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doc_第1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doc_第2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doc_第3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doc_第4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我所任教是六(2)班,共32位学生。学生上课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总体上课堂纪律好,两极分化比较明显。所以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二、教材内容分析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三、教学目标: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1、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五、教学措施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复习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学困生,师生都要特别关爱。抽时间与他们谈心,端正学习态度,确定学习目标。2、对平时缺课未做实验的学生要调查摸底, 及时查漏补缺, 做到实验率90%以上。3、课前检查前节课的作业,有问题及时纠正;课后交流,课堂复习的要点消化的怎样,进行抽题检查;平时提醒,碰到该生及时了解复习情况和作业完成的情况,及时提醒不要忘记作业。选择“小老师”,让他们在集体的合作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4、给困难生以更多的展示机会,以呵护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平时一些简单的题目,请他回答,让他找回自信。积极采取激励措施,只要待转学生有点滴进步,就要予以鼓励,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去争取下一次的进步。六、教学进度安排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1 2月9日-2月15日 始业教育;1、放大镜;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2 2月16日-2月22日 3、放大镜下的晶体;4、怎样放得更大;练习 33 2月23日-3月1日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34 3月2日-3月8日 8、微小世界和我们;第一单元练习 35 3月9日-3月15日 1、 我们身边的物质;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36 3月16日-3月22日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铁生锈了;练习 37 3月23日-3月29日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物质变化与我们 38 3月30日-4月5日 第二单元练习;期中总练习; 39 4月6日-4月12日 1、地球的卫星一月球;2、月相变化;3、我们来造环形山 310 4月13日-4月19日 4、日食和月食;5、太阳系 211 4月20日-4月26日 练习;6、在星空中(一);7、在星空中(二) 312 4月27日-5月3日 8、探索宇宙;第三单元练习 313 5月4日-5月10日 1、一天的垃圾;2、垃圾的处理;3、减少丢弃及重新利用 314 5月11日-5月17日 4、分类和回收利用;5、一天的生活用水;练习 315 5月18日-5月24日 6、污水和污水处理;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316 5月25日-5月31日 第四单元练习;概念梳理 317 6月1日-6月7日 总复习 318 6月8日-6月14日 总复习 319 6月15日-6月21日 总复习 320 6月22日-6月28日 期末考试21 6月29日-7月5日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1.1 放大镜【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 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幻灯片(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与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的对比) 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 【教学过程】一、引入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1. 放大镜下的发现 (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科学文件夹 桂花树叶 新闻纸 用眼睛观察 用放大镜观察 用眼睛看到的桂花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用眼睛看到的新闻纸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哪些细节是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2. 它们是什么 (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 (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科学文件夹 编号预测纸的种类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特征验证后确定的种类1 2 3 3. 自制放大镜 (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 (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4.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1.2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教学目标】1. 知道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凸透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小、透镜视野越大。 2. 掌握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3. 学会选择用适当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物体。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放大镜、直尺、方格纸、书写纸(打有小6号文字)。 学生分组:方格纸、放大镜(5倍)、放大镜(10倍)、布、无色玻璃球、粉笔、铅笔头、石块、八角茴香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 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有哪些问题?每个放大镜把物体都放得一样大吗?怎样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呢?二、探究过程1放大了多少倍 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上的小字,我们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让学生讨论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方法一: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B);A除以B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搁在放大镜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B除以A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2什么样的放大镜能放得更大 (1)教师出示放大倍数不同、直径相同的两个放大镜,问: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形状上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2)学生观察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并用这两个放大镜放大书写纸上的字。讨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3)教师出示一块布,问: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观察并用表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文件夹 放大镜的倍数 5 倍10 倍观察布料的结果(图) 不同点 (4)学生讨论: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 (5)学生用无色玻璃球观察物体布料,讨论: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范围有什么变化? (6)教师小结:我们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放大倍数越大的透镜,视野越小;放大倍数越小的透镜,视野越大。 (7)教师出示粉笔等物体,要求学生用倍数较高的放大镜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文件夹 编号物体名称 用放大镜观察的结果1粉笔2铅笔头3橡皮屑4石块5面包6八角茴香7自己的皮肤89(8)教师出示蝗虫和蚕卵标本,让学生思考:观察蝗虫标本和蚕卵标本,应该各选择怎样的放大镜? 