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测试教学目的:解学生对第一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后期在教学中及时查缺补漏。测试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测试内容:单元新测试第一单元测试卷。测试方法:笔 试测试过程:1、 发卷。2、 学生答卷。3、 学生交卷。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讲评目的:通过讲评使学生对自己未掌握的知识有更好的理解、掌握。教学过程1、 公布考试成绩。2、 讲评试卷。3、 分析本次考试学生失分的原因。4、 向学生讲述今后语文学习及考试应注意的事项。课后反思:5、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20个生字,会写1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幽芳、漂泊、唯独、顿时、迷人、至少”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教学课时 三课时第一课时 泊船瓜洲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知诗人,解诗题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1指名介绍。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3剖题(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3)理解题目的意思。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a. 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b. 指名读,正音:间、重、还c. 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a.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读一读,读出路程近。c. 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d. “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e. 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f. 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g. 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4)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3指导品读(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4小结: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5齐读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板书:知诗人,解诗题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板书:欣赏诗歌2、让学生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给下列诗句选择合适的字,并说说理由(1) 满 、过 、绿 、 入 、到春风又()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 动 、 拂 、翻 、皱 、起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2,背诵并默写课文。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秋思【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诵读入境1、以学过的思乡诗句引出新课。板题,读题。2、理解课题。二、初读诗句,读懂诗意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生字“洛”、多音字“重”。2、再读古诗,要求读顺。3、三读古诗,要求读出诗的节奏。4、引导学生回顾读懂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诗意。三、展开想象,读通诗心(一)品析“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1、抓住“见秋风”,通过移情体验,穿插诗人简介,理解诗人眼里的秋景。2、抓住“意万重”,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那份沉甸甸的思念之情。(二)品析“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1、创设情境,感悟“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2、从归信吟一诗中更深层次地体会“又开封”包含的深切思乡情。四、整体感受,领悟诗情1、配乐读,读出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2、以王安石对张籍秋思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3、创设情境,背诵诗句。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1、以天净沙秋思、秋风引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探究思乡诗句的兴趣。2、总结升华。六、作业( 任选一题)1、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2、搜集思乡的诗词。课后反思:第三课时 长相思 教学目的1.学会“榆 畔 帐”三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4简介纳兰性德。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指名读)谁来读一读?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齐读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三、学习诗句(一) 默读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二)学习上阙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 是的,(简介背景)。3山 一程,水一程,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5指导朗读。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 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二)学习下阙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1为什么灯还亮着?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4故园无此声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 它写下来。 (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6谁来读一读下阙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指名与师合作读。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齐读。四、配乐读,悟感情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2范读(配乐):3男生女生读,齐读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在这里,没有牧童的 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五、拓展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板书设计:身向榆关 (难)长相思心在故园 (苦)课后反思:6、梅花魂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会读写课文中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4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二)指导朗读。 教学重点、难点自学并掌握18个生字。教学过程一 利用录像,引入新课。1大家边看录像,边想一想人们为什么称梅花为君子,人们为什么深深地喜爱这种花呢?2大家来读一读你了解的情况。