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四年级上第3单元教案.doc_第1页
北师大四年级上第3单元教案.doc_第2页
北师大四年级上第3单元教案.doc_第3页
北师大四年级上第3单元教案.doc_第4页
北师大四年级上第3单元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体育场(估算)、神奇的计算器、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数学阅读 计算工具的演变、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划分课 题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课 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能力目标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情感目标教学准备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教具挂图教、学方法观察法,探究法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二、确定估算方法出示问题:绕21地球圈需要多少时间?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三位数三、教学“114 21”四、巩固练习:(一)完成试一试(二)练一练五、小结:你有什么收获?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圈、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师:这颗人造卫星绕地球2圈需要多少时间?怎么算?你估计需要几分钟?师: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的?师:若绕地球20圈呢?师:请个同学说一说怎么列式?师:你能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师:刚才同学们用了许多种方法估计出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 那么多种方法才有一个特点,你们发现了吗?师:同学们都说得很有道理,我们现在一起计算看看刚才同学们的估。算值是不是接近准确数。师:今天算式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师: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师:谁来介绍一下你的算法。(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算理:算114 20时,引导学生回顾,当十位上的2乘114时,得数怎么对齐?)师:引导学生发现前两种算法的共同之处。(把较复杂的计算化成计算较方便的,可以直接口算的算式)师:114 21的计算结果是2394,看看我们刚才估算的结果是不是大致在这个范围?师: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同学们会用多种方法解决,竖式计算在计算中是重要的方法之一,今天我们就着重学习它。1、教师巡视,指导。2、着重讲评408 25和47 210,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算式。教师巡视,指导。生:我是这样算的“114 2” ,估计需要200多分钟。生:我先把114看成整数100,100乘2就是200,因为114比100大,所以乘得的结果会比200多。生:“114 20”需要2280分钟或需要2000多分钟。生:“114 21”生1:把114看成100,“100 20”大概需要2100多分钟。生2:把21看成20,“114 20”大概需要2300多分钟。生3:(组织学生,同桌轻声讨论。)生答: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其中的一个因数看成一个比较接近它的整数再计算,这样就方便计算。生:以前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今天学的是二位数乘三位数。(1)让学生尝试自己计算。(2)全班交流。生1:先算 114 20 = 2280,再算2280 + 114 = 2394 (可让学生讲出114是哪里来的)生2: 114 21 = 114 7 3 = 798 3 = 2394生3: 114 2 1 114 - 114 1 228 - 114 20 2394(生:跟20对齐,用哪位上的因数支乘,所得的积就写在哪一位上)(3)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估算值和准确值进行比较。(一)完成试一试,让学生选用合适的方法计算。在课本上完成。作业设计“练一练“的第1、3、4题板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114 21 = 114 7 3 = 798 3 = 23941 1 4 2 1 114 - 114 1 228 - 114 20 2394教学反思课 题体育场课 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教学准备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难点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教具 报纸若干张,大米若干,白纸若干张。教、学方法比较法,探究法,情景法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自己的身高情况来估计某某的身高,会用“长一些”、“短一些”、“长的多”、“短得多”比较关系的语言。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挂图片。2、 提出问题。三、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出示具体看台数据,进行估算。四、 课堂活动估计一张报纸的字数。书报亭营业额估计。估计大豆数。五、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和大家说说。师:“今天老师很高兴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有的同学很喜欢卡通人物,对卡通人物的体重、身高什么的记得一清二楚。有没有谁想知道老师的身高?” 师:猜猜老师的身高?(用上“长一些”、“短一些”、“长得多”、“短得多”比较关系的语言。)师:不是,把老师说矮了。师:是 165厘米,你估计得非常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估算。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你能知道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1) 幻灯呈现: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2) 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引导提问: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从而板书:12628或7228(3) 估算版式结果。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即:7030=2100(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练一练“的第1题。(折一折,再估计;数一数某行的字数和总行数,再相乘)(1) 先复习估计一瓶大豆的方法。(先估计部分,再估计整体)(2) 小组拿出准备大米,你能用最快的速度来估计它有多少颗吗?生:我。生:我的身高是135厘米,老师比我长一些。大概是 160厘米吧?生:是165厘米吗?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1) 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2) 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3) 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允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扑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2000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题中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先小组合作交流,然后汇报,边汇报老师边演示,学生再实践。)(先独立思考,指名说方法,集体订正)小组内合作操作、交流,小组汇报。板书方法:划分界限,分开来数部分求整体;用瓶盖子来印等)。作业设计“练一练”的第2-4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 题练习三课 型练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算理及笔算方法。