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备人:_陈_华_ 审核人:陈明霞 教者:_第_ 1 _周教学内容1 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的: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2、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3、能够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教学重、难点:知道土壤里有什么,知道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教学(具)准备:找一块新鲜的泥土地、小铲、放大镜、木棍、盛土容器、记录纸。课时划分共_2_课时教学设计 第_1-2_课时教学目标:一、导入1谈话: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挖土。你们知道,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吗?2谈话: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3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根据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二、实地考察土壤并采集土壤样品1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活动。学生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层下看到了什么,并记录。2小组交流: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三、感性认识,提出设想,深入研究1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土样,让学生讨论土样的成分并作简单的分类,可从以下几方面讨论:外观:土样里的物质看上去像什么?颜色:土样里有哪些颜色?闻:土样里各种物质的气味。看:土样里都有哪些物质?还可以看看垫在下面的报纸有怎样的变化。(3)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写在活动记录上。3组织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结果。谈话: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名同学把本组发现和疑问告诉大家。个性化意见教学反思:主备人:_陈_华_ 审核人:陈明霞 教者:_第_ 2 _周教学内容2 了解土壤教学目的: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难点:能够用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划分共_2_课时教学设计 第_1-2_课时教学目标:一、录像导入、激发兴趣1观看录像,提问: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2出示几盒录像中出现的土壤标本,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二、组织讨论,交流经验1提问:关于土壤的种类,你知道有哪些?2谈话: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3学生可以根据课前收集的一些资料,互相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学生的根据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三、感知土壤、分离结构1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3组织学生讨论它们观察到的结果,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四、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1教师提供给学生可研究的干燥的砂、黏土的土样,让学生使用多感官进行检测。2观察和水的沙子、黏土。谈话:如果弄湿每一种土样,他们又会有哪些发现?五、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能1谈话:如果下雨时,这两种土保水性能、渗水性能情况是什么样?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一般都认为沙的保水性能差。)2提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吗?3提供给学生一组对比实验器材,控制好条件进行实验操作。个性化意见教学反思:主备人:_陈_华_ 审核人:陈明霞 教者:_第_ 3 _周教学内容3 肥沃土壤教学目的: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法记录下来。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教学重、难点:知道什么是腐殖质。教学(具)准备:准备一些土层、盛土容器、记录纸。课时划分共_2_课时教学设计 第_1-2_课时教学目标:一、导入1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2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柯南,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二、探索土壤(一)室外活动:带领学生采集土层。(二)室内活动。1探索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1)观察采集到的土层,你发现了什么? (2)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3)让我们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层吧。(4)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层,你又发现了什么?(5)你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6)学生讨论、交流。2探索动物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1)谈话:在有的小组同学挖到的土层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小动物。这种动物身体细长、很软,它没有眼睛,在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时候会爬出地面,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2)教师出示昆虫饲养盒,里面是自己几个星期前培育的有蚯蚓开垦痕迹的土壤。(3)讨论:有人说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这是为什么呢?(4)小结:蚯蚓在土壤里不仅可以松土,还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环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蚯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蚯蚓。(5)讲述:其实,在土壤中还有一些动物,对土壤的肥力有较大的影响。(6)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的小资料。三、延伸活动:管理肥料袋谈话: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介入这个实验的管理、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个性化意见教学反思:主备人:_陈_华_ 审核人:陈明霞 教者:_第_ 4 _周教学内容4 土壤的保护教学目的: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能够进行环保宣传。