“尊师、守纪、勤学、向上”。随着时代的变化,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学校领导班子觉得这校训已经不适合时代的要求,为了更好的让校训能对学校历史悠远的文化沉淀的提炼,反映了学校长久的办学传统,当前的办学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全校师生起到激励作用,决定更改学校的校训。外马路第三小学是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为周恩来同志在大革命时期曾在我们校址主持过东江各属行政公署的工作,对推动潮汕地区的革命运动发挥过重要作用。学校与近代两位历史名人,爱国志士丘逢甲、周恩来紧密相连,为了使这一丰厚的人文底蕴得到更好的发挥,为了丰富办学特色内涵,提高特色质量品位,学校决定把把“崇文、立德、和谐、健体”作为学校的校训,它引领着“外三”人清醒,“外三”人执着,并把它贯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在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3.1培养学生的“崇文”意识学校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带领全体教师开展校本研究,参与全国、省、市级的课题研究,其中“培养新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实验报告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校2006年9月正式启动构建小学创新智能教学课堂模式课题实验研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在全国阶段成果交流会上得到专家的好评,11位教师撰写的案例获一、二等奖。学生在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学生学习力及其评价研究的课题研究中,指导学生以阅读为切入点,在师生中开展“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活动,浓浓的构建书香校园新课程的理念,为加强和改进学生的终生学习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新课程教材在内容的选编上,突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这三条主线,里面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小公民道德教育资源。因此,学校结合新课程的理论学习以及开展的相关教研活动,不断强化教师们这一方面的意识,尤其在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都要关注文、道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教学目标三维度的有机整合。学校始终认为,德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德育须化有形的说教为无形的全面渗透,应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般境界。尤其是在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学校注重引导学生挖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即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注重引导学生体验中华民族独特而悠久的优秀文化,体验近代中国所受的欺辱,心灵的创伤。如有的教师在教学遨游汉字王国时,引导学生开展“我爱你,汉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学生广泛收集、编辑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学校举行了学习成果展示会,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也成为了认真研究学问的学者;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进而以“是否该重建圆明园”为主题举行辩论会,使民族精神熏陶、爱国主义教育、语文能力培养相得益彰,收效甚好。2.3.2让学生学会做人,树立美德学以人为本,人以德为尚;知识之道,重在人文,为人之道,重在人品。精神为人之根本,德行乃人之灵明。对学校而言,德为育人之本;对学子而言,德为成人之本。“立德”就是让学生发扬与生俱来的光明德性,自新其德,敦品励行。出自孔子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学校以德立校,要求学生优学兼厚德,做一个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立德”校训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在校园修身养德,刻苦学习,创建文明校园,弘扬中华美德。首先,学校奏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重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优势开展德育工作。外马三小是一所有着丰厚人文底蕴的百年老校,也是本市第一所被评为“省一级学校”的小学。学校于2002年特意在面向学校正门处修建了周恩来同志半身塑像,让革命前辈的光辉形象矗立在我们的校园,通过形象的熏陶,故事讲解,让每一位学生了解学校的光荣历史,透过这一窗口激发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的欲望,潜移默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次,学校以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为主线,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尝试从生活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劳动行为习惯、交往行为习惯等方面对学生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养成教育。最近,外马三小校被评为“汕头市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基地”。让学生都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小树立“真、善、美”的道德品质。2.3.3促进学生 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和谐”是宇宙和万物生存的基础和发展规律,也是做人的原则和人生应当追求的目标。贾谊说:“刚柔得道谓之和”,称“和”为刚柔结合之道。刚与柔是山和水之特性,刚柔结合之道是“和谐”精神的核心。健康和谐,展现人生四味展现人之韵:气质高雅,风度优雅;展现人之健: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展现人之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展现人之识:用智慧写就人生。