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教案.doc_第1页
《太史公自序》教案.doc_第2页
《太史公自序》教案.doc_第3页
《太史公自序》教案.doc_第4页
《太史公自序》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司马迁及史记教学内容:司马迁及史记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与思想特点,理解史记体制特点、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领会史记在中国史学史和文化史上的意义,增强对两汉历史和文学的理解。教学重点:史记的传记文学成就、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一、导入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代表了汉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 史记出现于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汉武帝时代,其时文学创作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政论散文和辞赋得到长足发展。作为一部里程碑式的杰作,史记的诞生与诸多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相联系,也与作者司马迁的生平、经历和天才创造密不可分。二、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写作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他生于汉景帝中五年(前145年),卒于昭帝之初(前86年左右)(司马迁的生卒年,学术界争论很大,各有五、六种说法,迄今无定论。此处从王国维之论。)享年约六十岁。司马迁的一生恰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相终始,正值西汉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制度确立以后的第一个盛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都出现了空前蓬勃的发展局面。司马迁降生在这个盛世,完成了空前的历史巨著,正是应运而生。 司马迁父司马谈,武帝是曾为太史令,是著名思想史家,其论六家要旨将春秋以来诸子之学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分别加以评说,对前五家既有肯定又指出不足,只对道家全盘肯定。 司马迁幼年在家乡耕读,十岁随父亲到长安,曾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古文典籍。二十岁开始漫游,到过今天的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回来后任郎中。又奉使出使西南,侍从武帝巡狩,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到处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民情,积累了丰富的史料。其时汉武帝欲东游泰山,行“封禅”祭天之礼。司马谈为太史令,应随从前往,而病于洛阳,发愤且卒。会司马迁出使回,在洛阳与父亲相见。司马谈执其手,泣而告之以发愤之故,将作史的遗志郑重相告。司马谈说:“自获麟(春秋绝笔之时)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司马迁俯首流涕,含泪承诺下来:“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司马谈卒后,司马迁为太史令,他一方面参加侍从武帝巡祭封禅、改订历法等活动,一方面继承父亲修史的遗业,努力整理汇集保存在“石室金匮”即国家藏书室的历史文献资料。经过几年的认真准备之后,于太初元年(前104)正式开始撰写史记。 当工作进展到最关键的时刻,一桩意外的事件发生了。 天汉二年(前99),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率兵与匈奴决战,最后兵败投降了匈奴。在当时人看来,李陵不仅败坏了“李氏世将”的家风,而且也丢了汉家朝廷的面子。而司马迁与许多人的看法不大一样,他很同情李陵,觉得李陵决不会向匈奴投降。为此,他触怒了汉武帝,被抓进监狱。这时,司马迁的许多朋友,竟没有人敢于出面营救,而朝廷中的贵戚显宦也没有谁肯出来说一句话。最后,他竟面临着三种无法抗拒的选择:一是伏法受诛,二是拿钱免死,三是甘受“腐刑”。从当时的情形来看,如果拿钱免死,起码得要五十万钱,这是一般“中人之家”五家的家产。司马迁既没有得到朋友的帮助,自己又官小无钱,因此用钱赎死的路对于司马迁来讲,几乎近于天方夜谈。结果,司马迁所面临的选择实际只有两条,要么去死,要么甘受“腐刑”。司马迁想到了死,但是最后他却选择了后者,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完成父亲的重托,实现父亲的遗志,是他得以生存于尘世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他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要死得有意义,活也要活得有价值。受到腐刑,他要面临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屈辱,但是,想到父亲的重托,想到刚刚开始的史记的撰著,他只能选择这样一条饱受屈辱的途径了: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迁从他们身上找到了精神的力量,看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决心忍辱含垢,坚持写完自己的“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卒从吏议”甘心下“蚕室”(即受腐刑者所居之室),“就极刑而无愠色”。这里蕴涵着多么惊人的毅力!在以后漫长的日子里,他除了坚持自己的著述之外,对于朝廷内外的一切杂事,均已毫无兴趣了,往往“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内心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无限的悲愤。“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迁既就刑,后为中书令,据云颇为武帝所“宠任”。然其心则以为大耻,常愤愤焉。 太始四年(前93),司马迁的一个朋友名叫任安的写信给司马迁,劝他以“推贤进士为务”。任安也许是出于好意,以为他身处皇帝身边,容易进言荐贤,殊不知,此时的司马迁身为残秽,动辄得咎。于是他写下著名的报任安书把自己一腔“隐忍苟活”的悲苦之心,和盘托出,而以“死日然后是非乃定”自誓。此文为西汉散文名作,历来传诵。在这封书信里,司马迁告诉任安一个重要消息: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到这时已经大体完成了。从在父亲病榻前含泪承诺,到全书大体完成,司马迁为撰写史记,前后共花了约二十年的时间。此后事迹无考。裴骃史记集解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下注引卫宏汉书旧仪注云:“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李陵降匈奴,故下蚕室,有怨言,下狱死。”参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又见西京杂记卷六。 