能作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难点: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划分共_2_课时教学设计 第_1-2_课时教学目标:一、谈话导入,感受土壤的重要性1谈话: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土壤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2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那么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3学生将自己准备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填写好书本第65页的记录表。4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小组之间互相补充。二、交流讨论,了解土壤的破坏情况及危害1提问:土壤为我们做了这么多,那么我们又对土壤做了些什么呢?2学生根据课前的调查及实验,自由发表意见。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图片加以讲解或进行对比实验。4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破坏土壤的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呢?三、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1谈话: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2学生分组讨论:可以以什么方式保护土壤?3组织全班交流。4教师小结并出示一首小诗让学生欣赏。 爱土壤妈妈5谈话: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土壤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个性化意见教学反思:主备人:_陈_华_ 审核人:陈明霞 教者:_第_ 5 _周教学内容1、 植物和我们教学目的:1、 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2、 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3、 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部分及其名称。4、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调查、讨论,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难点:在分析植物的某一部分时,对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有所认识。教学(具)准备:一些植物或图片、课前收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相关资料。课时划分共_2_课时教学设计 第_1-2_课时教学目标:一、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1、 讲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哪些?2、 提问:在动物和植物中,你认为谁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3、 小组讨论。(可以结合书上插图或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6、 各小组交流、汇报。(根据学生汇报,进行简单小结。如可以做食物、做药材、做纺织材料)7、 提问:听了各小组的汇报,你感到了什么?假如没有植物,我们的生活又会怎样?8、 同学们抒发感想。二、认识植物的局部。1、 讲述:在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都谈到了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说说平常都吃哪些植物吗?2、 根据学生发言,把植物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贴出相应图片。3、 以橘子为例,提问:橘子是大家爱吃的水果,我们是不是把整个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三、认识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1、 讲述:刚才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可能被我们食用,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六个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请看p17,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图,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实,其他植物一般也有这些部分。你能说出一些吗?2、 请你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3、 展示自己画的植物图,进行介绍。个性化意见教学反思:主备人:_陈_华_ 审核人:陈明霞 教者:_第_ 6 _周教学内容2、果实和种子教学目的:1、 认识果实和种子。2、 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3、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4、 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教学重、难点: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教学(具)准备:一些带种子的植物、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课时划分共_2_课时教学设计 第_1-2_课时教学目标:一、认识种子和果实1、 你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它长在哪里呢?今天老师请大家把自己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的家一起带来,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种子在哪里。2、 小组实验、交流。3、 分组汇报。(猕猴桃、香蕉的种子都退化了,变的很小,很难察觉。如学生说不出来,教师需提醒。)二、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1、 讲述:同学们都知道人们种植植物时,一般是先把它的种子埋在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人们帮它们播种,而是自己有一种特殊的传播种子的方法。比如蒲公英,你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2、 小组讨论、交流,试着填写活动记录表格。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三、认识种子的构造1、 讲述:植物繁衍后代离不开种子,那种子里有些什么能让它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呢?2、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发给学生每人一颗种子,用手摸一摸,你能想想这颗种子里会有些什么吗?请你画下来。3、 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并把画展示给大家看。四、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1、 当我们把种子种到土里后,怎样才能让它生根发芽呢?