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视系列片《朱提探秘》策划文案.doc_第1页
原电视系列片《朱提探秘》策划文案.doc_第2页
原电视系列片《朱提探秘》策划文案.doc_第3页
原电视系列片《朱提探秘》策划文案.doc_第4页
原电视系列片《朱提探秘》策划文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型电视系列片朱提探秘策划文案昭通古称“朱提”,“乌蒙”。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为我国“南丝绸之路”的要冲。【主题阐述】朱提探秘是一部深入反映昭通人文历史渊源,介绍昭通文化资源的系列科教文化电视纪录片。昭通古称“朱提”、“乌蒙”,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处于昆明、成都、贵阳、重庆等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辐射的交汇点,位于国家规划的“攀西六盘水经济开发区”腹心地带,是云南的北大门和滇、川、黔三省经济、文化的交汇重地。自西汉建元六年至唐天宝年间,昭通以“朱提”冠名,或为县治,或为郡治,或为犍为南部、犍为属国都尉治所,前后达800余年。其间,汉晋两代,发达的农业经济、灿烂的青铜文化特别是白铜的发明、闻名全国的朱提银、儒学的兴起和传播,表明朱提地区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这从汉孟孝琚碑和晋霍承嗣壁画墓等的出土发掘可以得到充分的佐证。昭通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绝佳的地理区位优势,昭通更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让昭通更具竞争力,更具发展后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便是打开通向未来之们的钥匙,朱提探秘将通过深入的科学论证和详尽的历史回顾,从深层次揭示昭通对于华夏文明所做的不朽贡献,描绘一个人杰地灵、拥有深厚文化积淀,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昭通。第一集:朱提冶金 在清代,“朱提”这个名字人们很少将其与地名联系在一起。那时,朱提是白银的代称。著名诗人韩愈就有“我有双饮盏,其银得朱提”的诗句。 朱提银产于朱提山。朱提山包括今昭、鲁、永3县(区)沿金沙江、牛栏江流向的山脉。主脉自大水井老垭口起,经老君山、水口坳、新营盘、紧风口、三道箐、大梁子、轿顶山、火干梁子至永善五莲峰。汉代在鲁甸朱提山开采银矿,故称“朱提银”,成为汉代一种白银的名称,享有盛名。鲁甸乐马厂(位于龙头山,距县城40公里)当时是全省最大的银厂。有这样一则轶闻:清朝乾、嘉年间,北京紫禁城外竖有一块碑石,上刻全国各省府州县厅地名。到北京会试的举子,都希望考中进士后被委派到鲁甸厅去做官。于是地名碑刻前便总有许多寄望殷殷的举子,忍不住要伸出手去在“鲁甸厅”三个字上指划、触摸,祈祷上苍垂爱,能获得一个“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名利双收的机会。时日既久,“鲁甸厅”便在寄望殷殷的举子们的指划、触摸中渐渐模糊,并最终凹陷残损。朱提县建置与西汉建元六年(公元135年)。水经注若水记:“朱提,山名也。应劭曰:在县西南,是以名焉”。考诸文献,今鲁甸县所辖沿牛栏江右岸地区即为汉称“朱提山”主脉。朱提山银矿开采始于何时,载籍无考。但西汉晚期,朱提山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大银矿确是不争的事实。而且银的成色极好,作价比其他地方所产的银更高。