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词的原型意象.doc_第1页
论辛弃疾词的原型意象.doc_第2页
论辛弃疾词的原型意象.doc_第3页
论辛弃疾词的原型意象.doc_第4页
论辛弃疾词的原型意象.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辛弃疾词的原型意象邓 楠(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中文系2000级乙班,甘肃天水741001) 摘 要:原型意象是一个民族的典型情感体验的知觉方式。辛弃疾词的原型意象是其情感表达的主体内容和心理外化。春之喜、夏之乐、秋之思、冬之哀,这四种原型意象及其意蕴象征着他创作的不同心态及人生四阶段这些意象是以个性化的形态存在的,表现着特定情形下诗人的情感状态,从而唤起欣赏者的同类情感体验,引起心灵上的共振。 关键词:辛弃疾词;原型意象;意蕴;情感中图分类号:1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71-1351(2004)08-0005-04 原型批评的奠基者、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在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原型意象”的概念。从心理学意义出发,他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组成部分。而到了加拿大著名文学批评家弗莱,他则对原型意象作了更明确的阐释。他认为,原型意象即就是在我们民族诗的长河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以及成为系统性的文学象征的意象。这些意象作为艺术符号,表现着我们民族典型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情境。在具体作家作品那里,则是以个性化的形态存在的,它是个体性与普遍传递性的契合。此篇文章就举辛弃疾词的原型意象:春、夏、秋、冬的运用来说明这个问题。 辛弃疾根据四季之异景及伴随而来的人之不同情感,不仅创造了独特的原型意象,而且能在不同意象下描绘景物的不同景致,并赋予其不同的意蕴。如董仲舒所说:“夫喜怒哀乐之发,与清暖寒暑,其实一贯也。喜气温暖而当春,怒气为清而当秋,乐气为太阳而当夏,哀气为太阴而当冬。”1(P7)词人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与自然景物时空景观的变化,是极其相似或者说是趋同的,他们之间有着极密切的关系。诚如荣格所言;“每一个意象都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因素,渗透着我们祖先历史中大致按照同样方式无数次重复的欢乐与悲伤的残留物。”2(P121)原型意象正是以意象的方式传达着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一、春之喜 春之希望。作为原型的春象征着喜的意蕴。万物复苏,生机蓬勃,然而,作为身在异地,心寄民心的辛弃疾,无论他为官为隐,都不是他的真心所想,这一切都是他为民、为国而奋斗的历程和影子。面临新旧更替,词人总不免想到光阴荏苒,有家不得归、壮志难酬的悲伤。另一方面,春日繁花璀璨的景象,恰恰和此时词人孤寂的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很自然产生惜春、伤春等各种复杂的感情。因此,无论是他笔下的田园之春或闺中之春,都体现着他感情的微妙变化,“情”字贯穿于春词始终,喜中有思、有悲。 1田园之春:盼春迎春惜春 春天,绿色田园给人们欣欣向荣之感,赋予炎夏或战胜寒冬的象征,更是丰收的最初预兆。春天一派喜气洋洋,人们劳动的结果将在这里发芽、开花。当然,词人用这一意象,不仅仅是描写田园美景,而是通过喜景衬托其复杂的心境,作为一个有节操的豪杰,在这一类词中亦表达了其磊落的情志。比如鹧鸪天游鹅湖,醉书画家 此为村居小景,度自去冬今春。词人这时正厌恶官场,应从明暗对比中领略此刻词人的心境。他通过目睹争名夺利的种种丑态,深切体会到了农家古朴恬淡、清心寡欲的乐趣。因此,不仅希望春给自己带来心灵慰藉,而且希望春天的到来,能够洗清官场的种种污秽。