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估算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进一步渗透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教育。教学准备重点正确笔算,提高一次计算的正确率。乘法竖式、乘法估算。难点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小黑板教、学方法练习法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 基本练习二、 课堂练习教材第4题。教材5题。教材6题。三、 思维训练数学游戏。四、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乘法口算、竖式练习做第1题。2题,教师在学生做之前可以问学生:像72124这样的题目该怎样对位?3题,不计算,判断对错。在做之前,教师提问:不通过计算,怎样判断这些题目是否正确呢?出示本题,教师不作任何提示,直接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特别是两之挂钟上的时间。在完成这道题目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神舟”五号飞船的信息。第(1)题解决的基础是会观察图上的信息。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回到问题时,首先要让学生说一说图上的信息。所以,教师在知道学生回答问题时,首先要学生说一说图上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方法是把每层书架上的书看作50本,这样可以得出一个书架上的书约是300本,三个书架上的书约是900本。做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各自;二是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当然这两个方面的有关策略在学生做游戏前不要直接告诉他们,让他们在自己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教师还可以根据这种形式,改变其中一些数据,供学生再次游戏。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口算的方法。学生发现说明:可以把两个因数交换位置,变成12472就可以了。学生答: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学生在观察后,可以让他们回答所提出的问题。由于本题是一道估算题,所以重点应鼓励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学生如果提出他的估计方法,只要有道理也应肯定。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 题神奇的计算器课 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利用计算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准备重点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计算。难点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教具计算器(每人一部),相关信息教、学方法操作法,探究法,演示法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提示课题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合出自己的计算器。板书:神奇的计算器。二、 引导探索2、认识一些功能键。(1) 由学生来说明。(2)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3、 尝试练习。(2) 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4、 探索一些数学规律。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999999999999999999999999三、课堂小结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我们一起学习什么?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随着计算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懂得了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法以,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老师。 开关及清除键。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运处符号键。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 数学键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 。显示屏就显示“1 2”。 等号键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小数点键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1) 计算254 实物投影呈现:菜 单 酒 : 14元 凉拌豆腐: 3元肉丝: 5元 清蒸鱼: 16元三鲜汤:12元 甜点: 8元青菜: 3元(1) 呈现计算题。 1+2+3+4+98+99+100 9999 99999 999999(4) 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认识计算器。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因为学生所准备的计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各计算器中配置的功能键也不一样,以上5种功能键是比较普遍的存在。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能键。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操作过程: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反馈计算结果。(2) 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3) 反馈计算结果。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如: 1+2+3+1+98+99+100=10150,只要用计算器计算10150 9999=899199999=89991999999=899991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最高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作业设计课文第39页的“试一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 题有趣的算式探索发现(一)课 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2、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准备重点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教具挂图电子计算器。教、学方法操作法,探究法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 导入二、探究新知观察比较过第一关。板书:11111111=1234321老师补充几组算式,学生用计算器计算。497 2222 2626 12111111111111113773131114探索第二关:奇怪的142857。5、探索第三关:神奇的9。用计算器验证:99999999=999800016、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三、课堂小结通过今天探索算式的规律,你有什么感受?教师: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较大的乘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淘气与笑笑要去探索算式背后的规律,你愿意与他们同行吗?计算下面各题。11=1111=111111=教师板书:11=11111=121111111=12321教师: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 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又有什么关系?质疑:你能根据以上这些得数的关系想出11111111等于多少吗?