3“梅花香自苦寒来”,她是万花中最有骨气,最有品格,最高贵的花。因此与兰花、竹、莲花并称“四君子”。打开书,预习生字。二 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1指名上黑板写出不认识的字。凋缕芳吁耍训斥脾罕藤愈凌秉飕撩梳衰绢侨眷2指名给这些字加上拼音。3让学生读拼音节。4正音、正字。凋字,可以用旧字换一部分的方法记住它的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和理解。如碉堡的碉与凋是形近字,只是部首不同。缕l,韵母不能写成u。耍字上面是而且的而,与要有区别。脾气的右旁卑是8画,笔顺是白卑。罕字是上下结构“”加个干净的“干”。秉字的部首是禾。衰字是上中下结构,记字时可想到把衣服的衣字拉开,中间插入一个“”,读shu1i。眷ju4n,查目字底。可与卷相比较。三 理解词语。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以“秉”字为例:“秉”在课文中组成新词是“秉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用换词法理解这个词的意思。读带有“秉性”的这句话,考虑可以用哪一个词替换。用性格可以。进而联系生活实际造句:爸爸的秉性忠烈刚直。换词:爸爸的性格忠烈刚直。句意不变。可见,“秉性”一词指性格。3查字典理解其它词语。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冷艳指花朵好看而高雅。飘泊文中比喻职业生活不稳定,东奔西走。颇负盛名颇,很,相当。名气很大。幽芳香气清淡而芬芳。古董古代传下来的文物,很贵重。玷污使之有污点。希罕少见的,不常有的。眷恋顾念,爱恋。5读读这些词语。四、导朗读。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4教师指导读难句。(1)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抵d!愈y)欺q9前两个“愈”应读得慢些,低沉一些,为表现恶劣的自然环境。后两个“愈”应读得高些,坚定一些,为表现梅花毫不畏惧的精神。(2)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这一排比短语,要读出气势来,“最”字要重读。(3)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语速稍慢,应读得深沉、坚定,突出“多少”、“怎样”“顶天立地”“不肯”等词语。5再练练难句的朗读。(五)作业:抄词、读课文。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教学过程一、复习: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默读批注法初读了22课,谁还记得文章写了哪五件事?(吟诗落泪、弄脏梅图、提起回国、赠送梅图、赠送手绢五件事。)2 、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篇写事为主的文章以梅花魂为题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深入的学习课文。二、新授:1、师:同学们,你们看,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屡屡幽芳总使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来。(课件:梅花图)望着那朵朵梅花,我不禁想起了与外祖父之间的往事。(1分)(学生听,进入情境。)2、 请大家默读文章所写的五件事,边读边用直线划出描写外公表现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我”的表现的句子,划完后读一读,体会句子的意思。(4分)(学生用心去读书,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3、 两人一组汇报句子,一人读外公的表现,另一人读“我”的表现。(初步感知)(2分)(1)外公落泪我拍手笑(2)外公发脾气我不理解(3)外公哭起来我不明白(4)外公送我梅图我不知为什么(5)外公送我手绢我不解(板书五件事)4、 从“我”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什么?(1分)(总结出婴儿不理解外公的所作所为。)5 、当时幼小的莺儿不理解外公的感情,你明白吗?你是从哪读懂的?请你从刚才划的外公表现的句子中找到最能表达外公感情的的句子,大声的朗读。(3分)6、 请你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读的最好的句子读给小组同学听,小组同学来评议。(3分)7 、全班交流,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同学们要认真听,对同学的朗读加以评议,如果你觉得自己比他读得还好,那你就站起来读。第一件事: 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1)指名读(2)同学加以评议:重点体会外公在吟诵诗句时的意境,体会老人思念故乡之情。(3)你们想试一试吗?每个人试着读读。(4)全班齐读,共同体会老人的思乡之情。第二件事: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1)指名读(2)同学评议:声不在高,批评的分量重,十分严厉。(3)带着这样的感情试着读出来。(4)指名读。(5)简单评议。第三件事: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一)(1)学生读到时出示投影(2)是啊!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歌颂了梅花精神,你知道哪些呢?(学生诵读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梅花的诗文。)(3)你见过梅花吗?想再看一看吗?一会儿我们一起来欣赏梅花,边看边结合着同学们找的的句子、资料和生活中的经验想一想梅花与其他的花到底有什么不同。(学生说,评议,抓住愈是寒冷句,教师边总结边变“愈”字的颜色。)(4)每个同学试着读出这种感情。(5)指名读。(二)(1)外公由梅花联想到什么?(2)自由读外公说的话,想想还有哪些有气节中国人?(学生反馈,说自己知道的有气节的人。)(3)在读,读出中国人的气节。(三)(1)我们再看13自然段,这是在我即将离开外公时他对我说的一段话,想一想此时的外公应用怎样的语气对我说这段话?(学生讨论:语重心长,教育,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期望之情等。)(2)每个人试着用这种语气来读。(3)指名读,大家评议。(4)师生对读,体会外公的感情。8、 外公就是这样一位时时刻刻都牵挂祖国的老华侨,他在临终前还不忘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带回到祖国去,我们完成了老人的遗愿,把他安葬在梅花树下。又是一年的冬天来临了,面对着梅树下的老人,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谈,也可以结合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祖国的巨大变化来谈。2分)9、 老人为什么把自己珍爱的梅图送给我呢?齐读16自然段,思考。 (把他的一颗眷恋祖国的心带回到祖国)多少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了外公的心。三、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内容。(1分)1、这节课我们有深入的学习了梅花魂,知道了这篇文章由我看到了梅花想到了外祖父,回忆起他生前的五件事,进一步体会到了老人的思乡之情和眷恋祖国的感情,也从中感受到了老人盼望回归的心。2、 学完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了吗? (学生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来谈。)四,感情的升华 古往今来,由于许多历史原因,许多向外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它们虽然身穿洋装、说着异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血管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它们的胸中跳动着一颗颗中国心。最后请大家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歌声中体会爱国华侨们的心声。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第4题。