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必修1 3.3摩擦力 教案.doc_第1页
沪科版必修1 3.3摩擦力 教案.doc_第2页
沪科版必修1 3.3摩擦力 教案.doc_第3页
沪科版必修1 3.3摩擦力 教案.doc_第4页
沪科版必修1 3.3摩擦力 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33 摩擦力摩擦力知识既是力学的基础,也是组成整个高中物理知识的一块“基石”,所以这节内容的教学如何引领学生自主积极地探究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体验摩擦力特点规律的发生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应高度重视本节教学过程;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对于初学者是有一定难度的。高中物理课标对该知识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其中,对静摩擦力规律的认识应该包括最大静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断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摩擦力又是高中力学三类常见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本节课的教学就尝试采用实验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加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规律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教学难点1学生基于初中所学的知识,往往误认为压力f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采用多举一些实例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2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断也是一个难点,采用举出各个不同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课时安排3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的规律。知道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2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3认识静摩擦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4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5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3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4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长方体木块(每组3块)、弹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两个学生一组)。身边的物体(例如水杯、黑板擦、钢笔、橡皮、讲桌等物体)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摩擦力(1)游戏引入:让两个学生(甲比较高大强壮,乙比较弱小),让他们上讲台,老师拿出一根木棒,让他们一人握一端,倒数三、二、一、开始,让他们抢木棒,显然甲会抢到。这时问学生为什么甲能赢?学生会说甲力气大。然后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另一根木棒(其一端抹了润滑油),使甲握摸油的一端再让他们抢一次,这时下面的同学惊奇地发现甲输了,同时甲会抱怨木棒太滑了。学生思考: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2)实验引入:(学生上台操作)把玻璃珠子放在烧杯里,请学生分别用塑料筷子和木筷子夹玻璃珠子,看谁夹得多。在手上沾些洗衣粉水,握住瓶颈部分向上提,提不起来;再将瓶子擦干净,用毛巾覆盖在瓶颈部分,拿着毛巾向上提瓶,瓶很容易提起。一个大男生穿着滚轮滑冰鞋,一个小女生穿运动鞋站在地面上拔河,谁能赢?设计说明:学生在极大的快乐中体验摩擦力的存在,同时体会到摩擦力的存在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体会事情的两面性。同时体会静摩擦力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关系。(3)视频导入:观看影片十面埋伏片段导入新课。播放电影十面埋伏中的一个精彩片断,主人公小妹受到官兵追杀,在一片茂密的竹林中发生了一场大战。提出问题:分别展示影片中的四幅场景图,思考:(1)小妹为什么能够静跨在两根竹子间而不滑下?(2)尖竹竿为什么穿破竹竿后最终会停下来?(3)追兵为什么能从竹竿上安全滑下?(4)追兵靠什么力爬上竹顶?(特别指出人手相对竿是静止的)对比观察下面四幅图,把观察结果填入下面表格学生对比四幅图,找出产生摩擦力的异同点,填入表格并从中分析:(1)得出摩擦力的概念;(2)得出物体受到摩擦力的条件,学生通过体验性实验,验证摩擦力产生的条件;(3)归纳出两种不同类型的摩擦力。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区别这两种不同的摩擦力的关键不在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而是物体间是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学生讨论得出辨别方法)推进新课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我们先来做几个小实验,体验一下摩擦力。实验1: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滑到光滑的水平地面上。观察到的现象:小车会一直运动到很远。点拨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阻力相当小。实验2:在光滑水平面上铺放一条毛巾,再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观察到的现象:小车在水平铺放的毛巾上慢慢停下来。点拨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毛巾对它的阻碍作用,也就是摩擦力的作用。实验3:将小车单独放在水平毛巾上,施加一水平力使小车开始运动后,立即撤去水平力。观察到的现象:小车慢慢停下。点拨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同样受到毛巾对它的阻碍作用。实验4:将小车单独放置在水平毛巾上,不施加水平力。观察到的现象:小车始终静止。点拨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到任何外力的作用,它的状态不会改变,因此保持静止。实验5:用一个大小等于小车的重力的向上的力,拉着小车,使小车在水平毛巾上以某一速度运动。观察到的现象:小车会一直运动下去。点拨由于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重力和向上拉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二力平衡。在水平方向上小车的运动不会受到任何的阻碍作用,因此小车的运动状态将不会改变,会一直运动下去。学生讨论总结总结以上实验,得出:小车在水平面滑动时,如果受到阻碍它相对水平面运动的作用时,它就会停下来,反之小车的状态不会改变。归纳总结(1)当一个物体跟另一物体有相对滑动时,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产生的摩擦力,这个力就叫做滑动摩擦力。