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课戊戌政变 学习要求 1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2 知道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3 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4 树立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 新旧势力的交锋 二 交锋态势 一 背景 新政措施的推行 解除翁同龢军机大臣 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 荣禄暗中勾结守旧势力密谋慈禧训政 革职两上书四侍郎 任命谭嗣同等 军机四卿 拉拢袁世凯 却不知其真面目 游说列强 落空 优势 劣势 新旧势力的交锋 交锋态势 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 1 新政过程中 地方的高级官员中支持新政的有 a 陈宝箴b 翁同龢c 荣禄d 袁世凯2 新政的推行 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志士要推翻君主制b 新政法令推翻清政府统治c 新政法令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d 新政反映了人民的反帝要求 巩固练习 c a 二 百日维新的失败 一 戊戌政变的导火线 二 戊戌政变的过程 1 慈禧太后 临朝听政 取消新政2 囚禁光绪帝3 屠杀 戊戌六君子 1 谭嗣同带光绪帝密谕夜访袁世凯 2 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慈禧太后废除新法 1 慈禧太后 宣布 临朝听政 取消新政 2 囚禁光绪帝 屠杀戊戌六君子 33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三 材料二 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以上三个材料中六个人的阶级属性 2 分析六人在维新变法中的作用 慈禧 袁世凯 光绪 张之洞 谭嗣同 梁启超 有限支持 积极推动 破坏 1 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是 a 慈禧囚禁光绪帝b 顽固势力取消新政措施c 戊戌政变d 戊戌六君子 被屠杀2 戊戌政变后关于维新变法人士命运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a 康有为逃亡日本b 谭嗣同慷慨就义c 梁启超化装出京 逃亡日本d 大多数与新政相关的人士或被囚禁 或遭罢黜 巩固练习 c a 三 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2 失败的原因 1 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 根本原因 2 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3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依靠无实权的皇帝4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5 企图用和平合法手段进行自上而下形式 3 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主观 客观 1 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2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象 国际环境不利 几千年封建主义的影响根深蒂固袁世凯的出卖 启示 1 睁眼看世界 寻求新思想 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途径 2 新生事物是不可能被扼杀的 历史发展趋势是不可能遏制的 3 资产阶级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胜 三 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1 意义 从国内背景看 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之时 维新派以变法图强 救亡图存为首要目标 从历史发展趋势看 政治上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 发展资本主义 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从历史功绩看 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提倡新学 为思想启蒙开辟道路 促进了国人的觉醒 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总之 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也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还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性质 建社团 办学堂 易风俗等成为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 文化 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推动了近代文化 传媒 和教育事业 新式学堂 的发展习俗 摒弃陈规陋俗 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 引领时代新风 局限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国报馆 议论沸腾 咸以瓜分中国为言 若箭在弦 省括即发 海内惊惶 乱民蠢动 瓜分豆剖 渐露机芽 恐惧回惶 不知死所 恐自尔后 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 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 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 自台事后 台湾割让后 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 人无固志 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 暴乱于上 胥役官差 蹙乱于下 乱机遍伏 既无强邻之逼 揭杆斩木 已可危 摘自康有为 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 上清帝第五书 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 定宪法的主张 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 中 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 亲自主持大计 宣布变法 是上策 召集有才能的人 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 依次推行 是中策 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 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 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 惟有乾纲独断 以君权雷厉风行 摘自康有为 日本变政考 回答 1 从材料一 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有什么意图 对此应如何评价 意图 评价 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从而抵制人民革命 维护清王朝统治 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 但抵制人民革命 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国报馆 议论沸腾 咸以瓜分中国为言 若箭在弦 省括即发 海内惊惶 乱民蠢动 瓜分豆剖 渐露机芽 恐惧回惶 不知死所 恐自尔后 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 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 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 自台事后 台湾割让后 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 人无固志 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 暴乱于上 胥役官差 蹙乱于下 乱机遍伏 既无强邻之逼 揭杆斩木 已可危 摘自康有为 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 上清帝第五书 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 定宪法的主张 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 中 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 亲自主持大计 宣布变法 是上策 召集有才能的人 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 依次推行 是中策 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 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 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 惟有乾纲独断 以君权雷厉风行 摘自康有为 日本变政考 回答 2 材料三 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其依据是什么 核心观点 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依据 日俄变法取得成功 中国风气未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国报馆 议论沸腾 咸以瓜分中国为言 若箭在弦 省括即发 海内惊惶 乱民蠢动 瓜分豆剖 渐露机芽 恐惧回惶 不知死所 恐自尔后 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 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 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 自台事后 台湾割让后 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 人无固志 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 暴乱于上 胥役官差 蹙乱于下 乱机遍伏 既无强邻之逼 揭杆斩木 已可危 摘自康有为 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 上清帝第五书 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 定宪法的主张 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 中 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 亲自主持大计 宣布变法 是上策 召集有才能的人 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 依次推行 是中策 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 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 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 惟有乾纲独断 以君权雷厉风行 摘自康有为 日本变政考 回答 3 戊戌变法失败后 谭嗣同发出了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的感叹 