时代赋予司马迁以宏大的眼界,和全面总结历史的任务,广泛的游历使他对社会得到前人所未有的了解,残酷的命运促使他深刻地思考人生,继承先秦的史官传统和诸子文化,司马迁又确立了不屈服于君主淫威的相对独立和批判性的写作立场。正是在一个特殊历史阶段和特殊的个人遭遇中,产生了伟大的史记。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据汉书艺文志说还有赋八篇,今存感士不遇赋一篇;又报任安书一文,见汉书司马迁传。史记当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到魏晋间始称史记。三、史记的体制结构 此书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包括上下三千年,开创了纪传体历史和历史传记文学的新传统。司马迁本着“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的史学方法,带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写作宗旨,结构全书130篇,分为五体:1、本纪十二篇。以历代帝王为主,记叙兴废存亡等历史大事件,用以统帅整个历史的叙述。只有秦本纪、项羽本纪两篇写法稍有不同。2、表十篇。表分世表、年表、月表三种,这是大事记,用以反映历史发展的线索和阶段性,为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3、书八篇。记叙典章制度,专门史。涉及礼仪(礼书)、音乐(乐书)、军事(律书)、历法(历书)、星象(天官书)、宗教(封禅书)、水利(河渠书)、经济(平准书)。4、世家三十篇。记诸侯列国史和传代世家。用意与本纪相近,其中孔子世家、陈涉世家两篇情况稍有不同。5、列传七十篇。为人物传记,涉及贵族、官僚、学者、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刺客、游侠、商人等等。有一人一传者(专传,如魏公子列传);有二人或更多人一传者(合传,如屈原贾生列传);有附传,如魏其武安侯列传中附以灌夫;以类相从者为类传,如酷吏列传。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在史记之前,有以年代为次的“编年史”,如春秋,有以地域为限的“国别史”,如国语、战国策,有以文告档案形式保存下来的“政治史”,如尚书,可是没有上下几千年,包罗各方面,而又融会贯通,脉络分明,像史记这样的通史。 唐刘知几的史通分叙六家,统归二体。所谓“二体”,就是“编年体”和“纪传体”,而史记是“纪传体”的创始。从此以后,历代的所谓“正史”,汉书到明史,尽管名目有改变,如汉书改“书”为志,晋书改“世家”为“载记”;门类有短缺,如汉书无“世家”,后汉书、三国志等都无“表”、“志”及“世家”,但都有“纪”有“传”,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体例。史记五体结构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主干,被封建王朝定为国史正体。四、史记的增补、注本与研究 太史公当初可能就有若干有目无文的篇章,后来又有亡佚,汉书司马迁传说“十篇缺,有录无书”,据曹魏时张晏说,是这样十篇: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三王世家、日者列传、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元、成间褚少孙补缺,作武帝纪、三王世家、日者列传、龟策列传等。褚少孙在他所补的三王世家中说:“臣幸得以文学为侍郎,好览观太史公之列传。列传中称三王世家文辞可观,求其世家终不可得。窃从长老好故事者取其封策书,编列其事而传之,令后世得观贤主之指意。”说明了他补史记的动机和材料的来源。史记的旧时注释有所谓三家注: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本来各自单行,到北宋时将三家注散列于史记正文之下。现存最早刊本是南宋黄善夫本,通行者是清代张文虎刊本(中华书局本以此本为底本)。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研究的角度千差万别。考证方面主要集中于司马迁生卒年、司马谈作史、史记亡篇补篇和三家注研究;文学方面主要集中于文学思想、文学总体成就、纵横比较、传记文学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研究。五、史记的文学成就史记不仅是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巨著,鲁迅先生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早就说他“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司马迁思想上尊孔而不神化孔子,以独立之人格,无比杰出的才华,使史记取得了极高的成就。1、讽刺和揭露统治阶级。史记是一部批判性而非歌颂性的著作。尤其对汉王朝的历史,对当代即武帝时代的政治,司马迁始终保持冷峻的眼光。如对刘邦,在高祖本纪,含而不露,到其他各篇就不同。例如在项羽本纪中,与项羽一比,刘邦的怯弱、卑琐、无能就相当明显;在萧相国世家、淮阴侯列传中则揭露了他猜忌臣下的心理和杀害功臣的罪行。对武帝刘彻,由于今上本纪已经亡佚,不知道情况如何,封禅书明显地讽刺他的迷信,酷吏列传中多武帝时人,而循吏列传中却无汉朝人。在吕后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等篇中也对上层社会有过强烈的批评和揭露。2、歌颂人民的反抗和下层杰出人物。酷吏列传中先叙酷吏的“以恶为治”,再叙民变蜂起,深刻地表现了司马迁对人民群众的同情和理解。陈涉世家、项羽本纪歌颂了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给予很高的规格。太史公自序说:“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对出于下层的杰出人物的歌颂也反映了作者卓越的史识。如郭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见于游侠列传、刺客列传的人物形象及事迹至今还传诵人口载诸,甚至于对当时处于俳优地位的文人,司马迁也滑稽列传中给予一席之地。3、赞美爱国英雄。屈原贾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李将军列传等篇章中对屈原、李将军等英雄人物不吝赞美之词。4、写人成就突出。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现在看来深刻地合于“文学就是人学”这一原则。史记开创纪传文学,将历史人物写得形象生动,尤其是那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往往代表了社会上的某一类人,反映了社会现象,有的达到了一定的典型化程度。司马迁写人,在实录的基础上进行了形象化的塑造,不单写人物事迹,而且写出了人物的性格和灵魂,同时还寄托了作者的爱恨和生活体验,也就是“发愤著书,意旨自激”。史记中写得最成功的人物,超越了历史人物本身的价值而成为千古传颂的文学名篇和文学人物。 从总体上说,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鲜明三大特点。它以大量的个人传记组合成一部宏伟的历史。这些人物来自社会的各种阶层,从事各不相同的活动,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命运。从帝王到平民,有成功者有失败者,有刚烈的英雄,有无耻的小人,共同组成了一条丰富多采的人物画廊。这些人物又各有较鲜明的个性。