(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两物体直接接触且接触面粗糙。两物体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弹力即正压力。两物体接触面之间有相对滑动。(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接触面相切,且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特别提醒所谓“相对运动”是指相互接触的物体,而不是指相对于别的物体(如水平地面)。应注意区分“相对运动”与“运动”的差别。2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规律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能否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设想?猜想与假设可能与正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物体速度等因素有关。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制订探究实验方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答疑难,提供相关服务。参考方案一:实验1:先用弹簧秤拉着长方体木块a如图甲运动,再用弹簧秤拉长方体木块a如图乙运动(两次都做匀速运动或缓慢运动)。观察到的现象:弹簧秤的示数相同。点拨物体和接触面的接触面积不同。结论分析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实验2:分别用丙图和丁图做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丙图中弹簧秤的示数比丁图中弹簧秤的示数小。点拨两种情况下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结论分析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3:分别在小车上加数量不同的砝码在桌面上做匀速运动。观察到的现象:所加砝码越多,弹簧秤的示数越大。点拨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不同。结论分析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参考方案二:实验1:如图所示,在托盘里放上适当的重物b,使物块a的木质面与木板表面接触,要使物块a在木板表面匀速滑动,物块a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等于重物b的重力(mbma)。再将物块a的木质侧面与木块接触,在不改变托盘内重物的情况下,使物块a仍保持匀速滑动。点拨物块a仍保持匀速滑动,表明所受滑动摩擦力不变。结论分析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实验2:在上图所示实验中,使物块a的橡皮面与木板接触,使物块a匀速运动。点拨要使物块a匀速运动,必须增加托盘中重物b的重力,同时也表明物块a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增大。结论分析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3: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使物块a的木质面与木板表面接触,再在物块a上放置与a质量相等的砝码,使物块a对木板的压力加倍,使物块a匀速滑动。点拨为使物块a匀速滑动,托盘内重物重力也必须加倍,即物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加倍。结论分析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成正比。参考方案三:让学生判断哪个方案更好,并说明理由。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出他们认为合理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方案的优缺点。实验步骤如下:第一,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挂在木块上。采用外力拉动长木板,使木块和木板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第二,在木块上加放一个钩码,采用外力拉动长木板,使木块和木板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第三,取下钩码,将木块上订有毛巾的表面翻转过来,使其粗糙的一面和木板接触,采用外力拉动长木板,使木块和木板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第四,将木块换另一个表面,由平放改为侧放,采用外力拉动长木板,使木块和木板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实验结论:由(1)(2)两步骤可以得出,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的情况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由(1)(3)两步骤可以得出,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由(1)(4)两步骤可以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参照以上实验方案,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记录在不同压力下物体匀速运动的拉力大小,而在水平面匀速运动时,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所以要测量木块及砝码的重力从而得到木块对地面的正压力。记录表格如下:次数12345压力/n拉力/n摩擦力/n数据处理可以作出摩擦力随压力变化的图像,如f-n,f-n2,f-n3或f-n1分析与论证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受到的正压力有关,并且在接触面情况一定的情况下,正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成正比关系。归纳总结精确的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跟正压力成正比,即fn,f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n为正压力,为动摩擦因数。其中的数值与相互接触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没有单位。例1钢与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02,钢与草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约为0.5,穿着钢制滑板的人连同滑板的总质量为70 kg,他在水平冰道上和水平草地上滑行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分别是多少?由此说明速滑场地为何选择雪地而不选草地。解析:人与滑板在水平冰道和草地上滑行时,对冰道和草地的压力大小等于人与滑板的总重力g。即ng709.8 n686 n在冰道上受滑动摩擦力f11 n0.02686 n13.72 n在草地上受滑动摩擦力f22 n0.5686 n343 n计算可知:f2f1在草地上滑行时摩擦力太大,速滑比赛失去意义。答案:13.72 n 343 n对滑动摩擦力的理解:(1)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只是产生滑动摩擦力的必要条件。“滑而不压”的情况下没有滑动摩擦力产生。(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与运动方向可以相同、相反或成一定角度。