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 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 吾中国国土之大 人民之众 变法三年 可以自立 此后则蒸蒸日上 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 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 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 包括政治 经济 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 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 在三个月之内 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 新学伪经考 和 孔子改制考 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 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 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 黄遵宪也难以接受 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 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 他的著作出版不久 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等材料三 戊戌变政 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 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朝野震骇 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 梦蕉亭杂记 回答 1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康有为希望 变法三年可以自立 的历史背景 2 甲午战败 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1 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 3 康有为等维新势力希望通过变法 独立自强 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 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 吾中国国土之大 人民之众 变法三年 可以自立 此后则蒸蒸日上 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 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 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 包括政治 经济 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 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 在三个月之内 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 新学伪经考 和 孔子改制考 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 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 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 黄遵宪也难以接受 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 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 他的著作出版不久 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等材料三 戊戌变政 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 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朝野震骇 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 梦蕉亭杂记 回答 2 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 根据上述材料 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1 变法内容贪大求全 急于求成 2 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 内部意见分歧 3 触动了既得利益者 树敌太多 资义发展水平较高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资义发展不充分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倒幕派实力强大掌握了政权 资阶弱小 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大刀阔斧 全面推行 变法法令如 一纸空文 1 自由资义时期2 西方侵略中国 有利的国际环境 1 向帝义过渡阶段2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作业 简述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巩固练习 1 戊戌变法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 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b 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c 实行君主立宪制d 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2 对维新变法运动评述不正确的是 a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b 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救亡图存运动c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d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a b 3 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根源是 a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b 洋务运动的刺激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d 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4 1895年 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其标志是 a 新学伪经考 的发表b 强学会的成立c 中外纪闻 的创办d 公车上书 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所起的作用包括 启发民智 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使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a b c d 光绪帝支持 参与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 答谢康有为救架b 挽救民族危亡c 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权力d 做一个有为之君 a c 下列法令中 与戊戌变法无关的是 a 京师设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b 实行铁路国有政策c 改革财政 编制预算和决算d 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 定宪法 是因为他们 a 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 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 认为中国 民智未启 难以实行君主立宪制度d 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b d 新政提出后 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 承办山西的矿务 铁路 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 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 开设纺纱 织布厂 引入进口机器生产 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 柞油两厂 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a 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 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 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 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a 材料题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胡绳说 认为光绪皇帝是一个维新派的皇帝 也就是说 这个皇帝是代表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 企图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路线 只是遭到了惨败 这种看法不符合历史事实 试结合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 目的和百日维新的内容 说明胡绳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答 维新变法运动是在中国民族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保物流月度费用结算及环保指标协议
- 砖厂经营权承包与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合同
- 文化传媒企业编辑劳动合同范本:文化传播与职业成长
- 新一代信息技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委托管理合同
- 商业租赁合同主体变更及租金调整及违约责任协议
- 山水意境画课件
- 全球采购技术面试题及答案
- 吉利技术员面试题及答案
- 辅警理论知识培训会课件
- 辅警安全防护培训课件
- 2025年中国物流集团国际物流事业部招聘面试经验及模拟题集
- 乡镇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航空业面试者必看航空公司招聘笔试预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全国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广东省中考英语试卷深度评析及2026年备考策略
- 2025-2026秋中小学升旗仪式演讲稿:(第3周)积跬步养习惯向未来
- 2025年新疆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员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新)
- 中望CAD机械版使用手册
- 2024年9月28日安徽省地市级遴选笔试真题及解析
- 大型机械设备归档资料(塔吊 施工电梯 安装验收 检查等)
- 竞争性谈判项目谈判文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