那些奋起草莽而王天下的起义者,那些看上去怯懦无能而胸怀大志的英雄,那些不居权位而声震人主的侠士,那些血溅五步的刺客,敢于同情人私奔的漂亮女子,这些非凡的人物,构成史记中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司马迁特别注重表现人物命运的巨大变化,在这变化过程中,充分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 史记中写得最为壮丽动人的,是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项羽本纪写项羽最后失败自杀,竟用了一二千字,作为历史记载,可以说毫无必要;作为文学作品,却有一种淋漓酣畅的效果。项羽在可以逃脱的机会中,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向颈;李广并无必死之罪,只因不愿以久经征战的余生受辱于刀笔吏,横刀自刎;屈原为了崇高的理想抱石沉江。在这种反复出现的悲剧场面中,司马迁表现了崇高的人对命运的强烈的抗争。 写人物总是具体细致地描写他的活动,突出人物的特点,着意塑造形象,例如魏公子列传写他过侯生的那一段,充满了生动的细节。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司马迁有时很注意写生活琐事,例如酷吏列传写张苍审鼠,见出其人从小就“酷”。李斯列传、淮阴侯列传中也有非常生动的琐事,读起来很有意味。5、高超的散文叙事艺术。史记人物传记的本质是一种散文叙事,非人物传记的篇章大都有政论色彩,更是典型的叙事散文。 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这种方式,为自如地展开叙述和设置场景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通过历史事件的展开,通过不同人物在其历史活动中的对比,实际也体现了叙述者的感情倾向。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种含而不露的褒贬,是经由文学的感染来传达的。 司马迁注意叙事的章法结构,善于选择、剪裁,把最有意味的故事集中起来,史记很多传记,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而且史记中的故事,又不乏戏剧性。善于描写场面。例如项羽本纪中写杀宋义救赵(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等,又如魏其武安侯列传写使酒骂座、朝廷辩论等场面,都非常生动有趣。而且其中众多的战斗场面与汉赋血腥的铺陈相比,表现出相当浓厚的人性化特征。 史记所创造的“互见法”,同时具有史学与文学两方面的意义。司马迁运用此法、不仅是为了避免重复。为了使每一篇传记都有审美意味上的统一性,使传主的形象具有艺术上的完整性,就必须在每一篇传记中只写人物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经历,而为了使整部史记又具有史学意义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就必须在其他地方补写出人物的次要特征和次要经历。这是人物互见法的意义。因为史记是以人物为本位的,往往需要在许多人的传记中涉及同一件事,为了避免重复而又能把事件叙述清楚,司马迁就在不同的传记中从不同的角度叙述同一件事,这样就既突出了每个人在这事件中的作用,又不致给人以重复之感。这是事件互见法的意义。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语言之美。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史论语言,全都清晰流畅,不拘一格,用五十二万字的篇幅,写出了近三千年生龙活虎的历史,而且“逞辞流离”,中国散文的文学语言由此奠基。六、史记的影响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史记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史记是传记文学名著,但它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史记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动力。 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 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从唐宋古文八大家,到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他们的文章也深受司马迁的影响。 史记在语言上平易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历史上的古文家在批评骈俪文的形式主义倾向和纠正艰涩古奥文风时,都要标举史记,把它视为古文的典范。 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唐传奇到明清小说,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场面描写等方面都可以见到史记的痕迹。同时,古代作家还从写法上探讨史记与小说的关系,得出了许多精辟的结论。 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它作为高品位的艺术矿藏得到反复地开发利用。太史公自序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究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司马迁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二、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中的文言字词。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三、教学难点: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四、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本文是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介绍了作者的家世生活经历、立志创作、忍辱完成史记,体现了作者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在学习了报任安书的基础上再学习本篇,有助于学生更加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司马迁的人格精神和创作史记的思想动机。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的文言基础不够理想,因而需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并引导学生探讨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五、教学准备:利用课外时间观看百家讲坛之武汉大学教授李敬一讲司马迁;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制作CAI课件。 六、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探究法七、课时安排:3课时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1、朗读课文。正音,断句。颛顼(zhun x) 唐虞(y) 蒯(kui)聩(ku)玄孙卬(ng)为武信君将而徇(xn)朝歌 绍(sho) 沅(yun) 汶(wn) 峄(y) 鄱(p)阳湖 邛(qing) 笮(z) 爰(yun)及公刘后稷(j) 紬(chu) 牝(pn)牡(m) 篡(cun) 弑 缧绁(li xi) 纂(zun) 俟(s)2、疏通课文。 