然春色何在?“春入平原荠菜花”,以荠菜花这种平凡的植物作为春的象征、春的使者,表明词人迎来了春之希望。“新耕”补足春意:“落群鸭”巧寓着词人隐约而微妙的情感变化。下句“多情白发”写春风对多情无可奈何,与“春风白染髭须”同一机抒。面对短暂的春天,想到自己功业未就而白发无数,他产生一种惜春之感,希望春天能够永驻,希望实现,但事实并非如此。尾言“青裙缟袂”看似轻快欢悦,然无一不以愁于醉眼中看出,由衷羡慕、向往官场,不忘情国事,忧烦交扰的心理。他把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和自己复杂的心情写入了此类词中。2闺中之春,惜春留春怨春 同一个原型意象由于不断得到具体运用,它所象征的情感内涵得到不断地积淀,呈现出益趋丰富与复杂的趋向。当然词人在描写欢乐生活的背面则隐藏着词人对自己的处境的痛苦感受。当他的希望变为无望时,情感则由迎春、惜春变为留春、怨春。这种词境变化在其闺中“咏春”词中尤为突出。 辛弃疾的这类咏春词,从总体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贯穿在这部分词中的春光易逝,归期难卜,或春来春去,徒染霜鬓的词意,实际乃是他壮志不售、时月空待、北归无期的那种希望和失望交替、追求与幻灭相续的情思的叙述。 辛弃疾的摸鱼儿,借美人迟暮和遭妒被弃的不幸遭遇,来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词首突兀而起,激切不平,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更能消几番风雨?”消是经得住;更能消?还能经得住?引起下文,给人以回想余地。词接着写道“匆匆春又归去”。写的是眼前实况,是诱发这位美人感叹的缘由。词即以暮春景色起兴。起句破空而至,总摄题旨,明写风雨伤春,实伤国势飘摇。以下惜春、留春、怨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春色难驻,美人迟暮。“惜春长怕花开早”。“惜春”两字,点出这首词的主旨。正因为“惜春”,所以“长怕花开早”。因为花开得早,也就凋谢得早。“长”者,“常”也,见出美人对花开花落长久以来一直耿耿于怀,而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触景生情,这正与首句“几番”相呼应。“何况落红无数”,这句既是纪实,也是追忆。“花开早”已叫人“怕”,何况已是“落红”,而且又是“无数”的“落红”。景色逐渐黯淡,美人的心情也愈加沉重。“春且住”,这是美人悲至极喊出的心声,表现情绪不可谓激烈,但却又软弱无力,显系虚张声势。不信请看下句“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这算什么留春的理由?这不正是暴露了她那无可奈何幼稚可笑的神貌?但也惟其如此,才使人们感到迟暮美人的可怜可爱。现在人们可能会问,前面说“春又归去”这里又说“无归路”,不是更矛盾吗?是矛盾,但这是美人矛盾心理的反映,是美人“惜春”惜得深,“留春”留得真的表现。怨春已归去,美人明知春不能回来同她对话,但她却偏要“怨春不语”。这个“怨”,怨得神志毕现。后句更表现美人的留春不住,春匆匆归去后产生的空虚寂寞,怨春的心境罢了。这里的美人当然是作者借以自比。 综上两种层出不穷的咏春词,从盼春、迎春以至留春、怨春是可以脉络清晰地把握的。所有这些春情词都是辛弃疾痴求的理想与昏暗的现实之间尖锐冲突的形象表现;贯穿在这部分词中乃是对国事既热烈期待又不敢期待的迷恫、急切、执着的矛盾心理。同时,也写出了自己孤危处境和由这处境引发的身世之感和忧愤之情。二、夏之乐 同一类原型意象,在诗歌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个纵向的象喻系统,这些象喻系统的存在,深刻地支配着欣赏者的审美鉴赏活动。纵观辛弃疾夏这一原型意象下的词创作,首先感到的便是差异性。无论是创作心态、思想内涵还是艺术手法、语言风格都有很大不同。他对这一意象这么冷漠,其词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境?这个时期辛词的创作反映出一种微妙的情感冲突。一方面,纵横驰骋疆场的经历使其无惧无畏,少年成名令其意气风发。