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管仲列传 教案2.docx_第1页
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管仲列传 教案2.docx_第2页
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管仲列传 教案2.docx_第3页
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管仲列传 教案2.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仲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4、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教学重点: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三国演义中的蜀国名相诸葛亮家喻户晓,他躬耕南阳之时,曾自比管、乐。乐,乐毅燕国名将,扶持微弱之燕,联合五国,大败齐军,攻占齐国七十余座城池,战功显赫。而管,即管仲,他究竟有何才能,能成为诸葛亮崇拜的偶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管仲列传寻找答案。二、初读课文、梳理思考1、通读课文,梳理文言知识点2、分析,课文从哪两个大的方面去刻画管仲这个人物形象的?明确:为人,为政三、精细研读、赏析形象1、管仲为人管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的1-2段,找出相关语句?明确:“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欺”占便宜)爱占小便宜“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不愿为主公赴死、苟且偷生“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合作经商,却多分自己财物,不知谦逊“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谋事不成,让好友陷入困境“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出仕不成,常被辞退“吾尝三战三走”作战失败,多次逃跑“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事君不成,苟且偷生总结:从上述文字来看,管仲这个人,他在和朋友交往的时候,不是想着帮助朋友,而是时时想着占人便宜,这样的行为是无德;辅佐的主公争权失败,他不为主公死节,却选择了苟且偷生,这是无义;谋事不成、出仕被逐、作战逃跑,这是无用。由此可见,管仲是一个无德、无义、无用的三无产品。对于这样一个既无才干、又整天想着占自己便宜的人,他的好友鲍叔的态度是怎样的?明确:“鲍叔终善遇之”始终很好的对待他,在其人生低谷的时候(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向齐桓公举荐了管仲(鲍叔遂进管仲)。这不是傻子吗?鲍叔如此看重管仲,原因何在?明确:“鲍叔知其贤”,鲍叔看重的是他的贤能。在鲍叔眼中,管仲的这些缺点都是有原因的。他贪财是因为家贫;谋事不成是因为时运不济;做官被逐是因为没有遇上好时机;作战逃跑是因为家有老母;不能为主公死节是因为担心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虽然,尽管管仲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这些缺点在鲍叔眼中并不算什么,并不能掩盖管仲能够经世治国的贤能。所以他大胆的,不遗余力的向齐桓公举荐好友。举荐的结果如何?明确:“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与诸侯多次会盟),一匡天下(使天下归正于一),使齐国称霸天下,将齐桓公推上春秋五霸之首。管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但这一切的基础都源于好友的知己之恩,那么功成名就后的管仲又是如何评价好友鲍叔的呢?明确:“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是知己,是自己的再生父母。一句简单的评价表现出管仲对鲍叔的感激,正是因为有好友鲍叔的相知举荐,管仲才能在一展所长,不负此生。但是本文的传主是管仲,司马迁为什么在此花这么多的文字提及鲍叔牙呢?明确: 衬托出管仲的贤能。(管仲如此,但鲍叔牙始终不以为意,正可见管仲之“贤”已经掩盖了他身上所有的缺点。)暗含司马迁渴觅知音之意。谁能“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借管仲之语寄托己身情思。痛彻心扉、撕心裂肺清代学者李晚芳在读史管见中这样写道:“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赞美)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司马迁为管仲立传,详叙鲍叔对管仲的知己之事是想借此寄托无人知己的寂寞之情。司马迁对于朋友相知是极为企盼的。在司马迁的人生际遇中,李陵事件是一重大转折。司马迁基于爱才之心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投降匈奴辩诬,犹如鲍叔推荐待罪之管仲于齐桓公。本是忠君爱国,但换来的却是诬上、下狱的悲惨下场。而当他身陷囹圄并且“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时,得之于朋友的,却是“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最后腐刑受辱。司马迁对于友谊的看重与他人对于友道的轻弃,适成鲜明的对比。而司马迁不愿自尽而甘受宫刑,只是为完成一生的志业史记的撰作,这分苦心孤诣有谁能懂?众人蔑视轻贱他、而这种凄凉况味他只能独自默默承受。他是多么的希望有人能像鲍叔理解管仲一样,理解自己“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的那份良苦用心。