课后反思:7、桂花雨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能力目标:能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思想教育: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 、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小朋友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老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题是桂花雨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出示幻灯片)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议一议,读了这一段对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想一想,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说一说,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自由发言,说说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师: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五、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后反思:8、小桥流水人家教学目标1认识“潺、婀、粼、涸、缀、螃、蟹”八个生字。正确认读“词语盘点”中有关本课的词语。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内容。3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情,以及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切入 想像揭题 激发兴趣1、月是故乡明,家乡-始终是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篇有关思念家乡的课文,出示课题:小桥流水人家。2、看了这个题目,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生自由畅说)3、请同学们看着自己想像中的优美画面,读读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题目吧!4、其实,这个题目就是一首古诗中的诗句,有谁知道?(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人们通常用它来指代美丽的江南水乡。)5、作者的家乡真的如题目这么富有诗情画意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小桥流水人家吧!二、梳理步骤 初读课文 感知大意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平时你是怎样学习这类课文的?(指名说),师给予肯定并梳理阅读步骤:(1)读准读顺;(2)读思结合(参照连接语中的问题);(3)圈画批注;(4)交流讨论。2、请同学们先独立阅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3、师走到学生中间,抽读字音拗口或易读错的字;对学困生多关注;纠正不良的读书姿势等。4、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热爱家乡)。5、通过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古往今来,人们的思乡之情都是一样的,但怀念寄托的对象却因人而异。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致久久不能? 三、读悟交融 顺学而导 领悟写法1、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爱乡之情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在相应的地方圈画批注。)2、生自读自悟,师走下讲台当顾问,了解学情,随时帮助学生排忧解疑。3、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所得,要求注意倾听,互评互学。4、全班交流。师顺学而导,或点拨偏差、或引发讨论、或指导朗读、或归纳方法等。(1)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把家乡的景色写得很美丽,从中可体会到他对家乡的热爱。A、 出示第一自然段。B、通过描写家乡的美景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这样的抒情方式叫作什么?(间接抒情)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我们只有深入研读,才能体会得到。再读读课文,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这种情感?C、引导学生从 清澈见底、长长的柔软的柳枝、 婀娜的舞姿等来体会家乡景色的美,从而看出作者是多么的爱家乡!D、师点明学法。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是读书的一个好方法!E、师动情地描述: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环绕着村庄,婀娜的垂柳画着粼粼的波纹,水鸟婉啭的叫声与哗哗的流水声相唱和着,在你的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引读)F、出示课文插图1,这么美的景色谁不喜欢呢?让我们伴随着优美的乐曲声再一次走进这诗一般的图画中吧!(配乐朗读)。(2)从第五自然段的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这几句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爱。A、运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来体会。B、出示插图2,在作者眼里,家乡的日出、清风;家乡的小溪、小桥、杨柳都是美的。让我们迎着凉爽的清风,透过东窗,来欣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吧!(感情朗读)(3)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从这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到作者非常热爱家乡。A、我爱我的老家、但我非常爱它,这样的抒情方式是什么?(直接抒情)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我们读一读就能明白作者的情感。B、但是,如果说家乡的美丽景色使作者十分爱恋,这好理解, 可低矮的平房,阴暗的光线,潮湿的地面,这样简陋的房子会让人喜欢吗? 可作者却非常爱它,你是怎么理解?C、真是谁不说俺家乡好呀!不管景色美不美、条件好不好,只要是家乡的,作者都喜欢。这更进一步说明了什么?(作者对家乡的无比热爱,爱它不须任何理由!)D、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恋之情读读这几句话吧!(4)第二自然段的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童年时期的事作者至今仍记得这么清楚,可见作者一直怀念着家乡、深爱着家乡。A、课文中哪些片断也是描写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B、引出第三自然段的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 第四自然段的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C、读读以上几个片断,作者都是采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间接抒情)D、间接抒情的句子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想像去补充。请选择你最感兴趣或熟悉的一个片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让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乐趣。E、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这种方法能使我们更容易走进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与作者共享欢乐。F、寻找小鱼、小虾,丢野花,摘茶叶都是那么的快乐有趣。家乡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作者怎能不爱它念它呢?选择你喜欢的片断读读,读出你的情感来。(5) 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从中可以直接感受到作者一直爱恋着家乡!A、多少的思念、多少的眷恋,使作者油然发出了这样的肺腑之言。通过这节课的读书交流,现在,你知道那段日子,是指什么样的日子?那些美好的印象,是哪些美好的印象吗?B、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借助板书)来理解。(那段日子,指的是童年在家乡生活的那段时间。那些美好的印象,一指家乡美好的景色,二指童年玩耍的情景,三指家乡人们的太平生活。)