4. 教师小结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3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1会使用放大镜耐心仔细地观察昆虫的特殊构造和本领,发现昆虫王国的更多秘密;知道使用工具比只用眼睛观察获得的信息更多。 2知道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殊构造,了解蚜虫和草蛉之间的生活习性,从而获得对昆虫世界更多的了解。 3在学生获得更多昆虫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昆虫或昆虫标本、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 2有关昆虫世界的图片、视频资料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 1对话:我们曾经观察过蚂蚁、蝗虫、蚕蛾,他们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有哪些共同特征? 2讲解: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都属于昆虫。 3你知道蝗虫头上的触角是什么样的吗?谁能来画一画? 像昆虫的触角、眼睛、耳朵这些细小的器官我们平时看得并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它们的特殊构造,也许会发现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 二、观察昆虫的部分器官 1教师提供昆虫或昆虫标本,学生分组观察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虫的眼睛,昆虫的各种触角、口器等。要求先用眼睛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边观察边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里。 2交流自己的发现。 蝴蝶的翅 交流自己对蝴蝶翅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蝴蝶的翅,并呈现文字“每个美丽的鳞片都有一个小柄,像鱼鳞似的镶嵌在翅上的鳞片窝里。鳞片上有几十条到上千条脊纹,它们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脊纹上还有很多并列的薄片,像书页一样叠合在一起。这些脊纹在光照下闪射出美丽的光芒”。 昆虫的复眼 交流自己对昆虫复眼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的复眼,并呈现文字“蝴蝶有 1.2 1.7 万个小眼,蜻蜓则有 1 28 万个小眼,家蝇有 4 千个小眼。昆虫的复眼虽然由许多小眼组成,但它们的视力远不如人类的好,蜻蜓可以看到 1 2 米远,苍蝇只能看到 40 70 毫米。可是,昆虫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十分敏感,当一个物体突然出现时,蜜蜂只要 0.01 秒就能做出反应”。 昆虫的耳朵 交流自己对昆虫耳朵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蟋蟀的耳朵,并呈现文字“耳朵长在前足胫节上,是一个膜状构造,称为鼓膜听器。螽斯、蟋蟀的听器外形为卵圆形或缝隙状,鼓膜里有 100 300 个感觉细胞,可以很快接受到同种发出的召唤、求爱、交尾、攻击、报警等声音信号,从而做出回答。据测定,螽斯科一些属听器的最适频率为 1 万 1.7 万周秒,蟋蟀的足听器为 700 5000 周秒,但它们能够感受到的音波范围要比最适范围广得多。 蝗虫的耳朵,长在腹部第一节的两旁;蚊子的耳朵,长在触角上;螽斯、蟋蟀的耳朵,长在前足的小腿上;飞蛾的耳朵,长在胸腹之间;蝉的耳朵,长在腹部下面”。 昆虫的触角 交流自己对昆虫触角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昆虫的触角,并呈现文字“触角是主要的感觉器官,有嗅觉、触觉和听觉的功能。触角能够帮助昆虫寻找食物和配偶,并探明身体前方有无障碍物。有些昆虫的触角还有其他用处,例如雄性芫菁在交配时用来握住雌虫,魔蚊幼虫用来捕捉食物,仰泳蝽的触角在水中能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来帮助呼吸”。 3教师小结: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和看了昆虫复眼、耳朵、触角的介绍,我们对昆虫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课外,我们还可以继续去观察昆虫,努力发现昆虫更多的秘密。 三、启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昆虫世界的秘密 1谈话:我们前面观察的都是昆虫的标本,如果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观察它们,在蔚蓝的天空下,在蝉的歌唱声中去观察,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并且还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2阅读教材上的观察范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3制定观察计划,包括观察的内容、地点、方法。 4交流观察计划。5教师提出观察要求,包括环境保护和安全注意事项。 四、小结教学反思:1.4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准确画图的能力。 4了解晶体用途。 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 2演示材料: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 1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和雪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赏。 2描述: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 二、观察晶体 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 三、制作晶体 1对话: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 2对话: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 3小结: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即把食盐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食盐重新析出。另外还有一种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的制作方法是减少水分法。步骤如下:先制作食盐、白糖或碱面的浓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璃片上,让其蒸发。为了蒸发得快,滴后要轻轻晃几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烘干,加热时玻璃片离火焰要远一些。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触摸它。 5分组制作晶体:学生用白糖、食盐或碱面溶液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 6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制作的白糖、食盐或碱面晶体,并画图记录。 7对制作晶体的活动进行小结。 四、欣赏更多的晶体,介绍晶体的用途 1欣赏更多的晶体:教师用实物或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晶体。 2讲解: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如红宝石晶体激发后能发出激光,叫做激光晶体。例如,激光电视、激光彩色立体电影、激光雷达、激光手术刀等都是激光晶体的成功运用。半导体晶体广泛运用在电子产品中,我们今天的随身听、超薄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都使用了半导体晶体。如果没有这些半导体晶体,我们就不能看到高清晰度的电视,也不能清楚地听到远在大洋彼岸的亲人传来的声音。此外,光纤通讯技术也离不开半导体晶体。利用这种晶体做光源,人们就能在一根头发丝般的光导纤维中传递几十万路电话或几千路电视,从而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数量和质量。 3小结:晶体的用途还很多很多。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认识犹如冰山之一角,还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五、课外延伸,了解有关晶体的知识,观察身边更多的晶体。 教学反思:1.5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标】1通过自制显微镜的探究活动,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体会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的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促进着科学研究的发展。 3以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 【教学准备】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学过程】1引入 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 讨论。 2怎样放得更大 探究:用两只手一前一后分别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如教材上的图),反复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汇报。 