因此,所写词大多格调明朗,少用典故,而多以壮景烘托气氛;另一方面,南归后的官场消磨,比战场复杂的世态冷暖又使其产生了疑虑,感到外界的种种阻碍,因此词作中又夹杂着一种游移不定的忧忡,他把自己的悲痛化为力量,词的基调是乐观豁达的。 1赞稻香 原型意象具体出现在诗中,是个体化的,但又是人类心理的传送带的节,它标示着同类情感体验、人生情境的发源与发展、丰富化的历程。夏天,一片繁荣景象,在这一原型意象下,词人主要选择更具有象征丰收的早稻为写作对象,来表达词人幽静、欢悦的心境,如鹊桥仙己西山行所见),(西江月)夜行茸沙道牛词境极为明快,情趣盎然,淡淡的稻香中散发着词人微妙的喜悦。 前者写山行所见。上阕闲情逸趣,为爱岩美景,多次行径山中。“闲去闲来”,足见心情之悠闲,并暗示出赋闲家居的处境。醉中不知何处,不禁让人发出会心的微笑。下阕起处赋笔,男婚女嫁,灯火通明,充满一派欢乐气氛。此写村里热闹,实则衬托村外乐人之景,“稻花香里说丰年”。村外,为人间作美的天公,正用清风雨露细心地滋润着千顷一碧的稻田,稻花飘香,预示着丰收即将来临。 后者为夏季田园夜景图。在月光下,乌鹊惊飞不定,时间已是半夜,清风还把远处的蝉声送来。一路上,闻到的是稻花香气,听到的是田里喧闹的蛙声,宛如一曲优美交响曲。人逢喜事精神爽,作者看到稻子的丰收之景,心境是欢快的、松弛的,与春中的种种复杂情感相比,他完全摆脱了伤情,而是独自享受、体验这种乐中之景。 可见,词人借赞稻这一意象,不仅写丰收气象,而且从骨子里寄托了作者自甘幽独的豪迈理想,用媚婉的笔调,平白如话的词藻,烘托出了一个无比美妙的意境。 2咏友人 王国维说,“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3(P65)谢章铤亦云:“稼轩是极有性情的人,学稼轩者,胸中须具有一段真气、奇气,否则,虽纸上奔腾,其中俄空焉,亦萧萧索索如牖下风耳。”4(P1069)所言极是。辛弃疾的一生,浸入了亡国恨、生民泪、烈士血,成就了文韬武略。他生于南宋存亡之时,国土沦丧,生灵涂炭,满目苍痍,激发了他的历史使命感。他虽一生坎坷,却是充满追寻、奋斗的一生。他向往追求的崇高理想是富有激情的人生的再现。如生查子,为颂夏禹之作,语意极明快,上阕追寻夏禹治水的不朽之万世功业。下阕转赋眼前景色,红日白浪,交相辉映。阔大壮丽,亦隐含明月升沉,岁月如流,古人不见,功绩千古之意。结尾两句因景思人。在他笔下,一切景物无不活化,赋予自然景物以意识和情感,使其变得那样动荡激越,处处活跃着一种颖脱难藏的生命力,燃烧着词人为国为民而追寻成功之路的决心。另水调歌头等词,也通过写功臣来明志、抒怀。 弗莱在论述这一意象时,曾言:“无论社会里发生多么大的变化,浪漫故事也会东山再起,与往常一样如饥似渴地追寻新的希望和愿望。浪漫故事所循环呈现的童性,表现为持续不断的怀旧情绪,以及对时间或空间里某种想象中黄金时代的执着追求。”5(P225)弗莱主要是从文学中的叙述结构来界定夏这一意象的,他把浪漫故事这种文学体式与夏联系了起来,建构了一种文学叙述模式。此观点运用到这里,则说明了夏的乐景、乐情给人的启示和对光明前途的追求,富有号召力和影响性。辛弃疾对于理想境界的渴求以及理想难以实现的迷惘,反复地出现在夏词中,夏成为原型意象。辛弃疾也如众多文学作者一样,把夏与乐联系起来,作为一种叙事模式,来构建其词。他的这类以夏为意象的词以洪钟巨鼓的高亢之音,唱出了悲壮激烈、纵横豪宕沉郁顿挫的主调。如功盖一世的大禹、姜尚,功成身退的谢安,怀忠被谗的屈原、贾谊,气节凛然的陶渊明等人,在辛词的这类意象中屡见不鲜。他的这类词,看似在咏功臣,实则在以名臣来鞭策自己。如此简洁流动的笔却承载着如此厚重的思虑。但实际与辛弃疾的经历、思想、性格息息相关。邵雍说:“以物观我,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踣。”6(P100)他过去要干一番大事的骚动已渐向深沉的反思,抗金的志向虽不曾夺,但现实的压迫又令他无比抑郁,然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看到了光明,沮而不馁。他以审美的眼光包容世界,并力图对现实超脱,表现对人生哲学的体认和感悟,进而追求平淡自然之趣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三、秋之怒 秋之悲凉。词人叹惋自己屈身下僚,困顿失意。他在运用这一意象时,传出身世飘零的情感体验,易于引起人们心弦和鸣,产生怒气,但怒而不伤,满腔怨气全部倾注于此类词中,借问秋、看秋去自解,希望得到自己所要的答案。 