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作业.doc_第1页
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作业.doc_第2页
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作业.doc_第3页
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作业.doc_第4页
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作业.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易中赫鲁晓夫改革12、5勃列日涅夫改革3、4戈尔巴乔夫改革6综合7一、选择题1.赫鲁晓夫回忆称,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担心“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这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b.反对公开地否定斯大林模式c.明显存在着犹豫和徘徊d.阻碍了苏联社会制度的变迁解析:c材料表明,赫鲁晓夫的“解冻”式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以及个人崇拜现象,但同时又引起了赫鲁晓夫的担忧,“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说明其又维护斯大林模式,故c项正确。2.(2018河南洛阳期中)1955年,苏共通过决议,由过去农庄、农场从上级机关领取计划改为直接由农庄、农场制定计划。这一决议()a.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b.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反映了其改革重心在农业领域d.表明斯大林模式的解体解析:b从材料中上级机关规定计划到农庄、农场自己制定计划,不能反映出政府在经济中作用强化,故a项错误;农庄、农场自己制定计划,使农庄、农场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特点制定经济计划,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于农业计划的制定由中央变为地方,不能反映出改革的重心在农业领域,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解体是在1991年,故d项错误。3.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b.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解析:c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材料描述的现象就体现勃列日涅夫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故选c项。4.(2018安徽马鞍山期末)下图中19711980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趋缓的主要原因是()a.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b.苏联领导人推行“新经济政策”c.领导人过分追求稳定,趋于保守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失败解析:c19711980年属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勃列日涅夫的过分追求稳定、趋于保守导致了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趋缓,c项正确;19711980年不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采取的措施,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而非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d项错误。5.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提出加强利润刺激两个基本准则:(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借鉴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c.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d.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做法解析:c根据材料可知,“利别尔曼建议”实质就是要给企业部分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c项表述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建议理论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实践上推动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但并没有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也没有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d两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底,b项说法错误。6.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粮食产量一直在2亿吨左右徘徊,19841986年,农产品平均产量增长速度为2.6%,而19871989年下降为1.5%。19861989年,进口粮食1.37亿吨,年均进口量为3 430万吨。材料表明()a.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重工业b.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未达预期c.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延续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解析:b依据材料不能推断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重工业,故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并没有带来粮食产量的大幅增加,因此未达预期,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彻底冲破了斯大林模式,不是其延续,也不能反映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c、d两项错误。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材料三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1)从三则材料看出,苏联三位领导人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2)从三则材料看出,他们各自的经济改革有哪些缺点?共同的不足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信息得出改革的侧重点是农业;从材料二信息得出改革的侧重点是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从材料三“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得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侧重点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等信息得出改革存在目标不切实际的缺点;从材料二“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等信息得出改革的缺点主要是与美国争夺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停滞不前;从材料三信息得出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效,经济增长率下降,后转向政治领域。第二小问实际要求回答三者改革失败的实质,即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体制的僵化而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的问题。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外因素分析。答案:(1)赫鲁晓夫:农业;勃列日涅夫:重工业;戈尔巴乔夫: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各自缺点: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推广种植玉米,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勃列日涅夫与美国争夺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停滞不前,人民不满情绪高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实现“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经济增长率下降。共同的不足: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