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1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学案 (1).doc_第1页
苏教版必修1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学案 (1).doc_第2页
苏教版必修1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学案 (1).doc_第3页
苏教版必修1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学案 (1).doc_第4页
苏教版必修1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学案 (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1概述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内容和意义。(重点)2说出显微镜的组成部分和使用方法。(难点)3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并概述细胞的形态和大小。细 胞 学 说 的 建 立 与 发 展1建立者施莱登和施旺。2发展过程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最早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植物细胞壁。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第一次系统地提出植物体是细胞聚合体。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提出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体。1858年:德国著名的病理学家魏尔肖指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3内容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4意义使动物和植物统一到细胞的基础上,对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被恩格斯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探讨: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吗?【提示】病毒等生物是非细胞结构的生物。这句话也不是细胞学说的内容。细胞学说强调的是“一切动物和植物都由细胞构成”。探讨:细胞学说的发现过程中出现过胡克和虎克两位科学家,他们的贡献分别是什么?【提示】1665年,罗伯特胡克观察木栓组织,发现并命名了“细胞”;荷兰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细胞学说的发展(1)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2)所有的生物有机体(病毒除外)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有机体可以是单细胞,也可以是多细胞。(3)细胞来源于已存在的细胞,可通过细胞分裂或细胞融合形成,在低于细胞水平的任何结构的堆集都不能形成细胞,产生生命。(4)所有维持生命及繁殖所进行的化学反应全部是在细胞内部进行的。(5)多细胞有机体的细胞既有分工又有密切联系,有些细胞之间密切联系形成细胞群,共同完成一种功能,成为一个功能单元。有机体的活性可看作是各个独立细胞的活性及其相互作用的总体。1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学说创立后不需要再进行修正补充b细胞学说的创立过程完全是由施莱登和施旺两人完成的c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d细胞学说使千变万化的生物界通过细胞这一共同的结构统一起来【解析】细胞学说由施莱登、施旺最早提出,并经过多位科学家的完善和发展,所以a、b错;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属细胞水平,c错。【答案】d2魏尔肖所说的“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其含义是()a由先前存在的细胞继续发育而成b由先前存在的细胞继续生长而成c由先前存在的细胞继续分裂而成d由先前存在的细胞的产物构成【解析】细胞只能来源于细胞的含义是指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的细胞。【答案】c生 物 科 学 研 究 的 重 要 工 具 显 微 镜1显微镜的发明和发展(1)光学显微镜最早由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发明,放大倍数有300倍。(2)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青年科学家卢斯卡等利用高能电子束波长很短的特点,制造出能放大10 000倍的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2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成像原理(2)成像过程:在观察细胞样品时,被观察的物像通过物镜和目镜 时被两次放大,物体的总放大倍数是物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目镜的放大倍数。探讨:观察样品时,电子显微镜是否一定比光学显微镜好?举例说明。【提示】 不一定。用何种显微镜观察样品取决于观察和研究的目的。例如,观察病毒的结构时,由于病毒太小,必须利用电子显微镜;而观察草履虫的形态时,由于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太高,不利于从整体角度观察草履虫,相反,放大倍数比较小的光学显微镜能确保看到草履虫的完整形态,所以选用光学显微镜。探讨:观察标本时,光学显微镜的视野是不是越亮越好?【提示】不是,用显微镜观察无色透明的标本时,视野暗一些,标本更有层次感,效果更好。探讨:请思考下列两个问题:(1)在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倍时看到m个细胞成一行分布在视野中,若放大倍数变成400倍时,则可看到多少个细胞?【提示】细胞数目m(个)。(2)在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倍时看到m个细胞均匀分布在视野中,若放大倍数变为400倍时,则可看到多少个细胞?【提示】细胞数目m2(个)1显微镜放大倍数的含义(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或体积。(2)总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2目镜、物镜及其放大倍数大小的判断:3成像规律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左右均是颠倒的。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像偏右上方,实际在玻片上是偏左下方,要将其移至视野中央,应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即偏哪向哪移。4视野中细胞的排布与放大倍数的关系(1)视野中细胞呈一行排布:放大后视野中的细胞数目与放大倍数成反比。举例:(2)视野中细胞呈充满排布:放大后视野中的细胞数目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举例:5判断污物存在的位置(1)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物镜、目镜或装片。(2)判断方法:1用测微尺测量某个洋葱表皮细胞的长度时,下列目镜和物镜的组合中,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最小的是()目镜10物镜10目镜16物镜40abcd【解析】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最小,意味着放大倍数最大,故选放大倍数最大的组合。【答案】d2显微镜是生物学科中最为重要的观察工具之一,下面是关于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几个问题:(1)在低倍镜下寻找到需观察的细胞后,若要进一步放大观察,则操作的主要程序为:把_移到_。_。_至物像清晰。(2)图1是在使用目镜为10,物镜也为10的显微镜下观察蛙的皮肤上皮细胞时的视野,图2是更换物镜后的视野,则更换的物镜应为_(放大倍数)。(3)细胞内的细胞质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流动着,其方式多数呈环形流动。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一个细胞的细胞质沿逆时针方向流动,则实际的流动方向应为_。【解析】(1)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操作步骤为三大步,即先将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上高倍物镜,最后调细准焦螺旋。(2)图1中蛙的上皮细胞放大为图2所示时,由图可知放大为原来的4倍,则更换的物镜的放大倍数为10440倍。(3)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的虚像,即物像与实物是倒置的,可判断细胞质流动方向为逆时针。【答案】(1)要放大观察的物像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2)40(3)逆时针细 胞 的 大 小 和 形 态1生物体的构成:除病毒等少数种类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细胞的形态和大小(1)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和大小不同。