你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2、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实验。五、学生提出与种子萌发有关的问题。1、 第二课时上,看几号瓶的种子发芽了,为什么其余瓶里的种子没有长出小芽?2、 讨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六、学生课后种植一种植物。个性化意见教学反思:主备人:_陈_华_ 审核人:陈明霞 教者:_第_ 7 _周教学内容3、根和茎教学目的:1、 认识根和茎的形态。2、 知道根和茎的作用。3、 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同之处。4、 能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难点:认识茎的作用。教学(具)准备:带根的各种植物、烧瓶、水、油、棉花、小刀课时划分共_2_课时教学设计 第_1-2_课时教学目标:一、区分直根和须根。1、 出示大蒜和菠菜。你认识这两种植物吗?2、 观察它们的根有什么不同?3、 在活动记录上画下直根和须根,描述它们的不同。4、 小组内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植物的根,进行比较,看看哪些是直根,哪些是须根。汇报比较结果。二、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1、 讲述:根对于植物来说非常重要,你知道根有哪些作用吗?2、 学生回答。3、 提问:你能设计一个证明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吗?4、 小组讨论。汇报实验方案。注意几个条件的控制。三、了解茎有各种形态。1、 刚才我们认识了植物的根多种多样,那么它们的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看书上图片,提问: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2、 小组讨论。3、 汇报并填写习作第三题。四、认识茎的作用。1、 讲述: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植物的茎又是干什么的呢?2、 出示实验装置,讲述:前几天,老师把这根竹子插入红水中,现在将它取出,看一看,它的叶有什么变化?五、课外作业试一试把胡萝卜“头”切下来,摆在浅水盘里,放在阳光下,经常加水,几天后观察有什么变化?个性化意见教学反思:主备人:_陈_华_ 审核人:陈明霞 教者:_第_ 8 _周教学内容4、叶和花教学目的:1、 知道植物生活和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绝大部分是靠自己的绿叶制造的。2、 知道花的构造。3、 知道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4、 能够观察描述不同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活动。5、 能对“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问题展开对比实验。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并描述不同的叶,培养观察能力。难点:观察并解剖花。教学(具)准备:各种树叶、花、镊子、白纸课时划分共_2_课时教学设计 第_1-2_课时教学目标:一、认识叶的不同形态1、 出示一片树叶,讲述:春天到了,许多植物都已经吐枝发芽,长出嫩绿的叶子,你们看,这是一片什么树的叶子?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2、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现在老师发给你们一片树叶,请大家看看它的正面和反面有什么不同?3、 学生观察比较后汇报。二、观察并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 提问: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那么你知道这些营养主要是怎么来的吗?2、 提问: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3、 各小组设计实验。4、 交流并确定实验方案。重点解决:做这个实验要保持哪些相同的条件?不同的条件是什么?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装置。三、认识花的构造1、 出示几盆鲜花,提问:你认识这些花吗?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哪些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2、 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可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吗?学生说说。四、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1、 讲述: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当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结出种子。2、 提问:雄蕊上的花粉是怎样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呢?植物是靠哪些方法来传粉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的资料。个性化意见教学反思;主备人:_陈_华_ 审核人:陈明霞 教者:_第_ 9 _周教学内容1、认识固体教学目的: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不同;2、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3、认识固体和液体以及固液体的混合物。教学重、难点: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教学(具)准备:教师准备:(1)石块、鸡蛋(生、熟个一)、醋、牛奶、木块、塑料盒等;(2)石块、橡皮、玻璃、螺帽。学生准备: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课时划分共_2_课时教学设计 第_1-2_课时教学目标:(一)活动一1、给桌上物体分类(生活动并汇报)2、有没有不同意见?(突出牙膏是混合体)3、说一说固体和液体的区别。(二)活动二1、先把桌上的液体和混合物放到桌子下面2、师:接下来,还是请同学们给桌上剩下的固体分类,看看各个小组能根据那些标准给它们分类,最后我们来比一比哪个组分类方法的最多(教师 巡视指导)小结:我们可以利用感觉器官和一些工具从固体性质的不同方面来认识和了解固体(板书课题:认识固体)(三)活动三教师:刚才大家运用了那么多方法给固体分类,真了不起!下面,请每个组选择种感兴趣的固体继续进行研究,比一比哪一组观察的仔细、全面。(学生活动开始)(师巡视指导,给需要帮助的小组提供建议或工具。)学生汇报(四)总结:任选一组的记录单,师:这一组同学在记录中写到玻璃是硬的、螺帽是硬的,那么,到底谁更硬呢?追问:你怎么知道的?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那也就是说它是有一定的程度的,那我们就可以在前面加上一些形容词,比如螺帽非常硬,而玻璃比较硬。个性化意见教学反思:主备人:_陈_华_ 审核人:陈明霞 教者:_第_ 10 _周教学内容2、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目的: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用言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2、知道哪些固体可沉浮,哪些固体可溶解。