(3)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并非阻碍物体的运动,对物体来说,滑动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4)滑动摩擦力发生在相对滑动的物体之间,但静止物体也可以受滑动摩擦力作用,如物体在静止的桌面上相对滑动,物体受滑动摩擦力,而桌面也受到物体施加的滑动摩擦力作用。3静摩擦力(一)静摩擦力的概念两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发生在二者有相对运动时,但是当二者之间没有相对运动的时候,物体间就没有摩擦力了吗?试对以下生活中的几种情况进行讨论:情景再现(1)手握一杯水停在空中某处,杯子为何不竖直向下滑落?当杯子周身涂满油时,却不易握住,如何解释?(2)某同学用不太大的水平力推讲桌,桌子没有动,当水平推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桌子动了,你能解释吗?(3)工厂里用皮带传输机把货物从低处送往高处,为何货物随皮带一起做匀速运动,却不掉下?答案:见解析解析:(1)杯子在竖直方向受到重力作用,有往下掉的趋势,要使杯子静止,由二力平衡条件知,在竖直方向应该有一个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存在,这个力就是静摩擦力。(2)桌子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用力推时,桌子有向前运动的趋势,但是桌子没有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在水平面上还应该有个力与推力平衡,这就是地面施加给桌子的静摩擦力。当推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推力大于静摩擦力,于是桌子动了。(3)货物随皮带一起做匀速运动,货物相对于皮带有沿倾斜方向向下运动的趋势,所以货物应受到沿倾斜方向向上的静摩擦力。归纳总结(1)静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而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当它们之间存在相对滑动趋势时,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物体间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静摩擦力。(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两物体间相互接触且接触面不光滑;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两物体间应该相互挤压即有弹力存在。特别提醒静摩擦力存在于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但并非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就一定有静摩擦力,有无静摩擦力还要看有无相对运动趋势。应注意区分“相对静止”与“静止”的差别。静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的趋势,但不一定阻碍运动。(二)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1)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逐渐增大拉力,直到木块运动为止。观察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2)在木块上增加砝码,重复上述实验。实验次数木块运动情况木块(或含砝码)的重力g弹簧测力计示数f12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实验探究的一些定性的理论分析拓展。结论分析静摩擦力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静摩擦力的大小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当拉力增大到某一值时,物体就要滑动,此时静摩擦力达到极限值(最大),叫最大静摩擦力。可见静摩擦力的大小在一个范围内:0ffmax。(三)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通过毛刷实验感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实验1:毛刷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轻轻向右用力拉动毛刷,仍使毛刷静止。观察到的现象:刷毛向左弯曲,拉力f增大,毛的形变加剧。点拨从毛的偏转方向可以显示出毛刷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左。当外力增大时,静摩擦力也增大。实验2:将固定在a木块下表面的毛刷放置在平板毛刷上,再将毛刷固定在b木块的下表面放置在a木块另一侧的毛刷上,向右拉动a木块。观察到的现象:a下端的刷毛向左弯曲,上端没有弯曲。点拨从毛刷的变形可以显示出a木块下侧受到的静摩擦力向左,平板受到的静摩擦力向右,a、b之间不存在静摩擦力。实验3:在实验2中向右拉动b木块。观察到的现象:两部分刷毛都向左弯曲,用力越大,弯曲越厉害。点拨从毛刷的形变方向看出b受到a向左的静摩擦力,a上侧受到b向右的静摩擦力,a下侧受到平板向左的静摩擦力,同时平板受到a向右的静摩擦力。结论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跟物体间相对滑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特别提醒(1)“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的理解:“相对”指的是两相互接触的物体。两个物体虽然保持相同的运动状态,但假若它们之间没有静摩擦力的话,就不会有相同的运动状态了。(2)对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判断,一般采用化“静”为“动”的方法,即假设研究对象与被接触物体之间光滑,若它们之间发生相对滑动,则其相对滑动方向便是原先相对运动趋势方向;若它们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则说明它们之间原先并无相对运动趋势。例2物体相对于传送带处于静止状态,判断下列传送带上物体有无静摩擦力以及其方向。答案:(1)无摩擦力 (2)有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上 (3)有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上(四)摩擦力的应用与危害在生活中,有时我们需要加大物体之间的摩擦力,有时又需要减小物体之间的摩擦力。比如可加大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物体之间的摩擦力。相反,使物体之间的接触面更光滑,可以减小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在相同的条件下,物体之间的滚动摩擦要小于滑动摩擦。因此,生产中常使用滚珠轴承,以减小物体之间的摩擦。不同材料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不同。因此,可通过改变相互接触的材料,增大或者减小物体之间的摩擦力。例3下列关于物体受静摩擦力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静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b静摩擦力的方向不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c静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垂直d静止的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一定为零解析:抓住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的特点,举出反例说明。选项a、b:加速启动的平板车上与车相对静止的物体。