追问:11111乘11111等于多少?学生得出答案之后,问:你是怎样得到这个结果的?小结:这一组题的得数都是回文数,也就是一个数从左边开始念和从右边开始念完全相同。与回文数相关的还有回文句“北京自来水来自京北”;回文对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油灯少灯油,火柴当柴火”;回文年“1991年”“2002年”等。问:你好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教师:请你们先用142857分别乘1、2、3、4,然后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观察积的特点,你能直接写出142857乘5、乘6的得数吗?1428575=142857乘7时,积还有这个特点吗?教师:恭喜你们已经过了两关,有信心走下去吗?教师:算一算:9999 、999999的得数,想一想积有什么特点。9999=9801 999999=998001教师:你猜想一下99999999的积会是多少?启发:你们的猜想完全正确,能说一说想法吗?教师:最后一关是最难的,同学们一定要先理解寻找神秘数的规律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在09的十个数字中,任意选择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的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然后两数想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重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四位数。再次相减在这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你能找到一个神秘的数吗?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身体,然后举例讲解,如:选择1、2、3、4四个数字,最大数是4321,最小数是1234。4321-1234=3087让我们带好计算器,准备过第一关吧。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讨论后得出:着三个算式的结果,从左边开始念和从右边开始念完全相同,例如12321,从左开始念是1、2、3、2、1;从右开始念也是1、2、3、2、1。学生猜想,然后用计算器验算。学生举例。学生自由发言,可以举会文数、回文句和写出这样的算式。1428571=142857 1428572=285714 1428573=428571 1428574=571428学生发现:这些算式的结果总是由“1、4、2、8、5、7”这6个数字组成。确定最高位最关键,只能在5和7之间选择,考虑到进位,只能是7,所以1428575的结果应该是714285。学生尝试解决,但结论都是142857乘7,结果将不再具有这个规律。 学生自由发言,说明理由。学生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首位都是9;积的位数正好是两个因数位数之和;积的每一位都是由“9、8、0、1”组成。积是8位数,首位是9,个位是1。积可能是99980001。学生:只要在首位补9,倒数第二位补0就可以了,只有一个8,也只有一个1。学生直接写出9999999999的积3、0、8、7组成的最大数是8730,最小数是3078。8730-3087=56525、6、5、2,组成的最大数是6552,最小数是2556。6552-2556=3996在不断反复中,找到一个神秘的数。(4176)学生分组或独立尝试。当学生发现一些规律后,要指导学生用其他的数据继续进行验证。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 题计算工具的演变课 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计算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渗透数学的文化教育。教学准备重点难点教具算盘、计算器等。教、学方法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 指导阅读二、 简要介绍一些计算工具1、 石子计数、结绳计数(1) 幻灯呈现课文第42页第1个图。(2) 古时人们记数的方法。2、 算筹计算。(1) 算筹的发明时间、发明人。(2) 算筹的计算方法。3、 算盘。(1) 算盘发明的时间、发明人。4、 计算机。(1) 计算机发明的时间、发明人。(2) 关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了解。三、完成课堂作业。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获取书本提供的信息。教师巡视,简要回答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作全班讲解。石子计数:古时候,牧民用石子的数和羊的头数作对应记录,早上放出几只羊,就用几个石子表示,晚上放牧归来,再把石子与羊一一对应,如果石子数和羊数刚好对应,就说明羊没有少了或丢了。结绳记数:其原理和石子计数类似,如:古时候,人们采集野果,或捕鱼时,在绳子上打结,采几只野果或捕到几只鱼,便在绳子上打几个结。对应,如果石子数和羊数刚好对应,就说明羊没有少了或丢了。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公创举,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使计算的速度快多了。 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还曾传到日本、朝鲜等国。算盘至今还在使用。(2) 介绍算盘的结构和记数法。 出示教具、学具-算盘 记数法:上方每颗珠子代表5,下方每颗珠子代表1。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教师: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发明了最早的计算机。 提问,关于计算机,你还知道什么?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已所知道计算工具的计算公式用树枝或竹条来表示数字。如:“1”就用一根枝条来表示,“2”就用两根枝条来表示。“6”就用枝条“ ”来表示等。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学生说一说,他所知道的知识。(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其他的途径获取更多的有关信息)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 题乘法结合律课 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教学准备重点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难点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教具教学挂图,计算器教、学方法探究法,活动法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二、探究新知1、出示摆好的长方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6、5、3三个数相乘,先把6和5相乘,再和3相乘,或者先把5和3相乘,再和6相乘,它们的积不便。3 用字母表示定律。4 乘法结合律的应用。试一试:38254 421258三、课堂作业设计1、推广乘法交换律。1317=( )13 17( )=917( )( )=254 235=35( )2、看谁算的快。25424 691258 39425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请你估一估用了几个小正方体。质疑:为什么结果都是一样的呢?这其中是否蕴涵着某些规律呢?提问:(1)观察这三个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2)这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那么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的呢?再来计算几组题,比较每组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65)3=6(53)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个算式说明了什么?再观察一组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这个算式说明了什么?(804)2=80(42)教师启发:谁能试着把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完整地说一说?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怎样表示乘法结合律?想一想,计算43254怎样算最简便?应用了什么定律?问:为什么先用25和4相乘?应用了什么定律?