新王莽始建国二年(10年),币制改革,通用货币分金、银、龟、贝、钱五类,统称“宝货”,官定银货与钱货比值,“朱提银八两为一流,流值一千八百五十,他银流值一千”。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长达二千多年的久远岁月中,“朱提”竟成了“银”通行的指代称谓。朱提产银始于蜀汉,由于多种原因,朱提银的开采渐成萎缩之势,“汉嘉金,朱提银,采之不足以自食”。两晋以降,历南北朝、隋、唐、宋、元、明的一千三百多年间,除唐贞观二十一年有“朱提银瓶”进贡朝廷的记载外,余无朱提山银矿的开采记录。然而,朱提所产不仅仅是白银,更有白铜冶炼享誉全球。三国两晋时期,朱提冶金技术上还有一项伟大创造,即白铜的制造。白铜是铜镍的合金,镍在欧洲是公元18世纪才提炼成功的,而在我国远在3世纪时即出现,其产地即在盛产银铜的朱提。镍的首次炼成及白铜的合成,是朱提劳动人民的卓越贡献,表现了朱提的高度冶金技术成就。(摘自陈本明著朱提文化论七、朱提经济文化的繁荣)清初,由于连年用兵,财政虚耗,银、铜及其矿税收入是清政府的主要财源。而云南是银、铜的主要产地,天工开物记:“凡银中国生,合浙江等八省所生,不敌云南之半。故开矿煎银,帷滇中可永行也”。为筹集军饷,充实财政,清政府在云南实行听民开矿,官收其税的政策,并制订奖励办法,使云南的矿业迅速发展起来,朱提山银矿也迎来了它的又一个春天。清人檀萃滇海虞衡志记:“中国货币,尽出于滇,次则岭奥花银,来自洋舶,他无出也。昔滇银盛时,内则昭通乐马,外则永昌之募龙,岁出银不赀,故南中富足,且利天下。白铜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中的杰出成就,我国古代把白铜称为“鋈”。旧唐书舆服志载:“自馀一品乘白铜饰犊车。”也就是说唐代时规定,只有为一品朝臣拉车的牛身上,才能用白铜作为装饰品,表明白铜在唐代相当贵重。这里所说的白铜当是镍白铜而非砷白铜,因为镍白铜抗腐蚀,适于装饰牛车,而砷白铜性质不稳定,时间长了会因砷的挥发而渐渐变为黄色。而白铜最早的发源地也来自昭通。汉书记载:“犍为郡西南朱提山出银”,且有“朱提银八两为一流(王莽时所订的银两单位)”之说。但据现代考察,朱提山产铜、镍而不产银,因此有人认为“朱提银”可能就是镍白铜。关于镍白铜的冶炼技术,文献记载均甚含糊。对四川会理力马河、小关河、黎溪和青矿山等处古代冶炼镍白铜的遗址所做的研究表明,古代冶炼镍白铜的温度为13001400,过程非常繁复,需经反复多次煅烧和冶炼;会理炼出的白铜实际是铜镍二元合金,而云南白铜则是铜镍锌三元合金,是用会理白铜配以铜、锌及黄铜而熔炼成的。因镍白铜一般在云南昆明和会泽等地调配成分及色泽,再外销他省或出口,故以“云南白铜”之称而闻著于世。 17至18世纪,镍白铜大量传入欧洲,并被贵为珍品。称作“中国银”或“中国白铜”, 对西方近代化学工艺曾起过巨大影响。16世纪以后,欧洲的一些化学家、冶金学家开始研究和仿造中国白铜。法国的耶稣会教士杜霍尔德在其1735年出版的中华帝国全志中写道:“最特出的铜是白铜,其色泽和银一样,只有中国才有,也只见于云南省。”1822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化学师菲孚发表了他分析云南白铜的结果,其合金比例为铜40.4,镍31.6,锌25.4,铁2.6。并说在英国当时还没有人知道应如何仿制这种中国白铜。其后一年,英国的汤麦逊首先制出和中国云南白铜相似的合金。同年,德国的海宁格尔兄弟仿制云南白铜成功。随即西方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并将这种合金改名为“德国银”或“镍银”,而名副其实的云南白铜,反而被湮没无闻了。当西方国家仿制云南白铜成功后,我国白铜的出口数量大大减少。至19世纪后期,德银已取代中国白铜占据了国际市场,中国的白铜矿冶业随之衰落。然而全国各地对云南白铜仍十分喜爱。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昆明市仍有不少白铜店,其产品色泽光洁,质地软硬适中,经久耐用,不起浮垢。