追求、崇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近两年,外马路第三小学结合开学第一课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2008年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大型活动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举办的一次大型公益活动,以生命意识教育为主题,倡议全国的中小学学生每年每学期都进行应急避险教育。该课由“潜能”、“团队”、“坚持”、“生命”四部分组成,陈燮霞、张湘祥、刘春红等8位奥运冠军,姚明、易建联、王治郅等中国篮球队队员将和来自灾区的孩子们一起,通过互动、讲述等寓教于乐的形式,将奥运精神和抗灾精神紧密结合,让应急避险教育深入人心。2009年开学第一课:我爱你,中国!。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信念,更是一种行动。新时代的中小学生如何理解“爱”,如何用实际行动诠释“爱”与“爱国”,正是开学第一课:我爱你中国要表达的主题。晚会分为“爱是快乐”、“爱是行动”、“爱是力量”“爱是荣耀”四个篇章,寓情于人,寓情于事,寓情于行,递进揭示爱的本义。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互动方式,为全国两亿中小学生上一堂意蕴深厚的聚焦“爱”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结合开学第一课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并结合发动全校学生写观后感,学校分个人及团体对征文质量进行评比奖励,已经成为外马三小对学生进行和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深感收获甚丰。尽可能把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之中,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 2.3.4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身心健康,善于交往,自信耐挫。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鼓励人奋发有为、努力进取的警句,意在提示学生:一个要想事业有成,必须有健壮的身体,行动敏健,不畏困难,时刻自我激励,永远自强奋进。学生除了拥有健全的体魄外,更应该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作为广东省游泳传统项目学校,外马路第三小学游泳队成立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有一批精干的游泳教练员,还有国家级、国际级游泳裁判员。学校努力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坚持常年训练,使全校95%以上的学生都学会游泳,同时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涌现出像吴纯兰、池美兰、陶唐、郑佳春等一批在国际比赛中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键儿。学校游泳队参加汕头市少年游泳锦标赛连续十年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和金牌总数第一名,连续十届代表区参加市运动会游泳比赛均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学校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自信,勇于去面对、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崇文、立德、和谐、健体”这八个字的校训,体现了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崇文”崇尚,传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温文尔雅的美学观点;“立德”以德为立校之本 ; “和谐”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这正是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健体”融合了勇于实践和身体力行,是体育与劳动教育精髓的揉合。由于办学成绩突出,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汕头市文明单位”、“园林式单位”、“绿色学校”、“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基地”等光荣称号,语文教研组被评为 “省巾帼文明岗”,学校党支部被评为区“先进基层党组织”。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区学校,本着“继承和摈弃,创新与发展”思想,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正在不断发展前进。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乐园,使百年老校永远保持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是全体“外三人”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崇文、立德、和谐、健体”表达了外马路第三小学学校为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构建和谐文明社会为己任的高远志向。第三章 当前一些学校校训设立存在的问题第三章 当前一些学校校训设立存在的问题3.1校训陈述内容雷同校训陈述的内容雷同,几乎是学校学校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这一问题导致了大多数学校校训缺乏个性。其雷同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用词雷同。如 “团结”、“求实”、“创新”、“尊师”、“守纪”组合出现。这些用词雷同校训没有个性和特色,缺乏感染力,很难在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中起到统领和灵魂作用,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难以成为学校共同体的道德追求和人格理想。校训雷同,千校一面反映出学校没有充分地挖掘学校自身的精神传统,缺乏办学特色。 二是内容上完全相同。有些校训由于“拿来”其他学校的校训与自身学校的办学特色并不符合,导致校训的内容缺乏可操作性,不易被师生理解,校训流于形式,成了一种口号。不少学校不能将理念化的东西转换成可操作性的表达形式,也没有落实到学校的行为规范上,致使校训不能渗透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而只能是一种形式而已。此外,校训缺乏一种务实的精神,不能结合师生特点,深入实际、具体地、细致地体现它的内涵,最终造成其缺乏可操作性。很多学校的学生不想做或并不完全理解校训蕴含的现代意义。这些都是校训缺乏可操作性的明显表现。