比较前两道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由上边的计算也可以看出,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有两种情况:(1)单独用乘法结合律使运算简便;(2)与乘法交换律结合使用,使运算简便。引导学生明确:当几个数相乘时,如果其中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以引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使两个数先乘,再乘其他的数,可以使计算简便。我们学过的乘法交换卤可以改变因数的位置,今天学习的乘法结合卤、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中的顺序。学生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和同桌商量。学生在验证中,可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无论用什么方法计算,其结果都是一样的。(这三个等式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同,结果相同)学生自己归纳:80、4、2三个数相乘,先把80和4相乘,再和2相乘,或者先把4和2相乘,再和80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学生还可以用计算器找较大数进行计算,验证发现的这个规律。几名学生试说后,教师完整地叙述一遍: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学生回答后板书:(ab) c=a(bc)符号左边(ab) c表示什么意思?符号右边a(bc)表示什么意思?共同讨论:43254=3(254)=43100=4300学生讨论后:第一题应用乘法结合律先把后两个因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而第二题要使25和4相乘,必须先用交换律把25调到4前面,或把4调到43前面,再应用乘法结合律25和4相乘使运算简便。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 题乘法分配律课 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在探索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能力目标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计算,培养学生总结、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情感目标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有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教学准备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具10个红圆片,6个白圆片。教、学方法探究法,情景法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1、口算。(熟悉运算顺序,为新课作准备)2、用简便方法计算。二、探究新知1、 感知定律。动手操作,按要求摆学具。出事例题情境图。板书两组试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两式相等的关系,用等号连接起来。概括定律。引导观察算式。字母公式。三、课堂巩固练习练习:3829+38课堂小结103+107 609+601 (27+73)8 205+50225724(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的一个定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1) 口算。(4+5)2 (3+4)5 2(10+6)42+52 35+45 210+26教师:上面口算中,每组题目的得数怎样?(相等)每行摆5个红圆片,3个白圆片,摆了2行,共摆了多少个圆片?小明和小军看到工人叔叔正在贴瓷砖,贴了两面墙,你帮助他们估一估,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方法一:先算出每面墙第一行的瓷砖公多少块? 块?(6+4)9 =109 =90(块)方法二先算出正面墙和侧面墙各贴多少?69+49 =54+36=90(块)再次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道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4)9=69+49问:你能把两个算式的意义连起来说吗?(18+7)6=186+76 20(15+9)=2015+209教师:观察黑板上这几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竖着看,左边算式有什么相同?右边算式呢?横着看: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关系?为了把乘法分配律表示得简单有清楚,可以用字母表示。a.b.c表示任意一个整数,你能写出字母公式吗?利用乘法分配律简算。出示3472+3428请学生先观察算式有什么特点。师生共同总结:应用这种简便算法的式子有三个特点:(1)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2 )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3)另外两个不同因数之和基本上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数。这道题能不能简算?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今天我们研究了乘法分配律,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定律。根据乘法分配律,灵活地改变算式形式,可以使计算简便,希望同学们能掌握它,用好它。我们已经学过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应用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学生由结果转移到观察算式的关系上,初步感知定律。摆完后想怎样计算,得出以下两种解法。(5+3)2=52+32学生自由发言,估计的结果不一定一致。教师可以启发:他们现在一共贴了多少块呢,让我们来算一算。还可以从算式的意义上想,左边算式表示9个几?(表示9个6加4的和)右边算式表示个几与9个几的和?(表示9个6加9个4的和)照样子,学生能说出一组式子(举例并板书)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板书: (18+7)6=186+76 两个数的和 两个数分别 与一个数相乘 与这个数相乘, 再把两个积相加。左、右两边的算式计算结果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想加,结果不变。同学思考后得出:a(b+c)=ac+bc(两个乘式里都有因数34,而72与28的和是100)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计算比较简便?(先求出72与28的和,再同34相乘比较简便)再引导学生独立完成:3537+6537进一步从意义上想:3829表示什么?(29个38)再加上几个38?(加上1个38)1个38写成算式是什么(381)现在一共有几个38?(共30个38)能简算了吗?作业设计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a(b+c)=ac+bc(18+7)6=186+76 两个数的和 两个数分别 与一个数相乘 与这个数相乘, 再把两个积相加。教学反思课 题练习四课 型练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联系,巩固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能较熟练地应用定律进行简算。能力目标提高计算、思维能力及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教学准备重点继续加深对乘法结合律、分配律的理解,进而能熟练地应用定律进行简算。难点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对乘法分配律的反向应用。教具量角器,三角板,计算器教、学方法练习法,小组探究法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二、基本练习练习: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10269=( )69+( )6975103=75( )+75( )二、花圃中的乘法三、观察与思考:课堂小结(100+2)45说明为什么要把括号里的数分开来乘。什么叫乘法分配律?1、出示:102( )请同学们任意填一个两位数,老师都会很快说出乘积。可以讨论:如何把这个算式改写成“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形式?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