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气象物候.doc_第1页
诗词中的气象物候.doc_第2页
诗词中的气象物候.doc_第3页
诗词中的气象物候.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中的气象物候教学目的: 1朗读体会,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2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我们古代诗歌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今天我们通过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古代诗人是如何记载物候现象的 。二、学习四首诗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一、 读诗了解大意1、 生自读诗2、 请一生起立读3、 自由疏通诗歌大意,不会解释的字提问诗歌大意:到了五月,祁连山仍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天寒地冻。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仍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晚上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我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参考,不要给学生)二、 赏析1、从题目可知,这是一首什么诗?边塞诗(描写边塞景物和表现戍边将士生活的诗)2、哪几句写边塞景?前两句3、齐读前两句,边塞什么特点?(先译,极写边塞的酷寒,五月是最热的夏至、小暑,而祁连山为什么这么寒冷呢?从物候知识来讲,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祁连山五月尚且如此寒冷,天气如此恶劣,其他季节可想而知。极写边塞的酷寒4、哪几句写戍边将士?后两句 他们的生活如何?艰苦(晓、宵读出,同时以“随金鼓”和“抱玉鞍”来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及高度警惕来寇的情景)5、那他们害怕艰苦吗?不怕,最后一句表达了誓死消除边患,为国立功的愿望与决心。气势豪壮。所以,从结构上看,前四句对艰苦环境的描写,正是为后四句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作铺垫,足见作者构思的匠心。凉州词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 自由读诗2、 这也是一首边塞诗(玉门关:书下注解 羌笛:边塞特色的一种乐曲,声音比较凄凉)3、 疏通大意,提问字词4、 前两句写景,译诗,景物特色:气势雄伟,远眺的景。 城墙孤独的屹立在崇山峻岭之间,从“孤”字看出那个地方还很(荒凉)。暗示了戍边将士的境遇。【大意】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黄河的滚滚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峻岭之间露出了一段孤寂的城墙;5、 后两句通过抒情来表达戍边将士的心理,但表达的很含蓄。抓住了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景物(意象)来抒情。你们知道有哪些吗?羌笛、杨柳(谐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但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 “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6、还有一个字是一语双关“春风”,它既指现实中的春风,也喻指朝廷对边塞将士的关心。(没有朝廷的关心)因为,开元中后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此诗虽写的是戍边的将士不得怀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颓废的情调。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但悲中有壮,悲中有慷慨。塞下曲 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1、 诵读 “将”的读音2、 理解【大意】月黑风高的夜晚,大雁被惊得高高飞起,敌军趁着夜色偷偷的溃逃。将军正要率领骑兵追击,飞扬的大雪立刻落满了战士们的弓箭刀枪。【赏析】前两句极富暗示性。“月黑”与以下“夜”“雪”互补,暗示敌人可能趁机出动。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却见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将军一见雁飞,迅即作出“单于夜遁逃”的判断,暗示敌人被围之久,已无力夜袭。将军极富作战经验,雪夜严密注视敌情,也同时行到暗示。 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而不发,扣人心弦,引人联想,言尽而意未尽。 3、数学家华罗庚针对卢纶的这塞下曲也写下了几句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时,怎得见雁飞?想一想,他的理由是什么?根据物候特点,北方大雪纷飞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飞。从这件事情中你得到什么启发?华罗庚的质疑精神告诉我们:学习前人的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结果。当然,怀疑与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1、 诵读诗2、 这是一首题画诗。苏轼为一幅画题的诗。苏轼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早春,从景物可知“桃花三两枝” “芦芽短”“水暖”)3、 前三句写了哪些景?竹子、桃花(地面景) 江水、鸭子(江上景) 蒌蒿、芦芽(岸边景)这些景物都是画中所有,能看到的。4、 但哪几画是在画中所看不到的?“春江水暖鸭先知” 要凭触觉才能感到的水之“暖”、要用思维才能想出的鸭之“知”。“正是河豚欲上时” 要靠经验和判断才能预言的河豚之“欲上”。 而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大意】竹林之外,有三两支桃花争相开放,春江之上,最先感知了江水回暖的消息。蒌蒿已经长满了岸边,芦芽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季节啊。三、积累物候的诗词成语谚语1、你还能说出一些诗歌中通过物候反映时令的诗句吗?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菲尽,而此处桃花始盛开?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2、诗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3、词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