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组第三周语文集体备课教案主备: 汤桂华教学时间:2012 年9月17日9月21日教学内容:第57课教学课时:8课时5、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3、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 庐 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学生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 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课件,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角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业设计: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题西林壁。( ) A、做题 B、书写,题写 C、题目 2、只缘身在此山中。( ) A、缘由 B、缘分 C、因为二、补充成语。 ( )精会神 自相( )盾 舍( )为人 ( )盆大雨 守( )待( ) 波( )壮阔课后反思: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学过程 一、学习豚 字 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 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莫:不要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然的 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1、查字典2、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馈 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 六、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卒年代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著名作品 自己的见解 、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 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七、作业 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业设计:一、组词。 莫( ) 腊( ) 疑( ) 浑( ) 漠( ) 蜡( ) 凝( ) 晖( )二、下列各组词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来概括?请写在括号里。 1、苹果 香蕉 梨 哈密瓜 ( )2、赤 橙 黄 绿 青 蓝 ( ) 3、风衣 衬衫 夹克 羊毛衫 ( ) 4、碗橱 方桌 床 梳妆台 ( )三、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山重水复疑无路。( ) A、不相信 B、疑心 C、以为四、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题西林壁是_代诗人_所写,描绘农村丰收的欢乐景象和乡村风光习俗的诗句_,诗“_”字,表示了农家款待客人的盛情课后反思: 6、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教具准备1实物展示台。2学生准备水彩笔。3爬山虎实物。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教学过程一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三、反馈读书情况。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作业设计:一、认真读课后然后填空。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 )。 2、作者先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是从叶子的_、_、_几个方面讲的。 3、作者在介绍爬山虎的脚的时候,先讲爬山虎脚的_和_。再讲爬山虎是_ _,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与墙_。二、加上偏旁组成你学过的字,再组词。 甫 _( ) _( ) _( ) 占 _( ) _( ) _( ) 艮 _( ) _( ) _( )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一、请同学们看实物。1你看到了什么?2有什么特点?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四、学习第五自然段。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五、发散思维。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板书设计:爬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山特点样子:像像(细丝)虎颜色:嫩红(灰色)的脚爬触巴拉、贴(牢固)作业设计:一、选字填空。 巴 爬 触 贴 拉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 )。 二、缩写句子。 (1)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 (2)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课后反思:第三课时(作业练习)一、给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墙上。( ) A、这句话写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由直变弯的。 B、这句话写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紧贴在墙上的。 C、这句话写爬山虎的脚是怎样把茎紧贴在墙上的。 2、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 A、这句话写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是相当牢固的,不费一点儿劲是拉不下爬山虎的一根茎的。 B、这句话写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是相当牢固的,不费一点儿劲就能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来。 C、这句话写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是相当牢固的,费上多大劲也拉不下爬山虎的一根茎来。二、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完成练习。 (1)这段话主要写什么?( ) A、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B、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C、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及叶子。 (2)把这一个自然段中的比喻抄写在下面。 (3)按要求抄写句子 A、写爬山虎脚的颜色的句子。 B、写爬山虎的样子的句。课后反思:7蟋蟀的住宅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蟋蟀。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师:“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板书:蟋蟀的住宅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你们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不认识)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看出来?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作业设计:一、组词。 弃( ) 毫( ) 扒( ) 址( ) 充( ) 豪( ) 趴( ) 扯(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有名( ) 疲劳( ) 安静( ) 简朴( ) 慎重( ) 隐蔽(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光滑( ) 弯曲( ) 潮湿( )复杂( ) 热闹( ) 狭窄(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学重点: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教学过程: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1、师: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各位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师: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电脑等等,它有吗?谁的住宅好?(当然老师的好)二、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1、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2、读后再比。生: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师: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投影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三、换角色,指导说话。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员招聘与面试流程标准模板
- (正式版)DB15∕T 3239-2023 《A2C飞机防治草原害虫技术规程》
- 地产圈考试题及答案
- 农业产业链资源整合方案与合同书
- 单招综评护理面试题库及答案
- 人力资源招聘与配置管理工具包
- 动物们的森林大会童话类作文11篇范文
- 项目管理团队周报及会议纪要撰写指南
- 医疗安全培训演练方案课件
- 跨境电商2025年用户增长:跨境电商平台用户流失原因分析
- JTG F90-2015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 分家山林权协议书
- 成人氧气吸入疗法-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 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政策解读
- 眩晕的中医辨证治疗
- 2023年公共科考试:社区治理真题模拟汇编(共142题)
- 新版出口报关单模板
- 众辰变频器z2400t-15gy-1说明书
- ov属性分析技术在地震数据采集中的应用
- GB 4287-1992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 10室外配电线路工程定额套用及项目设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