(2)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的细胞形态和大小不同。(3)在同一生物的相同组织中,细胞的大小也不一样。(4)同一个细胞,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其大小也会改变。(5)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有球体、多面体、纺锤体和柱状体等。3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其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探讨:大象与老鼠比,体型庞大,那么组成大象的细胞一定比组成老鼠的细胞大得多吗?【提示】不是。大象体形庞大,并非其细胞体积大,而是组成其躯体的细胞的数量较多。探讨:你能否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的关系?【提示】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是与运输氧的功能相适应的;肌肉细胞呈梭形结构与收缩功能有关,神经细胞形成长短不等的突起与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相适应。植物的保卫细胞中部的细胞壁较薄,两端的较厚,导致内部渗透压升高时细胞会吸水变形闭合;根毛区细胞壁薄,产生较多突起,茎内的导管是中空的死细胞,便于水分和矿质元素的运输,等等。1生物体的结构单位除了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既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又是基本功能单位。2细胞的大小各不相同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不同;同一生物个体不同组织器官的细胞大小也不同。(1)有的细胞用肉眼就能观察,如鸟类的卵细胞。(2)大多数细胞的直径在10100 m范围内,可用低倍镜观察。(3)有些细胞的直径只有0.55.0 m,要用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细菌。一般来说,动植物细胞的体积大于微生物细胞,高等动物的卵细胞大于体细胞。3细胞的形状各种各样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不同;同一生物个体的不同组织器官的细胞形态也不相同。(1)细胞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尤其是游离的细胞更是如此。(2)紧密排列的细胞多为扁平、正方形、长方形或柱形。(3)举例:肌肉细胞也叫肌纤维,为梭形;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为树枝状;红细胞为两面凹的圆饼状;骨细胞是一种扁椭圆形的星形细胞,有许多突起,细胞之间借突起相连。由于细胞内在的结构和自身的表面张力以及外部的机械压力等相互作用,各种细胞总是保持一定的形态。1下列细胞用肉眼就可以观察到的是()a神经细胞b叶肉细胞c鸵鸟的卵细胞d根尖细胞【解析】鸟类的卵细胞用肉眼就能观察;一般的细胞的直径都在10100 m之间,大都需借助于光学显微镜。【答案】c22011年7月26日,我国深海潜水器“蛟龙号”下潜深度成功突破5 000米,在这里发现了多种奇特的海洋生物,这些生物的共同点是 ()a形态相似b大小相似c结构与功能相统一d功能相似【解析】多细胞生物由于细胞分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细胞,但不管哪种细胞,结构与功能都是相统一的。【答案】c显 微 镜 的 使 用1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1)方法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置装片使镜筒下降使镜筒上升低倍镜下调清晰,并将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2)注意事项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两眼要注视物镜与盖玻片之间的距离,到快接近时(距离约为0.5cm)停止下降。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换上高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而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2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1)实验目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2)实验步骤观察菠菜叶表皮细胞i将载玻片擦拭干净,在其中央滴一滴清水。.用镊子夹取菠菜叶下表皮,将其浸入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并展平,以防止由于细胞的重叠而影响观察效果。.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中央的水滴边缘,然后轻轻盖在菠菜叶下表皮上,避免产生气泡,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将制作好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记录所观察的现象。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用牙签轻轻刮取自己的口腔内侧,牙签上会附着部分口腔上皮细胞。.将牙签上的刮取物涂布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口腔上皮细胞无色,因此需要染色。染色时,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将制作好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记录所观察的现象。观察人的骨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的永久玻片标本,并绘出所观察到的细胞。探讨: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提示:低倍镜下视野范围大,而高倍镜下视野范围小。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物像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探讨:用显微镜镜检人血涂片时,发现视野内有一清晰的淋巴细胞(如图)。为进一步放大该细胞,首先应将其移至视野正中央,应怎样移动装片?提示:向右上方移动装片。1高倍物镜与低倍物镜的比较比较项目物像大小看到细胞数目视野亮度物镜与玻片的距离视野范围高倍镜大少暗近小低倍镜小多亮远大2高倍镜使用的“四字诀”找:在低倍镜下“找”到目标移:“移”动装片,使目标位于视野中央转:“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调:“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1下列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观察时视野越亮越好b在显微镜视野内观察到的物像是“bpdq”,则载玻片上的实物为“bpdq”c在低倍镜下观察一个植物细胞时,在视野的右上方有一结构因太小而看不清,此时应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调节即可d观察物像时一般用左眼,同时要求闭上右眼【解析】观察无色透明的细胞常常要将视野调暗,a错;在换用高倍镜时,要先将右上方的结构移到视野中央,c错;观察物像时要求右眼睁开,用左眼观察物像,d错。【答案】b2下列关于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可选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或人口腔上皮细胞为实验材料b可直接观察生物细胞的永久玻片标本c用镊子夹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将其浸入载玻片中央的生理盐水中并展平d用牙签刮取口腔内侧,将刮取物涂布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中【解析】用镊子夹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将其浸入载玻片中央的清水中并展平。【答案】c1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这个学说的科学价值主要是()a告诉人们所有的生物均由细胞构成b证明了生物彼此间存在着亲缘关系c说明了动植物细胞是一样的d使人们对生物体的认识进入到分子水平【解析】a项中的“所有的生物”不等同于“一切动植物体”,“均由细胞构成”不等同于“动植物细胞”;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具有细胞这一共同的结构基础,根据这一共性的存在,我们可以推断,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答案】b2下列关于高倍物镜的叙述,正确的是()a因为藓类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b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即可换上高倍物镜c换上高倍物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d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更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解析】用显微镜观察材料,必须用低倍镜先找到合适的部位,将其移到视野中央后,再换上高倍物镜,这时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