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作业 .doc_第1页
人教版必修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作业 .doc_第2页
人教版必修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作业 .doc_第3页
人教版必修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作业 .doc_第4页
人教版必修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作业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到的“纸”是()a传单 b信件c报纸 d电报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见闻历历备于此”“费去十文买一纸”可以判断为报纸。2下表是18951897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可能对表中反映的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年份当年创刊总数其中中国人自办报刊189573189611718974945民族危机加剧刺激国人办报热情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手段外国在华办报数量迅速增长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a bc d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表格是反映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而非外国在华办报数量迅速增长,材料是考查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而非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的影响,而“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属于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的影响,所以本题凡是含的选项均是错误的。3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答案b解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报刊的社会功能较多,可以传播时事新闻,可以进行舆论监督,也可以通达民情,而材料中“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正是传播时事新闻功能的体现,b符合题意; a错在“声像俱备”,c、d中的社会功能与题干无关,故排除。4历史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如央视六套电影频道的官方网址是“”,其中“m”为“movie”简写,那么“1905”的寓意是()a这一年中国拍了第一部电影b这一年世界电影传入中国c这一年是世界电影诞生的年份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答案a解析“movie”翻译为电影,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5下图是当今互联网上最受大众欢迎的qq场景。那么互联网有哪些方面的优势()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虽然快捷迅速,但费用较打电话要昂贵多了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a bc d答案b解析互联网的费用低廉,所以排除含的选项。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材料二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类别篇数比例列强在中国21547.4%经济/财政/商务8719.2%总论(变法维新主张)194.2%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引者注: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材料三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犹不可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于是维新运动,顿呈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概括材料一中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答案(1)上海办报数量居全国首位;办报者多元;国人自办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2)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或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的呼声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的逐步展开。(3)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国人办报热潮的形成。解析第(1)问需认真分析材料一,依据材料信息从办报的数量、办报者、办报的主体、报纸发展情况等方面分析归纳。第(2)问可从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情况分析。第(3)题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喜康、梁议论新颖”“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长沙之湘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维新运动,顿呈活跃之观”“杂志亦风起云涌”和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基础达标1在广播电视出现以前,最有效的新闻媒介是()a电影 b报纸c互联网 d口头传播答案b解析在广播电视出现之前,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阅读报纸。2有关下列报纸的说法正确的是()a都创办于19世纪末b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d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答案c3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 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政治变革备受关注,与材料“其中政论性报刊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相符,故b项正确。4(2016甘肃学业水平考试)报纸具有新闻报道、信息传递、知识传播、舆论宣传等功能,对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下列报刊中属于共产党创办的是()a万国公报 b民报c中央日报 d新华日报答案d解析注意材料关键信息“共产党创办”,故d项正确。5创刊于1861年11月的上海新报发刊词写道:“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其创办目的是()a报导重大时事 b评价社会风气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答案d解析材料指出了报纸的功能。从“商贾贸易”“生意价值”“船货往来”可知,该报创办的目的是传播商业信息,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无从体现。6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展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角度限定“社会生活史”,结合材料信息“印刷机器发展史”和“新闻事业发展史”可知c项为最佳答案;a、b、d三项的观点材料中没有体现,也没有紧扣社会生活史的角度要求,故排除。7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电影的情景。当时的票价还比较低,是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以下叙述你认为没有正确反映当时情况的是()a“电光影戏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b“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露诧异情”c“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d“电影初创寂无声,旁有吹吹打打人”答案c解析1909年清帝并没有退位,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8近代中国电影事业起步的标志是下列哪一部影片首映成功()a定军山剧照 b歌女红牡丹剧照 c渔光曲剧照d风云儿女剧照答案a解析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它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9茅盾的子夜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其中有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上海的情节。当时吴老太爷不可能看到()a青年女子穿旗袍 b家家户户看电视c有些商人住洋房 d市民乘坐有轨电车答案b解析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故b项符合题意。10用qq聊天、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表明()a邮电通信事业获得了新发展b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d新技术、新观念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网络聊天、网络日志等都体现了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a、b、d三项与材料无直接关系,都不符合要求。能力提升11下表是美国教士林乐知创办的教会新报于18681871年刊载的内容明细表,表格主要反映了()年份宗教世俗消息科技建议1868年48%26%22%4%1869年36%36%9%19%1870年18%68%5%9%1871年16%46%23%15%a.传教士传教热情逐渐减退b传教士日益重视传播世俗信息c国民的科技意识淡薄d国民对西方社会了解需求增多答案d解析a项只体现宗教一栏的变化,不全面,a项错误;b项只体现世俗消息一栏的变化,不全面,b项错误;c项只体现科技一栏,不全面,c项错误;d项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表格内容,d项正确。121908年5月26日的大公报在头版刊登了有关教堂“礼拜”、豫盛瓷器公司大减价和吉林省公民日报社招聘北京天津访员的广告。这一现象反映了()a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的威胁c社会、商业资讯的传播速度加快d该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革命阵地答案c解析大公报作为大众传媒手段,传播了宗教、经济等方面的信息,a、b、d三项观点无法直接从材料得出。13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婉和抗争之声,仅申报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答案b解析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正是通过报纸宣传这个手段,所以这一现象表明报纸宣传的确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其他几个选项均是对材料的误解、曲解。14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c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d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答案c解析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15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 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 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a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b将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体c成为思想解放的主要手段d激发了信息技术的革新答案a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你就是”即可选出a项; b、c两项本身说法不符合史实,均排除;题目中未涉及互联网激发信息技术革新的功能,故排除d项。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材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什么阶层。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中国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答案(1)主体:中国知识分子。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原因:政治上,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