选项c:随转盘一起匀速转动的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与运动方向垂直。答案:c例4用一根长20 cm、劲度系数为k200 n/m的弹簧水平拉着放在水平桌面上质量为1 kg的木块,弹簧的长度逐渐伸长到22.4 cm时,木块开始运动,当弹簧的长度为21.7 cm时,木块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木块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为多大?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怎样?解析:物体在未滑动前,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木块受到桌面的弹力与物体的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静摩擦力与弹簧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木块在刚滑动之前,受到摩擦力已达到最大值fmaxfk(x1x0)200(0.2240.20) n4.8 n木块在未开始运动之前,每个时刻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总是与弹簧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可见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随着弹簧的拉力增大而增大。其变化范围是:04.8 n。答案:4.8 n 04.8 n33 摩擦力一、摩擦力二、静摩擦力1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存在正压力;有相对运动趋势。2大小:0ffmax,与外力有关。3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三、滑动摩擦力1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存在正压力;有相对运动。2大小:fn,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教学反思摩擦力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力,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在摩擦力的定义中,“相对运动”是学习的一个难点,本节课通过事例解决了这个问题,且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有摩擦,什么时候没有摩擦。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学生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型,他们觉得既紧张又轻松。在认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解放思想、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展示特长的机会,有的学生甚至想到了用自己的铅笔盒作为实验器材(通过放入东西的多少改变压力)。其实,在此过程中有些组的方案经实践检验是不成功的,为此他们学会了如何评估他人和自己所做的工作;有些组做得非常成功,同学们心情激动,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对经历探究实践所学到的东西刻骨铭心,同时还能体验到科学探索迂回曲折和知识的来之不易。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1关于摩擦力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力的大小一定与接触面上的压力成正比b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一定等于fnc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一定与该物体的重力大小成正比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解析:抓住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不同,以及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特点。滑动摩擦力和正压力成正比,可以用fn来计算,但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无关,由外力决定。最大静摩擦力和物体所受的正压力成正比。答案:d2关于动摩擦因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接触面间压力越大,动摩擦因数越大b两物体间滑动摩擦力越大,动摩擦因数越大c两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与动摩擦力成正比,与两物体间的压力成反比d两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是由两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决定的,与动摩擦力和正压力无关解析:动摩擦因数由两物体本身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答案:d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生活常识,用手握瓶,将瓶提起,瓶越重,越要用力握紧瓶,这样是为了( )。a增加对瓶的静摩擦力b增加对瓶的压力c增加手瓶间的动摩擦因数d增加手瓶间的最大静摩擦力解析:静摩擦力与压力无关,与沿接触面方向上其他力及物体运动状态有关,最大静摩擦力在接触面情况一定的条件下与压力成正比。答案:bd摩擦的机理摩擦机理的本质是能量损耗的机理,因而问题归结为接触面怎样造成能量的损耗。物体表面虽然经过加工,但还是凹凸不平的,即使进行过精加工(如研磨),表面凹凸相关仍有104 mm的数量级。表面上独立的凸出单体,即使固体表面很干净,事实上也是由各种物质的薄膜覆盖着的(最外面是普通脏污的膜,里面是吸附分子膜,再里面是金属氧化膜,最里面是加工变质膜)。普通脏污物质包括手指的油污或灰尘等,吸附分子膜中来自大气中的吸附层;金属氧化膜是金属表面与空气中的氧化合而形成的;加工变质层是指因车削或研磨而使金属的晶粒变得细微,通常成为比基体更硬的薄层。再来看一下材料的性能。在材料实验机上对金属杆做拉伸试验,可看出开始施加外力时,杆件发生拉伸变形。随着外力的增大,形变也增大,只要不超过材料的弹性限度,去掉外力后杆件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超过弹性限度,杆件就发生塑性形变,出现流动现象,这时即使取掉外力,杆件也不能恢复原状,产生流动的最小拉力,叫屈服极限,这是一般材料的强度条件。现在在上述概念的基础上探究干摩擦的机理。以金属对金属无润滑表面间的相对滑动为例。由于表面的凹凸不平,两个面接触时,就像把两大山脉倒扣在一起一样,实际的接触为点接触,这也是一般情况下摩擦力与表观接触面积无关的原因,当加载荷时,两面之间产生正压力,由于实际接触面积极小,接触点处的压强大大超过材料的屈服极限,因而在接触点处发生了塑性形变,使实际接触面积迅速增大,直到能够支承所加载荷为止。在这些微凸体接触处发生塑性形变,实际上使两面在这些局部区域发生了焊合。当施加一切向力时,只有这些焊合点被剪切断裂,表面间才会发生相对滑动,所以这时的摩擦力是界面处的剪切力,它等于焊合点处的平均剪切强度与实际接触面积的乘积。这个摩擦力是界面处产生摩擦力的黏附分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焊合点处的剪切强度有时大于两种金属中较软金属的剪切强度,所以剪切断裂有可能发生在较软金属内部,而不是在焊合界面处。从微观来看,将两种干净的金属表面压合时,一个表面上的原子趋近于另一个表面上的原子,直至如同金属体内的原子那样接近为止。正是这种原子间、分子间的引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