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件(34张).ppt_第1页
人教版必修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件(34张).ppt_第2页
人教版必修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件(34张).ppt_第3页
人教版必修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件(34张).ppt_第4页
人教版必修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件(34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50年代开拓外交新局面 70年代外交重大发展 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 新中国外交 基础 突破 完善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949 1956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课程标准 学考大纲 理解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外交无小事 周恩来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 也没有永恒的敌人 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伯默斯顿 旧中国 屈辱外交 新中国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战后世界形势图 黄色是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红色是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绿色是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 根据地图和教材指出新中国初期外交有利 不利环境以及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资本主义阵营削弱 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 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敌视 封锁 包围 1 国际背景 巩固政权 保卫和平 捍卫主权 打破封锁 有利形势 新中国的成立 不利形势 最突出特点 目的 一 背景 2 国内背景 历史 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 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 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 现实 建国之初 百废待兴 基础薄弱 综合国力不强 二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一 依据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时向世界宣告的外交原则 二 基本方针 内容 共同纲领 平等 互利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 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 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另起炉灶 假如你是新中国的一名外交官 现在有一个记者招待会 有记者提出问题 新中国为什么必须 一边倒 而不能采取中立态度 针对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 国际环境 中国社会性质 设身处地 一边倒 从目的看 新中国成立后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 保卫和平 在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 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这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仅不相悖 反而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 两大阵营的对峙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针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 经济上封锁 军事上威胁的政策 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 不矛盾 因为 一边倒 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 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只是因为新中国受到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的打压 并不意味着中国就盲目的 无原则地顺从苏联 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一边倒 实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 一边倒 与独立自主相矛盾吗 思考 三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成立 50年代中期 2 成就 1955年参加亚非国际会议 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同17国建交 第一个苏联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 1 时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 万隆会议 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949 1955 同苏联等17国建交 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 第一年 1953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 1955年 1 卓越的外交家 3 亚非拉许多半殖民地 殖民地国家赢得民族独立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四 外交成就的原因 1 国际原因 2 国内原因 1 二战后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削弱 2 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 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 英明的外交决策 思考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 外交是妥协的艺术 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那么 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国家利益 决定性因素 国家性质国家实力国内外环境 依据政策成就 小结 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 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1 落后就会挨打 弱国无外交 2 政治腐败 经济落后 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3 捍卫国家主权 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问题探究 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 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认识 1 新中国外加政策成熟的标志是a 1949年 共同纲领 中宣布的原则b 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1955年提出的 求同存异 方针d 70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事件划分的理论 2 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下列哪次双边谈判中a 中印谈判b 中缅谈判c 中苏谈判d 中美谈判 巩固练习 3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日内瓦会议d万隆会议4 亚非会议上 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这里的同包括 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 维护民族独立 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 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加强合作 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再见 为什么首先与苏联建交 美国与一系列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 不与中国建交 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 愿同中国建交并互派大使 为了在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不致于处于孤立地位 阅读 历史纵横 1949年12月 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 图为抵达莫斯科车站时的情景 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1 湘绣斯大林大元帅全身像一幅2 杭州丝织斯大林像二幅3 江西瓷烧斯大林相片二块4 江西瓷烧带斯大林像的盘子十个5 24人用的江西西餐用具全套 共100余件 6 北平铜底烧瓷寿盘一对7 景泰蓝茶具 大小共五件 两套8 康熙青花大瓷花瓶一对9 象牙雕刻的宝塔一尊10 象牙雕刻的女英雄像一对11 象牙雕刻圆球三个12 象牙雕刻八仙一套共八个13 象牙雕刻的龙船一具另外 还有苏联紧缺的大量蔬菜水果 大白菜 大葱 冬笋 梨等 西湖龙井和各地名茶就达一吨 送给斯大林的礼物单 1950年2月 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 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 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1949 10 1950 10 第一次建交高潮 新中国与17国建交 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民主德国 阿尔巴尼亚越南印度瑞典丹麦缅甸瑞士芬兰 印度 1950 4 1 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瑞典 1950 5 9 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 英国 1950 1 6 最早承认中国的西方大国 1954年6月 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 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 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图为周总理访印时在机场受到尼赫鲁总理的欢迎 外交部档案馆保存的周恩来总理亲笔书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目的 发展同邻国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提出 1953年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1954年在中印 中缅联合声明中再次提出 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 核心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保证 平等互利 条件 和平共处 出发点及结果 意义 国际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国内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特点 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日内瓦会议 1 背景 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 2 目的 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4 特点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3 内容 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5 意义 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万隆会议 周恩来在第一次亚非会议上提出 求同存异 亚洲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 讨论保卫和平 争取民族独立 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 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 背景 2 内容 3 特点 5 求同存异 方针 4 意义 万隆精神 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 反殖民 保卫世界和平 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