3、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对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固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教学(具)准备:学生:草莓、鸡蛋、乒乓球、黄豆、蜡笔、泡沫、回形针、瓶盖、小棒、硬币、橡皮、方糖、玻璃水槽。 高锰酸钾、土壤、玻璃棒、烧杯2只、培养皿1只。教师: 学生实验器材一份。 米(带稻壳)、芝麻和盐、筛子各8份。 彩色树枝1份。课时划分共_2_课时教学设计 第_1-2_课时教学目标:一、导入1、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叫潘冬子。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下他的有关故事。2、简介故事:在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把红军围困在山上,不让老百姓把盐和粮食等物品送上山,面对这一情况,潘冬子是怎样做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二、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1、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固体,谁来说说都有哪些固体?请同学们先预测一下,把它们放到水里可能会有怎样的表现?2、学生预测。3、下面请大家把这些固体都放到水里,观察是否和大家的预测结果一致?三、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1、认识溶解现象2、探究土壤在水中会不会溶解四、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固体放到水里来研究它的性质,通过研究你知道了什么?我们知道了固体在水中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有的会沉,有的会浮。你能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帮助老师解决几个问题吗?五、课后作业:自己制作彩色树枝个性化意见教学反思:主备人:_陈_华_ 审核人:陈明霞 教者:_第_ 11 _周教学内容3、认 识 液 体教学目的:1、会用感官和简单的实验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2、能运用多种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3、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教学重、难点:重点:液体的性质。难点:能够辨别各种液体。教学(具)准备:教师准备:烧杯、试管、油、水、蜂蜜、牛奶等分组实验材料:试管、烧杯、滴管、蜡光纸、上述四种液体各一杯、实验记录等学生准备:事先分组,明确分工课时划分共_2_课时教学设计 第_1-2_课时教学目标:(一)认识液体1、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方法认识一种物体,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看、闻、摸、尝等等)2、出示四种液体:水、油、蜂蜜、牛奶师问:这是四种液体,你们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吗?(动作夸张,语气神秘)(二)初步猜想1、我们认识了这四种液体,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试管。你们最想怎样做实验?2、猜想:假如我们把这四种液体倒在一起,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呢?(三)验证猜想1、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怎样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最好的办法就是2、指导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并根据实验记录去完成实验。(四)深入探究这样的结果,大家事先有没有想到?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老师事前也做过了这个实验,也感到非常地困惑。事后,我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采集了一些数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能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什么吗?(五)继续猜想1、出示塑料板,你们想做什么实验?引导学生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板上,比较它们流下的速度2、那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让学生自由说,把实验的要求和规范说出来3、假如我们把这四种不同的液体同时到一点在斜放的塑料板上,这四种液体会怎么样?(六)课堂小结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液体的性质:密度、粘稠度)个性化意见教学反思:主备人:_陈_华_ 审核人:陈明霞 教者:_第_ 12 _周教学内容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教学目的:科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液体能互相混合,混合不同的物质能形成新物质的科学事实。科学探究:学会用恰当的词语描述液体,如清澈、流动、油腻等;能根据液体与水混合后的特征进行简单分类;运用演示、口头和书面的形式,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和结果。情感态度:树立安全意识。教学重、难点:知道液体能互相混合,混合不同的物质能形成新物质。教学(具)准备:学生自带各种液体;教师准备的有结构材料:油、红酒、洗洁精,部份工具:搅拌棒、汤匙等,记录单。课时划分共_2_课时教学设计 第_1-2_课时教学目标:一、 导入新课谈话: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带来了一些材料,你带来了什么呢?在家里你对它们作了些什么研究呢?你能向其他同学们介绍一下吗?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所带的液体。谈话:哦,你刚才介绍时主要介绍了的。想一想,还能介绍些什么呢?我们在向其他人介绍物体的时候通常要介绍它的颜色、形状、味道等性质以及它的用途。我们今天所带的、等都是液体。生活中我们常常要用到这些液体。同学你带的是什么液体呢?(洗洁精)你能介绍一下平时你是怎么样用这个洗洁精的吗?二、学习新课提问:研究之前,把你的液体和水混合后会一样?会是什么样的?请把你们的猜测在记录纸上写出来。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猜?(预测结果的能力很重要,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步。)讲述:交流完了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小小化学家。待会儿研究时不要把你的液体一下子都用完。如果在研究中感觉还缺什么的,可以到老师这里来看看,说不定我带了。还有不要忘了把你看见的记下来。学生探究活动。提问:谁能把你的研究向其他同学介绍一下呢?学生演示他们的新混合物,解释混合是怎样进行的,并描述新性质。三、评价活动总结:今天谁带的液体最有趣?谁在小组里研究最积极?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如果是生硬地进行评价,学生不感兴趣,会走过场。也许对学生更多的进行鼓励性的评价会好些。)四、后续研究 其他液体混合后也会这样吗?你有什么新发现?用你们的液体试试。 调查日常生活中,哪些液体互相混合成为有用物质的。个性化意见教学反思:主备人:_陈_华_ 审核人:陈明霞 教者:_第_ 13 _周教学内容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目的:1、能运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2、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里加盐能增加浮力。