2、管仲为政前面讲了,管仲在齐国任政后,帮助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那么他取得施政成功的基础是什么?于文中找出答案(六个字)明确:“贵轻重,慎权衡”(重视经济发展,慎重对待得失利弊)可见,管仲施政的成功是基于两个方面的。那么,管仲是如何发展齐国经济的呢?明确:“通货积财,富国强兵”那么,要成功实现富国强兵的施政目标,他施政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明确:“与俗同好恶”,“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在管仲看来,社会治理,国家富裕,军队强盛,君主称霸,都系于民。要富国强兵,就必须先使百姓富裕。百姓富裕了才会懂得礼义廉耻,国家才会强盛。(“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而富民的根本要义是“顺民心”,只有顺从了民的本性与意愿,民们才能脚踏实地地生产、劳动,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才会心甘情愿地听从号令,遵守法律,拥戴君主,服从统治,服务国家。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一切有利于百姓的政策,就给他们;一切百姓们反对的国政,就废除他们。(“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这样施政的结果是:“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论卑而易行”国政容易推行,百姓拥戴国君,齐国逐渐强大。第二课时经济的发展,让齐国具备了争霸天下的基础,那么,管仲又是如何通过“慎权衡”帮助齐桓公走上春秋霸主宝座的呢?明确:三件事情:桓公伐蔡桓公救燕曹沫之约桓公伐蔡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伐蔡是因为怨恨蔡姬改嫁)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料想)君之涉吾地也,何故?”),面对楚王的责问,管仲的回答是:“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供),无以缩酒(滤酒),寡人是征。”什么意思呢?就是楚王讲你齐国为什么无缘无故攻打我们?春秋之战讲求的是师出有名,桓公伐蔡是因为蔡姬改嫁,让桓公很没面子,可以说师出有名。但是楚国和齐国没有矛盾,攻打楚国是没有道理的,这是不义之战,必将受天下人指责。在这样的情况下,管仲灵机一动,说征讨你们楚国是因为你们楚国没有给周王进贡,对周王室不恭敬,我们是代替周王来讨伐你们的。其实,在那个时代,周王室日渐衰微,各诸侯国都没把周王室当回事,不进贡的国家比比皆是。但管仲这样说,性质就变了,不是我要侵略你,我们只是替周王征讨不臣。,这一下子就把一个不义之战弄成了正义之讨,齐国占据了大义的名分,出兵明正言顺,天下人无不称赞齐国的正义之举。为齐国赢得了国际声望。桓公救燕公元前663年,北方的戎、狄侵扰中原,山戎打进了燕国,燕国派使者求救,燕国经常受戎、狄族的侵扰,这次是北狄族中的支山戎大举进犯。齐桓公和管仲本来商量着征伐南方的楚国,当时楚国在中原人看来也是蛮夷之地。但是管仲建议,只有把北方安定下来,才能集中力量对付楚国,于是和齐桓公率大军北征,打败了山戎,又击败了山戎的同盟国孤竹和令支,才还军燕国。渤海沿岸的一些小国纷纷服从齐国的统治,以求保护。燕国百姓看到山戎的威胁解防了,高兴地安心重建被战争破坏的家园,燕庄公更是感激,恋恋不舍地送齐桓公回国,不知不觉地送到了齐国境内。齐桓公听从管仲建议,就根据周王关于诸侯送诸侯不能出境的规定把燕庄公所到的齐国土地割给燕国,并借此让燕国恢复召公时期的政教。这一手玩的十分漂亮,一方面显示了齐国的团结和大度,从此燕国也参加了以齐桓公为首的政治集团;另一方面,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功,以致“诸侯闻之,皆从齐”。曹沫之约曹沫是鲁国的一个力士,因勇猛有力在鲁国任职。后曹沫担任将军,与齐国交战,三战三败。鲁庄公惧怕齐国,便决定割地求和。齐桓公便决定与鲁庄公在柯设坛结盟。当日,齐桓公与鲁庄公在坛上进行仪式,曹沫突然手持匕首挟持桓公,要求归还齐国侵略鲁国所得之地。齐桓公被逼答应。事后,齐桓公非常愤怒,想反口不还。管仲劝说:这样做会在诸侯中的威信尽失,失去天下人的信任与帮助,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城池还给鲁国。被胁迫许下城下之盟,本是件很丢颜面的事情,但管仲却善于抓住机会,将坏的事情变成了好的事情。为齐桓公谋得了一个信约的美名,结果是“诸侯由是归齐”,再一次让齐国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在这部分内容中,司马迁重点写了管仲三次纠正桓公的失误,是坏事变成好事,从而帮助齐国一步步取得政治上的主动的事情,那么管仲的这种因势利导的施政才能,司马迁在文中是以那句话来概括的呢?明确:“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所以这样一个贤能而又具有杰出施政才能的人,自然也就成为了诸葛亮心中的偶像。诸葛亮想像他一样济世安民,做一个杰出的人臣,青史留名。三、合作探究1、那么,作为这样一位杰出的人臣,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呢?明确:“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孔子是轻视管仲的,原因在于,他认为,管仲没有辅佐桓公称王,而是帮助桓公用武力争霸天下。表面上看,此处是写借孔子之口言管仲“器小”,实际上是对管仲治国才能的高度肯定,是对其未能“平天下”的遗憾。那么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到底如何呢?“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很高的评价。2、那么,司马迁对他的评价又是怎样的?明确:“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这里,引用古语,概括了管仲施政的特点,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