其中以“江南宝”白铜店最有名气,产品有水烟袋、旱烟斗、墨盒、面盆等,尤其面盆最享盛誉,远销至江南和京津。解放前,云南民间嫁女时嫁妆中仍以有白铜面盆为光彩,如果产品是“江南宝”店所制,购买者则更觉荣耀。用过之物价钱仍高出别家产品三四倍第二集:书香锦绣 华阳国志载(朱提)“其民好学,滨犍为,号多士人,为宁州冠冕”。记录了当时昭通人习文,好学的民风。 事实上,在云南省的上就有过一段朱提文化的盛世时光。有学者认为,自西汉至晚清,昭通曾经出现过一个持续相当长时间的“朱提文化”现象。朱提儒学勃兴,乃受巴蜀影响,西汉景帝末年,蜀守文翁派人至京师“授业博士,或学律令。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为学官弟子”,开地方郡国设儒学先例,儒学南渐,朱提学子学风浓郁,有的位列三公,后朱提太守多为犍为人士担任,并形成孟、朱、鲁、雷、兴、仇、递、高、李等南中大姓,士人习汉书,行汉文,文学造诣颇高,用典古朴,行文流畅,简练自然。孟孝琚碑则碑文练达,文辞古茂,从书法艺术上,亦“结体方整,笔意圆颈,浑朴在篆隶间”,而碑主孟孝琚更是“十二随官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堪为当世名儒。在造型艺术方面,突出表现在石刻、画像砖、壁画上,1945年出土“孟之印”子母印,1973年出土“孟琴之印”三连子母印,鸟篆结体,构思巧妙,制作精湛。东汉石棺及摇钱树造型别致,图案飘逸欲飞。东汉画像砖图案内容丰富,尤以表现当时朱提大姓驱牛驭马,乘辇坐车出游的潇洒场面,构图自然,比例恰当,有较多写实风格,体现了朱提人在音乐、舞蹈方面的才华。而美术方面的突出表现可从晋霍承嗣壁画窥见,技法古朴粗略,充分展示了“夷汉部曲”,主体人物大,侍从人物小,有东晋画风,而构图对称,内容突出现实和神话的结合,想象力丰富,也再现了朱提人民在汉晋时期夷汉交融,和谐生活的文化生活场面。昭通最早的书院是雍正九年(1731年)由昭通镇总兵徐成贞开办的昭阳书院。院址在城郊八仙营。这也是雍正对书院开禁后第一批开办的书院。当其时,云贵总督鄂尔泰镇压了禄万福叛乱,巩固了改土归流的成果,营建了新的府城并由雍正赐名“昭通”。故徐成贞在昭阳书院碑记中特别强调了开办书院、经略治乱的政治意义。他说:“贞等仰承我公(指鄂尔泰)化在成俗之心,兴贤育才之意,爰建书院,择子弟之野处而颖秀者,敦致宿儒以训诲之。使之我公改土归流之意,盖去其椎髻,易以衣冠;去其巢窟,易以室庐;去其戈矛,易以揖让;去其剽掠,易以讴呤;诚千万世型仁讲让之勋,非仅一时除残禁暴之绩也。乌蒙郡旧号,公奏请题名昭通。今书院告之,即援之曰昭通书院。”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昭阳书院迁至城内,更名“凤池”。故迹即今昭通实验中学内。开办昭通书院的徐成贞,字禹峰,汉阳人。雍正八年以梧州协副将的身份,从鄂尔泰平息禄万福叛乱。“先至鲁甸,攻扑巢穴,斩擒甚众。进至太乙山,扶剿兼施,贼众相率投降,未浃旬克府城。”是个有勇有谋的将才。徐成贞到任后,很办了几桩露脸的事:招抚战乱流亡者和参与叛乱的胁从者,“共得数万户,给予田地、耕牛、谷种,俾得各安其业”;参与规划、营建昭通府新城、衙署;“浚省耕塘为劝农之场”,建三楚会馆,开辟镇台衙门前(含辕门口)商市;倡办昭阳书院等等。昭通志稿评价他说:“昭通初以蛮夷渊薮一变而为文物之邦者,悉皆公力。其功德固宜馨香祀之也哉。”评价是否恰如其分,见仁见智。但徐成贞以一总兵官而办书院,把兴办教育提到“千万世型仁讲让之勋”的高度对待,器局识见确实高人一筹,其温儒隽雅的风范确实值得大书一笔。 继昭阳书院之后,昭通府及各厅、州、县相继又开办了昭通育英书院、盐津郁文书院、大关景文书院、关阳书院、彝良奎垣书院、绥江凤池书院、镇雄墨池书院、鲁甸文屏书院、永善五莲书院、巧家(时隶东川府)月潭书院、正蒙书院。 昭通的书院皆为一院一师,既是教授又是行政负责人,称山长。山长多由公众举荐并经地方政府认可后聘用,被聘用者可以是本籍学者也可以是外籍人士,以学行兼优,有一定社会声望为选聘标准。