客观景物与主观的心绪是相通的,领会到了这种景色给予人们的压抑、沉郁。用这样的意象传导情感,比起直接描述,无疑是更为生动,更为强烈,也更为感人。敏感的词人,面对凄凉的秋景,聆听萧瑟的秋声,自然引起种种愁绪。 1问秋 “悲秋”是传统文人共通的情感。秋之所以引发人们的悲情,主要是人类情感对外物凋零、衰颓产生的相应效果。作为辛弃疾,他为人正直,有较强的正义感,因此为官清正;颇有政绩。他长时间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生活有比较深刻的观察和认识,对农民一直持有同情态度,但当时的社会背景使他壮志难酬,有苦难言,而借用秋这一意象,巧妙地道出了自己心中的愤怒和痛苦。表现了词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挣扎以及其以人格特征与现实困境的种种冲突。如踏莎行康戍中秋后二夕,带湖小酌是一首悲秋词。从宋玉以来,历代词人写了不少悲秋词,辛弃疾当然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他的悲秋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美学内涵和人生哲理,他通过问秋来寻求人生答案。 这首词开头写得欢快,先突出了秋天院落飘香,人们欢快地来去,一片秋收景象。由欢快转入悲秋,这才是实质。词人表面对宋玉有微词,实质上有点瞧不起那现实生活中多愁善感的弱者。陆游有诗云:“宋玉悲千载,三日秋风漫不知。(秋后作)与辛弃疾的思想感情十分相似,只是陆游诗表现为痴玩,辛词表现为放达而已。他本想“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堪悲处”,以旷达的心胸排遣被压抑、被罢黜、被排斥的愁闷。但这些愁闷,却排遣不了,通过反复问秋,才知“重阳节近多风雨”。秋风不仅愁杀我,秋天凄凉的风雨反而更加勾起了他被压抑的悲愤。这种凄凉惨淡的情景正映衬出词人怒而不发以及孤寂、悲凉的心境。 秋天景物的悲凉与词人内心的悲愤融成一片,从而反映出词人壮志不得酬的愤慨以及忧伤的情感。梁启超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与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同一黄昏也,而一为欢憨,一为悲惨,其境绝异。”7(P85)这些并不能证明黄昏等是虚幻的,但却可以说明美不在于外物和秋景,同一原型意象,不同人所体现的情感是不同的。词人的心境是凄凉的、忧虑的,但也是明朗的,他通过问秋得到了自己的人生答案。他的这些词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永久冲突,表现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沉忧虑。 2看秋 春花秋实何时了?在农业社会中,秋也是一个丰收之季,特别在稼轩秋的这一原型意象下,有不少关于看秋的词。正如叶朗所说:“艺术家具备的同样是人生中最平常的倾向,能力只不过达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8(P15)从辛弃疾的秋词看,词人更具有高度的文学底蕴,他不同凡响的生活及其特殊身份,注定了其不同的内涵。这一阶段正是他心境最低沉,也是最希望有成果的季节。因此,大多此类词中,总有几种迥然不同的情感冲突,跌宕起伏,反映了他不可放弃的理想与敏锐察觉残酷现实之间的辗转思量,不能自拔。如清平乐捡校山园,书所见,词写田园丰收之乐趣。自谓“万事从今足”者,其一,“连云松竹,居处幽美”,其二,“酒和肉”;此中古朴风情,淡谈的描写预示着丰收之乐。但乐中有忧。词人在遭受了重重打击后,他的词作里都刻意写闲情,风格极为飘逸,欲摆脱世俗忧患。词人看秋不是本意,而是回顾自己的事业。秋,田园一派丰收景象,而他功业未就,只能将无可奈何的理想追求回顾。其词体现了一种“民胞物与”、“民吾同胞,物吾与世”的人道主义襟怀。(张载两铭),但词人并不是直接描写看秋,而是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间接地描写农家古朴风情,老少的一静一动,看似明白如话,却淡中寓浓,言已尽,而意无穷。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总之,看完作者这一意象的运用,我们会产生一种对人生体悟的共鸣感,即怒中带忧,怒而不发,正确地对待人生。 