3、提问: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第一部分(13):自叙家世谱系。 第二部分(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第三部分(710):通过与壶遂的对话,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第四部分(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第五部分(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二、师生互动,疏通字、词、句三、探究阅读 讨论: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明确: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颛顼时:司天地 唐虞时:复典 夏商时:世序 周 时:将领、典周史 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 司马靳事白起 秦 朝:司马昌主铁管 汉 朝:司马无泽市长 司马喜五大夫 司马谈太史公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 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史记放绝”) 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明确: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明确: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明确:“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壶遂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明确: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拓展延伸:补充资料史记命运 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吮迁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教师小结: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目的。 明确: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第三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二、探究阅读 (一)说说司马迁身上的“倜傥非常”之处。学生讨论,教师明确:1、为我们留下了一部不朽巨著史记。本纪: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表: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书: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 世家: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列传: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2、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人格高标。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 (二)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分组讨论,要求能用原文作论据。 1、时代的因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依据:壶遂的话(第9小节)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职守,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 司马迁的话(第10小节) (略)历史条件(第12小节)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依据:1)“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2)“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市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3、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读,青年漫游,在职博览依据:(第四段)1)“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2)“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3)“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立功扬名于后世”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 (三)史记是公允的历史实录,还是一家之言?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 精神。 梁启超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说:“迁著书最大目的,乃在发表司马氏一家之言,与荀况著荀子、董生著春秋繁露性质正同,不过其一家之言乃借史的形式以发表耳,故仅以近代史的观念读史记非能知史记者也。”六、总结拓展1根据本文的资料写一段文字介绍司马迁。 明确: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后因为李陵之祸,激怒汉武帝,遭受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 2据课本12页的文字,结合本文以及所积累的知识,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史记。 明确: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3000多年的历史,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500字。史记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 七、总结全文: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撰写的序言。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八、文言现象总结(一)通假字:1.其指数千 指:通“旨”,要旨。2.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豪:通“毫”。3.天人之际,承敝通变 承:通“乘”,顺应。 4.扶义俶傥,不令已失时 俶傥:同“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5.故长于风 风:通“讽”,讽喻。 6.弗敢阙 阙:通“缺”,遗漏。7.