有清一代昭通著名学者魏定一、吕清、辛联玮、李勤培、肖维祺、谢崇基,都曾在昭通、东川、开化、威宁等地书院任过讲席。书院的教学内容无统一规定,由各书院山长安排。盐津郁文书院的课程安排是早课背诵熟书,午课背诵生书,对年长者讲授四书、五经、制艺文(即八股文)、唐诗、试贴诗(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诗体,诗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又称“赋得体”)等。年幼者课读四书、幼学、声律启蒙等。绥江凤池书院的课程安排则是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讲经史诗文,课期每三、八日试题制艺一篇、试贴诗一首。有的书院学生分内社、外社,内社是寄宿生,每月发给膏火(伙食补贴),月课时还可按等次领到笔资;外社生是走读生,无膏火,但同样可以领到笔资。有清一朝,昭通中进士16人(其中武进士3人)、举人224人(其中武举91人),大部份都有曾在书院就读的背景。梧桐秋雨,落霞残照。沧海洪波,潮涨潮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兴新学,由风流皇帝李隆基首创的书院,也完结了它的历史进程,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在昭通,它存在了一百七十余年。能够直接反映昭通学风的还有孟孝琚碑、“孟之印”、东汉石棺及摇钱树。孟孝琚碑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境内。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五月,于昭通白泥井出土。此碑书法苍劲,文辞典雅,浑朴古茂,现嵌于凤池书院(今昭通第三中学)壁。孟孝琚碑碑文练达,文辞古茂,从书法艺术上,亦“结体方整,笔意圆颈,浑朴在篆隶间”,而碑主孟孝琚更是“十二随官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堪为当世名儒。1945年出土“孟之印”子母印,1973年出土“孟琴之印”三连子母印,鸟篆结体,构思巧妙,制作精湛。东汉石棺及摇钱树造型别致,图案飘逸欲飞。东汉画像砖图案内容丰富,尤以表现当时朱提大姓驱牛驭马,乘辇坐车出游的潇洒场面,构图自然,比例恰当,有较多写实风格,牵牛放牧图其一画一披毡椎髻人牵牛放牧,其另一画披毡椎髻扬鞭催马,将平凡生活上升于艺术,既朴素又粗犷,陶制立体抚琴俑及一块女伎翩翩起舞的汉画像砖,则体现了朱提人在音乐、舞蹈方面的才华。而美术方面的突出表现可从晋霍承嗣壁画窥见,技法古朴粗略,充分展示了“夷汉部曲”,主体人物大,侍从人物小,有东晋画风,而构图对称,内容突出现实和神话的结合,想象力丰富,也再现了朱提人民在汉晋时期夷汉交融,和谐生活的文化生活场面。这个文化现象主要是有以下三个方面构成: 一是,政治文明的建立。朱提地区政治基础的建立是秦王朝在公元前316年大败蜀王开明氏,攻取巴蜀,设巴、蜀、汉三郡之后。公元前250年,李冰任蜀守,期间,开始由僰道县修筑通往滇东北的道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派常頞修筑五尺道,自僰道经朱提至建宁(今曲靖),长达二千余里,因而史记西南夷列传有“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当时的昭通已纳入秦中央王朝的统辖范围,“蜀郡千万”铁锄,“蜀郡成都”铁锄的出土及“蜀郡”为秦置四十郡之一可证明秦统治势力范围已覆盖其时的昭通。汉代秦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开蜀故徼”,派唐蒙修筑南夷道,并置犍为郡,继续将朱提等地纳入管辖范围,朱提(昭阳、鲁甸、大关、永善)属犍为郡南部,与堂狼(巧家、会泽、东川)、南广(镇雄、彝良、盐津、威信)、存邬(宣威)同属犍为郡管辖;公元107年,东汉将朱提、堂狼、南广、存邬连同汉阳(今威宁、毕节、赫章、水城)合并为朱提、汉阳二县;公元215年,蜀汉政权将犍为属国置为朱提郡,下辖南广、汉阳、南昌、堂狼四县,属降都督府管理。