四、冬之哀 “哀气为太阴而当冬”,与前三种意象相比较,词人在写冬这一意象时,则采用了以哀景衬高尚人格的方式,从而更鲜明地刻画出词人高尚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他选择了哀冬中的梅花来抒写,这个意象多次地出现于中国古典诗中,形成了一个象喻系统,成为坚贞、高洁、积极向上等儒家理想人格所应具有的情志的象征。冬这个意象的象征意蕴在中国古典诗中的发展是大致稳定的,整合了同类文学经验,一旦出现欣赏者就会联想到它所象喻的高尚情志。辛弃疾用梅之高格自比,富有深沉的意蕴。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咏梅词的艺术成就,共创作了15首之多的咏梅词。不过,他的咏梅词主要是写寒梅之高格的。同时,也借赞美梅花自况,以表现其不同凡俗的人格,抒发其愤世疾俗的忧愁。陆永品辛弃疾咏梅寓言词中认为:“他的这些咏物词的审美价值,即并非在仅仅赞美梅花冰作骨,玉为容,常年鬓云松的铁骨寒香、劲俏挺拔的风姿和标格,而是通过对梅冰姿玉骨的描写,借以自况,表现自己高尚的情操或喻友人高洁的人格;同时,还借以抒发自己难言的胸襟。”下面的两首词,即能说明这问题。清平乐检校园,书所则,临江仙探梅,这两首咏梅词前首着重写寒梅报春之意,通过描绘“断崖修竹,竹里藏冰玉。”“行人系马疏,折残犹有高枝。”写梅有冰清玉洁的姿质。“行人”两句,篱边残梅,是铺垫之笔,旨在推出高枝之梅。此则形神兼备,虚实相间,尤重写意。高枝数点,临风摇曳,风姿翩翩。其所以迟迟不落,挺立枝头,只是因为春天娇懒未到。词人匠心独运,自出新意,以轻灵流转的笔锋,写出了寒梅唤春报春、傲岸不屈、不畏严寒的特有品格。同时,也暗喻出了词人的高格。 后首咏梅词则紧扣一个“探”字,开端总起言探梅。惜花心懒而独爱梅花,隐伏以梅和群花的对比之意。“一枝”三句,正面咏梅,但不重梅花形态特征,而取其精神内涵。“一枝先破”,承上对照之意;群花争春,浓装艳抹,俯仰随人;梅花先于众芳,而冰姿玉肌,独立不阿。另外,表示此梅一到,春色即因之而破开。此咏梅而写人,讥欲嘲世而自我抒怀。 由此可见,词人对冬中这以高格取胜的梅花,是何等钟情!范成大梅谱后序说:“梅以韵取胜,以格高。”陈亮有一道著名的梅花诗中二联云:“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梅花高洁,硬是风骨铮铮。稼轩“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二句,足可与之匹敌。然而,陈同甫还是将梅花竹花香。稼轩则只见其精神,不见其体态,眼中只是梅的冰雪之态,无丝毫的柔媚之态。词人以富有英豪之气的梅花作比,不仅抒发了自己渴望春天,思念故土,渴望恢复的怀抱。同时,也全面地揭示了他不同凡响的人生,显示了自己同梅一样冰骨玉容及不畏风烟的卓然标格,寄予了梅花高洁的人格美。哀而不乐,词人运用这一意象,把他对生命的失败感和对失败韵矛盾心理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这也是他理想追求与现实困境之间矛盾的产物; 总而言之,通过分析辛词的原型意象,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原型意象构成了一个个象喻系统。使这一首词与其它词作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链条式的环节。这些原型意象一方面在词中印记着词人独特的艺术感受,呈现出个性特征,另一方面,则又传达出他典型的人生情境,唤起欣赏者类似的情感体验。当然这只是笔者个人浅层次的分析,关于原型意象更丰富的内涵,期待着大家更进一步地探讨。 参考文献:1 胡经元冲国古典文学丛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2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 3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64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5 弗莱批评的剖析M,北京:百华文艺出版社,19986 邵雍皇极经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7 梁启超自由书惟书M8 克罗齐美学原理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KLMNOQRSTUVXYZ#!