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作业.doc_第1页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作业.doc_第2页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作业.doc_第3页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作业.doc_第4页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作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答案】d2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解析】材料强调通过格物致知达到“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国治而后天下平”,治理好国家。a项强调“身正”,即统治者自我端正品行,才能“不令而行”,治理好国家,与材料说法最接近,故a项正确;b项呼吁人们以仁爱之心处理各种关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c项强调做善事要从点滴做起,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d项体现出忧君爱民思想,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3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答案】b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5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儒家学派 墨家学派斯多亚学派 智者学派a bc d【答案】a6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 【解析】材料中韩非对于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评述,认为上古讲求道德,中世讲求智慧,现实讲求气力,这种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历史认知的发展,体现出进步史观,故a项正确;天命史观强调历史发展是上天宿命的结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没有体现历史的循环,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没有突出英雄历史人物的作用,故d项错误。【答案】a7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c8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答案】a9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已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荀子思想主张【解析】“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所提出的主张,而题干所给出的时间是“战国中后期”,故a项错误;“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相融合,故b项正确;“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c项错误;“选贤举能”是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也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b10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儒者称颂 “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c1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解析】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主要是由法家提出,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倡导实行法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儒家倡导“为政以德”,在治国方面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厚古薄今”主要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法家主张进行社会变革,反对儒家的厚古薄今,故c项错误;重视道德与人伦是儒家的主张,不符合法家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b12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解析】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正确;兴办私学对教育的发展,与宗法制和分封制度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动摇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破坏,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不适应于在战争年代统一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a13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解析】材料主要强调“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即儒家经典记述这些内容,关键在于安定人民,人民富足后再来教导人民,反映出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体现出生产工具改进的意义,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b项错误;“尧命四子,敬授民时”,反映出历法与农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c项错误;生产工具的改进、历法的传授都体现出农业技术的重要性,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a14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解析】此段文字是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故a项正确;庄子是庄子的著作,属于道教,故b项错误;韩非子是韩非子的著作,属于法家,故c项错误;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属于道家,故d项错误。【答案】a15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解析】材料显示的是君主集权,不是君主无为而治,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血缘等级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难则用其死”说明君主不是推行“礼乐仁政”,故c项错误;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 ”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正确。【答案】d16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孔子 韩非 朱熹 亚里士多德a b c d【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解析】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朱熹创办私学,书中虽未明确提及,但根人民版教材的“学习思考”得知,他的学说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从而可知他不可能在“官学”培养人才。朱熹曾在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等场所招徒讲学。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做过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晚年回到雅典后兴建了自己的讲习所“吕克昂”学园。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法治、提倡耕战,因此他不推崇文化知识,对私学采取简单消灭的办法。韩非子的主张,后来被秦王朝接受作为文教法令规定下来,导致焚书坑儒禁绝私学的一场浩劫。由此排除。【答案】c17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材料“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主张社会变革、倡导重农抑商。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思想。【答案】d18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答案】b19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崇尚儒家文化 着力提升满族文化延揽汉族文士 努力缓和民族矛盾a b c d【解析】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全国政权,存在满汉矛盾。作为在汉族地区成长起来的满族政治家,康熙帝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他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答案】b20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d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答案】c项3分,b、d项1分,a项0分二、非选择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分)(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6分)【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孔子(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解析】(1)第一小问品德,根据材料一中连词“而且”可知分为两部分,前部分的中心句为“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后半部分的中心句为“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第二小问政治抱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抱负为改变天下大乱的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3)第一小问共同点,根据设问一和设问二可知,孔子和顾炎武都不是在单纯的强调为学和做学问,而是有一定的社会责任;第二小问认识,围绕着社会责任是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的角度考虑。【答案】(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4分) 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分)(3)共同:强调社会责任感。(2分) 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4分)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答案】(1)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5分)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5分)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