两晋时,朱提郡改属宁州,一度称为“南朱提”、“北朱提”。秦王朝对朱提进行开发后,即派官吏进行管理,著名的比如唐蒙、文齐,并实施移民开垦等措施。由于中央王朝对西南夷地的重视与开发,设郡置吏,为朱提文化的崛起,繁荣奠定了政治基础。 二是,蓬勃发展的经济。随着秦汉王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开凿五尺道,修通南夷道,并“募豪民,田南夷”,或“募徙死罪及奸豪实之”,移民开发,大量的汉族移民进入朱提,带来了中原或巴蜀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引进了内地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如铁器和牛耕,进行水稻种植,开矿冶铜制银,推动并加快了朱提社会经济的发展。据后汉书郡国志载,在汉时犍为属国已有汉户7938户,371873口。而且,朱提地区在秦以前尽管发展缓慢,但仍具备了一定水平的农业耕作基础,在2002年4月对鲁甸野石山野址的发掘中,出土陶制器、石器,还出土了13件青铜器。青铜器的发现和使用,已能窥出当地生产力水平已经由使用石器向铁器过渡。汉设郡置吏后,开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兴修水利,“穿龙池,溉稻田”,同时利用朱提丰富的银、铜矿资源,加以开采冶炼,使朱提工农业生产进入一个繁盛时期。三是、多民族文化交融日盛。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朱提文化的繁荣。汉民徙入,除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还把汉文化带到了朱提,使朱提人民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和传播,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风格。 第三集、梁堆故事昭通、鲁甸两县四山环绕的坝子中,随处可见悄然隆起于地面上的土堆,俗称“梁堆”。 梁堆是汉晋时的古墓葬,是历史上的天幕上那辉映昨天、明目照眼的星辰。然而,在与历史和文明疏远的芸芸众生眼里,梁堆就是梁堆,就是一堆土,一堆被历史雕刻出无尽沧桑的黄土。起房盖屋、修猪厩、砌火塘,只要方便和愿意,谁都可以堆上去剥离几块残损的汉砖,去获取几筐湮没了“朱提银”、“堂琅器”、“五真线”光泽的砂土 梁堆墓是云南地区东汉至唐代中期在地表有巨大封土堆的墓葬,被当地百姓称作“梁王堆”、“粮堆”、“梁堆”,故此得名。孙太初先生在云南“梁堆”墓之研究 把梁堆墓分为三型:I型基本结构为长方形,多为单室,少为前后室,前面有短小墓道,顶部用楔形砖起作半圆形券顶。整个墓葬用花砖砌就。时代为东汉时期;II型墓室长方,有双室并列、前后室两种,四壁及券顶用花砖及石块混合砌造,前面有短小墓道。时代为东汉末至西晋;III型墓室均为四方形单室,前面有短小墓道,覆斗形顶,墓室用石块砌造。流行于东晋时期,下限可以到唐代开元、天宝之际。梁堆,民国昭通县志稿记为“徭堆”、“梁堆”、“梁王堆”,称“昭城四乡均有,似冢而大。传闻古时有夷名马湖子据此,择高阜处穿穴以掩死者。每至清明日,其婿每日垒土以为尽礼,接年如是,遂积成堆。其种人为禄氏所逐,远遁蜀疆。近世常有掘穴得铜罐、铜锅、石棺、银镯或古剑、五铢钱等物,遂卜其为古冢。或曰始于梁时,故名梁王堆。又有名为徭人所居,故一切动用俱备,未知孰是。”据新编昭通地区志文化文物,今昭通市所辖区县,除巧家县外,其余各县区均有梁堆,但分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