%&*()+012346789acdefgijklmopqrstvwxyzBCDEFHIJKLMOPQRSUVWXY#!$%&*)-+01345679abcdfghijkmnopqstuvwyzABCDFGHIJLMNOPRSTUVWYZ#!$&*()-012346789abdefghjklmnpqrstuwxyzACDEFGIJKLMNPQRSTVWXYZ!$%&*)-+01245678abcdeghijklnopqrtuvwxzABCDEGHIJKMNOPQSTUVWYZ#!$%*()-+12345789abcefghiklmnoqrstuvxyzABDEFGHJKLMNPQRSTUWXYZ#$%&*(-+012356789bcdefhijklmopqrsuvwxyABCDEGHIJKLNOPQRTUVWXZ#!$%&()-+02345689abcdfghijlmnoprstuvxyzABCEFGHIKLMNOQRSTUVXYZ#!%&*()+012346789acdefgijklmopqrstvwxyzBCDEFHLMNPQRSTUWXYZ#$%&*(-+012356789bcdefhijklmopqrsuvwxyABCDEGHIJKLNOPQRTUVWXZ#!$%&()-+02345689abcdfghijlmnoprstuvxyzABCEFGHIKLMNOQRSTUVXYZ#!%&*()+012346789acdefgijklmopqrstvwxyzBCDEFHIJKLMOPQRSUVWXY#!$%&*)-+01345679abcdfghijkmnopqstuvwyzABCDFGHIJLMNOPRSTUVWYZ#!$&*()-012346789abdefghjklmnpqrstuwxyzACDEFGIJKLMNPQRSTVWXYZ!$%&*)-+01245678abcdeghijklnopqrtuvwxzABCDEGHIJKMNOPQSTUVWYZ#!$%*()-+12345789abcefghiklmnoqrstuwxyzABDEFGHJKLMNPQRSTUWXYZ#$%&*(-+012356789bcdefhijklnopqrsuvwxyABCDEGHIJKLNOPQRTUVWXZ#!$%&()-+02345689abcefghijlmnoprstuvxyzABCEFGHIKLMNOQRSTUVXYZ#!%&*()+012356789acdefgijklmopqrstvwxyzBCDEFHIJKLMOPQRSUVWXY#!$%&()-+01345679abcdfghijkmnopqstuvwyzABCDFGHIJLMNOPRSTUVXYZ#!$&*()-012346789abdefghjklmnpqrstuwxyzACDEFGIJKLMOPQRSTVWXYZ!$%&*)-+01245678aefgijklmopqrstvwxyzBCDEFHIJKLMOPQRSUVWXY#!$%&()-+01345679abcdfghijkmnopqstuvwyzABCDFGHIJLMNOPRSTUVXYZ#!$&*()-012346789abdefghjklmnpqrstuwxyzACDEFGIJKLMOPQRSTVWXYZ!$%&*)-+01245678abcdeghijklnopqrtuvwxzABCDFGHIJKMNOPQSTUVWYZ#!$%*()-+12345789abcefghiklmnoqrstuwxyzABDEFGHJKLMNPQRSTUWXYZ#$%&*(-+012356789bcdefhijklnopqrsuvwxyABCDEGHIJKLNOPQRTUVWXZ#!$%&()-+02345689abcefghijlmnoprstuvxyzABCEFGHIKLMNOQRSTUVXYZ#!%&*()+012356789acdefgijklmopqrstvwxyzBCDEFHIJKLMOPQRWXYZ#$%&*(-+012356789bcdefhijklnopqrsuvwxyABCDEGHIJKLNOPQRTUVWXZ#!$%&()-+02345689abcefghijlmnoprstuvxyzABCEFGHIKLMNOQRSTUVXYZ#!