堕先人之言 堕:同“隳”,毁。8.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反:通“返”,返回。9.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罔:通“网”。 失:通“佚”。10.辅拂股肱之臣 拂:通“弼”,辅助。11.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纂:通“缵”,继承(二)古今异义1)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至于:一直到;今义:a表示可能达到某种程度;b连词,表另提一事)(典:古:掌管 今:标准,法则)2)司马氏去周适晋(去:离开;今义:跟“来”相反,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3)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市长 (市长:汉朝掌管市场的官长; 今义:市级行政首长)4)迁俯首流涕曰(涕:眼泪 今义:鼻涕)5)年十岁则诵古文(古文:指先秦用古文字所写的古书。今义:五四以前文言文的统称)6)余所谓故事,整齐其传世,非所谓作也(故事:历史旧闻。今义:真实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整齐:整理,归纳。今义:有秩序,不乱。)7)诗书往往间出矣 (往往:不断;今义:常常)8)小子何敢让焉 (让:辞让,推辞; 今义:不争,尽着旁人)9)夫诗书隐约者 (隐约:含义隐奥而言辞简约。 今义:感觉不很明显。)10)维我汉继五帝末流 (末流:遗业。 今义:最低的等级。)11)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 (于是:在这时。 今义:连词,表示两件事前后紧接。)12)则学者至今则之 (则:视为准则。 今义:准则。) 13)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 (是非:褒贬是非 今义:事理的正确与错误)14)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终于:最终落在 今:副词,表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15) 不得与从事 ,故发愤且卒 (从事:跟从侍奉;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 )(发愤: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 )16) 以为天下仪表 (仪表:标准; 今义:人的外表)17)先人有言 (先人:父亲 今:祖先)(三)词类活用: 1其在卫者,相中山 相:名词用作动词,做(诸侯国的国)相 2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 坑:名词用作动词,活埋3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 王:名词活用作动词,封王 4则学者至今则之 则:名词的意动用法,视为准则。5忠臣死义之士 死:为动用法,为死6上明三王之道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7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善:褒扬 恶:讥贬 贤:尊重,赏识 贱:鄙视,轻视8拨乱世反之正 反,通“返”,使动用法,使回归。9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10.整齐其世传 使动用法 使整齐整理,归纳 11.孙子膑脚 名词活用为动词,受膑刑。 12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名作动 对史事提纲挈领的编排记述13.存亡国,继绝世 存:使动,使存在,恢复;继:使延续14.礼经纪人伦 经纪:名作动,规范 15.其实皆以为善 善:形容词作名词16.春秋采善贬恶 善、恶:形容词作名词史记选读中的经典名句(要求背诵)P4: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P6: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P7: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高祖本纪P44: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P49: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P49: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李将军列传P5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P54: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塞下曲)P56: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P5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项羽本纪P81: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P82: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乌江亭)P82: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P8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太史公自序教学案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 弗敢阙 通“缺”缺漏2、 指数千 通“旨” 要旨 3、 .失之豪厘 通“毫”秋天小鸟身上刚生长出来的羽毛 形容细小 4、 堕先人所言 通“隳”,毁5、 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通“缵”,继承6、 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同“弼”,辅助7、 扶义俶傥,不令已失时通“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8、 故长于风 通“讽”讽喻9、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通“网”网罗 通“佚”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使复典之,至于夏商 古:掌管 今:标准,法则 2.无泽为汉市长 古义:掌握市场的官长;今义:行政长官3.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古:最终落在 今:副词,表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4.则学者至今则之 古:以为准则 今:连词;准则 5.迁俯首流涕曰 古:眼泪 今:鼻涕6. 不得与从事 ,故发愤且卒 古义:跟从侍奉;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 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 7.先人有言 古:父亲 今:祖先8.孔子卒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