C、美丽的家乡景色、快乐的家乡生活,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爱!感情引读课文最后两句话。四、回归整体 小结学法 积累延伸1、师生共同总结课文。作者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娓娓地向我们道出了他那无尽的思乡之情,不仅有深情的往事回忆,如;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如(学生看板书回答)。但不管是间接抒情还是直接抒情,都同样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2、我们再一次走进作者的家乡,去欣赏那诗一样的景色,去感受那诗一样的生活吧!(有感情地朗读全文)3、小结学法。书是读懂的,但要有恰当的读书方法。这节课,大家都用了哪些读书方法?(学生简要举例说明,如抓住重点词句 、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 、联系上下文等)。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灵活运用各种读书方法,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4、积累语言:(1)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潮湿等词语。(2)摘录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句段,并尽量做到熟读成诵。5、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可以搜集有关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的图片资料,也可以为家乡作画、作文,或者学唱家乡曲、学跳家乡舞、学烧家乡菜等,来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为本单元主题活动浓浓的乡情作准备。)课后反思:口语交际、习作二学习目标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3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的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 爱之情。教学重、难点: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2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的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 爱之情。教学准备收集有关于“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的内容。(诗词、歌曲、故事等等)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对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古人就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天也让我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二、畅所欲言,抒发情感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2既然大家都这么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现在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吧。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三、小组交流讨论1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2组长是小组策划的组织者,还要安排一名记录员和一名同学汇报。3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4根据讨论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5小结过渡:刚刚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都事先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我们同学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策划的活动方案吧。四、展示活动方案1以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重点要说说怎么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2其他同学可以质疑,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3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班长制定一个活动方案。五、总结同学们,今天的口语交际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 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课后反思: 习作二学习目标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的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 爱之情。教学重、难点1、 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2、 引导学生注意学习本组课文表达感情的方法,适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教学课时: 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的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 爱之情。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注意学习本组课文表达感情的方法,适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教学过程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的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在活动中我们有同学立志从小努力学习,长大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让我们的家乡变的更美好。那今天就让我们先来大胆的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呢? 二、大胆想象,畅所欲言1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2想象家乡的新面貌。3想象久别重逢的亲朋好友,会有怎样的感慨。 三、阅读提示,明确要求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及内容。2投影出示,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2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引导学生交流,相互欣赏。2、 引导学生进一步修改。教学重、难点评价学生的想象角度和表达自己感情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小组评议,互改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2根据建议,再次进行修改。二、佳作赏评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一个启发。三、学生誊写修改好的作文。课后反思: 回顾、拓展二【教学目标】、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自主阅读“趣味语文”,并能说出“趣”在哪里。体会锤炼文字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教学难点】训练和规范学生的口语,能联系实际来说说自己是怎么表达情感的。【教学准备】1、对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小结。2、收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教学目标】、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回顾拓展二(板书课题:回顾拓展二)二、赏读片段,感悟乡情、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