%&*()+012356789acdefgijklmopqrstvwxyzBCDEFHIJKLMOPQRSUVWXY#!$%&()-+01345679abcdfghijkmnopqstuvwyzABCDFGHIJLMNOPRSTUVXYZ#!$&*()-012346789abdefghjklmnpqrstuwxyzACDEFGIJKLMOPQRSTVWXYZ!$%&*)-+01245678abcdeghijklnopqrtuvwxzABCDFGHIJKMNOPQSTUVWYZ#!$%*()-+12345789abcefghiklmnoqrstuwxyzABDEFGHJKLMNPQUVXYZ#!$&*()-012346789abdefghjklmnpqrstuwxyzACDEFGIJKLMOPQRSTVWXYZ!$%&*)-+01245678abcdeghijklnopqrtuvwxzABCDFGHIJKMNOPQSTUVWYZ#!$%*()-+12345789abcefghiklmnoqrstuwxyzABDEFGHJKLMNPQRSTUWXYZ#$%&*(-+012356789bcdefhijklnopqrsuvwxyABCDEGHIJKLNOPQRTUVWXZ#!$%&()-+02345689abcefghijlmnoprstuvxyzABCEFGHIKLMNOQRSTUVXYZ#!%&*()+012356789acdefgijklmopqrstvwxyzBCDEJKLMNPQRSTUWXYZ#$%&*(-+012356789bcdefhijklnopqrsuvwxyABCDEGHIJKLNOPQRTUVWXZ#!$%&()-+02345689abcefghijlmnoprstuvxyzABCEFGHIKLMNOQRSTUVXYZ#!%&*()+012356789acdefgijklmopqrstvwxyzBCDEFHIJKLMOPQRSUVWXY#!$%&()-+01345679abcdfghijkmnopqstuvwyzABCDFGHIJLMNOPRSTUVXYZ#!$&*()-012346789abdefghjklmnpqrstuwxyzACDEFGIJKLMOPQRSTVWXYZ!$%&*)-+01245678abcdeghijklnopqrtuvwxzABCDFGHIJKMNOPQSTUVWYZ#!$%*()-+12345789abcefghiklmnoqrstuwxyzABDEFGHJKLMNPQRSTUWXYZ&*()-012346789abdefghjklmnpqrstuwxyzACDEFGIJKLMOPQRSTVWXYZ!$%&*)-+01245678abcdeghijklnopqrtuvwxzABCDFGHIJKMNOPQSTUVWYZ#!$%*()-+12345789abcefghiklmnoqrstuwxyzABDEFGHJKLMNPQRSTUWXYZ#$%&*(-+012356789bcdefhijklnopqrsuvwxyABCDEGHIJKLNOPQRTUVWXZ#!$%&()-+02345689abcefghijlmnoprstuvxyzABCEFGHIKLMNOQRSTUVXYZ#!%&*()+012356789acdefgijklmopqrstvwxyzBCDEFHIJKLNOPQRSUVWXY#!$%&()-+01345679abcdfghijkmnopqstuvwyzABCEFGHIJLMNOPRSTUVXYZ#!$&*()-012346789abdefghjklmnpqrstvwxyzACDEFGIJKLMOPQRSTVWXYZ!$%&*)-+01245678abcdeghijkmnopqrtuvwxzABCDFGHIJKMNOPQSTUVWYZ#!$%*()-+12345789abdefghiklmnoqrstuwxyzABDEFGHJKLMNPQRSTUWXYZ#$%&*(-+012456abdefghjklmnpqrstuwxyzACDEFGIJKLMOPQRSTVWXYZ!$%&*)-+01245678abcdeghijkmnopqrtuvwxzABCDFGHIJKMNOPQSTUVWYZ#!$%*()-+12345789abdefghiklmnoqrstuwxyzABDEFGHJKLMNPQRSTUWXYZ#$%&*(-+012456789bcdefhijklnopqrsuvwxyA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