校训问题引起了各校师生们的普遍关注。一位班主任老师说:“校训作为一种要求和规范,要真正落到实处。学校不应该让校训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书面上和口头上。”另一位老师说:“学校的校训不能再标语化、口号式了,要充分考虑到教育的对象,要在关注德育结果的同时,重视德育过程,真正消除教育的隔膜。”一位同学发表了自己对校训的看法,他说:“我通常不会想到学校的校训,因为我们学校的校训和别的学校的校训相比,没有多大区别。我们与校训之间似乎总有一种距离感。”3.2校训创建来源简单 校训创建来源简单,这也是导致学校校训缺乏共性和个性、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因之一。其来源简单具体表现在: 一是单纯地引经据典。从来源上多直接选用古人的名言、或古典中的名句,即引经据典并采用古语词汇,而运用现代词语的极少。其中以出自论语、礼记的居多,而“博学”、“笃行”、“厚德”、“明德”等词语出现的频率排在首位,这一方面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以及传统价值观与教育理念的强大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凸现学校现代意识与面向未来的教育理想的缺失。 二是直接援引领导题词或讲话。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等。 三是盲目地选用现代词语,有很多学校选用现代词语,这本应该值得提倡,但是大都是“创新”、“求实”、“团结”、“勤奋”的口号,来源于当时制定校训的时代,这些校训只是盲目地追求政治上的价值追求,而忽略了学校文化传统,也使得学校校训缺乏个性。3.3校训宣传不到位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校制定出了非常好的校训,遗憾的是学校对自身所确定的校训宣传不够: 一是学校不重视对校训的宣传。大多数的学校的师生都觉得学校没有围绕校训开展活动,即使有,也是偶尔为之。二是校训宣传方法单一。具体表现在,学校没有通过有效的形式将校训的精神表现出来,或者利用学校网站等有效载体对校训的内容和内涵做一些必要的宣传和阐释:许多学校的校训仅仅停留于口号、标语,成为装饰学校门面的工具,很少有学校领导开展校训教育,将校训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在新生入学时讲,在重要会议上讲,以致学校师生员工不知道校训的确切内容,对校训的内涵更是缺乏深刻而统一的认识,往往是人言人殊。三是师生对校训缺乏了解。很多学校的管理者没有引导全校师生对校训进行解读,师生对学校的校训不理解。这种宣传和理解的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校训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引导和凝聚作用,很难内化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精神信仰,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促进学生德性发展的道德影响力。第四章 设立有利于学校德育管理的校训的建议第四章 设立有利于学校德育管理的校训的建议4.1校训的设立要科学化 通过调查和分析,笔者发现有的校训缺乏个性,有的校训没有体现出学校的传统文化,有的校训不具有可操作性,有的校训没有明确的指向。而这些校训内容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校训功能的发挥。学校校训的内容要遵循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学理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这也是学校校训建设的基本原则,更有利于校训在学校德育管理中发挥作用。4.1.1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学校校训首先要体现学校本质的共性和教育理念的共性,同时还要反映学校自身的个性。笔者认为,学校校训可以更多侧重学校个性和特色的表达,如学科特色、科研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或理念上的特色等等。如此,既可以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和不同,确立较为突出和特别的形象,同时也不会有损共性的表达,因为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个性中本身就蕴涵着共性,任何个体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共同的办学理念和原则都为大家所接受,没有太多重复的必要。4.1.2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校训文化不能脱离历史文化的轨迹而独立发展,必须面向历史,继承人类历史的优秀文化传统,尤其是学校自身积淀而形成的校园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这种永恒的精神是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时期或某一区域,能被人类广泛认同的,并努力共同遵循的价值规范,以这种价值规范为指导,谋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种永恒的精神使得校训具有稳定性。当校训要求反映学校传统,强调面向中国传统文化时,校训还要着力结合时代特点去阐发它的意义,反映时代特点,与时俱进,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充实新的校训内容,以未来的发展方向去设计校训。一方面,学校的校训要强调传统伦理文化的继承;另一方面,学校校洲的建设还要意识到创新理念的意义和价值。学校校训可以有选择性的吸收学校发展史上一贯的精神和特点,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以未来的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4.1.3学理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 学校校训应有一个严密、紧凑的逻辑结构,语词之间的逻辑要清晰、合理,不能出现语言和思维等方面混乱现象。按照逻辑学分类的规律,同类应该是矛盾不相交原则,同时必须是同一层次的。此外,校训的内容要遵循学校校训的本质,内涵丰富,能够准确、精炼地表达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精神、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同时学校校训要具有可操作行。为使校训达到内涵丰富、便于传播的目的,校训必须简明扼要。校训的语言表达,字数不仅要少一些,而且在字词选用上,必须下功夫,做到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少些修饰,少些点缀,少些描述,力争以最经济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校训应琅琅上口,符合学校、师生的实际、体现学校文化特色,这样更易于老师和学生掌握、理解,并将其运用到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既要有深刻的立意、崇高的目标要求,又不是遥不可及的:既要让师生感受到它是可以实现的理想境界,又如师生前进中的一盏明灯,能给予师生强烈的号召和积极的引导。 