讲解: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 17 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观察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3做个简易显微镜 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看看观察效果如何。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5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 阅读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讨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6讲解: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 300 倍,使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后来人们不断改进技术使显微镜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1500 倍左右,能分辨出百万分之一毫米的物体。但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1932 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由此把放大倍数提高到 1 万倍。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上已经研制成功了放大率 200 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知道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从而发现了原子世界。 1983 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这种显微镜比电子显微镜更先进。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7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教学目标】1发现并提出有关生命世界的问题,产生对生命世界更多了解的愿望。 2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探索微小世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能对观察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写出简单的符合要求的观察报告,在班上和大家交流。 【教学准备】1教师预先准备好一些资料卡片或相关的书籍,这些资料卡片主要是操作方面的。比如如何培养和观察霉菌、如何培养手上细菌的菌落、如何获得生活在水里的微生物等。 2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显微镜和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标本、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1引入对话:詹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只看到了跳蚤,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列文虎克会有这么多精彩的发现? 我们的许多同学也用显微镜发现了生物世界的许多有趣的问题,大家读读我们教材上的事例。 学生阅读教材第 15 页“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等内容。 讲解:“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的作者善于观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又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解决了问题,得出了宝石花耐旱的答案。我们在平时观察中,对周围的生命世界也一定有许多问题,让我们也来自己寻求答案。 2提出问题 我们对生命世界有哪些问题呢?可以从自己的家、校园、我们的身体等方面好好想想。自学课文第 12 页,然后分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归纳出几个可以探究的问题。如: 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不是水里有什么微生物? 厨房里的砧板上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土壤中有没有微生物? 我们的头发在显微镜下是什么样的? 大组交流。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把这些问题都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归类和筛选。 3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和准备观察材料 说明显微镜下观察的要求,讲解观察标本的制作和培养。 出示显微镜,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进行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 4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 各组从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本组的研究课题。 根据问题制订观察研究的计划。 大组交流计划。 5布置课外观察任务 在家长或者老师的帮助下,按计划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研究。 根据自己的观察研究写出研究报告。 告诉学生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要求,包括课题名称、问题是怎样提出的、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收获和体会。内容要真实,除正文外,可附图、表格、照片、实物等。 教学反思:第三单元 宇 宙3.1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运动;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地改进观测工具,去探索和认识月球。 2. 过程与方法 了解有关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知道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能与同伴一起交流和探讨一些有关月球的资料;能根据资料的特征整理制作自己的“月球卡”;在讨论交流中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并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评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信息收集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月球的信息;能创造性地制作自己的“月球卡”;通过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对宇宙浓厚的探究兴趣,并体会科学的进步和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教学过程】1. 交流有关月球的已有经验。 (1) 背几首有关月亮的古诗,说几个关于月亮的故事。 (2) 关于月球,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3) 引导语: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出示课题:地球的卫星月球。 (4) 说说地球有几个卫星(能区别人造地球卫星)。 (5) 引导语: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这个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不断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 2.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1) 交流有关人类对月球探索的资料。 (2) 讨论:说说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可以分为哪些阶段? (3) 阅读教材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有什么变化和发展? (4) 讨论:你们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知道了什么? (5) 你们还知道其他的观察月球的工具吗? 3. 交流有关月球的其他信息。(1) 交流(简要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月球的资料(交流活动不宜过长)。 (2) 教师根据学生们的交流内容进行简单的分类。 (3) 小组内将课前搜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 (4) 观察信息的差异,让学生们说说自己对信息差异的看法。 4. 制作“月球卡”。 (1) 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思考自己的“月球卡”如何去设计? (2)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构思。 (3) 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5. 延伸活动。 (1) 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 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 请大家继续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 3.2 月相变化【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可以借助观察来发现。 2. 过程与方法 能持续观察月相的变化;能根据已知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作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能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月相的观察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月相的信息;通过对月相的了解,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复杂而变化的系统;培养学生对宇宙浓厚的探究兴趣,并体会科学观察在了解科学事实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圆纸片、笔、剪刀等。 【教学过程】1. 月相及画月相 (1) 说说平时看到过的月亮有哪些形状?(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 引导语:“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 在几张大小相同的圆纸片上画出我们观察到的几种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4) 让几位同学把剪出的月相贴在黑板上,观察分析这些月相。 (5) 讨论: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够见到这样的月相吗?为什么? (6)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确性。(7)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月相时的两个顶点连接起来就是圆的直径。 (8) 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2. 贴月相 (1) 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 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 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 观察黑板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 小组交流各自的发现和问题,并在集体中加以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其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6)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7) 学生讨论交流。 3. 观察白天的月相(1)在给月相排序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的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 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 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 (4) 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 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 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 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2. 过程与方法 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经历月球环形山的模拟实验过程;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的成因的假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大胆地想像,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创造性地制作“环形山”;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以及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教学准备】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教学过程】1.月球上的环形山。 (1)出示月球上的具有环形山的局部照片,说说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 (2)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的图片或教材插图。 (3)说说月球环形山的特点。 (4)补充环形山的资料。小结环形山的特点:分布没有规律、数量众多、大小不一、有深有浅等。 2.制造“环形山”。 (1)提出:我们来造“环形山”。 (2)讨论:怎样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需要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 (3)集体交流,说说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4)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小组共同制作“环形山”。 (5)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 3.提出环形山形成的假说。 (1)交流小组中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2)说说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拟出月球上的环形山。 (3)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推测的理由是什么? (4)你们能搜集一些材料来证实自己的推测吗? 4.阅读资料环形山的成因。 (1)阅读教材中的环形山的成因资料。 (2)说说目前科学家们对环形山的形成有哪些推测,对此有什么看法。 教学反思:3.4 日食和月食【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 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或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或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日食(或月食)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知道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日食和月食发生的原因;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的成因;能对如何进行模拟实验有所认识,能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并进一步推断出日食或月食发生时的一些其他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的特点,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意识到模拟实验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1. 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 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或课件或观察图片。 (2) 讨论: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 (3) 教师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4) 整理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 2. 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 提出问题:日食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 教师讲述古代人们对日食发生的认识。 (3) 推测日食发生的原因。 (4) 如何用模拟实验来证实我们的推测?实验怎样做?需要什么材料? (5) 小组制定模拟实验计划。 (6) 预测: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才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7) 小组实验。 (8) 实验后的交流: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这时地、月、日三者的位置是怎样的?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3. 日食的成因。 (1)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2) 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3) 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4) 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发生的农历时间,并对照事实加以证实。 4. 月食的成因。 (1)推测月食发生的原因。 (2)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3)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4)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5)讨论:为什么说月食发生的机会比日食要多一些?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 教学反思: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教科版六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教案 2008-1-1 20:41:00 | By: 宝贝颜颜 3.5 太阳系【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九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九大行星从近到远排列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2. 过程与方法 知道组成太阳系的天体以及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太阳系;能对数据、信息按需求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来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初步建立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信息收集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太阳系的信息;能创造性地制作太阳系模型;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且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准备】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太阳系图片、课件、九大行星数据表、九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等 【教学过程】1. 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内的整理和交流。 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小组讨论和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形式展示交流。 (4)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有录像资料) (5)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九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2. 建立太阳系模型。 (1)提出任务:建一个太阳系模型。 (2)讨论:建立太阳系模型,需要了解太阳系的哪些数据? (3)提供九大行星的数据资料,阅读资料。 (4)交流从数据资料中获得的信息。 (5)讨论:如何利用数据资料建立模型?制作过程大致是怎样的?需要哪些材料? (6)教师提示:按比例缩小各天体间的距离;按比例缩小各天体的大小。 (7)学生计算。 (8)部分操作: 在桌面上用支架排列出各天体的距离。 根据各行星的直径,初略地用橡皮泥搓出大小不同的各行星。 将行星插在支架上。 (9)思考:假如太阳的直径缩小为14厘米,那么模型中的各行星的距离和大小是怎样的? (10)根据假设计算。 (11)集体在操场上完成太阳系模型的建立。 (12)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教学反思:3.6 在星空中【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 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星空划分成许多不同的区域,称为星座;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显著标志;狮子座是春季星空中的一个有名的星座。 2. 过程与方法 了解有关星座的一些基本情况;知道北斗星、大熊座、北极星、狮子座在天空中的位置和形状;能根据要求动手制作星座模型和活动星图,并对模型进行合理推想并作出相应的解释;能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去观察认识星座,并用图画形式记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观星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星座及观星的信息;通过观星活动,培养学生对宇宙浓厚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体会建立模型对丰富认识的重要性、体验科学的进步和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对夜间观察星象的地理位置进行事先的考察; 课件以及相关资料、全天星空图、纸板、细线、橡皮泥、活动星图的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 了解星座。 (1)出示夜间的茫茫星空,领略宇宙的浩渺。 (2)说说知道的星座及相应的故事。 (3)观察春夏星图,说说其中有哪些星座。 (4)介绍星座是怎样被划分的,以及星座在人们认识星星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 建一个“星座”模型。 (1)阅读星座模型的制作方法。 (2)提供材料,小组制作星座模型。 (3)从不同角度照射模型,观察记录星座在屏幕上的投射效果。 (4)讨论和交流: 从橡皮泥的不同影子图中,看到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 组成星座的星星离地球的远近是否相同? 如果从月球上或者其他星球上看星座,星座的形状会一样吗? 星座中看起来比较亮的星星可能与什么有关? 3. 认识星座。 (1)引导语:如果夜晚在野外迷路,可以借助什么方法来辨认方向? (2)了解北极星在星空中的特点。 (3)了解小熊座和大熊座以及北斗星。 (4)如何在星空中寻找北斗七星、大熊座。 (5)如何利用北斗星寻找北极星。 4. 制定夜间观星计划。 (1)成立观星小组。 (2)制定观星计划:包括观星时间、小组分工、安全考虑等。 第二课时 1. 星空交流会。 (1)展示观星记录表以及月相观察记录表。 (2)参观其他组的观星记录和月相观察记录。 (3)小组交流观星、观月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 (4)小组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2. 认识狮子座。 (1)从全天星图中寻找狮子座。 (2)说说狮子座的特征及在星空中的位置。 (3)说说寻找狮子座的方法。 (4)介绍狮子座的流星雨。 (5)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狮子座的观察。 3.制作活动观星图。 (1)引导语:要想寻找和认识更多的星座,利用全天星图有缺陷,因为全天星图展示了全天空的各种星座,而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我们看到的星空并不完全相同,因此需要制作一份活动观星图。 (2)阅读活动星图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 (3)学生制作活动星图的活动。 (4)利用活动星图观察某时某刻星空中的星座。 (5)激励学生利用活动星图在夜间进行观星活动。(6)指导学生在夜间进行观星活动:成立观星小组 、制定观星计划。 教学反思: 3.7 探索宇宙【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 银河系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是用来计量恒星距离的单位;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2. 过程与方法 了解宇宙的组成结构,认识到宇宙是运动着的、膨胀着的;能对提供的资料和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和成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有关宇宙的信息收集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宇宙的信息;认识和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从事科学事业是要付出艰辛的,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可敬的;意识到物质世界是运动和变化的。 【教学准备】有关宇宙的各种信息: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 回忆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2. 太阳系在宇宙中是惟一的吗?二、认识宇宙的组成结构 1. 天空中的每一颗恒星都类似太阳一样发光发热,也有可能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通过观察星空,我们就知道有许多这样的系统。我们的太阳系属于一个恒星集团银河系。 2. 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3. 阅读课本资料,说说 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4. 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 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5. 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6. 教师小结:银河系大约由 1000 亿到 2000 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 10 万光年。但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