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 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作业.docx_第1页
人教版必修三 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作业.docx_第2页
人教版必修三 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作业.docx_第3页
人教版必修三 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作业.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0.2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a1.2n0b1.44n0c2.2n0 d3.6n0解析:选b由于是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为ntn0t,由于10.21.2,t2,所以第三年的种群数量为1.44n0。2下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 000个解析:选d初始阶段酵母细胞数量少,酵母菌个体之间几乎不存在种内竞争。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酵母细胞的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而ntn0t为“j”型曲线增长的数学模型。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具体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由图可知,1 ml培养液中最多含12 000个酵母细胞,则10 ml培养液中的k值约为120 000个。 3.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解析:选b由曲线可知:t0t2时种群增长速率由小变大,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变小,因而该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的数量为n,即最大值,在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的数量为n/2,即k/2;捕获该鱼应在t1之后t2之前。4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下图所示的曲线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实验d造成de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营养物质缺乏解析:选c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本实验的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营养物质的缺乏。5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图分析可知()年份第2年第4年第6年第8年第10年第12年第14年增长速率0.661.522.833.692.911.200.03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解析:选d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升高后下降,因此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第12年时种群数量仍在增长,因此在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调查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白头鹎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标志重捕法;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因此可判断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6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大山雀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可用标志重捕法b26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都为衰退型c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d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解析:选b24年间,12,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为增长型;大山雀运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24年间12,48年间01,8年以后1,所以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二、非选择题7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下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_,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2)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_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_(填“k1”或“k2”)。(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_。a食物和天敌b气候和传染病(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_会变小。解析:(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中的曲线图。(2)a段种群数量增长近似于理想状态(食物充足、无天敌、气候适宜等)下的“j”型增长曲线。(3)该种群数量在k1上下波动,故k值为k1。(4)c段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可能是气候恶劣或者传染病流行导致大量个体死亡,食物和天敌会导致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不会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5)k值大小受环境影响。答案:(1)曲线图(2)“j”无限环境(空间和资源充裕)、理想条件(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3)k1(4)b(5)k值(或环境容纳量)8实验探究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活化酵母菌液。第二步:利用相同的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装置编号装置内的溶液abcd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101055无菌水(ml)55活化酵母菌液(ml)0.10.10.10.1温度()525525第三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的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第五步:连续7 d,每天随机取样计数,做好记录。回答下列问题:(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2)观察值是血球计数板上若干方格内的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对于压在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_。(3)若使用的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有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将样液稀释100倍后计数,发现大方格四个角及中央共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20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_个/ml。解析:(1)实验中要注意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该实验中要注意在每天同一时间取样,否则由于时间不同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2)对于压在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的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3)计数时,如果使用2516规格的计数室,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及中央共5个中方格(8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