3、让学生亲历探究,体会探究的乐趣。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亲历探究,找到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教学(具)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投影片,水槽、水杯、橡皮泥(或铝箔)、泡沫板、生鸡蛋、土豆、食盐、硬币若干、“潜水艇”。2、学生准备:水槽、水杯、橡皮泥(或铝箔)、泡沫板、硬币若干、生鸡蛋、土豆、食盐、“潜水艇”(按教学进程逐步下发)。课时划分共_2_课时教学设计 第_1-2_课时教学目标:一、激趣引入同学们,你们都看到实验台上的物品了吧?噢,大家会想,这些物品好熟悉呀,还记得把这些物体放进水里的情形吧!对了,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物体来进行研究。整理问题。确定研究问题: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重要,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一下全部研究出来,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好不好?二、探究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一)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1、提问:橡皮泥放入水中的时候是沉还是浮的?(沉的)那你们说用什么样方法使它浮起来呢?2、学生预想推测:(可以放在泡沫上;可以捏成船形;可以捏成半空心的球状)3、在橡皮泥不沉的情况下,看看谁放的硬币最多?4、学生实验(比赛开始)5、学生边实验边完成实验记录卡。6、交流实验结果,评出获胜者。(二)探究土豆和生鸡蛋在水中浮起来的方法1、 提问:橡皮泥可以捏成各种形状,使它空间变大。如果把土豆放入水里,怎么能使它浮起来呢?2、 学生预想、推测:(可以把土豆挖空)3、 教师:可以吗?你们分组试一试。4、 学生分组活动。(三)探究物体沉浮的奥秘及应用。1、研究“潜水艇”。2、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沉浮的性质?(可结合教材上面的图)(竹排、救生圈、救生衣、鱼镖、鱼钩、鱼网上的铅坠、潜水艇、船)个性化意见教学反思;主备人:_陈_华_ 审核人:陈明霞 教者:_第_ 14 _周教学内容1、今天天气怎么样教学目的: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 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工作。教学重、难点: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划分共_2_课时教学设计 第_1-2_课时教学目标:一、导入 1教师在黑板上写“天气”两字,说明今天的研究对象。 2组织学生讨论:今天天气怎么样?二、讨论我们所喜欢的天气 1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今天天气很好,是晴天。除了晴天以外,你还知道有哪几种天气情况呢? 2学生汇报:有晴天、阴天、下雨、下雪、大风、沙尘暴。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择要板书) 3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天气的录像(或图片)资料,学生判断是哪种天气。 4讨论:我们最喜欢的天气。 三、观察和描述天气的特征 1教师告诉学生我们将到室外去观察今天的天气,讨论应该从哪些方面、用哪些词语观察描述天气,并且指导学生把描述天气的词语写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到室外观察天气并且尝试用语言描述天气。 3回到教室后,学生用语言交流描述当前观察到的天气特征。 4多媒体再次展示各种各样天气的录像(或图片)资料,学生展开想象,用丰富的语言描述这些天气的特征。 四、课外延伸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了不小的收获,肯定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请学生说出),我们一个个记录在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讨论得出哪些问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答案,哪些问题可以作为一项长期进行观察的任务,哪些问题是将要学习的内容。个性化意见教学反思:主备人:_陈_华_ 审核人:陈明霞 教者:_第_ 15 _周教学内容2、气温是多少教学目的: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2、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教学重、难点:会看、读、写温度。教学(具)准备:1、学生备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2、百叶箱。课时划分共_2_课时教学设计 第_1-2_课时教学目标:(一)、导入新课1、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多高吗?2、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如何使用寒暑表。(二)自主学习1、介绍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2、测测今天的气温有多高。(1)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2)把室外空气的温度记在活动记录上。(3)从测量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4)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百叶箱都是一样的?百叶箱安放的位置都要求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连记录的时间也是一样的?(一)、课后作业判断题1、百叶箱里放置的测量仪器有干湿计、气压计、温度计。 ( )2、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在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西省临汾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 出差工作安全培训记录课件
- 出差安全培训考题课件
- 昆明中小学校长职级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合同协议书范本:重庆合同协议书(示范文本)
- 2025房屋租赁合同终止合同样本新版范文
- 全球食品安全市场现状研究
- 运输服务合同书格式
- 2025专业版企业办公租赁合同范本
- 2025民间个人借款合同范本
- 瓷砖粘贴施工方案
- DL-T325-2010电力行业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 目视判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与目视判读举例
- 保育员取餐分餐环节培训
- 个人简历模板(空白简历表格)
- 北师大版小学6六年级数学上全套完整课件
- T-HNCAA 023-2020 混凝土砖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和计算方法
- 智能网联汽车协同控制技术(第2版)课件 第1-9章 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发展过程-智能网联汽车动力学模型
- 洗浴运营方案
- 工贸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通用课件
- 热能动力工程专业英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