学校校训体现的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所以在校训文化的营造中,一定要目的性非常明确。明确校训的内涵和实质,在制定校训时必须做到以学校教育的功能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校的科学定位作为其依据,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作为其根本,并充分体现和反映学校的特色和个性,这是营造校训文化的根本和关键所在。此外,学校校训的建设还要以“人”的完善为出发点和归宿,这也是“合目的性”的表现。 4.2校训创建来源要广泛,科学规范制定程序 学校校训的创建来源要广泛,就是指校训不仅仅局限于引经据典,还可以选用现代词语并将二者结合做到古今结合,或者选用国外的词汇或语句做到中外结合,此外还可以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内外的社会名流和教育家,自己学校有名望的书记、校长的题词、讲话等等,同时在创建过程中要广泛征集学校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要公示讨论、论证确定。因为学校校训对外关系到学校形象,对内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风格、人才培养目标等,因此校训不能由校长或学校的领导班子拍拍脑袋就随意确定下来,校训的制定要采取非常谨慎的方法进行确定,规范制定程序。4.3校训颁布形式要严肃,切实确立制度效力 确立校训的制度效力就是指学校应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中明确校训的内涵、地位、作用,并对校训的颁布、宣传、学习加以规定,加强制度保障。 一个好的校训对一所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非常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正日渐重视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校训。然而,一个经典的校训确立后,不能将其刻在石碑上,置于学校门口前让全校师生观赏就可以了,而更需耍学校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体现校训精神,形成制度,并需要经过认识的提高、情感的体验、意志的努力和行为的锻炼,才能逐步养成全体成员共同的习惯和风尚,形成学校统一的舆论和风气。 因此,要根据校训特点,从一点一滴的培养做起,持之以恒,反复强化。从校训颁布到宣传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是要建章立制,使校训能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从思想上重视它。学校应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中明确校训的内涵、地位、作用,并对校训的颁布、宣传、学习加以规定,加强制度保障。同时要建立符合校训的学校管理规范。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制定的内部规则,是国家法律法规在学校得以贯彻落实的基础。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要围绕校训这一核心办学理念,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就会避免各校的校训成为一句句缺少着力点的空头口号,就不会出现各校校训理念与校风、教风、校风、领导作风等建设上的剥离和“两张皮”的现象,从而有助于学校个性和办学特色的形成。 二是要发挥舆论阵地的导向作用,注重校训内涵的解读、宣讲,尤其是学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纪念等重大活动中都应将校训教育、弘扬校训精神作为重要内容,有组织、有步骤地利用报刊、广播、电视、校园网、宣传橱窗、校内刊物等校内外宣传舆论阵地进行广泛的宣传,让全校师生员工,让所有的校友,都熟悉和了解校训的内容和内涵,在此基础上接受、认同、喜欢校训,并自觉内化、不断弘扬。同时通过校园环境的设计和建设,把校训内容物化为校园景观。一是设置各种标语牌、墙、碑、刻,把校训巧妙地列入校园景点之中,如外马三小就在校园操场的显眼处挂上了校训;二是将校训写入校徽、校歌和学校网站的首页上;三是将校训写入招生简章、学校简介、新生入学通知书、毕业纪念册和毕业文凭上,尽可能多的让校训出现,让学生一进校就记住学校的校训,毕业后带入社会、工作中并影响一生。要使校训的精髓真正深入人心,融化在校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体现在教学科研的每一个环节,蕴含在每一个校园人的言行之中,内化为每个校园人的意志和情感,促使每个校园人为实现校训的理念而孜孜奋斗。4.4校训表达形式要独特,充分体现办学特色 莱布尼茨有一句名言:“世界土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在学校校训的本质中提到,校训所表征的是学校独立思想、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因此,学校校训体现办学特色是由其本质所决定的。 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风貌。办学特色是办学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办学特色又是实在性与抽象性的统一,它不但指学校的各项办学措施,更指制订和采取这些措施的指导思想;不但指学校人际关系的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广电鹤壁市2025秋招笔试行测题库及答案供应链采购类
- 中国广电黄冈市2025秋招财务审计类专业追问清单及参考回答
- 国家能源宜昌市2025秋招面试专业追问及参考化学工程岗位
- 国家能源拉萨市2025秋招笔试资料分析题专练及答案
- 大唐电力亳州市2025秋招面试专业追问及参考机械工程岗位
- 珠海市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油气储运与管道岗
- 2025年甲亢用药考试题及答案
- 德宏自治州中储粮2025秋招质检化验岗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中国广电珠海市2025秋招笔试行测题库及答案网络优化与维护类
- 亳州市中储粮2025秋招面试典型题目及答案
- 2025-2030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市场需求分析与行业趋势及发展策略报告
- 人工智能+新能源设备研发应用分析报告
- 公路施工汇报材料
- 对银行消防培训课件
- 有害物质管理培训课件
- GB/T 33363-2016预应力热镀锌钢绞线
- GB/T 23510-2009车用燃料甲醇
- 实用英语口语900句
-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 风机运行记录表
- 2021新高考语文Ⅰ卷现代文阅读Ⅱ小说《石门阵》赏析及试题详细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